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据统计,我国农村劳动力人口已超过5亿,而农业只需劳动力2亿多,有近3亿的劳动力要转移出农村,且有增加的趋势。本文就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制约因素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对策。1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自20世纪70年代末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改革以来,长期处于生产要素极少流动的我国农村,一夜间似乎从地下涌现出数以亿计的过剩劳动力,当他们在农村找不到合适的职业后,就大批地向  相似文献   

2.
甘肃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全省人口的70%以上。农民问题始终是甘肃农业发展的根本问题,而农村富余劳动力难以有效转移,是制约解决整个"三农"问题的瓶颈。如何科学地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转移模式是否选择得当,是影响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分析了国内外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甘肃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输出转移上应采取的模式,以实现甘肃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目的,从而促进甘肃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陈成 《农技服务》2014,(5):11-12
<正>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客观现象。1999年以来,随着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四川农村劳动力资源持续下降,从1998年末的3573.5万人下降到了2012年的3343.30万人,年均减少16.4万人。2012年,四川省3343.3万农村劳动力,年均减少16.4万人。2012年,四川省3343.3万农村劳动力中,外出务工转移2414.6万人,其中省内转移1291.9万  相似文献   

4.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长三角地区农村人口比重低于全国水平,且呈逐年递减趋势,但仍然存在农村劳动力富余现象,总体素质依然较低,影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长三角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应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  相似文献   

5.
王荣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3):122-124,53
解决"三农"问题促使农村居民收入倍增的关键在于有效地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科学合理地转移。广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农业人口比重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大。以贺州市为例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大,向其他地区转移人数多、转移速度呈下降趋势以及吸收弹性小等问题。而向其他地区转移存在着一系列弊端,如劳动力结构失衡,农业现代化受到制约,农村社会问题尖锐,民族文化传承受到阻碍等。从长远考虑建议大力发展贺州市的旅游、房地产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贺州本地转移。  相似文献   

6.
陈媛 《广东农业科学》2011,38(12):197-200
对广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回流问题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广州农村转移劳动力表现出以男性和整劳动力居多、年轻化、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等人口特征;而从就业特征来看,表现出非农化程度较高、务工期限较短、以就地转移为主.农村劳动力转移后之所以选择回流,既有宏观政策和制度方面的原因,也有劳动者个体方面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势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转移总量大且呈上升趋势,省内转移增加,以兼业转移为主且转移目的多元化的特点;指出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应注意不能以农业衰退为代价,要避免城镇化发展中的无序性以及城镇经济发展中的污染问题。提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要发挥政府政策支持作用,建立土地流转市场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资金与制度支持,发挥地方特色发展特色产业以吸纳劳动力就近转移,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  相似文献   

8.
<正> 一、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据统计最近几年我国农村年劳动力约有5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52%,其中16岁~29岁的劳动力人口占农村劳动力的35%左右,这一方面表明有过多的劳动力人口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就过早的投入到劳动中,使人力资本低水平积累;另一方面也为农村就业和农村劳动力的持续转移增加了压力。据调查,  相似文献   

9.
城乡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与地高度的紧张关系是三农问题背后的两个主要的矛盾。农村剩余劳动的解决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两大矛盾。文章通过对江西现存农村劳动力素质以及农村劳动人口转移的趋势和对农村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总结分析江西农村劳动力人口转移对农业现代化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几个理论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时代的产物与体制的结果,当前再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歧视性意义;认为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不同的政策含义,当前应该提农村劳动力转移;本文分别引入了技术学派的"定额法"和经济学派的边际生产率法,探讨农村劳动力剩余率的计算方法与农村失业现实及失业率的计量问题.  相似文献   

11.
温娟 《陕西农业科学》2008,54(4):156-158173
依据托这罗的人口转移模型为理论基础建立计量模型,利用1979-2005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对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城乡人口转移规模随着城乡实际收入差距的扩大而扩大;城镇失业规模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阻碍作用;制度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作用逐渐下降.针对这些结论,提出了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正>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增强我国产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对培训工作做出了具体部署。农业部、财政部等从2004年起,共同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简称为"阳光工程"),国务院扶贫办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雨露计划"、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实施了"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教育部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等,为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如何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这关系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命运,牵扯到中华民族的前途。本研究从理论出发,对加快城市化发展和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进行了描述,并介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制度和非制度两个角度来分析阻碍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发展因素,从提高农业生产力、消除制度性障碍、建立完整人口"推-拉"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4个方面来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的日益扩大,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向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发展性转移、组织化转移、异地转移趋势明显,青壮年劳动力、知识技能型劳动力日益成为转移的主体。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趋向的变化,对农村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劳动向非农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由于的特殊国情,在改革初期,中国农村劳动力主要由乡镇企业吸钠,以就地转移为主。吸收农村劳动力可能会是战略偏差;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在吸纳农村劳动力方面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我国“候鸟型”农村劳动力转移原因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村民变市民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城镇对农村人口的吸引力与拉力,二是农业内部对农村劳动力的排斥力。  相似文献   

17.
<正>就业是民生之本,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扩大农民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从我区农民就业的发展趋势看,把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发展非农就业现实可行,效益突出,非农就业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增长点。但从近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实践看,农民依靠自身力量向非农产业转移,缺乏渠道、信息、技能和经验,而给予农民必要的扶持,可以大幅度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稳定性。一、开拓就业空间,让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出去"  相似文献   

18.
西部农村工业化发展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工业化一般是指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农村工业化就是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农民非农化和农村城镇化,从而使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西部地区要实现农村工业化,关键是要逐步减少农村劳动力,使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移。其中,乡镇企业是西部地区农村工业化的主力军,小城镇是西部地区农村工业化的主战场。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西部地区农村工业化的突破口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应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积极推进。首先,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使种植业中的劳动力向非种植业转移。近年来,…  相似文献   

19.
在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要实现从农村人向市民的转移、从中低端产业向中高端产业转移、从以个人在城镇务工和居住为主向举家迁移到城镇转移、从低收入阶层相中高收入阶层转移,彻底转变为城镇人或市民,需要以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和技术技能的提升为前提。本文分析了实现农村劳动力"二次转移"的职业技能提升的必要性,提出了拓宽农村劳动力提升技术技能的途径,以期为加快实现农村劳动力"二次转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黄宁阳  王浙勤  马强 《湖南农业科学》2012,(15):134-137,141
湖北省农村劳动力绝大部分向省外转移,省际转移呈现不均衡现象,其中又以东部和中等城市转移为主。从经济学原因分析湖北省农村劳动转移地区分布的成因。结果表明:农民迁移决策是理性的,符合其收益的最大化。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转移对收入差距的弹性有增大的趋势,省际间经济和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直接影响到农村劳动力的迁入量。农村劳动力转移除了受机会成本的影响,还受迁入地区生活成本、两地空间距离以及农民自身因素的影响。顺应劳动力转移规律和自身经济发展状况,湖北应注重中小城市的建设,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外向型企业,增强湖北经济实力,为湖北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同时进行政策与制度创新,建立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机制、社会保障机制、信息传导机制以及统筹城乡居民的管理机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