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甜菜地膜覆盖栽培从全生育期看需水量并未减少,各生育期的需水规律与裸地栽培相一致,只是叶面蒸腾量与棵间蒸发量比例发生了变化。因此,当无灌溉条件降雨又少时,地膜覆盖甜菜受干旱威胁更大,故在干旱无灌溉地区不宜推广地膜覆盖技术。  相似文献   

2.
不同灌溉时期的冬小麦土壤水分变化动态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为高效利用水分资源以及给冬小麦灌水制度的合理制定提供依据,采用水量平衡法,系统研究了不同时期单次灌水和两次灌水的冬小麦土壤水分变化动态。结果表明,雌雄蕊分化期前单次灌水,开花前土壤水分能基本满足小麦生长的要求,开花期后土壤处于持续干旱状态;雌雄蕊分化期之后的单次灌水处理,在拔节期至灌水时期之间有一时段的土壤干旱,通过不同时期的灌溉,开花时各处理的土壤基本处于适宜小麦生长的含水量范围。小麦抽穗后进行第二次灌水的处理,籽粒形成期之前为满足型供水,籽粒形成后处于轻、中度干旱。从无水处理的耗水特点可以看出,小麦返青至拔节主要消耗0~40cm土层的水分,拔节至开花消耗0~100cm土层的水分,至成熟耗水可达到200cm。单次灌水处理,以孕穗前后灌水产量较高,二次灌水处理,以拔节配开花处理产量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3.
谈甜菜的节水灌溉与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宾力 《中国糖料》2004,(4):47-50
论述了甜菜的耐旱性与需水规律及节水灌溉的必要性;总结了我国甜菜节水灌溉的试验研究;介绍了节水灌溉的多项技术.  相似文献   

4.
玉米灌溉田土壤水分变化及其耗水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辽宁省主要旱地作物玉米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灌溉田土壤水分变化及其耗水规律。在试验条件下,0~20 cm土层水分含量最低,整个玉米生育期内水分变化幅度最大;30~50 cm土层由于受长期耕作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土壤的黏滞度较高,保持较明显的水分梯度,并使50~90 cm土层水分变化与0~20 cm土层相比滞后1~3 d;90~120 cm土层土壤水分受根系影响较小,变化不大。玉米生育前期农田实际蒸散量和参考蒸散量均趋于不断增大,生育中期个别时段内由于受阴雨气候影响蒸散量有所减弱;参考蒸散量最大值出现在玉米播种后第46天左右,农田实际蒸散量最大值出现在玉米出苗后第96天左右,玉米生育后期两者逐渐减弱。玉米生育前期表层土壤棵间蒸发量占实际蒸散量的比重较大,生育中期棵间蒸发量受降雨和灌溉等因素影响,变化幅度较大,生育后期相对较小。随着玉米叶面积增加,作物系数不断增加,在播种后第81天左右作物系数达最大值,之后作物系数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5.
地膜覆盖技术在水稻节水灌溉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本田地膜覆盖、打孔插秧、节水栽培技术试验研究表明:此项技术可使水稻生育进程提前,光能利用率提高。节水154m3/667m2,增产35kg/667m2,新增净效益23.2元/667m2;地膜覆盖技术在诸多节水栽培技术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在甜菜地膜覆盖栽培田,补栽苗龄30d左右的甜菜纸筒苗,幼苗不受原地苗抑制,不缓苗,生长速度快。补栽纸筒苗12%~15%,可提高甜菜产量13.72%~19.75%;提高含糖率0.4度左右;提高产糖量13.98%~23.08%;纯利润可增加48元~110元/hm2。这项补栽保全苗技术,可普遍推广。  相似文献   

7.
地膜覆盖栽培甜菜的适宜揭膜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3 年地膜覆盖栽培甜菜不同揭膜期试验结果表明:以5 月30 日和5 月20 日揭膜为适期,根产量与对照比可分别增产12 .3% 、10 .8% , 含糖率分别增糖0 .76 度、1.0 度; 两揭膜期甜菜地上部长势均显著好于其它处理; 不同处理5 ~10cm 地温调查结果看出, 从5 月20 日以后地膜覆盖逐渐失去增温效应。据焉耆的气候、土壤条件,当地地膜覆盖甜菜的适宜揭膜期为5 月20 日~5 月30 日。  相似文献   

8.
有限灌溉条件下春小麦的蒸散特征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河西地区农田水资源短缺和水分利用效率较低的问题,利用人工控制灌水的方法研究了春小麦的蒸散量阶段变化特征和日变化特征、蒸散量的影响因子及蒸散量与产量的关系,旨在为该地区小麦水分利用率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春小麦阶段蒸散量高峰值集中于灌浆期,占全生育期的41.3%~68.6%,其次为拔节期到抽穗期。不同生育阶段蒸散量的日变化为一单峰曲线,一天中16:00时达最大值,2:00时至6:00时为最低值。回归分析表明,太阳辐射、气温、相对湿度、灌溉定额和土壤含水量是影响蒸散量的主要因子。拔节期至抽穗期蒸散量对产量的影响较大,并与穗粒数和千粒重有很大的相关性。通过用Jensen模型分析生育期不同阶段缺水与产量的敏感程度,以拔节期-抽穗期的敏感指数最大,为0.4238,说明此时期为春小麦需水的临界期。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地膜覆盖种植甜菜的模式,对甜菜地膜覆盖栽培模式与直播栽培模式进行比较试验和调查表明,地膜甜菜保苗率、产量、含糖率和效益分别比直播提高13%~22%、19.5%~31.5%、0.4~0.7度和5880.0~9600.0元/hm2。对地膜覆盖栽培模式青头率较高、田间地膜残留造成白色污染等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0.
水稻在不同土壤水分状况下脯氨酸的累积与抗旱性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以6个中熟水、陆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在不同土壤水分状况下水稻叶片中游离脯氨酸的累积及其与抗旱性的关系。在低土壤水分处理下,抗旱性水稻品种叶片中游离脯氨酸累积开始较早,持续时间长,抗旱性较差的品种则开始较迟,持续时间短;脯氨酸开始累积的叶水势阈值,抗旱性品种为-0.62~-0.66 MPa,抗旱性较差的品种为-0.70~-0.82 MPa;土壤水势为-0.04 MPa时,处理10 d后叶片的相对脯氨酸含量(处理/对照×100%)与品种的抗旱系数呈极显著正相关(r=-0.9712);保持土壤水势为-0.04 MPa和-0.06 MPa,处理后30 d和40 d叶片的相对脯氨酸含量与减产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r=-0.9342、-0.9581)。建议把在低土壤水分条件下脯氨酸累积较早、持续时间长这一生理特性作为评价水稻品种抗旱性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1.
地膜覆盖对玉米田间土壤含水率和地温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2013年5~10月在内蒙古阿荣旗进行大田玉米膜下滴灌试验,测定玉米苗期、拔节期、灌浆期及成熟期不同深度土层土壤含水率和土壤温度,研究覆膜(滴灌)和裸地对玉米田间土壤含水率及土壤地温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整个生育期,覆膜条件下0~60 cm层土壤含水率高于常规裸地,玉米蜡熟期两种处理田间土壤含水率变化不明显;玉米生育期内0~20 cm层土壤平均含水率均高于播前土壤含水率,生育后期21~60 cm土壤含水率均低于播前土壤含水率。降雨对土壤温度的影响较为显著,雨后土壤表层温度急剧下降,25 cm以下深层土壤温度下降相对缓慢;地膜覆盖对玉米苗期和拔节期增温效果明显,平均增温2℃左右,对玉米生长发育有积极作用,灌浆期及玉米生育后期覆膜增温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地膜覆盖对小麦土壤水热状况及灌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适合旱地小麦新品种普冰151的高产栽培模式,在关中平原西部杨凌地区550mm降水条件下,对覆膜穴播、起垄覆膜沟播和露地条播小麦的土壤水热状况、灌浆特性及产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地膜小麦的土壤含水量在越冬至拔节期高于露地条播,有利于冬前形成壮苗和早春返青,拔节期之后覆膜穴播小麦田土壤含水量最低(除0~20cm);覆膜于小麦拔节期前增温、保温效果显著,拔节期后地温较对照有所降低;覆膜穴播和起垄覆膜沟播平均灌浆速率比露地条播分别提高11.9%和5.5%,且能延长灌浆持续期;与露地条播相比,覆膜穴播和起垄覆膜沟播分别增产10.8%和4.9%,差异显著。综上所述,覆膜穴播小麦在保墒、保温及增产方面表现最好,起垄覆膜沟播次之;地膜小麦是适宜半湿润易旱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13.
秸秆带状覆盖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及土壤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西北半干旱雨养条件下秸秆带状覆盖麦田水分利用特征和增产效果,通过田间试验,以露地条播为对照(CK),研究了3种不同覆盖处理[秸秆带状覆盖常规条播(SM1)、秸秆带状覆盖宽幅条播(SM2)和全膜覆土穴播(PM)]对旱地冬小麦田土壤含水量、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带状覆盖和全膜覆土穴播均可显著改善小麦全生育期0~20cm以及开花前20~90cm土壤墒情,但开花后20~90cm以及全生育期90~200cm土壤墒情普遍不如CK。3种覆盖处理均能促进冬小麦对土壤贮水的利用,显著提高开花至成熟阶段的耗水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秸秆带状覆盖和全膜覆土穴播生育期耗水量分别比CK增加4.6%和7.6%。秸秆带状覆盖在孕穗前0~200cm土壤墒情与全膜覆土穴播无显著差异,孕穗期开始则好于全膜覆土穴播;全膜覆土穴播0~200cm土壤贮水消耗量显著高于秸秆带状覆盖,而开花至成熟阶段的耗水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则略低于秸秆带状覆盖。3种覆盖处理均显著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PM、SM1和SM2较CK分别增产36.8%、29.7%和27.5%,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7.3%、23.9%和22.7%。产量与生育期耗水量呈显著正相关(r=0.97*)。覆盖处理中,全膜覆土穴播产量虽最高,但从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角度综合考虑,秸秆带状覆盖优于全膜覆土穴播。因此认为,秸秆带状覆盖是一种更加高产高效、适宜在西北半干旱雨养区推广的覆盖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常规垄灌溉、固定隔沟灌溉和交替隔沟灌溉的试验对比,交替隔沟灌溉水量仅为常规沟灌的1/2,有一半左右的地表面处于相对干燥状态,水分渗入率较大,提高了土壤对灌溉水和自然降雨的储存与利用,有利于对有限的水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充分利用。运用交替隔沟灌溉技术能提高作物对垄两侧土壤中养料、水分等的利用效率,作物根系进行干湿交替锻炼后,刺激根系生长,提高根系活力,一定程度增强植株抵御干旱的能力,更利于作物健康生长,交替隔沟灌溉是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大田节水灌溉方法。  相似文献   

15.
西北旱作大豆田不同地膜覆盖模式保墒增温增产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覆盖栽培是缓解干旱和春季低温等西北地区大豆生产制约因素的有效措施。为比较不同地膜覆盖模式在旱作大豆生产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以中黄41为材料,选用全膜双垄沟播、全膜覆土平作、全膜平铺、半膜覆盖平作4种覆盖播种模式,以露地平作为对照,研究不同覆盖模式对土壤水分、温度及产量和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覆膜模式对大豆不同生育时期土壤含水量和温度影响明显。大豆苗期,全膜双垄沟播土壤含水量略高于全膜覆土平作和全膜平铺,显著高于半膜覆盖平作和露地平作;分枝期至结荚期,处理间土壤含水量差异更加明显,全膜覆土平作、全膜双垄沟播和全膜平铺处理的含水量分别为15.6%~16.8%、15.1%~17.1%和14.4%~16.3%,比露地平作高2.5~5.1个百分点,较半膜覆盖平作高2.0~4.2个百分点。苗期,全膜双垄沟播土壤温度较半膜覆盖平作高2.0~4.6℃,较露地平作高2.9~5.1℃;分枝期,全膜双垄沟播土壤温度较半膜覆盖平作高1.6~2.9℃,较露地平作高2.6~4.5℃;开花期,全膜双垄沟播土壤温度较半膜覆盖平作高0.9~2.3℃,较露地平作高3.5~5.2℃。地膜覆盖处理的产量均高于露地平作,其中以全膜双垄沟播最高,较露地平作增产45.78%。可见,不同覆盖模式均可起到保墒增温增产效果,其中全膜双垄沟播实现了雨水的富集叠加利用,保墒、增温效果好,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为筛选适宜北疆绿洲区滴灌春小麦高产栽培的水分管理模式,比较分析了耕层(0~40cm土层)不同墒度条件下滴灌春小麦旗叶SPAD值、灌浆期光合和荧光参数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拔节至乳熟期土壤墒度过高或过低均会显著降低旗叶SPAD值(P0.05),乳熟期增加土壤墒度延缓了叶片衰老。在灌浆期,旗叶光合速率随土壤墒度的增加而显著提高;蒸腾速率在15∶00时T4处理(苗期-拔节、孕穗-乳熟和成熟-收获阶段耕层土壤平均含水量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75%、80%和65%)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高墒度处理T5(苗期-拔节、孕穗-乳熟和成熟-收获阶段耕层土壤平均含水量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80%、85%和70%)最低;气孔导度(Gs)在15∶00时显著降低后,在17∶00时又逐渐升高,且T4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胞间CO2浓度变化趋势同Gs一致;叶绿素荧光参数Fv/Fo、Fv/Fm、ΦPSⅡ等随土壤墒度升高而显著增加;土壤墒度较低处理的qP相对较低,NPQ较高;土壤墒度过高或过低均会降低小麦籽粒产量,产量构成中穗粒数对土壤墒度最敏感,千粒重次之。说明在本试验条件下,苗期-拔节、孕穗-乳熟和成熟期耕层土壤平均含水量分别占田间持水量的70%~75%、75%~80%和60%~65%是滴灌春小麦获得高产的最佳水分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7.
稻田高产节水灌溉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984~1988年在中国水稻研究所实验场排水与其它农业措施相结合,采用节水灌溉措施和高产灌溉制度,综合考虑对田面水、土壤水、地下水和雨水的统一管理利用和合理调节控制,通过大田、小区、测坑试验和生产实践,提出了适合当地条件的节水高产灌排方式、地下水埋深度和排水量。这种水综合运用,既可节约灌溉用水量,减少灌水次数,还可降低排涝水量,减轻排涝能耗费用。  相似文献   

18.
为筛选适合华北农田冬小麦生产的水肥调控模式,2006-2008年在北京昌平采用正交试验设计,设置有机肥、氮肥、磷肥、钾肥和灌水5因子(每个因子4水平),形成16个水肥组合,探讨了冬小麦生长、产量及土壤水分的水肥调控效应。结果表明,适量补水和施肥增加了土壤贮水量,提高了小麦抗旱能力和产量。在水肥因素中,氮肥是小麦增产的关键。当施氮量在150kg·hm-2以下,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当施氮量超过225kg·hm-2时,产量反而随之降低。每公顷灌水1 500~2 250m3较为适合小麦生长和产量形成。多灌水会使水分下移,根层土壤水分降低;少灌水会影响肥效,产量低。在平水年份,每公顷施有机肥3 000kg、氮肥(N)150kg、磷肥(P2O5)150kg和钾肥(K2O)225kg及灌水2 250m3适宜高肥力土壤冬小麦生长。  相似文献   

19.
土壤水分与覆盖对夏玉米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防雨棚下的测坑中,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土壤高水分(75%田间持水量,下同)、中水分(65%)和低水分(55%)条件下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和不覆盖对夏玉米生长发育、产量性状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处理的株高和叶面积指数均高于不覆盖的处理;在玉米生长前期地膜覆盖处理的株高和叶面积指数最高,在玉米生长的中后期秸秆覆盖处理的株高和叶面积指数最高。地膜和秸秆覆盖均具有显著的增产作用,与不覆盖相比,平均分别增产8.89%和22.26%。水分利用效率(WUE)随着土壤水分的降低而增加;在相同的土壤水分条件下,秸秆覆盖处理的WUE最高,地膜覆盖的次之,不覆盖的最低;当土壤水分控制下限为田间持水量的65%时,覆盖处理的节水增产效果最好,其中地膜和秸秆覆盖处理产量比不覆盖处理分别增加12.69%和28.47%,WUE分别提高21.78%和34.65%。  相似文献   

20.
不同植被土壤水分入渗特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新德  夏卫生 《热带作物学报》2012,33(10):1910-1913
为提高水资源特别是自然降水利用率,研究了长沙市区3种不同类型植被土壤水分入渗特征。结果表明,乔灌草与灌草、人工草坪两种植被土壤水分入渗率均随时间延长而减小,但裸地土壤水分入渗率随时间变化出现较大波动;3种不同类型植被土壤水分入渗能力差异较大,以人工草坪植被土壤水分入渗速率最大,前70 min的平均入渗率为0.64 cm/min,乔灌草与灌草植被土壤的为最小,前70 min的平均入渗率为0.21 cm/m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