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再生稻是中稻收割后利用其稻桩上存活的休眠芽,使之发苗成穗,再收一季稻谷的作物。再生稻生产具有时间短、投资投劳少、经济效益高、米质优、口感比头季稻更好等优点。目前,富顺县再生稻总产量已超过6万吨,中稻—再生稻生产已成为富顺县的一种比较稳固的稻田耕作制度。富顺县地处四川盆地东南部,属浅丘地区,常年种植水稻面积47万亩左右,再生稻有收面积稳定在35万亩以上。2013年再生稻有收面积达40.16万亩,占水稻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2.
再生稻是中稻收割后利用其稻桩发苗成穗,再收一次稻谷的作物.再生稻生产具有时间短、投资投劳少、经济效益高、米质优、口感比头季稻更好等优点.目前富顺县再生稻总产量已超过50000 t."中稻一再生稻"生产已成为富顺县的一种稻田耕作制度.  相似文献   

3.
富顺县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大面积推广普及再生稻,24年来全县再生稻累计收获面积691.46万亩,新增稻谷85.57万t。其中:2009年全县再生稻收获面积40.16亩,单产165.0kg/亩,总产6.6万t,面积、单产、总产“三超”历史水平。“杂交中稻一再生稻”已成为我县稳固的稻田耕作制度,目前,全县再生稻面积占全省再生稻面积1/10左右,  相似文献   

4.
富顺县是农业大县,是生产水稻和再生稻的适宜区域,是四川再生稻发源地之一,已获准农业部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认证。常年水稻面积47万亩,再生稻收获面积42万亩。一、再生稻温光资源富顺县地处四川盆地南部浅丘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秋季光温资源丰富。全年日均气温18℃,年均降雨量1 028mm,年日照总数1 275小时。9月份日均温23℃,稳定通过21℃的终止期为9月20日,连续3天低于20℃的低温9月15日前出现频率小于3%。适宜再生稻生产。  相似文献   

5.
<正>再生稻是构成我镇粮食总产量不可缺少的一季作物,已成为我镇重要的耕作制度。现在杂交中稻常年蓄留再生稻面积20 000亩左右(全镇种植水稻面积24 000亩),已占水稻种植面积的84%,收获总产量4 200t,已占中稻产量的42%。如2012年在我镇韩嘴村五组的科技示范基点上推广应用该技术,种植了杂交中稻135亩,100%蓄留再生稻,经调查测产统计,亩产100kg以下的面积8亩,占总面积的5.9%;亩产  相似文献   

6.
川南浅丘区晚秋季温、光、水资源丰富,头季中稻收割后利用晚秋季气候资源蓄留再生稻,经过10余年的发展和探索,其基本技术已被广大农民群众较好掌握并日趋完善和较好推广。以泸县为例:常年中稻栽插面积58万亩,再生稻蓄留面积则达到40万亩左右。中稻种植田块除去部分种植秋菜、秋  相似文献   

7.
再生稻是指在一季中稻或早稻收割后,给予良好的生长发育条件,使稻桩上的休眠芽萌发生长、抽穗结实再收一季稻谷的栽培方法。种植再生稻,具有省工、省种、省肥、省秧田等优点,对农民增收致富起到积极作用。浦城县地处闽、浙、赣3省7县市结合部,是福建省的北大门,县域面积3383平方公里,总人口41.01万,农业人口34.72万,耕地面积50.8万亩。地理位置属中亚热带风湿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7.4℃,年均降雨量1780.2毫米,日照时数1893小时,无霜期254天。全县农业主产稻谷,是全国首批商品粮基地县,常年水稻播种面积76.9万亩,适宜再生稻种植的水田面积有10万亩以上,发展再生稻有很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摘要:四川省泸县耕地面积68万亩,其中中稻种植面积59.92万亩,蓄留再生稻46万亩,水稻是我县主要的粮食作物。为了选择适合中稻-再生稻两季都高产的杂交品种,2015年实施了杂交中稻-再生稻品种大区对比试验,其中选取的内香8514、内5优828、宜香优2115、泰优99、川香优3203、蓉优908、T优6135、旌优127、川农优445、泸优137共十个杂交品种作为实验品种。实验结果表明中稻-再生稻两季都高产的杂交品种有川农优445、川香优3203、泰优99、泸优137、内香8514等,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种子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邻水县位于四川东部,有稻田36万亩(1亩=1/15公顷,下同),每年蓄留再生稻25万亩,有收面积16万亩左右。具有春早、秋迟、雨热同季的天时优势,但同时受春季寒潮频繁、盛夏伏旱突出、秋霖几乎连年有的“两冷夹一旱”灾害性气候的制约,属于再生稻生产次适  相似文献   

10.
再生稻是晚秋生产的大头,也是四川省粮食生产的优势和特色。2012年再生稻主产区加大工作力度,积极规划和动员农民多蓄留再生稻。据农情调度,全省再生稻蓄留面积493万亩,预计有收面积将超过418万亩,目前全省再生稻发苗普遍较好,田间长势喜人,如九、十月份光温匹配正常,再生稻有望夺取丰收。预计再生稻总产将达到7亿斤以上,与正常年景相当,实现恢复性增产(2011年因遭遇干旱影响再生稻几乎绝收)。  相似文献   

11.
生产实践证明,种植再生稻具有种一季收两季,省工、省种、增产、经济效益高的特点。宁德市在海拔300-500米,种两季不足、一季有余的中稻区,可以发展再生稻的稻田有4万多亩,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经过几年的示范推广,总结出再生稻高产栽培的八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2.
隆昌县地处四川盆地东南,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区,早春气温回升陕,秋季温光水资源丰富。常年再生稻有收面积稳定在20万亩以上,总产始终保持在1.5万t以上,虽为四川再生稻温光资源区划的次适宜区,但一直是全省再生稻主产县之一。自2002年起,隆昌县农技部门开始开展杂交中稻+再生稻亩产吨粮技术攻关,经连续9年的技术优化设计和试验示范,配套完善了技术模式,并取得了显著的示范成效。  相似文献   

13.
Z优272既有中稻早播、早栽、早熟、高产的特点,又有中稻低位分蘖、早发多发苗成穗的特性,2008年以来在泸县作中稻+再生稻栽培并推广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累计推广种植面积4.47万 hm2,蓄留再生稻3.06万 hm2;中稻+再生稻产量达14.656~16.308 t/hm2。  相似文献   

14.
Z优272既有中稻早播、早栽、早熟、高产的特点,又有中稻低位分蘖、早发多发苗成穗的特性,2008年以来在泸县作中稻+再生稻栽培并推广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累计推广种植面积4.47万hm2,蓄留再生稻3.06万hm2;中稻+再生稻产量达14.656~16.308 t/hm2。  相似文献   

15.
<正> 安徽中南部热量资源“双季稻不足,一季稻有余”地区有稻田近100万亩可发展再生稻。50年代前有蓄留再生稻的长期历史,但一般靠天收,亩产仅几十公斤,推广双季稻后向乎绝迹。近年由于育成一批适于此区再生栽培的品种(组合),改进了栽培技术,再生两熟总产可接近双季稻,显著节省工本,深受农民欢迎,迅速发展了几万亩。然而也有因用种或栽培技术不当使再生稻大面积失收的。再生稻能高产难稳产。它由头季稻茎节潜伏芽培育成穗,头季若生育不良不仅当季欠收,再生稻也显著减产。再生稻在头季抽穗前已开始穗分化,其营养生长完全与生殖生长并进,生育期比双晚约短1倍。为适应我省中南部发展水稻生产的迫切需要,在安徽省科委支持下,我们研究了早中稻再生两熟高产高效栽培数学模式。  相似文献   

16.
<正>2015年四川省水稻生产由于各级农业部门以水稻高产高效创建为抓手,积极主动,抢时抓早,大力推广水稻良种和旱育秧、机插秧、强化栽培等高产栽培技术,不仅夺取了头季中稻的丰收,头季稻成熟期普遍提前5~7d,也为再生稻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全省今年再生稻蓄留面积达29.34万hm2,比去年扩大7267hm2,预计有收面积达26.41万hm2,比去年增加1.55万hm2。预计总产量将超过4500  相似文献   

17.
富顺县地处四川盆地南部,长江重要支流沱江穿境而过,素有"千年古县"之美誉。全县幅员面积1333km2,辖26个镇乡,319个村,总人口107.71万,其中农村人口92.21万。现有耕地面积69.56万亩,其中田47.5万亩,土22.06万亩。近年粮食播栽面积在108万亩左右,总产量稳定在45万吨以上,是一个典型的丘陵农业大县、人口大县、产粮大县,亦是全省再生稻生产第一县。4次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5次  相似文献   

18.
一、建基地,集中示范 县上成立了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优质中稻-再生稻高产创建集中示范活动领导小组,县农业局按照"优势区域、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中连片'原则,在再生稻优势主产区九龙、袁市、丰禾、龙桥4个乡(镇)公路沿线24个村落实核心示范片5万亩,建设优质中稻--再生稻高产创建示范基地,实现核心示范片亩产810kg的新突破(中稻亩产600kg、再生稻亩产210kg),带动全县优质中稻--再生稻产业发展30万亩.  相似文献   

19.
正再生稻生产,一种两收,节本增收、绿色高效。怀化温光资源对水稻生产是两季不足,一季有余,是发展再生稻的理想区域。甬优4149是用"甬粳41A"与"F9249"配组育成的三系籼粳杂交中稻品种,2017年经过湖南省审定(湘审定稻20170006)。2017年,本市甬优4149再生稻示范面积9 090亩,平均两季亩产达到854.9 kg,高的达到1 025 kg。通过对靖州  相似文献   

20.
富顺县是川南水稻生产大县之一,全县常年水稻种植面积55万亩(1亩=1/15公顷,下同),总产33万余吨,约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66%.我县从70年代末开始进行再生稻栽培的探索,到8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向大面积推广,至90年代末期,全县再生稻平均亩产达114.3公斤,产量最高的田块达294公斤,对促进我县粮食产量稳定增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