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小麦是我国第三大粮食作物,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据国家统计局关于2022年粮食产量数据的公告,2022年我国小麦播种面积2351.9万hm2,总产量13772.3万t,占全国谷物产量的21.7%。滨州是小麦生产大市,小麦种植历史悠久。本文结合滨州市小麦种植历史,介绍了滨州市麦种产业的现状,指出了当前麦种产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发展建议,以期对当地制定麦种产业支持政策、麦种企业明确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能够满足多抗高产又稳产的小麦新品种山农20确实不多见,让我感到十分兴奋。"前不久,来自江苏徐州的张经理参加完山东圣丰种业举办的2012年小麦新品种展示观摩会后,发出了以上感慨。利好政策下,经销商仍对麦种缺乏信心近年来,国家一些针对小麦的扶持政策,如小麦良种补贴、小麦最低价收购价等政策,为国内种企和小麦种植户注入了强心剂。在此利好政策的环境下,国内小麦种企纷纷加大小麦品种研发力度,大量小麦种涌入市场。然而,对于经销商来说,小麦市场这块蛋糕并不好分。虽然这几年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小麦品种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但大都以"高产"为卖点,同质化品种竞争  相似文献   

3.
通过小麦不同品种的间作、混作,以期用其本身物种的多样性控制麦蚜发生数量。实验通过将5个小麦品种在田间间作和混作组合,以单作小麦品种为对照,在小麦关键期和麦蚜盛发期调查麦蚜发生数量,用蚜量比值法比较不同小麦品种间的抗虫性,用麦蚜发生量比较不同组合间的差异并对比其防治效应。结果表明:各单作品种的感虫程度为高感:石7816>95-108>兰天13,感虫:兰天6>兰天1;在扬花期和灌浆期所有间、混作组合麦蚜发生量至少显著低于其中一种单作品种(P<0.05);在扬花期和灌浆期,除兰天1/石7816、兰天13/95-108、兰天6/95-108和兰天1/95-108这4个组合出现了防治效应负增长外,所有间、混作组合均对麦蚜有防治效果,间作的平均防治效应为12.94%,变化范围为-24.67%~44.33%,混作的平均防治效应为28.92%,变化范围为1.67%~61.33%,防治效应最好的组合均是兰天1/兰天6/兰天13/95-108/石7816,防治效应分别为44.33%和61.33%。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间作、混作大部分对麦蚜的发生量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4.
小麦种子包衣时间对发芽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子包衣技术因其具有防病治虫、提高出苗率、促进幼苗生长发育和增产效果显著等作用,近年来在小麦、玉米等作物上广泛应用.但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发现如果小麦拌种后立即播种,则会影响小麦的出苗率.本试验采用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的小麦种衣剂,根据拌种后不同的天数测评出对同一小麦品种发芽率的影响,为科学、安全使用小麦包衣种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CIMMYT小麦种质在新疆的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引进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的小麦种质.从引进的CIMMYT小麦种质中筛选出一批适应新疆种植的优良品种,并得到大面积推广;同时利用CIMMYT优良小麦种质为亲本培育出在新疆表现突出的新品种,为新疆小麦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CIMMYT小麦种质在新疆的利用情况.以期为今后更好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燕麦/小麦轮作和混作对小麦锰营养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小麦耐缺锰能力不同,表现为9023>川麦28。在本试验条件下,与燕麦轮作或混作均未能改善小麦的锰营养,并且还抑制其生长;与单作相比,混作降低了小麦的地上部吸锰量;而叶面喷施锰肥则显著促进了小麦生长,明显改善其锰营养  相似文献   

7.
以基因型不同、表现型有一定差异的玉米单交种组成两个混作群体.对混作与单作群体的产量、群体结构、生理指标、田间小气候等因素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合理混作增产效果显著.混作增产的机理主要在于群体结构的改善和品种间的差异互补.混作群体的立体式结构即凹凸式冠层使群体受光面积增加,冠层内光照增强、通气性改善、CO2浓度提高,在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等方面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为群体增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简述了塔里木盆地西部地区小麦的种、变种数量、分布和本区西北部主要栽培品种的历史演变状况。探索了小麦种的来源与该地区历史、地理和社会诸因素的关系。依据本区小麦地方品种的种、变种在新疆及国内各省(区)占有数量多,以及独特的普通小麦变种类型“新疆小麦”的发现,认为该地区可能是我国小麦种变异中心之一。  相似文献   

9.
对硬粒小麦(T.durum)×普通小麦(T.aestivum)F_1进行花药培养,成功地诱导出小麦种间杂种花粉植株,处于单核中晚期的小麦种间杂种花粉适合于诱导形成花粉愈伤组织,不同的培养基在出愈率和绿苗率上的差异是显著的.小麦种间杂种F_1基因型不同,其花培效果也不同,即使在同一种培养基上,不同基因型间的出愈率和绿苗率也不一致.植株生长环境、供体植株的生理状态对其花培效果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不同小麦种衣剂对冬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不同小麦种衣剂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小麦种衣剂对小麦的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差异较大,3%苯醚甲环唑SC、16%福美双.戊唑醇SC、7.3%戊唑SC、24%福醇SC等种衣剂对小麦较安全,且能刺激小麦根系的生长,促进壮苗,提高抗寒、抗旱能力,从而达到小麦的高产和稳产。而7.5%甲柳三唑醇SC、0.8%腈戊SC较对照减产较大,且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1.
傅金锋  宗亚芳 《种子》1998,(1):29-31
本试验采用4个不同特点的小麦品种组成单作、双作、三作和四作群体,研究了它们冠层中的气象因子和群体产量表现及气象因子与群体产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混作产量都高于其组份品种单作的平均产量,最高增产达15%,混作成员单作的生产力水平越高,则它们混作的群体产量越高。气象因子中光与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群体上、中、下三个层次的光强在各处理间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中部光强与小区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混作可使群体结构得到改善,例二叶和倒三叶光合效率提高,此为混作增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根据黔西北山区生态和生产条件,提出了该区小麦育种在产量、 品质、 抗病性和适应性等方面的具体育种目标(指标),并指出远缘杂交、冬春杂交和地方品种的改良是实现上述目标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13.
北部冬麦区冬小麦区试品种(系)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客观准确地评价区域试验中北部冬麦区冬小麦新品种(系)的丰产性和稳产性,以2014-2015年度国家北部冬麦区水地组冬小麦品种(系)区域试验产量数据为资料,应用AMMI模型对小区产量的基因型、环境和基因型与环境(G×E)互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稳定性最好的为农大3486、京农12-79,较好的有科遗4174、长6794、中麦93,较差的为航麦109、晋太102、众信7198;试点以天津武清、山西榆次、新疆阿拉尔、河北遵化、山西屯玉分辨力较高,河北固安、河北滦县、北京顺义、北京昌平分辨力较低。在对区域试验中品种(系)稳定性和试点的分辨力进行判定时,综合使用双标图和稳定性参数两种方法,既直观又准确。  相似文献   

14.
长期连作对不同花生品种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连作障碍已成为花生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为解析长期连作对不同花生品种生长发育、产量及内在品质的影响,我们对7个不同花生品种在3年连作地块和10年连作地块的生长发育、产量与产量构成及品质相关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花生出苗率与出苗时间不受连作年限长短影响,且品种间差异不大,但其他形态性状指标、产量与产量构成以及品质指标均受连作年限影响,且不同品种对连作年限的敏感度表现各异。综合生长发育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各项指标,花育19号、花育20号、花育34号对长期连作最为敏感,花育30号和花育33号敏感度居中;花育26号和花育50号属于对长期连作的耐受品种。花生内在品质同样受连作年限影响,但品种间对连作年限的反应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5.
根系不同分隔方式下油菜和鹰嘴豆对小麦锰营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根系分隔盆栽试验,研究了油菜和鹰嘴豆对小麦生长及锰营养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油菜或鹰嘴豆混作能显著改善小麦生长及锰营养,其地上部干质量和吸收锰量均以根系不分隔处理显著高于根系完全分隔处理,但油菜和鹰嘴豆的生长受小麦抑制,表现为不分隔处理地上部干质量及吸锰量显著低于完全分隔.不施锰小麦/油菜和小麦/鹰嘴豆混作体系中,根系不分隔处理小麦根区土壤DTPA-Mn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分隔方式,且油菜或鹰嘴豆地上部植株锰含量显著高于相应的混作小麦,在锰胁迫条件下,油菜和鹰嘴豆根系活化的土壤锰可被小麦吸收利用.因此与油菜或鹰嘴豆混作是改善小麦锰营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6.
56个小麦品种(系)的苗期和成株抗叶锈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中国小麦品种中所携带的抗叶锈基因,对56个小麦品种(系)进行苗期接种推导其中所含有的抗叶锈基因,同时连续2年对供试材料进行田间成株抗叶锈鉴定。通过苗期基因推导结合分子标记辅助检测,结果表明,在36个小麦品种中共鉴定出Lr26、Lr34、Lr1、Lr2a、Lr11、Lr20、Lr30、Lr33和Lr44等9个抗叶锈基因,其中28个品种含有Lr26,Lr1和Lr20分别存在于6个品种中,4个品种含有Lr30,Lr11和Lr44各存在于2个品种中,Lr2a、Lr33和Lr34各自在1个品种中出现。经过2年的田间抗叶锈鉴定共筛选出46个慢锈品种。筛选到的这些苗期和成株抗病品种均可用于小麦持久抗叶锈品种的培育。  相似文献   

17.
Summary The wheat area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including China, is around 100 million ha. To address the needs of these very diverse wheat growing areas, CIMMYT has defined 12 wheat mega-environments (ME). A ME is defined as broad, not necessarily continuous often transcontinental area with similar biotic and abiotic stresses, cropping systems and consumer preferences. The factors describing each ME are presented.CIMMYT's breeding methodology is centered around the development of widely adapted germplasm with high and stable yield across a wide range of environments. Segregating populations are alternating screened in two diverse environments in Mexico. One key requirement is that all germplasm is tested under near optimum conditions for its yield potential. The second one is multi-locational testing of advanced lines at sites that represent a given ME (key locations) and careful screening of germplasm for tolerance to abiotic and biotic stresses specific to that environment. This methodology has permitted the pyramiding of a large number of multiple resistance genes for use against a wide spectrum of diseases and tolerance to abiotic stresses within each ME. In addition, the widespread testing of lines allows the identification of traits which are beneficial in several environments. Data from international nurseries are used to further delineate environments within an ME. This approach has proven to be successful since around 70% of the spring wheat area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excluding China) is planted to varieties derived directly or indirectly from CIMMYT germplasm. The performance of the bread wheat cultivar Pastor in international trials is given as an example for a wide adaptation.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小麦叶锈病发生有加重趋势,培育抗病品种是减轻小麦叶锈病危害的环保有效途径。用12个小麦品种及35个含已知抗叶锈病基因的载体品系在苗期接种19个不同毒性的叶锈菌生理小种,通过基因推导和系谱分析发掘待测品种中的抗叶锈病基因,并通过分子标记检测进一步验证;在田间接种强毒性混合生理小种,进行成株期病情严重度与普遍率调查,筛选慢锈性品种。结果表明,在石新828、百农3217、济南2号、泰山1号、石特14、晋麦2148、烟农15、小偃6号、温麦6号共9个品种中检测到Lr1Lr26Lr34Lr37Lr46共5个抗叶锈病基因,其中部分品种中发现多个抗性基因。成株期筛选出百农3217、平阳27、济南2号、泰山1号、石特14、晋麦2148、碧蚂4号、烟农15、小偃6号、温麦6号共10个慢叶锈性品种,其中碧蚂4号和小偃6号等品种是我国小麦育种的骨干亲本,探究这些品种中的抗病基因对培育小麦抗叶锈病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