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徽农业科学》2019,(17):259-261
对云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数据,运用多分类Logistic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云南农村劳动力转移,以省内就地转移为主,政府在推进劳动力转移时应将重点放在省内转移,重视发展县域经济,充分发挥小城镇、县城在吸纳农村劳动力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3.
略论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因素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79年以来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先导的农村改革,使长期隐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明显地游离了出来.而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又全面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和土地相分离,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形成了汹涌澎湃的劳动大军流动潮,国家也及时调整了相应的一系列政策,允许农民以各种经济形式从事工商业劳动.贵州由于种种特殊的原因,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进程相对缓慢.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如何,直接影响着贵州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所谈的转移是指从农村劳动力就业于传统农业向就业于其它产业、行业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大、素质低,且转移速度缓慢。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值,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重点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首先,第三产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与第二产业相比,在同等数额的投资下,可以安排更多的劳动力。其次,第三产业的一些部门对劳动力的文化、技能素质要求相对来说不像第二产业那么高,这与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素质状况和特点相吻合。再次,第三产业受客观环境的…  相似文献   

5.
刘冰 《河南农业》2006,(4):38-38
积极推动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逐步减少农村人口,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是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近几年,通过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激活内需,大力发展农田水利、交通、通讯、农村电网改造、流通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扶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城镇化建设,这些政策和措施,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开辟了新的空间。但随着企业的改制,城镇失业人数的增加和就业状况的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还面临多重因素的制约。一、影响因素(一)体制性障碍,增加了农民进城务工的成本。二元社会结构导致城乡居民社…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逐年上升。由1978年的2827万增至2000年的17078万人,仅2002年底,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已达9400万,按照我国制定的发展方略,到2020年至少将有3亿的农村人口进城。十六大指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是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劳动向非农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由于的特殊国情,在改革初期,中国农村劳动力主要由乡镇企业吸钠,以就地转移为主。吸收农村劳动力可能会是战略偏差;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在吸纳农村劳动力方面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大,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9亿农民占全国人口的4/5。这就给我们的社会特别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许多必须研究和解决的新问题。中国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的根本问题。现阶段中国农业的最大问题是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9.
陈成 《农技服务》2014,(5):11-12
<正>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客观现象。1999年以来,随着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四川农村劳动力资源持续下降,从1998年末的3573.5万人下降到了2012年的3343.30万人,年均减少16.4万人。2012年,四川省3343.3万农村劳动力,年均减少16.4万人。2012年,四川省3343.3万农村劳动力中,外出务工转移2414.6万人,其中省内转移1291.9万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我国当前全局性和根本性的一个大问题,并且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仍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突出任务。人口数量多,耕地面积少,工业化水平低,二元结构明显,导致人地矛盾显著,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需求,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这是河南的基本省情特征。  相似文献   

11.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区域间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一种人力资源,通过劳务输出转移,得到了有效利用和开发,为农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成为当前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经济与社会和谐、城  相似文献   

12.
一、总体思路 围绕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目标,按照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贯彻“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坚持依法、有序、自愿的原则,在认真分析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的基础上,搞好区域规划,制定相应政策,把握适度规模,通过政府推动、市场拉动和培训促动,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促进农村经济繁荣,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3.
农村剩余劳力的有效转移关系到我国农村的繁荣与稳定,关系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能否实现。文章通过对农村剩余劳力转移渠道的分析,认为农村剩余劳力向小城镇转移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进而对农村剩余劳力向小城镇转移的主要制约因素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对小城镇建设中如何促进农村剩余劳力转移,提出了若干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劳动力就业是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难点在农村。为此,通过对我市剩余劳动力的现状进行了较为详细地分析,找出了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提供对策。  相似文献   

15.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伴随农村改革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而出现的一种必然经济和社会现象。做好这一工作是实现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不仅仅是农业大国,同时也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农业人口.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剩余劳动力资源丰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对提高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二元户籍制度影响、农民工居住环境恶劣、人力资源的制约以及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富余劳动力逐年增加,这些富裕的农村劳动力大量滞留在农村,严重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因此,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已势在必行。然而,这些富裕的农村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又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分析、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几个理论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时代的产物与体制的结果,当前再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歧视性意义;认为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不同的政策含义,当前应该提农村劳动力转移;本文分别引入了技术学派的"定额法"和经济学派的边际生产率法,探讨农村劳动力剩余率的计算方法与农村失业现实及失业率的计量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一、影响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的原因 1、劳动力素质低下 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高低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程度密切相关.新疆大多数贫困县的农村从业人员,小学及以下程度的劳动力占70%以上,从业人员中90%以上又集中在种植业.尤其是一些素质相对较高的劳动力率先转移出去后,剩余劳动力的素质更低,难以向非农产业转移,这是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内在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20.
高玉花 《云南农业》2007,(11):37-37
马龙县农村富余劳动力2.86万人,占总人口的14.6%,占农业人口的16.5%。2004年起,我县把劳务输出作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工作中注重抓阳光工程的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