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延安市近年来治理大气污染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1993-2003年的大气环境监测数据为依据,分析了延安市市区近年来大气中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总悬浮颗粒物(TSP)的变化特征.并将其变化特征与治理大气污染所采取的主要措施相结合,研究了影响市区大气环境质量的一些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延安市的煤烟型污染已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尘埃污染依然比较严重,同时汽车尾气污染也日趋明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改善延安市大气环境质量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乌鲁木齐市近5年来大气环境质量变化的基础上,探讨了大气污染物排放与扩散失衡的原因。同时结合乌鲁木齐市的现阶段发展水平和清洁能源的资源优势,提出切实可行的大气污染防治方法和解决途径,以达到明显改善乌鲁木齐市大气环境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50年来延安市县域经济差异发展变化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着重研究了延安市 5 0年来区域经济差异发展变化的趋势。文章从两个方面 ,即全市区域经济差异的总体状况与市内各县区之间的经济差异状况 ,分析了延安市 1 95 2年— 1 998年区域经济差异的特点。研究表明 5 0年来延安市的区域经济差异有扩大的趋势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更为显著 ,呈现出快速、非均衡发展的特点。这主要与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的一系列政策有关。最后 ,文章探讨了针对延安市县域经济差异变化趋势的调控 ,使县域经济差异的变化能够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西部大开发的总体要求而采取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延安市近60年气温与降水趋势突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延安市1951~2008年的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Mann-Kendall方法对延安市近60年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序列进行了突变分析。结果表明:延安市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年降水量的变化呈下降趋势,延安市年平均气温与年降水量的突变点均出现在1990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的突变时间为1997年与1987年。60年间,延安市气候变化的总趋势为暖干化。  相似文献   

5.
通过1996~2005年金昌市大气环境监测资料的分析,对金昌市大气环境中主要的污染物质二氧化硫的时间及空间浓度变化规律、影响因素及主要监测点监测数据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市区二氧化硫污染物浓度随时间变化呈现明显的规律,空间分布特征明显。从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风向与风速、城市功能区布局等方面分析成因后,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6.
农村劳动力转移在生态脆弱的陕北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作者从农村从业人员结构变化、外出劳动力从业状况、本乡地域内转移三方面考察延安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发现当前延安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明显的"就近-跳跃式转移"特征,劳动力倾向于就近转移,并大多流向传统第三产业,并与农村地域经济类型密切相关。劳动力在产业和空间上的流向受区域经济结构偏离和资源环境背景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乌鲁木齐市能源结构调整对冬季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乌鲁木齐市耗资121亿元对冬季采暖的能源结构进行调整,旨在改善冬季严重大气污染状况,提高大气环境质量。能源结构的调整势必导致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变化。选取通常污染最严重的1月为研究时段,对2009年和2013年相同时段大气污染物的日均浓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能源结构调整后,SO2浓度下降显著,各区域间的降幅也存在差异;NO2浓度呈增加趋势,增加幅度各异;PM10的浓度变化不显著,不同区域间差异较小。从南到北的方向来看,随着城市北扩和开发力度的加强,市北区的污染物浓度呈上升趋势。从城市总体的大气环境质量变化分析,能源结构的改变对大气环境的改善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机动车保有量增加带来的污染也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8.
延安市区域经济差异演变的空间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作者以往对延安区域经济差异研究基础上,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变量指标,采用泰尔指数和基尼系数进一步定量分析了延安市自1952年以来区域经济差异演变与空间变化特征;引用国外的区域分离系数等方法,分析了延安市经济增长与区域差异空间格局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延安区域经济总差异在过去50年里呈现出扩大的趋势,但在不同时期差异变化的幅度不同。根据国际上对基尼系数的警示通行标准,延安区域经济差异已经超过警戒状态。2)延安市区域经济差异是区间差异和区内差异均不断扩大的结果。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区间差异已经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延安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的主要驱动力。3)区域分离系数计算表明延安区域逐渐分离趋异。相关分析进一步表明经济增长与区域差异的空间变化有十分显著的相关关系,县域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性导致了区域发散或收敛,从而整体上推动了延安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9.
宁夏当代夏季逐时降水基本特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本文利用整理后的近年来宁夏 2 1个气象站夏季逐时降水资料 ,对降水的持续性、强度分布特点以及统计学特征量进行了初步分析 ,取得了宁夏夏季逐时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统计学基本规律。为进一步分析研究宁夏更高时间、空间分辨率的气象要素分布与变化特征 ,并为逐步建立完善精细化预报体系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2007-2012年乌鲁木齐市大气硫酸盐化速率的月动态、季节动态、采暖季和非采暖季以及不同监测点的数值分析。结果表明:硫酸盐化速率具有明显的月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冬季较高,夏季较低,且采暖季硫酸盐化速率远高于非采暖季。这种变化趋势与乌鲁木齐市以原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及其独特地形造成的逆温层有关。“十一五”期间(2007-2010年),硫酸盐化速率呈持续降低趋势。“十二五”第一年(2011年)大幅增加,2012年有所降低。乌鲁木齐市不同区域的硫酸盐化速率具有较大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密集的南部城区硫酸盐化速率较高,污染程度较大,平均值高于国家标准。乌鲁木齐大气环境的整体改善需加大科研投入、注重能源结构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经济中心北移和“煤改气工程”的继续推进等措施。  相似文献   

11.
20年来西安市工业发展与大气环境质量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选取了1985-2005年的相关数据,采用3次非线性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分析了经济转型期西安市工业发展与大气环境质量变化的关系。结果发现:近20年来随着西安市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淘汰外迁重污染企业,工业发展与大气环境质量跨过EKC曲线的"高山"进入两者协调发展的新阶段。以SO2、粉尘和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指标,随着工业生产总值的增长三类污染物排放总量出现下降趋势;以大气中SO2、NO和TSP为指标,随着人均GDP的增长三类污染物的年平均浓度逐渐下降,这反应出已实施的环境经济政策与措施发挥了良好的效果;然而,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现有措施边际效率的递减,近年来三类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出现了明显的反弹趋势,应引起相关部门重视并提出新的更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中国区域农业生产用能特征及经济效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全面反映我国不同区域农业生产用能特征和效率,以及对农业经济促进作用,文中对比分析了1990-2007年间全国及各地区农业生产用能水平、结构、变化趋势、利用效率、对农业贡献度及弹性系数等情况。结果表明,各地区农业生产用能水平从东往西逐渐减小;在用能结构中有机能依然占有一定份额,以西部地区最大,东部地区则更偏向于无机能使...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选择黄土高原地区,颇具生态地理意义的陕西省为研究对象,在借鉴杨志峰等将生态活度位理论从自然生态系统推演到社会经济生态系统这一思想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域特点,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生态活度位评价指标体系;消除原始数据量纲的影响,拟定标准化原则,对陕西省省辖各地市的总生态活度位及其属性进行分析评价;在SPSS统计软件环境中,以各区域总生态活度位为分类实体,进行模糊动态聚类,提出市域生态活度位的三种发展模式。评价结果表明:宝鸡、咸阳、汉中的总生态活度位为优越型,其综合值界于0.774~0.847之间;西安、安康、商洛、延安的总生态活度位为过渡型,其综合值界于0.497~0.706;铜川、榆林、渭南的总生态活度位为贫乏型,其综合值界于0.295~0.427。  相似文献   

14.
基于土地利用详查数据的陕西省耕地变化动态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基于土地利用详细调查数据 ,应用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变化率、土地利用类型转移速率、土地利用类型新增速率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率全面刻画了陕西省 1 991— 2 0 0 1年耕地的动态变化。结论是 :在 1 991— 2 0 0 1年间 ,陕西省全省耕地在减少 ,各地减少的程度不同 ,延安减少最多 ,渭南减少最少 ;耕地变化存在明显地区性差异 ,耕地变化比陕西省耕地变化大的地区有延安、铜川、咸阳和商洛 ,其它地区耕地变化比全省耕地变化小。耕地转移的方向各地明显不同 ,增加耕地的来源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5.
全球变化研究进展和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全球变化是地球系统演化过程的客观事实,已成为当前地球科学研究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通过回顾全球变化研究主要进展和中国学者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做出的重要贡献,对全球变化的适应研究进行论述,指出全球变化及其适应研究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地球系统的复杂性,并提出应对策略:在空间尺度上,采用整体观研究方法;在时间尺度上,使长短时间尺度的环境研究相结合;在人地关系方面,使全球环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研究和社会经济活动对全球变化的适应研究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延安市土地利用程度评价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土地利用变更数据,采用改进后刘纪远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模型,分别从总体评价、地域分异规律研究、时间序列研究等3个方面对延安市土地利用程度进行全面评价。结果显示:总体而言,2007年全市及其各区县土地利用程度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地域分异规律方面,土地利用程度呈现出纬度和垂直分异规律,没有呈现出明显的经度分异规律,且随...  相似文献   

17.
关中盆地浅层地下水氮污染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研究区采集和测试了232个水样,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对浅层地下水氮污染进行了评价,剖析了浅层地下水氮污染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浅层地下水中氮污染以硝态氮为主,呈面状分布;铵态氮和亚硝态氮污染以点状形式存在。渭河以北地区氮污染程度高于渭河以南地区;渭河北部的漆水河-洛河地段、渭河南部西安城区和户县-长安及华县的黄土...  相似文献   

18.
延安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延安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水平与经济状况及产业结构变化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55年来延安城市化发展大体经历了快速增长、波动、徘徊停滞和稳步上升四个时期;延安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对数呈正相关性。经济增长推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化水平提高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增长。针对延安市目前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现状,加快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可大大带动其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