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橄榄蛏蚌增养殖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橄榄蛏蚌属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真瓣鳃目,蚌科,无齿蚌亚科,蛏蚌属,因该蚌产于我市义河内,故俗称义河蚶。近年来,因过度捕捞和水域污染等因素,义河蚶的天然产量急剧减少,价格连年上涨,市场供不应求。据了解,此品种在我国一直没有开展人工养殖研究,我站于2001年与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合作,开展了义河蚶增养殖技术研究,经过2年多的实践与研究,现将技术总结如下。一、义河蚶的人工试养情况1.养殖水域的选择选择水质清新、溶氧量高、水中浮游动物丰富、水体无污染的天门河段作为人工养殖义河蚶的场所,常年水温4~30℃,pH值7.0~8.0,溶氧>4.0毫克…  相似文献   

3.
温度对橄榄蛏蚌滤水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不同温度下橄榄蛏蚌(Solenaiaoleivora)的滤水率。结果表明,在15℃、20℃、25℃、30℃4个温度梯度下,橄榄蛏蚌的滤水率呈一个峰值变化,滤水率最大值出现在20℃,最小值出现在30℃;对于大规格和小规格橄榄蛏蚌,最大值分别为0 2388L/(ind·h)和0 1353L/(ind·h),最小值分别为0 0607L/(ind·h)和0 0358L/(ind·h)。方差分析(ANOVA)表明,温度和个体大小对橄榄蛏蚌的滤水率有极显著影响(F>F0 01),并且不同规格的橄榄蛏蚌,小规格组滤水率大于大规格组滤水率。此结论与多数双壳贝类的生理现象一致,即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生理活动越旺盛;温度过高或过低均能使生物生理活动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4.
橄榄蛏蚌性腺发育与生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小林  李昊成  宋浪 《水产科学》2011,30(9):580-582
2008年8月—2009年10月,每月采集一批橄榄蛏蚌,分别进行可量性状的测定和年龄鉴定,并研究了其肥满度周年变化规律。为了揭示其繁殖特性,取繁殖季节性腺制作石蜡切片,经苏木精和伊红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结构,并测量性腺细胞的直径。结果表明,橄榄蛏蚌的肥满度在每年的5月出现最高峰,且一年只有一个高峰,因而橄榄蛏蚌繁殖为一年产卵一次、繁殖一次。橄榄蛏蚌性腺细胞直径为49.3~70.2μm。随着水温的升高,橄榄蛏蚌的摄食活性增强。统计学数据分析表明,橄榄蛏蚌体质量与壳长、壳宽和壳高均呈指数关系,而后三者之间呈线性关系。对体质量影响最大的指标是壳高,最小的指标为壳长。  相似文献   

5.
橄榄蛏蚌软组织4种微量元素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巧情  吴岩  袁汉文 《水利渔业》2006,26(6):29-29,100
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橄榄蛏蚌不同组织的锌、铜、铅、镉等4种金属元素的含量。锌平均含量最高,其次是铅。足、肝脏中4种微量元素含量高于其它组织,特别是铅和镉;铜在外套膜中含量很高,而在闭壳肌中最低。  相似文献   

6.
为了降低橄榄蛏蚌(Solenaia oleivora)规模化繁育过程中亲本性别鉴定的工作量,通过对壳长(SL)、壳高(SH)、壳宽(SW)、体质量(BW)4个性状221行数据采集并归一化处理,从原始数据中随机抽取90%的数据(199个样本)用于数据测试,并以此建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橄榄蛏蚌进行性别预测.结果显示,建立的...  相似文献   

7.
橄榄蛏蚌含肉率及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分析橄榄蛏蚌含肉率及常规营养成分 (蛋白质、脂肪、水分、灰分 )的含量 ,同时对蛋白质中的 17种氨基酸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橄榄蛏蚌含肉率为 16 6 4 % ,肌肉中粗蛋白质占 11 38% ,粗脂肪占1 2 0 % ,17种氨基酸总量为 4 2 3 6mg/ g (干重 ) ,其中必需氨基酸占 39 3% ,鲜味氨基酸占 37%。  相似文献   

8.
进行了高锰酸钾、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甲醛、溴氰菊酯对橄榄蛏蚌急性毒性试验,观察了橄榄蛏蚌对不同药物浓度的毒性反应及症状,得出了4种药物对橄榄蛏蚌24h、48h、72h、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和安全浓度。试验结果表明,4种药物对橄榄蛏蚌的毒性由强到弱依次为:溴氰菊酯>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甲醛>高锰酸钾;其对橄榄蛏蚌的安全浓度分别为:0.03mg/L,0.18mg/L,0.46mg/L和1.03mg/L。  相似文献   

9.
对橄榄蛏蚌(Solenaia oleivora)血细胞的形态特征和吞噬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基于瑞氏染色后血细胞的形态、颜色、大小等特征,可将橄榄蛏蚌的血细胞分为大颗粒细胞、小颗粒细胞、透明细胞、类淋巴细胞共4种类型。透明细胞的直径最大,小颗粒细胞次之,类淋巴细胞最小;透明细胞的胞核直径最大,小颗粒细胞次之,大颗粒细胞最小。类淋巴细胞的核质比最大(0.67),其他3种细胞的核质比为0.37~0.48。4种血细胞所占比例以小颗粒细胞最高(43.6%),透明细胞次之(36.6%),类淋巴细胞最低(7.0%)。橄榄蛏蚌平均血细胞浓度为(4.21±1.51)×105个/mL,个体的血细胞浓度与体重(或壳长)不相关(P>0.05),不同体重组(或壳长组)的平均血细胞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在37℃体外吞噬试验中,橄榄蛏蚌血细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吞噬比例为(43.6±7.0)%,吞噬指数为(0.743±0.145)。4种血细胞中,小颗粒细胞的吞噬比例最大(0.288±0.061),类淋巴细胞不具吞噬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橄榄蛏蚌各数量性状间的相关性以及影响肉质量的主要性状,随机选取40只3~4龄的野生橄榄蛏蚌,测量了壳长、壳宽、壳高、体质量(x1)、壳质量(x2)、高(x3)和肉质量(y)等7个数量性状,计算含肉率。运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各数量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计算各性状对肉质量的通径系数与决定系数,并建立了回归方程。研究结果显示,橄榄蛏蚌的含肉率达到65.62%,是极具开发潜力的食用淡水贝类;橄榄蛏蚌各数量性状间的表型相关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体质量对肉质量的直接作用最大,为0.983,是影响肉质量的主要因素,而壳长、壳宽、壳高、高与壳质量等性状对肉质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体质量间接实现的;体质量的综合决定效应为96.08%,是影响肉质量的最主要因素,具有育种意义;运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各数量性状对肉质量的回归方程为:y=-18.548+0.690x1-0.442x2+6.804x3。  相似文献   

11.
对淮河橄榄蛏蚌(Solenaia oleivora Heude)繁殖类型和性腺发育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橄榄蛏蚌为短期孵育型,繁殖期从3月至6月初,3—5月为繁殖高峰期,发现的最小怀幼雌蚌为2+龄;雌蚌内外2对鳃丝均可作为育儿囊,属于外鳃类的四生型,一次怀幼数量在134.9万~402.1万只。以雌蚌怀幼为第一判断标准,并结合卵巢组织切片,确认中国橄榄蛏蚌为一个繁殖周期内多次排卵繁殖类型。雌雄生长未见显著差异。橄榄蛏蚌性腺发育可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及休止期5个时期,卵巢和精巢发育基本同步。组织切片和扫描电镜均显示,卵母细胞通过直径约5μm的卵柄与滤泡壁相连;早期卵母细胞(直径小于17 μm)表面无细胞膜,而后期卵母细胞(约40 μm)表面出现明显的卵黄膜。橄榄蛏蚌精子为鞭毛型,头颈部呈子弹头形,最宽约2 μm;受精卵表面存在明显的卵膜孔,直径约1 μm,表明精子不能通过卵膜孔全部进入卵母细胞而受精。本研究成果为实现橄榄蛏蚌的人工繁育及利用奠定了科学基础,并为其他珍稀濒危蚌类的繁育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橄榄蛏蚌(Solenaia oleivira)稚蚌成活率,在稚蚌生长3个阶段设置不同的饵料和底质组合,探究饵料和底质对稚蚌成活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前期稚蚌投喂破壁微拟球藻组的成活率、壳长和壳高生长均显著高于投喂未破壁微拟球藻组;3.4×105个/mL和6.8×105个/mL饵料浓度对前期稚蚌成活率、壳长和壳高...  相似文献   

13.
一、彭泽鲫鱼种的培育 1、池塘条件:池塘面积为3—5亩,水深1.5—2米。 2、苗种放养:亩放彭泽鲫夏花规格为0.8—1.0寸8000尾,套0.5寸左右白鲢乌仔2000尾,花鲢500尾。 3、搭投饵台,每口苗种池搭设投饵架(栈桥)一个,选择鱼池较为中心的避风岸边,栈桥靠岸边距离为4米左右,高出池水  相似文献   

14.
大鳍Hu池塘驯化及养殖技术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鳍Hu从野生环境引入池塘后,在静水土质池塘中能正常生长,其最适pH为7.0 ̄8.0,最适水温为22 ̄30℃,溶解氧一般要求4mg/l以上。大鳍Hu一般仅摄食活饵,适宜于与大多数常规淡水养殖品种混养,经一年饲养,体重可增加80 ̄150g。其性腺在池塘中可以发育成熟,进行人工繁殖并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报道双斑东方鲍、日本对虾及缢蛏在一口面积为1.6ha的海水池中混养试验情况.经合理搭配、精心饲养,通过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和人为调节,使养殖池形成一个稳定良好的生态系统,有效地抑制病虫害的发生,鱼、虾、蛏混养的成活率、生长速度、产量均较为理想,获得了显著的养殖效果.  相似文献   

17.
鱼、蚌、猪综合配套养殖技术总结丹徒县林副业局钱祖武丹徒县江心乡多经站张锦州为了充分发挥水体的生产潜力,提高池塘养鱼综合经济效益,我们于1990—1992年在江心乡五墩村养鱼专业户薛兴发一口池扩连续三年开展鱼、蚌、猪立体综合配套养殖试验,三年累计总产值...  相似文献   

18.
2006年我市首次引进杂交鲟(史氏鲟×达氏鲟)(图见彩中插2)5000尾,进行海水驯化后在朱家尖围塘养殖基地进行池塘养成,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一些养蚌育珠单位和个人为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多采用“池底养小蚌,水面育珠,水中养鱼”的养殖方法。但往往由于经验不足,造成底养三角小蚌生长速度不快,养殖效果差。1 小蚌生长缓慢的原因1.1 池塘底质不好 三角帆蚌一般生活在江河、湖沼、池塘水底,利用斧足挖掘泥沙,营底栖生活,但在小蚌阶段(壳长2~3厘米),其生活能力较差,运动能力不强,这时如将小蚌撒播在淤泥太厚、粘性土壤或底质坚硬的池  相似文献   

20.
团头鲂也称武昌鱼,原产于长江流域的一些湖泊中,体形与我省产的鳊花鱼相似,属草食性鱼类,人工饲养条件下也吃配合颗粒饲料。团头鲂肉嫩味美,营养丰富,是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的名优鱼类,也是我省重点发展的大宗优质鱼类。过去团头鲂主要作为搭配品种养殖,产量较低。近年来,随着驯化养鱼技术的应用,团头鲂作为主养品种养殖,单产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