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1岁牦牛为研究对象,连续3年在冷季进行补饲,研究四季营养调控对青年牦牛生长发育的影响,旨在提高牦牛的生产性能。试验选取350头体质相近的1岁公牦牛,随机分为2组,试验期914 d。试验结束时试验组平均重259.35 kg,对照组平均重133.64 kg,试验组平均体重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果表明,冷季采取放牧+补饲的饲养模式对青年牦牛进行营养调控,能使青年牦牛四季营养保持相对平衡,对牦牛的生长发育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明确高寒牧区牦牛冷季补饲效果。[方法]本试验通过测定日增重和采集血液去分析补饲精饲料对不同年龄那曲牦牛生长速度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研究表明,2岁、3岁牦牛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日增重均显著高于1岁、4岁(P0.05);在不同年龄间,牦牛各个年龄的试验组日增重均高于对照组,但1岁、2岁试验组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3岁、4岁试验组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年龄阶段淀粉酶(AMY)、尿素氮(BUN)、尿素(UREA)差异极显著(P0.01),钙(Ca)、磷(P)和尿素氮/肌酐差异显著(P0.05)外,其余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同一年龄的牦牛在不同的饲养管理水平下,各项生化指标中补饲牦牛的淀粉酶(AMY)、尿素氮(BUN)、尿素(UREA)极显著高于放牧牦牛(P0.01),钙(Ca)和尿素氮/肌酐显著高于放牧牦牛(P0.05),磷(P)显著低于放牧牦牛(P0.05)。[结论]表明冷季补饲有效补充了那曲牦牛的机体能量,为其机体冷季正常生长发育提供了动力,从而提高了其越冬能力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3.
在枯草期采用3个不同的补饲标准,对不同组别的天祝白牦牛犊牛进行补饲培育,旨在探讨天祝白牦牛犊牛在第一个冷季里生长发育受阻、乏弱死亡严重的问题。结果表明:补饲水平较高的Ⅰ组与Ⅱ组的犊牛体重显著高于补饲水平较低的Ⅲ组(P<0.05),说明进入枯草期后实行早期断乳,给予科学合理的精、粗饲料搭配补饲,是解决天祝白牦牛犊牛在冷季生长发育受阻,减少乏弱死亡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为使高海拔地区幼年牦牛四季营养达到平衡,避免冷季体重出现负增长对后期生长发育造成的影响,以青海省大通种牛场的60头幼年牦牛为研究对象,通过补饲牦牛体重在四季保持持续增长。体高和体斜长在冷季增长不显著,补饲组胸围增长明显高于不补饲组。通过每个阶段的体况评分,补饲组牦牛体况明显高于不补饲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充分挖掘牦牛生长发育潜力及补饲对其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6月龄健康无病、体重相近的斯布牦牛20头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公母各5头共计10头,在共同放牧条件下,试验组晚间自由采食草料精料比7:3混合饲料,对照组不予补饲,试验分3个阶段共计18个月(每6个月为一阶段)开展牦牛生长发育潜力挖掘研究。(结果)结果表明:第一阶段结束时,试验组牛的平均体重为79.20 kg,极显著的高于对照组牛的59.40 kg(P<0.01);第二阶段结束时,试验组牛的平均体重为126.85 kg,极显著的高于对照组牛的99.53 kg(P<0.01);第三阶段结束时,试验组牛的平均体重为155.05 kg,极显著的高于对照组犊牦牛的114.10 kg(P<0.01)。整个试验期,试验组牛的体重较初始体重增加了101.10 kg,极显著的高于对照组牛的59.40 kg(P<0.01)。(结论)说明通过放牧+补饲方式饲养6月龄牦牛至24月龄,较传统放牧条件下,牦牛18个月的总增重提高了70.20 %,效果极显著。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决青藏高原草场超载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制约瓶颈,探寻减畜增效的新方法,试验采用现代养殖技术,进行牦牛犊牛人工饲喂和培育,加强枯草期放牧和补饲,晚间牛舍御寒,并对生长发育各项性能进行观测。结果表明:人工培育条件下,试验牛3月龄可实现断奶,虽然6月龄公、母犊牛体重与对照组相比低(P0.05),但此后各阶段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5岁牦牛体重及体尺测量指标均显著高于同龄对照组(P0.05),除体长指标外,其他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完全改变了牦牛波浪型生长曲线,证明营养和御寒是影响牦牛生长发育最主要的因素,应成为提高牦牛生产效率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充分挖掘补饲对牦牛生长发育潜力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6月龄健康无病、体重相近的斯布牦牛20头,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公母各5头共计10头,在相同放牧条件下,试验组晚间自由采食草料精料比7∶3混合饲料,对照组不补饲,试验分3个阶段共计18个月(每6个月为一阶段)开展牦牛生长发育潜力挖掘研究。[结果]结果表明:第一阶段结束时,试验组牛的平均体重为79.20 kg,极显著的高于对照组牛的59.40 kg(P0.01);第二阶段结束时,试验组牛的平均体重为126.85 kg,极显著的高于对照组牛的99.53 kg(P0.01);第三阶段结束时,试验组牛的平均体重为155.05 kg,极显著的高于对照组犊牦牛的114.10 kg(P0.01)。整个试验期,试验组牛的体重较初始体重增加了101.10 kg,极显著的高于对照组牛的59.40 kg(P0.01)。[结论]说明通过放牧+补饲方式饲养6月龄牦牛至24月龄,较传统放牧条件下,牦牛18个月的总增重提高了70.20%,效果极显著。  相似文献   

8.
青南地区牦牛生产性能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997-1999年对青海果洛家牦牛产乳性能、带犊、不带犊对母牛生长发育的影响、初生和1岁牦牛产肉性能及生长发育规律等生产性能综合研究,证实了导入野血公牦牛与当地家牦牛交配,可充分发挥野血牦牛耐粗饲、耐寒、生长发育快的优势,是一条在现行畜牧业体制下复壮家牦牛的简便措施。通过该地区牦牛生产性能现状的评估,将为牦牛杂交改良、本品种选育、政府部门的宏观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夏秋草地放牧牦牛、藏羊的补饲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夏秋草地对牦牛、藏羊进行120天放牧加补饲试验。结果:补饲后,2岁牦牛和当年羔羊增重率分别比对照牛、羊提高18.26和11.83个百分点,其他年龄组随年龄的增加,增重率逐渐减少;成年母牦牛的受胎率和产犊率提高29.33和20.63个百分点;但从经济效益看,仅2岁牦牛和当年羔羊略有盈利外,其他组效益不佳。试验结果说明:试验点的夏秋草地不能满足牦牛、藏羊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营养需要,用补饲精料的方法补充牦牛、藏羊的营养不足,2岁牦牛和当年羔羊可以育肥,但对其他年龄组牛羊效果不佳,从经济角度上看也是不合算的。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放牧条件下暖季牧草不同生长期影响牦牛生长的主要因素,采用3×2双因素设计,选取1、2及3岁生长期健康牦牛各25头,每个年龄段分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只放牧不补饲,试验组在归牧后自由采食精料补充料。经120d试验期,发现1岁牦牛的增重率最高、料重比最低,补饲组1岁牦牛体重与2岁对照组牦牛接近,牦牛育肥时间可缩短1年;夏初和盛夏两阶段,营养和年龄对生长期牦牛的日增重均存在极显著(P0.01)的影响,且存在极显著(P0.01)的互作效应;夏末,年龄对生长期牦牛的生长无显著(P0.05)的影响,营养成为限制牦牛生长的主要因素。可以得出,夏初和盛夏时期,年龄和营养均是影响生长期放牧牦牛生长的重要因素,且两者存在互作效应;夏末时期,营养是限制牦牛生长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牦牛育肥技术逐步成熟,高原地区牦牛育肥规模不断增多,但随着牦牛由自然放牧转入棚舍育肥,咳嗽症时有发生。理肺散由冬花、天冬、麦冬、贝母、杏仁、紫苏、防风、甘草组成,具有清热化痰、润肺止咳、祛风散寒解表之功效,笔者运用经验方理肺散并随证加减,治疗高原育肥牦牛咳嗽症,效果明显并且有效预防药物残留风险。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牦牛出栏时间长、产业效益差等主要问题,本研究筛选了121头牦牛(3.0~3.5岁)在若尔盖县开展“放牧+圈养+补饲”三结合顺势养殖法育肥试验,育肥期180 d。结果表明,育肥牦牛全期平均日增重0.726kg,在气温良好、草原牧草丰盛的夏秋季,平均日增重可达0.909kg,即使在气温低下、草原牧草枯竭的冬季,平均日增重也能达到0.329kg,育肥效果良好。11头屠宰牦牛的平均胴体重达118.9kg,屠宰率为50.5%,净肉率为40.4%,眼肌面积为62.5cm2,屠宰性能明显优于传统放牧牦牛。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探索在育肥条件下高寒牧区牦牛犊的生长发育情况,促使牦牛犊商品化,实施牦牛高效饲养技术与适时出栏技术相结合,改变本地区传统饲养模式,促进牦牛业向效益型畜牧业转变,为今后普及牦牛犊舍饲育肥,提供可靠数据和标准化饲养管理技术。[方法]于2012年12月~2013年5月,在贵南县开展了断乳牦牛犊舍饲育肥及生长发育效果观测试验。[结果]显示育肥牦牛犊的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体重分别达到了86.19cm、94.07cm、113.50cm、12.10cm、91.63kg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对断乳牦牛犊进行舍饲育肥是牧区加快牦牛出栏、调整牛群结构、增加牧民收入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4.
旨在研发半舍饲条件下淘汰母牦牛育肥及犊牦牛培育技术。选取带犊母牦牛和公犊牛各66头,分别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在犊牛培育期间(2017年12月4日—2018年3月5日),对试验组母牦牛进行补饲,试验组犊牦牛断乳前(3月5日断乳)随母牦牛哺乳,并进行补饲;对照组母牦牛不进行补饲,按常规放牧方式饲养,对照组犊牦牛进行断乳并补饲。育肥期间(2018年3月5日至出栏)对试验组母牦牛进行补饲,于6月错峰出栏;对照组母牦牛不进行补饲,于集中出栏时间出售(9月或10月)。在犊牦牛培育期间,观察试验组母牦牛的体重变化情况;每月4日测定2组犊牦牛的体重和体尺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试验组母牦牛错峰出栏收益。结果表明,在犊牦牛培育阶段,由于试验组犊牦牛随母牦牛哺乳,试验组母牦牛体重平均下降1.17 kg/头;2018年1月4日,试验组犊牦牛的体重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组,体斜长和胸围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2018年2月4日和3月4日,试验组犊牦牛的体重、体高、体斜长、胸围均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母牦牛错峰出栏的效益为1 063.05元。研究结果为提高半舍饲条件下淘汰母牦牛养殖效益以及提升犊牛培育质量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方法]对已经度过适应期的3~4岁青年公母牛30头(雌雄各15头)进行饲喂观察,每月称重2次,并对每月经济投入与牦牛的产出做相关分析。[结果]结果显示,1—5月份和9—11月份2个时段育肥效果很理想,日增重超过了0.4 kg/d,其中3月份的效果最理想,可达到0.5 kg/d;7—8月份时间段育肥效果很不理想,日增重几乎为0,7—8月份时间段内在沙漠地域中所建的牛场不适合育肥牦牛;虽然不同月份牦牛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不同,但所有的月份对牦牛的身体并无明显的损坏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草药添加剂具有绿色、安全、残留小、成本低,效果好的优点,兼具营养和药用双重功能,逐渐收到广大养殖户的喜爱,笔者长期从事基层畜牧兽医工作,本文对中草药在天祝白牦牛养殖育肥中应用进行阐述,并就提高生产性能、防治疾病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进行探讨,为中草药添加剂在天祝白牦牛育肥养殖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根据月龄相近的原则选择60头牦牛犊牛进行全哺乳及育肥试验,研究全哺乳对牦牛犊牛生产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全哺乳不但能提高牦牛犊牛的体重,而且能提高养殖者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甘南牦牛传统放牧生产模式使牦牛生产存在周期长、收益低、草场压力大等问题,而“国家”、“地方”和“牧民”对草地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增加收入的迫切需求,使得高生产效率已成为牦牛发展的迫切需要。[目的]为提高牦牛暖季育肥效果,[方法]本试验利用不同饲料对牦牛进行暖季补饲育肥,筛选适合甘南牧区最佳育肥方式,为牦牛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指导。[结果]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蒸汽压片玉米+放牧补饲育肥组试验末总增重分别比苜蓿颗粒+放牧和纯放牧的方式分别提高了32.46%,20.97%,经济效益分别比以上两组提高了23.21%,13.55%。[结论]因此,蒸汽压片玉米+放牧暖季补饲育肥方式组适合在广大牧区甘南牦牛生产中推广适用。  相似文献   

19.
旨在研究冷季自然放牧与育肥的饲养模式对牦牛肉品质、营养品质的影响。为评价冷季短期育肥营养调控牦牛肉品质提供理论和数据参考。本研究选择体重相近((270±10)kg),健康无疾病的5周岁公牦牛共12头,随机分为放牧与舍饲育肥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同时进行传统全放牧饲养与全混合日粮(total mixed rations,TMR)舍饲饲养,试验周期120 d。育肥试验结束后对两组牦牛进行屠宰,并分别采集其背最长肌(longissimus dorsi,LD)、肱二头肌(biceps brachii,BB)、股二头肌(biceps femoris,BF)各500 g,用于测定肌肉肉品质(加工品质、食用品质)及营养成分。结果表明:1)经舍饲育肥后,牦牛3个部位肉色亮度值(L*)均有显著提高(P<0.05),但红度值(a*)显著降低(P<0.05)。LD失水率显著降低(P<0.05);BB以及BF失水率极显著降低(P<0.01);LD的蒸煮损失和剪切力极显著降低(P<0.01);BB和BF的蒸煮损失和剪切力显著降低(P<0.05)。2)舍饲育肥对不同部位牦牛肌肉中水分、蛋白质、脂肪、钙和磷的含量均存在极显著影响(P<0.01),但灰分含量仅在LD中存在极显著影响(P<0.01)。3)舍饲育肥对LD的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s,EAA)和非必需氨基酸(non-essential amino acids,NEAA)含量都存在显著影响(P<0.05),其余两个部位则影响不大(P>0.05),在3个部位的肌肉中,脂肪酸都为以C16:0、C18:0、C18:1N9C、C18:2N6C和C20:4N6为主,极显著降低了各部位肌肉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含量(P<0.01),极显著提高了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MUFA)的含量(P<0.01),并降低了各部位n-6/n-3的比值。结果提示,与传统放牧相比,冷季育肥的饲养模式对于牦牛肉亮度和红度有一定影响,提高了牦牛肉的加工品质,降低了蒸煮损失,同时一般营养价值也高于放牧牦牛。育肥牦牛背最长肌氨基酸组成优于放牧牦牛,蛋白质品质更好,虽然育肥损失了一些肌肉中丰富、健康的脂肪酸,但提高了脂肪含量,对于牦牛肉的食用品质和嫩度有了很大改善。  相似文献   

20.
甘南牦牛产业的优势和问题及发展思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分析甘南牦牛产业优势及存在问题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发展思路是:加大品种改良力度;改变传统经营方式,提高牦牛业经济效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广育肥和营养调控技术;培育牧区专业合作组织,提高牧民组织化程度;培育龙头企业,树立世界屋脊牦牛产品品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