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取野生黄伞子实体菌肉组织分别接入不同配方的分离培养基上进行分离培养试验 ,对获得的次生菌丝体经 1代母种扩转后 ,挑取各种颜色和各个生长阶段前端的少量菌丝 ,初步确定了黄伞菌丝体的形态结构。通过驯化栽培试验 ,该菌株生物性状稳定 ,无退化、变异现象  相似文献   

2.
对紫色丝菌菌丝子实体部位纯种分离、母种培养基质筛选、菌丝体生长温度试验、培养基酸碱度试验,结果表明:野生紫色丝膜菌菌褶部位是最佳的组织分离部位;加入牛肉浸膏培养基为最佳母种培养基。菌丝体适宜生长的温度10~28℃,最适温度是25℃;菌丝体适宜pH 6.0~8.0,最适pH 6.5~7.0。  相似文献   

3.
长根金钱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3种斜面培养基上组织分离长根金钱菌子实体的不同部位,结果表明:菌丝在PDA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比在牛粪玉米粉培养基和马铃薯综合培养基上快(平均6.907mm/d)。分离子实体的菌肉、菌柄内部组织块均能较好地获得纯菌丝,且以分离菌肉部位最佳,其菌丝浓白、长势旺盛。孢子、菌丝经湿微镜镜检和子实体形态观测,证明分离获得的菌株为长根金钱菌(Oudemansiella radicata)。  相似文献   

4.
羊肚菌菌种分离及母种培养基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羊肚菌子实体不同组织部位、不同消毒方式进行菌种分离,通过7种培养基配方对菌丝生长情况(萌发时间、长满斜面、菌丝长势)的影响,选择出适宜羊肚菌菌丝生长的配方.结果表明:羊肚菌子实体在菌柄处分离易获得菌种,在用0.2%的升汞水溶液浸泡消毒污染率最小,并且筛选出最佳的母种培养基为F、E配方.  相似文献   

5.
三种菇子实体不同部位组织分离培养菌丝生长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对三种菇(紫孢侧耳、香菇、金针菇)子实休不同部位组织分离,在三种培养基内菌丝生长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同一菇子实体的不同部位组织分离,在同一培养基内菌丝生长速度及长势存在着差异,而且不同培养基对三种菇子实体的不同部位组织分离培养菌丝的长速和长势也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栎松口蘑组织分离优选部位试验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栎松口蘑子实体作为分离材料,对子实体的不同部位进行组织分离,接入黑木耳菌丝-马铃薯综合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试验,获得栎松口蘑试管母种,菌褐分离成功率50%,菌柄基部和菌肉分离成功率15%,菌柄上部中央与外缘分离成功率10%。  相似文献   

7.
野生松口蘑菌丝的分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松口蘑菌丝体分离困难,分离成活率低问题,采用4种培养基配方,对长白山区3个子实体的不同部位(菌盖内菌肉、菌褶、菌柄上中下5个部位)进行组织分离。结果表明,菌褶为最佳分离部位,都获得慢生型菌丝体分离菌株,从菌柄基部仅获得2支快生型菌丝体分离菌株。山楂-黑木耳菌丝麦麸浸汁培养基为最佳分离培养基。此培养基组成比较简单,容易操作,培养基上分离成活率和菌丝生长速度比其他培养基好。对所获得的菌丝体形态特征进行显微观察发现,慢生型菌丝是由有隔膜的丝状菌丝组成,而快生型菌丝有很多孢子囊。  相似文献   

8.
以野生松乳菇子实体为材料,分别取不同组织进行菌种分离.用PDA培养基培养纯化,筛选出8株菌株,取生长快的菌丝体用不同固体平板培养研究其人工培养特性.结果表明:菌盖与菌柄联接处间分离到的菌丝生长最快;葡萄糖为最佳碳源;乙酸铵为最佳氮源,其次是玉米浆和蛋白胨;不同培养基的最适pH分别是:配方①pH.5.0~5.5,配方②pH 5.5~6.0,配方③pH 6.0~6.5.  相似文献   

9.
研究以橙黄疣柄牛肝菌的子实体作为分离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方法,在不同配方的培养基上培养,筛选出适合橙黄疣柄牛肝菌菌丝生长的基础培养基,其中菌盖和菌柄两者交接处的分离成功率达60%以上。以菌丝生长速度、生长状况为参照标准,对橙黄疣柄牛肝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确定其最适生长温度、pH值、葡萄糖含量以及氮源。结果表明,橙黄疣柄牛肝菌为中温型菌根真菌,在25℃下长势良好,最佳pH值为6,最佳葡萄糖含量为0.5%,最佳氮源为蛋白胨。  相似文献   

10.
粗毛黄褐孔菌的人工驯化栽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粗毛黄褐孔菌在不同母种培养基、原种培养基及栽培料上的生长速度,以及不同配方对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粗毛黄褐孔菌菌丝在3种母种培养基上都能生长,且菌丝日平均生长速度差异不显著;菌丝在3种原种培养基都能生长,但以在配方A:棉籽壳97%、石膏1%、石灰2%中菌丝日平均生长速度最快;菌丝在各栽培料中都能生长且都能长出子实体,但以配方C:棉籽壳92%、麦麸5%、石膏1%、油渣1%、石灰1%,其生物转化率为最高.  相似文献   

11.
硫磺菌的固体和液体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野外采集、分离纯化得到硫磺菌(Laetiporus sulphureus)菌株,并进行硫磺菌的固体和液体培养试验。试验表明,硫磺菌在复合PDA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丝生长速度为3.2mm/d;在代料栽培中以麦粒或栎木屑培养基培养硫磺菌菌种时菌丝生长速度快,菌丝浓密;从8种液体培养基配方中筛选出菌丝体产量较高的配方,配方为:葡萄糖30g,豆粉20g,玉米粉10g,酵母提取物5g,KH2PO41g,CaCO32g,MgSO40.5g,水1000mL,菌丝体产量为22g/100mL。  相似文献   

12.
姬松茸的菌种特性和制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姬松茸(Agaricus blazei)又名巴西蘑菇。当前我国的栽培量越来越大,但各地在栽培过程中出现种性不稳,制种困难等问题。笔者对此进行了试验,现报道如下:1 姬松茸的菌种特性1.1 菌种不耐低温贮藏 1997年我们两次从韩国引进姬松茸母种。菌种的菌丝生长正常,但扩繁后均无一成活。而后,我们通过子实体分离获得了菌种,经扩繁和栽培均获成功。但经冷藏保存后的姬松茸菌种,再次扩繁时又无一成活;而在室温下保存的菌种却可以转接成活。试验结果表明,10C以下保存的菌种,虽菌丝外观正常,但扩繁时菌丝难以生长。  相似文献   

13.
以蛹虫草菌株母种的表层菌皮、母种基内菌丝和成熟的待分离的新鲜子实体顶端接种到液体培养基进行液体培养,分析比较栽培所获得不同蛹虫草子实体的有效成分得出:以母种表层菌皮接种液体培养所获得的子实体虫草素和硒元素含量最高;以母种培养基的基内菌丝接种培养栽培所获得子实体的虫草酸、腺苷、虫草多糖、SOD酶、蛋氨酸、酪氨酸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4.
竹荪是一种可食用的大型真菌。我室于1981年成立起,承担了该项研究任务。在对竹荪生态环境调查的基础上,经过十多次栽培试验,播种面积150尺~2,在培养基配方、覆盖物筛选及栽培条件人工模拟等方面获得突破,攻克了人工制种、菌蕾分化、子实体成活等技术难关,终于在自然室温条件下,基本掌握了竹荪从菌丝到子实体成熟过程的  相似文献   

15.
采用不同配方培养基,对白平菇加富培养基和PDA培养基(CK)培养菌丝及栽培白平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配方处理白平菇茵丝生长良好,且优于对照,但存在差异,配方1效果最佳.表现为菌丝生长快、洁白、健壮、出菇早、子实体性状优良、抵抗杂茵能力强、产量高.  相似文献   

16.
以一株采集自长白山地区桦树上的野生大型真菌菌株YBHB-1为试验材料,对其子实体进行组织分离获得菌种。其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为野生桦剥管菌(Piptoporus betulinus),采用桦树木屑制作栽培菌包进行出菇试验,结果表现菌丝生长速度快,色洁白;通过驯化栽培可获得子实体,形态与野生种相似。  相似文献   

17.
通过试验对不同废菌渣栽培料配方上的姬松茸(Agaricus blazei)菌丝生长状况、播种至覆土所需的时间、子实体产量和子实体农艺性状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表明,4号配方(即废菌渣添加量为45%)的前3潮子实体平均产量最高,为10.25 kg·m-2,除了与3号配方相比产量差异不显著外,与其它配方的产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生物转化率为44.6%;菌丝生长状况和子实体农艺性状良好;播种至覆土所需的时间短;综合效果最好,是废菌渣栽培姬松茸的最佳配方。  相似文献   

18.
从野生朱红密孔菌子实体组织中分离获得朱红密孔菌纯菌丝,研究了温度、培养基pH值和含水量对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朱红密孔菌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5~30℃,培养基最适pH值为7.0,最适含水量为60%~65%。用木屑和麸皮为培养料人工栽培朱红密孔菌,在培养料上菌丝发满菌袋时间为26~30d,原基形成至子实体成熟时间约为32d。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不同的原种、栽培种及栽培料培养基对平菇菌丝生长、子实体产量及生物学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平菇在不同培养基上菌丝的生长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菌丝生长速度最快、最健壮的原种培养基为荞麦粒培养基:平菇培养料的最适水分含量是60%,菌丝生长快而健壮:菌丝生长速度最快、子实体产量最高、生物学效率迭162%的栽培种及栽培料培养基为配方1。  相似文献   

20.
以香菇菌株"辽抚4号"为试材,采用继代培养的方法,研究了继代培养次数对菌丝的生长特性和显微形态变化的影响,以期为菌种使用和继代培养对菌种退化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继代培养对菌丝的生长特性和菌丝微观形态影响显著,子实体组织分离的部位和培养基成分对继代培养菌株菌丝的长速和长势影响明显。随着继代培养次数的增加菌丝长速下降趋势显著,继代培养40次之后,木屑培养基上,菌盖部位分离菌丝生长速度下降35.62%,PDA培养基上,菌盖与菌柄交界处的组织分离菌丝生长速度下降34.05%,菌丝稀疏,长势变弱;菌丝显微结构可见明显变化,菌丝宽度、锁状联合的宽度和数量发生菌丝微观形态的改变,趋势上随着继代培养次数的增加,菌丝分枝和锁状联合数量逐渐减少,菌盖处组织分离得到的菌丝锁状联合的宽度逐渐增加;组织分离菌株的菌丝特性差异表明菌盖、菌盖与菌柄交界处是最佳分离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