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农业节水区划是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规划和实施的重要依据.根据新疆地理位置、地貌形态、气候特征、缺水程度、灌区类型等指标组成农业节水区划的分区指标体系.采用模糊-动态聚类法进行节水灌溉分区,将新疆的节水灌工程划分为两级区,4个一级区和10个二级区,作为指导各个灌区节水灌溉实施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节水农业分区是促进区域水资源高效利用,缓解农业用水短缺的有效方法之一。针对江苏省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农业用水量大的现状,进行该地区节水农业分区,并提出各区域节水农业发展模式。选取气候特征、地形地貌、土壤类型、灌排方式、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因素方面的资料,并构建节水农业分区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方法遴选节水农业分区关键指标,采用聚类方法,对江苏省13市65县进行节水农业分区,结合分区结果及江苏省各县域实际情况,将该区域分为6类。根据各区域的特点及节水农业发展存在问题,提出了各区域的节水农业发展模式,为江苏省节水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基于海河流域农业节水分区体系以及现状水平年和规划水平年的基础数据与参数设定,运用流域农业节水潜力计算公式评估了海河流域各农业节水分区的3种类型节水潜力量值,讨论了节水潜力量值合理性,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区域和重点节水措施,以期为有关方面开展流域尺度上的农业节水潜力评估与节水灌溉管理工作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
湖南省节水灌溉分区与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模糊聚类方法用于湖南省节水灌溉分区,建立了湖南省节水灌溉区划模型,将系统动力学的动态仿真原理用于节水灌溉发展规划,建立了节水灌溉发展规划的动态仿真模型。据此,提出了湖南省节水灌溉区划,并对各分区及全省“九五”期间节水浇灌发展作了详细规划。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节水灌溉区划在总结全省各地节水经验的基础上,以灌溉水源及缺水程度作为分区的主要因素,以县及县级市(区)作为分区基本单元对水土资源进行了平衡分析,按不同类型灌区及缺水程度等进行了较合理的分区,明确了不同分区的水资源供需状况,节水灌溉的主要途径及措施,为领导部门从宏观上指导全省农业节水灌溉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发展节水灌溉是实现缺水地区水资源安全的一种有效途径。以我国东部沿海缺水省份山东省为例,采用收集资料、实地调查及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立足于该省自然条件和水土资源现状,分析了2000-2009年山东省有效灌溉面积、节水灌溉面积及二者比例结构动态变化,揭示了目前该省农业灌溉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按照"归纳相似性,区别差异性,照顾行政区界"的原则,对山东省17个地市农业进行科学的灌溉区划分,阐明了分区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农业节水适宜模式,以此作为发展宏观决策和制定节水灌溉发展规划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节水灌溉区划在总结全省各地节水经验的基础上,以灌溉水源及缺水程度作为分区的主要因素,以县及县级市(区)作为分区基本单元对水土资源进行了平衡分析,按不同类型灌区及缺水程度等进行了较合理的分区,明确了不同分区的水资源供需状况,节水灌溉的主要途径及措施,为领导部门从宏观上指导全省农业节水灌溉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农业节水分区是发展节水农业的基础工作,是区域农业节水规划制定和实施的重要依据。以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的东营市作为研究区域,选取行政区划、降雨、土壤类型、农业种植结构、地下水矿化度、河流水系分布等农业节水分区指标,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结合地统计学的分区方法,将东营市农业节水区划分为5大类型区,并针对各类型区特点提出了适宜农业节水措施与发展模式,用于指导农业灌溉和生产。对实现该地区水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单季稻节水灌溉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适应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获取单季稻节水灌溉模式灌溉定额与水分利用率,按不同地理特征,结合农业灌溉分区,在浙江省杭嘉湖平原地区、金衢盆地区、沿海平原区建立灌溉试验站,全面开展单季水稻节水灌溉试验研究。获得了节水灌溉定额及需水量、水分利用率等成果,为浙江省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及优化配置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AHP和ArcGIS的北京市农业节水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总结国内外学者农业节水分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北京市农业生态节水发展实际,充分考虑自然条件、水资源状况、工程管理和社会经济状况等,构建涵盖干旱指数、地下水超采、土壤类型、节水灌溉率、农民人均收入在内的北京市农业节水分区指标体系,分析各指标空间分布规律,界定各指标的分级标准,并划定相应分区。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各指标分级赋值,利用ArcGIS软件中的叠加分析功能将图层按权重叠加,对分区重分类并相应赋值,将各影响因素的分值和权重相乘并求和得到最终的评分结果,按照评分结果将北京市划分为农业节水优先发展区、农业节水适宜发展区和农业节水鼓励发展区,根据分区结果提出相应工程节水及农艺节水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为实现纵向岭谷区农业水管理调控,宏观上以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为基础,从需求入手,采取强化节水措施,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抑制需水的不合理增长,到2030年农田有效灌溉程度达到32%,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81,农业灌溉需水总量控制在89.8亿m3,需水年均增长率仅0.52%,以MKIE BASIN模型的配置结果显示,各规划水平年能达到水资源供需平衡;微观上应建立数字流域工程,提高对流域雨水工情的实时监测.推行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制度,建立和完善包括实时灌溉预报、渠系动态配水、实时信息采集和预报修正、灌区空间信息管理等内容的流域单元农业灌溉用水及水资源的实时调度系统,利用水资源配置成果与短期实时调度相结合,实现流域单元的农业高效用水调控.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下游水情变化特征与引黄灌溉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凯 《灌溉排水学报》2003,22(1):45-47,66
自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 ,黄河下游年径流量逐渐减少 ,年最大流量亦在减少 ,1 990~ 1 995年本区引黄水量达到 1 0 7.8亿 m3 ,实灌面积达到 2 2 2 .3万 hm2 。1 995~ 1 999年全区用水量为 1 3 0 .5亿 m3 ,其中 ,流域内占3 1 .7% ,流域外占 68.3 %。本区河南段以引黄渠系自流灌溉为主 ,井灌为辅 ;山东段则是渠系自流、河网调蓄提灌和机井提灌相结合的综合引黄模式。本区作物灌溉定额 ,小麦为 2 66~ 3 3 5 mm,玉米为 1 1 5~ 1 3 9mm,大豆为 1 75~ 2 0 3 mm,棉花为 1 96~ 2 49mm,水稻为 699~ 75 4mm。引黄灌溉的发展潜力为 1 1 5 .8亿 m3 ,冬春占3 3 .4% ,夏秋占 66.6%。通过发展工程节水 (将综合节水率提高 7.6% )、实施适水种植 (将小麦播种面积下调1 0 .1 % ) ,则可节水 1 4.8%。  相似文献   

13.
针对江苏省稻作区水资源、土壤、气候的特点 ,选择浅湿灌溉、浅湿调控灌溉、控制灌溉、水稻旱作灌溉等 4种技术因地制宜进行推广。在灌溉过程中 ,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的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 ,形成了江苏省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模式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丰富了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灌溉效率与增长潜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确分析灌溉效率增长潜力是水资源科学管理、节水农业健康发展的基础,目前存在着是否“真实节水”的争论。本文分析了农田和流域尺度上的节水内涵,解释了工程节水倾向的经济原因,并在已有研究基础上估计了农田和流域尺度上灌溉效率增长潜力。真实节水技术对于解决资源型缺水比工程型节水技术可能更为重要,但节水外部效应和补偿机制缺失,未来依然会以工程型节水技术为主导。到2020年,灌溉效率能再提高10-15%就是极为不错的政策目标。今后需要加强节水的技术和经济评价,构建综合性节水技术推广的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5.
戚颖  付强  孙楠 《节水灌溉》2007,(4):7-9,12
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利用程度及节水模式评价分析,对促进半干旱地区高效合理利用水资源与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以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地区甘南县为例,利用集对分析(SPA)模型分析现有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状态以及适合该地区的节水灌溉模式,模型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及多方案优选中得到较好的运用,计算结果显示,甘南地区水资源利用程度仍属于初级阶段,开发潜力大,结合优化的节水灌溉集成技术,为半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东莞降雨集中、水质性缺水严重的特点,建设雨水集蓄和水循环利用工程,采取雨水集蓄、管道输水、水肥一体化、喷滴灌、水循环利用等系列节水灌溉措施,节约水量供生态用水,同时减少面源污染排放,改善生态环境。通过补贴节水工程经费,促进农业节水,形成农业节水补偿生态公益用水,政府补偿农业节水的生态型节水补偿模式。实践证明,该模式可节水60%~90%,增产12.6%~18%,缓解了降雨集中、污水灌溉和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问题,实现了清洁灌溉、减少了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7.
我国节水灌溉农业机械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整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也是实现节水灌溉的必要条件、手段和载体。同时,节水灌溉也为农业机械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它们之间的有机结合形成了节水灌溉农业机械化技术体系。为此,通过对节水灌溉与农业机械化的关系的探讨及对我国节水灌溉农业机械化技术现状的总结分析,指出了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针对当前灌区农业生产效率评价多采用单项投入与产出指标的不足,引入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设定表征生产效率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利用CCR模型对江苏省35个灌区相对生产效率进行了比较研究.相对效率分析表明,江苏省综合效率整体不高,灌区间差异较大,全省平均值为0.634,其中3个灌区为DEA有效;不同区域农业生产技术的利用及推广程度相当,灌区相对生产效率的不均衡主要由生产规模不合理引起.可以通过减少投入来提升非DEA有效灌区的生产效率,所有非DEA有效灌区改进生产效率能节约的有效灌溉面积、水资源及农业人口分别占投入量的20.7%,13.3%,9.4%.相对DEA效率的比较可为灌区生产效率的改进途径、农业节水潜力的计算等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现代节水农业理念与技术探索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从人类农业生产方式发展历程出发,在分析论证灌溉农业与节水灌溉技术、旱作农业与旱作高效用水技术、节水农业与节水农业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节水农业的理念,并对现代节水农业及技术进行了有益探索,初步提出了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体系框架。提出所谓现代节水农业就是指在确保区域生态健康与环境安全的前提下,以维持植物生命健康实施精量给水与智能化配水,尽量减少植物生命过程和给水过程中的无效水量,提高农业综合用水效益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支撑现代节水农业发展的技术称其为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应包括节水植物品种鉴选、植物生命健康需水过程调控、植物精量给水、土气界面聚墒抑蒸、气植界面水循环、异源水植物利用、区域智能化配水等7大技术,这7项技术基本上构成了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