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优化香菇注水工艺,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水温、注水量以及腐殖酸钾添加量对香菇出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低的注水温度可以缩短香菇原基形成时间,注水量增多会延长香菇原基形成时间并减少菇蕾发生量,添加一定量的腐殖酸钾也能减少菇蕾发生量,但对原基形成时间影响不明显.在各处理中,注入含有0.05%腐殖酸钾,...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采收第2潮菇后的平菇菌袋先后进行2次注水,结果发现:每袋每次注水量为1.0kg时效果最好,第3至第6潮鲜菇产量之和最高可达1.40 kg,加上第1、第2潮菇的产量,总的生物转化率可达264%,且第2到第6潮菇之间的转潮期大大缩短,依次为9d、11 d、10d、13 d.  相似文献   

3.
4.
通过在培养基或栽培料中加入不同浓度的FeSO4的方法,观察了铁离子对香菇菌丝生长、菌种保藏和出菇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的铁离子能促进香菇菌丝生长,提高菌种质量,延缓菌丝衰老,提高香菇产量。FeSO4溶液的适宜浓度为3.759×102mg/L左右。  相似文献   

5.
《食用菌》2015,(5)
分别研究了高温香菇代料栽培增氧时不同刺孔数量和深度对菌棒转色率、菇蕾形成、子实体品质、鲜菇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刺孔数量和刺孔深度的增加有助于香菇菌棒的转色。当刺孔数为80个(深度2 cm),刺孔深度为1 cm(刺孔数为40)时,头潮菇的菇蕾数最多,但菇蕾分化稍迟。不同刺孔数量及深度对高温香菇的子实体性状、品质均有一定影响,但各指标间在四个出菇潮次中的规律不明显。当刺孔数为80个(刺孔深度2 cm)时及刺孔深度1 cm或2cm(刺孔数为40)时,香菇的均产量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6.
以"庆科212"香菇为试材,采用高温季节香菇工厂化生产方法,研究了菌棒含水量、菇房内外温差和通风频度对香菇菌棒结露作用及香菇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结露作用影响最大的是菌棒含水量,其次是菇房内外温差,最后是通风频度,结露控制能够显著缩短出菇周期、提高产量、提升品质,这一结果为高温季节香菇工厂化出菇过程中综合调控结露作用因子,缩短生产周期,提高香菇产量、提升成品菇质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8.
影响袋栽香菇出菇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袋栽香菇○出菇的原因及对策贾亚妮(浙江省松阳县食用菌办公室323400近几年来,松阳县代料香菇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大多数菇农都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每年都有部份菇农出现不出菇、出菇少或出菇迟现象,影响了经济效益,而且常常为此闹出许多经济纠纷。为...  相似文献   

9.
把“惊蕈”原理应用于袋栽香菇出菇试验,示范、推广应用,收到预期的效果。实验表明,“惊蕈”刺激诱导出菇菇原理应用在袋栽香姑生产上,可促进出菇整齐、潮次分明,转潮快,缩短生殖生长期等作用,增加产量,提高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10.
代料香菇菌棒安全越夏后,进入了秋季,气温逐渐降低,如何让这些已安全越夏的菌棒出好第1潮菇,是一项至关重要的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整个生产周期的花菇产量高低和质量优劣,故把这第1潮称为“领队菇”。在这“领队菇”出来之前,还有一段出菇前的管理工作至今未引起技术人员和生产者的高度注意,以至造成菇木不出菇或出菇多、香菇过小或过大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1.
蔡令仪  杨瑞长 《食用菌》1992,14(5):30-30
近年来,在塑料大棚内栽培香菇已很普及。现有试验证明,塑料大棚由于温差大,适合香菇的生育,产量略高于室内栽培。那么塑料大棚栽培香菇与室内栽培相比,对香菇质量有无影响?在塑料大棚内栽培方式不同,对产质量是否有差异?在这方面的报道甚少。为此,进行了本项试验,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厂家生产菌棒,出售给菇农,由菇农负责菌棒的促熟、转色和出菇管理,达到应有的出菇效果。采取这样的生产组织管理形式,就需要厂家为菇农提供技术服务。为此,现就有关技术问题总结如下,供作参考。  相似文献   

13.
贾亚妮 《食用菌》1997,19(2):27-27
菇农称鲜销出口的保鲜香菇为“冰菇”。“冰菇”的销售价明显高出昔通菇,农户省了剪柄、烘干等工序,经济效益好于干菇。但由于“冰菇”的质量标准较高,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冰菇”的比例仅占总产的5%~20%。为此,如何提高“冰菇”的比例即产量,是一个直接关系经济效益的大问题。出口保鲜香菇的质量标准:朵形圆整,菇柄正中,菇肉肥厚,菇盖卷边、拉膜,色泽深褐。一般菇面直径在4cm以上(不同厂家要求不同)。菇体含水量低,无粘泥、无虫害、无破缺,5~6成成熟的菇体。笔者根据几年的种菇经验,从“冰菇”的质量标准和出菇管理角度,提出几项技术措施供菇农参考。 (一)栽培种的选择 在选择栽培种时应考虑菇形较大、单生、不易开伞、菇肉厚实、富有弹性不易破损的品种,如9015、L26—A、62、申香、苏香等。 (二)头潮菇的控制 香菇菌棒的头潮菇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夏季鲜香菇的生产,一般在海拔800米以上高山多雾区才能实现。在丘陵地带,特别是城郊,采用常规办法夏季不能出菇。笔者经两年试验,摸索出一套利用水库水面的独特气候,将成熟转色的菌筒摆放在水面漂浮的竹排上,使之夏季连续出菇的新方法。这种方法切实可行,有推广应用价值。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通过合理的品种搭配和不同的种植形式选择,研究了香菇计划性控制出菇技术。通过合理安排农户菇事,控制每户的出菇量和跨地区异地出菇的措施实现春夏秋冬四季出菇,周年出菇计划。  相似文献   

16.
为了摸清定向出菇新技术对香菇(Lentinula edodes)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传统免割保水膜袋法为对照,开展了定向出菇新技术的出菇试验。试验选用2个香菇品种L808和兴农1号,统计香菇产量,测量子实体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定向出菇新技术在产量上的表现因品种而异,对于品种L808,采用2种栽培方式,其产量持平;而对于品种兴农1号,采用定向出菇技术栽培的产量显著高于传统免割保水膜袋法;新技术在单菇重、菌盖直径等子实体形态特征指标方面优于传统的免割保水膜袋法。研究表明定向出菇新技术可用于香菇栽培。  相似文献   

17.
不同菌种保藏方法对香菇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分别采用液氮和4℃冰箱保藏香菇(Lentinula edodes)菌种,并通过栽培试验比较了二种保藏方法对香菇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浙江省庆元县食用菌科研中心90年代研究与推广的高棚层架代料栽培花厚菇技术,促进了我国香菇栽培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化,奠定了我国香菇生产在全球的领先地位。但这一栽培模式尚有2个技术问题未曾解决,一是割袋出菇操作十分烦琐,二是出菇时间过于集中,不仅费工费力,还严重影响香菇产量和品质。定向出菇技术同时解决这两个瓶颈问题。其技术思路是将大部分菌皮用保水剂覆盖,不使出菇,只留3 cm~5 cm空白菌皮以通气并出菇。其出菇特点是:无张力,免割袋,持续均匀出菇,营养分配合理,菇形极佳且产量高,真正做到优质、高产、省工目的。目前国内尚未见相关报道。  相似文献   

19.
通过温室膜下滴灌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水量对番茄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量对番茄产量和果实品质有显著的影响。灌水量为375mm的处理产量达到138108kg/hm~2,比对照增产74.96%,达到极显著水平,水分利用率为1.60kg/m~3;降低灌水量可提高果实中硝酸盐、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等可溶物的含量。  相似文献   

20.
试验设3个制袋时间处理,研究不同制袋时间对庆科212和香菇808香菇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4月8日制袋处理,庆科212和香菇808总产量均较高,不同制袋时间对香菇子实体商品性状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