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解不同轮耕模式对小麦-玉米两熟制耕层构造、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从2009年小麦季开始至2012年玉米生长季结束连续3个种植周期设置小麦季免耕、深松或翻耕+玉米季免耕或深松的6种耕作模式组合,研究其对农田土壤孔隙度和水分含量、作物产量、以及籽粒蛋白质含量、油分含量和容重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免耕相比,玉米季深松大幅度提高0~40 cm土壤的周年总孔隙度,小麦季深松或翻耕改善了土壤孔隙状况。小麦季耕作和玉米季耕作的交互效应是各层次土壤毛管孔隙度的决定因素,而玉米季耕作的独立效应是土壤各层次非毛管孔隙度的决定因素。小麦季深松和翻耕促进小麦生育后期对土壤水分的吸收,深松较翻耕和免耕处理的小麦产量显著升高。玉米季深松比免耕提高了玉米在灌浆阶段对水分的吸收,有利于提高玉米产量,同时对后茬小麦有积极作用。从全年产量与品质看,6种耕作模式组合中,全年两季深松效果最佳,其次是小麦季深松+玉米季免耕,这两种轮耕模式均适合在华北平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组织实施玉米试验联合体,是贯彻新《种子法》关于拓宽品种审定渠道的重要体现。本文介绍了河北省玉米试验联合体的基本情况,指出了存在的问题,针对不足,也提出了今后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贵州省近年普通杂交玉米品种区试及审定有关资料,总结区试及审定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以期为同仁提供参考,使我省玉米区试和审定工作沿着更加优良的方向发展,不断为贵州省农业生产审定出更多更好的品种,为全省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鄂北岗地近20年来夏玉米生产快速发展,成为湖北省夏玉米新兴最大产区,2015年夏玉米面积11.159万hm2,总产61.4万t,每667m2产量366.9kg,比2005年面积扩大1.4倍,总产增1.2倍,单产减9.2%;比1955年面积扩大15.5倍,总产增11倍,单产减41%。探索分析了制约该地区夏玉米单产不高不稳,年限间差异较大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促进该地区夏玉米生产实现高产稳产快速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新疆平原区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为基础,对额敏县农田防护林进行摸底调查和数据更新,掌握了额敏县农田防护林的数量、质量和变化情况,客观反映出额敏县农田防护林资源现状与经营现状,并提出适合该地区的农田防护林资源培育、保护和合理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6.
玉米是墨江县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45%左右,但单产低、生产总量不足。总结并分析了墨江县玉米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墨江县玉米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玉米是朔州市朔城区的主要粮食作物,玉米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当地农业生产和农户收入。介绍了朔城区玉米产业的发展现状,并对玉米生产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今后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为朔城区发展玉米产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宝鸡地区玉米生产的现状,指出了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依靠品种提单产、推广农机扩面积、科学种田增效益、参加保险降风险、提高价格稳生产的综合措施。以期为宝鸡乃至同类地区的玉米及粮食生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雨养春玉米农田耗水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1998年研究了春玉米在不同降水年型的耗水特征,并就肥力水平对产量的影响及不同降水年型的水分生产潜力开发程度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无论是正常降水年型,还是干旱年型,春玉米在不同的生育时期耗水规律基本是一致的,即拔节至抽雄期是玉米的耗水高峰期。在降水正常年份,降水量基本能满足玉米生长的水分需求,提高自然降水的水分利用率是本区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科学施肥可以提高水分利用率。玉米在自然降水条件下的生产潜力还有约50%的开发程度。  相似文献   

10.
耕层构造对土壤三相比和春玉米根系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适宜耕层构造是解决旱作农田耕层"浅"、"实"、"少"问题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对北方旱作农田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家农业环境阜新科学观测实验站利用长期定位试验,设置虚实并存耕层(furrow loose and ridge compaction plough layer, FLRC)、全虚耕层(all loose plough layer, AL)、全实耕层(all compaction plough layer, AC)、上虚下实耕层(up loose and down compaction plough layer, ULDC, CK) 4种处理,研究耕层构造对土壤三相比和春玉米根系形态的影响。耕层构造定位试验始于2009年,本文利用2015年和2016年数据分析果表明,虚实并存耕层能够优化土壤三相比(P <0.05),春玉米播种前0~10 cm土壤三相比以全实耕层构造为宜, 10~30 cm以虚实并存和全虚耕层构造为宜;春玉米收获后20~30 cm土壤三相比的虚实并存和全虚耕层构造优于上虚下实耕层和全实耕层构造。虚实并存耕层构造能够增加春玉米吐丝期根重密度、根长密度、根表面积...  相似文献   

11.
不同施肥模式下保护性耕作春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保护性耕作采用少、免耕技术,地表有覆盖物,肥料一般不能通过翻耕、旋耕等方式与土壤混合,传统施肥模式不适用于保护性耕作。为解决保护性耕作推广过程中存在的施肥量不足、施肥模式单一、秸秆覆盖量少等问题,利用平衡施肥技术确定施肥量,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处理为耕作方式,包括翻耕、留茬免耕、整秆覆盖免耕,副处理为施肥模式,P、K肥随播种一次完成,尿素追施,一次追施、二次追施为副处理,进行保护性耕作不同施肥模式下春玉米产量与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在施肥量一定的情况下,目标产量实现与耕作覆盖方式、施肥模式有密切关系。耕作方式与施肥方法最优组合为—A3B2(整秆覆盖免耕2次追肥),经济效益最高,对春玉米保护性耕作施肥管理要点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索山东省半湿润易旱区夏玉米高产稳产适宜耕作措施,将冬小麦和夏玉米两季耕作技术作为一体,设置了10种周年耕作措施,比较分析不同耕作措施对夏玉米茎秆、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耕作试验(一周年)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措施对玉米株高和穗位高没有显著性影响,而对茎粗和穗高系数影响显著,其中对照即常规耕作方式(小麦旋耕+玉米直播+秸秆不还田)茎秆最细,穗高系数最高,而A1B11(小麦旋耕+玉米旋耕+秸秆还田)、A2B21(小麦免耕+玉米直播+秸秆还田)、A3B31(小麦深松+玉米深松+秸秆还田)和A4B41(小麦深耕+玉米深耕+秸秆还田)耕作处理间茎秆粗度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与对照相比,各耕作措施显著增加了玉米穗行粒数和百粒重,秃顶长度减小,籽粒产量和生物量均显著增加,其中A1B11(小麦旋耕+玉米旋耕+秸秆还田)耕作处理籽粒产量最高,比对照高35.83%。  相似文献   

13.
根据邳州市玉米生产实际,分析了邳州市玉米生产现状,指出了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邳州市玉米生产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4.
高产夏玉米产量性能特征及密度深松调控效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侯海鹏  丁在松  马玮  李从锋  赵明 《作物学报》2013,39(6):1069-1077
以现代高产玉米品种中单909和郑单958为试验材料, 于2010-2011年在河南新乡设置种植密度与耕作方式田间试验, 研究夏玉米高产群体产量性能参数变化及主要栽培措施调控效应。结果表明, 中单909相比郑单958显著增产11.36%, 穗粒数(KN)、千粒重(KW)极显著增加(P<0.01), 生育天数(D)、收获指数(HI)和收获穗数(EN)无明显差异(P>0.05); 平均叶面积指数(MLAI)、光合势在灌浆后期增加更为显著, 平均净同化率(MNAR)显著增加(P<0.05), 而干物质积累最大生长速率、生长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平均生长速率、活跃生长期均明显提高。进一步分析产量性能参数间相互关系, EN与MLAI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KN和KW与MNAR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而MNAR、KN、KW与MLAI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中单909比郑单958增产可能是产量性能参数差异补偿的结果。中单909在高密度下具有较高的MLAI、MNAR和KN, 获得最高产量的群体密度比郑单958高27.3%; 深松耕作方式下, 中单909和郑单958分别增产13.0%和8.7%, 主要表现为, MNAR和KN显著增加, MLAI和D无明显变化, HI、EN、KW增加幅度在不同品种间表现不一致, 表明土壤深松条件下密植(9.50×104株 hm-2)是目前夏玉米高产重要技术途径之一。综上, 密植夏玉米高产群体产量性能特征参数为MLAI 3.05~3.55、MNAR 4.80~6.27 g m-2 d-1、D 109~111、HI 0.50~0.52、EN 9.60~10.38×104穗 hm-2、KN 352.0~370.1粒、KW 314.7~315.9 g, 可以实现11 250~12 000 kg hm-2以上的产量。  相似文献   

15.
川西北高原地区玉米育种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简述了川西北地区生态特点,概述了该地区玉米育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高原玉米育种目标,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6.
针对黄淮海平原冬小麦夏玉米周年生产的特点,将冬小麦夏玉米播前耕作统筹结合,以期为冬小麦夏玉米周年生产体系耕作方式的改良提供依据。以郑单958为验材,设冬小麦播前旋耕夏玉米播前免耕(RN)、冬小麦播前翻耕夏玉米播前免耕(MN)、冬小麦播前翻耕夏玉米播前旋耕(MR) 3个处理,探讨冬小麦夏玉米周年生产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对夏玉米抗倒伏能力及产量的影响。2年研究结果表明,MR处理夏玉米的株高、穗位高增加,MN与MR处理的地上第3茎节变粗,MN处理的地上第3节间茎粗系数最大。MR与MN处理间抽雄期的基部茎节穿刺强度无显著差异,但较RN均显著增强,茎秆皮层厚度和维管束密度及维管束鞘面积较RN也显著增大,茎秆伤流速率较RN分别提高60.60%和46.70%,茎秆质量显著提高。此外,MN与MR的根重和根冠比较RN显著提高,地上节根根条数与干重也显著提高。MN与MR较RN处理分别增产26.33%与39.21%。冬小麦播前翻耕可显著提高夏玉米产量及抗倒伏能力。  相似文献   

17.
土壤耕作方式对夏玉米抗茎倒伏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河北省高产夏玉米倒伏问题,选用不同抗倒性品种XY335、XD20和JD28,设置旋耕直播、免耕直播、旋耕直播+培土和免耕直播+培土4个处理,并分析了不同耕作措施下玉米茎秆形态特征、机械强度和产量变化。结果表明,旋耕处理能明显降低株高、穗位、重心和基部节间长粗比,显著增强茎秆抗拉力和基部节间机械强度,倒伏率最低,但穗粒数较少,粒质量与产量较低;免耕直播处理JD28、XY335和XD20的倒伏率分别为0,11.2%,10.6%,抗倒伏能力仅次于旋耕,穗粒数、粒质量及产量最高;拔节期培土明显增加株高、穗位、重心和基部节间长粗比,降低茎秆抗拉力和基部节间机械强度,其中,免耕直播+培土下XY335和XD20的倒伏率分别为89.6%和82.2%。  相似文献   

18.
新型饲草玉米生长动态及收割期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任勇  陈柔屹  唐祈林  荣廷昭 《作物学报》2007,33(8):1360-1365
对新型饲草玉米不同生长阶段的生长速度、物质积累与分配进行了研究,并对其营养价值进行评定。结果表明,新型饲草玉米生长动态符合Logistic模型,经历了慢—快—慢—快—慢的变化过程;从分蘖期至吐丝期,生物量和茎/叶比值增加,但适口性和营养价值降低,抽雄期后降低更为迅速;其中总能(GE)、消化能(DE)、代谢能(ME)和可消化养分总量(TDN)在孕穗期或抽雄始期最高;抽雄始期鲜草产量和干物质产量分别达101.4 t hm-2和18.35 t hm-2,粗蛋白(CP)、粗纤维(CF)、粗脂肪(EE)、粗灰分(CA)和无氮浸出物(NFE)含量分别为14.2%、24.3%、3.9%、6.3%和51.3%,产草量和营养价值均较高。综合分析表明,为同时获得较高物质产量和营养价值,饲草玉米在抽雄始期收割最佳。  相似文献   

19.
Effects of tillage on the appropriate fertilizer N applications needed to achieve maximal grain yield are poorly denned. The study objective was determination of relative corn grain yield response to N application rate for four tillage practices: no-tillage (NT), ridge tillage (RT), fall chisel plowing (CP) and fall moldboard plowing (MP). Maize (Zea mays L.) grain yield and N accumulation were monitored over a 6 year period with the same tillage treatment and the same fertilizer N rate applied each year to each plot. Two hybrids, differing in relative maturity rating, were planted each year. Fertilizer N rates ranged from 10 to 190 kg ha?1 and consisted of 10 kg ha?1 of liquid starter N applied at planting with varying amounts of fall applied anhydrous ammonia. With only starter fertilizer, grain yields increased with tillage intensity in the order NT ≤ RT ≤ CP ≤ MP. With ≥ 55 kg total applied Nha?1, 6 year average grain yields were unaffected by tillage. Total N removed in grain annually with only starter fertilizer ranged from 25–85 kg ha?1 Maximal amounts of N removed, about 145 kg N ha?1, occurred with 100–145 kg applied N ha?1 for all tillage treatments under the more favorable climatic conditions. Several interactions affecting grain yield appear climatically sensitive with exception of tillage by fertilizer N interactions. Because of variability in climate, planting dates varied by almost 4 weeks. Relative yield loss due to planting delay were Fertilizer N (mean change ??124 –?275 kg ha?1 day?1) > Starter N only and MP (mean ?? 259 kg ha?1 day?1) > other tillages in general. Yield loss due to delayed planting ranged from 0.0–275 kg ha?1 day?1. Grain yield gains due to early spring soil temperatures were 16.0–21.8 kg ha?1 index-degree?1 with MP tillage and averaged 2.7– 16.7 kg ha?1 index-degree?1 more than those of other tillage-hybrid combinations.  相似文献   

20.
应用二次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紫色丘陵区保护性耕作下麦秆还田量、施氮量(N)、施磷量(P2O5)、施钾量(K2O)和氮肥施用次数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与水稻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下水稻最高单产8722.5kg/hm2,偏离平均单产1101kg/hm2,最低单产7222.5kg/hm2,偏离平均单产1344kg/hm2,试验田水稻施肥技术代表了本区域水稻生产实际情况,能提炼出符合本区域大田生产的高产、高效科学施肥方法。根据回归模型得出3125种配方施肥方案,从中优化筛选出5套方案,而最优化方案为:2hm2麦田的小麦秸秆还田于1hm2稻田中,每公顷施纯氮270kg、磷90kg、钾45kg,施氮量按底肥、分蘖肥、拔节肥、穗肥、粒肥5次各60%、10%、10%、10%、10%施用,钾肥底肥、穗肥各50%,可获得单产约9450kg/hm2,每公顷收益可达12600元左右,收益比为6.42。农田保护性耕作措施是非常切合时宜的,是培肥地力,改良土壤,优化农田生产小环境,保证耕地可持续生产的得力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