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经多年试验、示范推广,结果表明:旱地冬小麦麦草覆盖可增加耕层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增产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2.
3.
渭北旱地冬小麦不同覆盖模式增温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对不同覆盖模式旱地冬小麦土壤温度的分析表明,覆盖栽培对提高土壤温度具有明显的作用,平覆地膜穴播栽培和垄沟栽培能够有效地提高旱地冬小麦全生育期积温和越冬期前的土壤温度,表层土壤增温幅度最大,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增温幅度逐渐减少,中午(14:00时)增温幅度大于早(8:00时)、晚(18:00时),从而有利于形成壮苗和冬前有效分蘖。秸秆覆盖栽培在苗期和分蘖期虽有一定的增温效果,但越冬期后土壤温度明显降低,抑制了春季有效分蘖的形成和拔节孕穗期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试验、示范,说明秸秆覆盖冬小麦增产效果显著,进而分析了秸秆覆盖对冬小麦的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少雨干旱地区,旱地甘蔗改沟植为穴植,可有效地拦集自然降雨,施肥集中于种植穴内,能改善土壤的蓄水保肥能力,提高甘蔗产量。试验表明,0-20cm土层的水分含量提高0.66-1.90个百分点。施肥水平相同的条件下,穴植土壤肥力高于沟植,增加有机质0.56%、速效氮17.01mg/kg、速效磷2.63mg/kg、速效钾3.98mg/kg,增产甘蔗21.8t/hm^2,蓄水保肥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旱作绿豆组合覆盖的增产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干旱少雨的特点,连续3 a对绿豆进行不同组合覆盖对比试验,对旱作绿豆组合覆盖的土壤水分、温度、养分等对绿豆生长、发育及产量有影响的环境因素进行动态监测.结果表明,不同组合覆盖措施均能显著提高土壤含水率,可降解地膜覆盖在绿豆生长后期的土壤温度明显低于常规地膜,降解膜侧播种措施较对照增产66.2%,居各措施之首.阐述了不同组合覆盖措施下绿豆的增产机理.  相似文献   

7.
8.
磁化水灌溉的增产机理及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旱地冬小麦黑色液膜覆盖的增产效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98~ 1999年 ,在山西临汾就黑色液膜覆盖冬小麦的增产效应及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黑色液膜覆盖具有较好的生物学效应 ,促进了小麦的生长发育 ,保障了小麦生长的土壤水分供给 ,较好地协调了旱地小麦的穗数、穗粒数、千粒重 ,使每公顷产量达 2 95 6 .5kg;水分生产效率达到10 .0 5kg/mm ,较对照提高 30 .3%。  相似文献   

10.
覆盖麦草对玉米产量及土壤肥力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玉米田覆盖麦草试验表明:玉米田覆盖麦草后,土壤速效钾含量大幅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含量提高,并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显著增加土壤含水量,调节地温,抑制杂草生长,增强抗病力,提高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11.
脱毒马铃薯光合及增产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农牧1号和凉薯97二品种的脱毒和未脱毒处理植株为材料,对其光合特性及增产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脱毒马铃薯的群体光合速率、群体叶源量、干物重量、叶面积重量、叶面积系数均于优于未脱毒处理。群体叶源量均与干物重、叶面积系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群体叶源量可作为反映马铃薯生产力大小的可靠指标。脱毒处理在产量方面的优势十分明显,主要是影响单株署重,而对构成产量的另一因素单株薯数的影响则很小。本文还对群体叶源量,作物生长率与叶面积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指出了旱地冬小麦播种期、越冬期、返青期、拔节孕穗期及灌浆期等主要生育期的相关增产影响要素,并提出中耕、施肥等相应对策,以期为解决旱地冬小麦增产瓶颈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淀粉废水沉降底泥复肥的生物试验,证实了利用工业废水的资源化产物进行农业生态建设的切实可行性。该复合肥实现了水稻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协调统一,使平均每穗实粒数这一重要产量构成因子表现突出,因而产量也较高,尤以中水平施复肥为最好。  相似文献   

14.
在静宁半干旱山区 ,通过对冬小麦秸秆覆盖栽培与露地栽培的对比试验 ,发现秸秆覆盖栽培较露地栽培冬小麦全生育期耕层 (0~ 2 0CM)土壤含水量提高 2 0 % ,成熟期提前 1 .5天 ,亩增产 1 2 .7%。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覆盖模式对不同类型旱地冬小麦籽粒品质和产量的调控效应,在甘肃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大田条件下,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以常规耕作(CT)、全膜覆土穴播(PM)、玉米秸秆带状覆盖(SM)3种种植模式为主区,‘中麦175’(ZM175)、‘兰天26号’(LT26)、‘天选50号’(TX50)3个旱地冬小麦品种为副区,分析不同覆盖模式和小麦品种组合处理下旱地麦田水温特征、籽粒品质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覆盖不同程度降低了灌浆期0~25 cm土壤温度,并增加拔节期和收获期0~120 mm土壤含水量。PM土壤温度比CT降低1.3℃,土壤含水量提高5.20%,籽粒产量增加9.36%,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穗粒数的显著增加。SM土壤温度比CT低1.5℃,土壤含水量提高9.75%,籽粒产量略高于CT,但差异不显著。品种间籽粒产量差异显著,依次为LT26ZM175TX50。覆盖(PM和SM)对籽粒蛋白质质量分数、降落数值、湿面筋质量分数、糊化粘度、面团稳定时间、粉质评价值有显著影响。比较CT,PM降落数值、面团稳定时间、粉质评价值分别增加4.13%、16.13%和8.33%;SM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质量分数分别降低2.52%和6.07%,峰值粘度、低谷粘度、最终粘度分别提高1.93%、3.86%、2.46%。研究也表明,所有品质指标在品种间差异显著。以上结果说明,在降水量500mm左右的甘肃半干旱雨养农业区,PM有利于强筋型品种加工品质的优化,SM趋于使弱筋型品种筋力更弱,但由于覆盖模式对加工品质的影响相对有限,合理的品种选择是实现该区域旱地冬小麦优质化生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旱地农田秸秆覆盖的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旱地农田秸秆覆盖不论在丰水年还是少水年都有明显的保墒作用。麦田覆盖少水年播种期0—50厘米土层含水量比对照高2—4%,丰水年拔节至灌浆期比对照高1.3—1.9%。覆盖区土壤紧实度比对照减少0.1—0.19克/厘米~3。连续2年覆盖,0—10厘米土层有机质含量增加0.0911%,碱解氮增加16.0ppm。少水年覆盖区旱地小麦增产8.1—21.5%,丰水年增产22.5—36.8%.试验证明,旱地农田秸秆覆盖具有节水和肥田双重作用,1989年山西屯留县麦田覆盖巳推广5万多亩。  相似文献   

17.
减氮结合覆盖下冬小麦养分累积及转移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减施氮肥结合不同覆盖措施下旱地冬小麦养分累积和转移规律,以期为西北旱地冬小麦优质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于2012年至2017年进行大田试验,以不施氮肥为对照,设置农户模式(施氮量为195 kg/hm~2)、农户减氮(150 kg/hm~2),在施用氮肥150kg/hm~2的基础上设置垄覆沟播、全膜穴播、秸秆覆盖3种地表覆盖处理,共6个处理,测定了5季冬小麦籽粒产量和生物量. 2016年至2017年测定各处理的氮磷累积量、转移量、转移率、转移氮磷对籽粒的贡献率,钾累积量、转移量、花后钾损失量及籽粒钾占转移钾比例.据2012-2017年5季产量和生物量平均值来看,农户减氮较农户模式籽粒产量及生物量有下降趋势,但未达到显著水平,在减氮基础上垄覆沟播有增产趋势,全膜穴播、秸秆覆盖较农户减氮分别增产8.4%, 5.0%,垄覆沟播、全膜穴播、秸秆覆盖处理的生物量较农户减氮分别增加7.1%, 15.5%, 10.0%.据2016-2017年数据显示,较农户模式,农户减氮处理氮磷的累积量、转移量、转移率、转移氮磷贡献率、钾素累积量和转移量,花后钾损失量以及籽粒钾占转移钾比例均无显著差异.较农户减氮处理, 3种覆盖处理下氮素累积量、转移量、转移率及转移氮贡献率无显著差异,垄覆沟播与全膜穴播处理促进了磷、钾的累积和转移,但对磷转移率及转移磷贡献率无明显影响,钾的花后损失量较高,籽粒钾占转移钾的比例有下降趋势,秸秆覆盖处理下磷钾累积量显著增加,磷的转移量、转移率及转移贡献率有下降趋势,钾的转移量和损失量均较低,但籽粒钾占转移钾的比例较高. 150 kg/hm~2氮肥用量基本满足旱地冬小麦生长需求,可见减施氮肥可行.全膜穴播及秸秆覆盖处理下产量有增加趋势,垄覆沟播与全膜穴播处理促进磷钾累积及转移,秸秆覆盖提高了籽粒钾占转移钾比例,因此地表覆盖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8.
秸秆腐熟剂能有效地将作物秸秆分解为小的有机质成分或者无机成分,归还土壤,从而有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同时,释放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大中微量元素,能够有效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通气和保肥保水功能。本试验结果表明,每公顷施用冬小麦配方肥(18-12-10) 750 kg+玉米秸秆+有机物料腐熟剂(有效活菌数≥0.2亿/g) 90 kg的施肥结构,每公顷产量可达到9 276.45 kg,净收入7 660.03元,效果最好。同时增施秸秆腐熟剂能有效地提高土壤中的碳氮比,适宜在本地区冬小麦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秸秆带状覆盖下种植密度对旱地冬小麦耗水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以露地平作为对照,秸秆带状覆盖下分窄幅条播和宽幅条播2种种植模式,不同带幅下分别设播量处理3个(270 kg/hm2、324 kg/hm2、405 kg/hm2),结果表明, 秸秆带状覆盖处理均可显著增加0~200 cm土层的土壤贮水消耗量,较露地增加36.2个百分点。秸秆带状覆盖下,不同带幅种植下贮水消耗量均随播量增加而增加。与露地种植相比,秸秆覆盖处理均降低冬小麦返青前耗水比例,增加拔节至成熟阶段的耗水量,更加有利于冬小麦灌浆阶段对水分高效利用。秸秆带状覆盖下,拔节至开花阶段耗水量随播量增加逐渐增大,开花至成熟阶段耗水量随播量增加逐渐减少。秸秆覆盖处理冬小麦的产量均高于CK,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增幅达24.4个百分点。秸秆覆盖下,窄幅、宽幅种植均以270 kg/hm2播量处理最高,分别较其他播量处理增产2.9%~10.0%、23.5%~23.6%;窄幅较宽幅种植平均增产11.9%。秸秆覆盖窄幅、宽幅条播下,水分利用效率均以270 kg/hm2播量处理最高,分别比其他播量处理高4.1%~12.0%、25.0%~26.4%;窄幅较宽幅种植平均增加12.8%。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秸秆带状覆盖下种植密度对旱地冬小麦耗水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以露地平作为对照,秸秆带状覆盖下分窄幅条播和宽幅条播2种种植模式,不同带幅下分别设播量处理3个(270 kg/hm2、324 kg/hm2、405 kg/hm2),结果表明, 秸秆带状覆盖处理均可显著增加0~200 cm土层的土壤贮水消耗量,较露地增加36.2个百分点。秸秆带状覆盖下,不同带幅种植下贮水消耗量均随播量增加而增加。与露地种植相比,秸秆覆盖处理均降低冬小麦返青前耗水比例,增加拔节至成熟阶段的耗水量,更加有利于冬小麦灌浆阶段对水分高效利用。秸秆带状覆盖下,拔节至开花阶段耗水量随播量增加逐渐增大,开花至成熟阶段耗水量随播量增加逐渐减少。秸秆覆盖处理冬小麦的产量均高于CK,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增幅达24.4个百分点。秸秆覆盖下,窄幅、宽幅种植均以270 kg/hm2播量处理最高,分别较其他播量处理增产2.9%~10.0%、23.5%~23.6%;窄幅较宽幅种植平均增产11.9%。秸秆覆盖窄幅、宽幅条播下,水分利用效率均以270 kg/hm2播量处理最高,分别比其他播量处理高4.1%~12.0%、25.0%~26.4%;窄幅较宽幅种植平均增加12.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