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调查研究了瓜类果斑病的种子带菌情况、危害特点和产量损失,提出了主要防治技术,以期为减轻该病的传播、扩散和危害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种子、土壤、水等不同传播途径下瓜类果斑病感病情况。结果表明,瓜类果斑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为种子和土壤中的病残体,其发病率分别为65%和62.5%。水流传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发病率也在40%以上。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探究注射法、针刺法和喷雾法接种西瓜叶片瓜类果斑病,观察西瓜叶片感病情况。结果表明,3种接种方法均能使西瓜叶片感病,但发病时间和症状有所不同,注射法接种发病早,症状偏重,针刺法和喷雾法相似,发病晚且比注射法接种症状轻。通过田间观察,发现果斑病的扩展蔓延与气温和降水有密切关系,低温高湿有利于果斑病的扩展蔓延,发病的适宜温度在25.0~28.0℃,相对湿度在70%以上,发病的时间约为8~10 d。  相似文献   

4.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是西瓜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此病是典型的种传细菌性病害,发病迅速、传播快、损失大、难防治,2009年被农业部列入《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本文简要介绍了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5.
云南省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BFB)是严重危害葫芦科作物的细菌病害。2009—2010年,通过田间调查,发现云南西双版纳州和普洱市部分地区的西瓜(Citrullus lanatus)和甜瓜(Cucumis melo)上出现疑似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病害发生。通过菌株分离纯化、菌体形态和菌落形态特征、革兰氏染色、致病性测定、微生物鉴定系统测定、分子鉴定等方法进行诊断鉴定,结果表明获得的yn2和yn3菌株与西瓜噬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 的特征一致。确定了云南省已有瓜类细菌性果斑病分布,为云南省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6.
瓜类果斑病是由西瓜嗜酸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细菌性病害,被农业农村部列入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可为害西瓜、甜瓜等多种葫芦科作物。瓜类果斑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它一旦暴发会对西瓜、甜瓜的安全生产造成威胁,一般产量损失可达20%,严重的可以造成整个大棚毁掉。一、瓜类果斑病在我国发生分布现状2021年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分布行政区名录》显示,瓜类果斑病分布于我国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80个县(区、市).  相似文献   

7.
为建立检测果斑病菌的新型免疫学检测技术,以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ITC)作为荧光探针,共价偶联抗瓜类果斑病菌野生型菌株SD01的鼠源单克隆抗体4F,将抗SD01单克隆抗体6D和羊抗鼠二抗喷涂于硝酸纤维素膜(NC膜)上分别作为检测线和质控线;以双抗体夹心反应模式制备检测果斑病菌的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并对试纸条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对实际样品的检测性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制备的荧光试纸条对纯培养果斑病菌SD01的检出限为3.1×106CFU∕mL;试纸条可检出8种果斑病菌(其中标准株1种,野生株7种),与6株近源的植物病原菌均无交叉反应,表明试纸条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在检测实际样品时,8种葫芦科植物的果斑病菌检出限为3.1×106CFU∕mL,表明汁液中的杂质对试纸条的检测灵敏度无影响,该试纸条适用于实际样品的检测。本研究制备的荧光试纸条操作简便、快速,结果肉眼可见,为果斑病菌的快速检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采用针刺和喷雾2种方法分别在7种瓜类作物上接种干存病叶和病果浸出液2种菌原试验.结果表明,供试作物都能表现发病,除西瓜外,较为感病的作物为瓢瓜、南瓜和甜瓜,较为抗病的作物为黄瓜;病果浸出液较干存病叶容易发病,针接种较喷雾接种发病较重.试验结果在指导病害综合防治上有莺要的意义:防治西瓜细菌性果斑病时,要与周围的瓜类作物同时施药;瓜类作物整枝后的残枝、残叶要及时带出田间集中烧毁,并喷施药剂保护伤口;瓜类作物最好采用支架栽培,防止幼瓜接触地面.  相似文献   

9.
2006年3月2日农业部发布了617号公告,公布了《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和《应施检疫的植物及植物产品名单》将瓜类果斑病列为全国植物检疫对象,西瓜、甜瓜、香瓜、哈密瓜及其种子均列为应施检疫的植物及植物产品。此举将对我区西、甜瓜生产、流通销售及制种业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瓜类细菌性果腐病病原IAS-PCR检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采用免疫磁珠吸附与PCR相结合的技术,对瓜类细菌性果腐病病原快速检测方法进行了研究。对新疆昌吉、海南、上海等地的西、甜瓜细菌性果腐病病叶、种子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用特异性引物,带菌病叶、种子均出现360bp特异条带,该方法对该菌悬浮液最低检出量为1×10cfu/mL,检出种子最低带菌率1‰。与常规PCR方法相比,检测时间周期为4h,且不需进行细菌DNA提取,灵敏度高出常规PCR100倍。这一方法的建立对于田间该病原的准确诊断,控制西、甜瓜种子带菌传播及进出口西、甜瓜种子检疫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西瓜细菌性果实腐斑病是近年来由国外传入中国的毁灭性病害,为了明确该病的发生发展特征,进一步研究该病的防治措施,对西瓜细菌性果实腐斑病的发病症状、寄主范围以及防治措施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西瓜细菌性果实腐斑病的抗性品种的筛选及其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在山东省临沭县、昌乐县、章丘县等地西瓜育苗基地的西瓜苗上发现了一种新病害——西瓜细菌性果斑病。从病果和病叶片上分离到15个细菌菌株,选取8个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该8个菌株均能侵染西瓜,发病症状和自然发病症状完全一致;从接种发病的病果上可重新分离到相同的细菌。对该8个菌株菌体形态、染色反应、培养性状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等项目进行观察测定,确认供试菌株为燕麦食酸菌西瓜亚种(Acidovorax avenae subsp.citrulli Willems et al.,1992)。  相似文献   

13.
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的发生与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首次报道了西瓜细菌性果斑病在吉林省的发生。从不同来源病株上的不同发病部位分离出有致病性的2个菌株(W1和W2),通过对其形态学、培养性状、生理生化性状和寄主范围的测定,并根据其在西瓜上引起病害的症状特点,将其确定为燕麦食酸菌西瓜亚种(Acidovoraxavenaesubsp citrulliWillemsetal )。  相似文献   

14.
选用11种药剂对西瓜细菌性果斑病(BFB)病原菌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经测定福尔马林、H2O2、HCL、新植霉素、果腐净1号和农用链霉素6种药剂对该病菌具有明显的抑菌效果。用该6种药剂分别浸泡甜瓜带菌种子,通过调查各处理后种子的发芽及苗期的发病情况,结果发现:福尔马林和果腐净1号的防效最为显著,分别达97.6%和94.9%。  相似文献   

15.
甜瓜细菌性果斑病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闻慧  刘兴洋  李国英  张力群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0):6182-6183,6185
综述了近年来甜瓜细菌性果斑病害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强调了检测技术的发展对我国入世以后植物病害检测检疫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反季节种植的西瓜上发现1种新细菌病害,其症状与西瓜果斑病菌相似,通过病原菌的分离纯化,接种试验,菌体形态观察,染色反应、培养性状和生理生化特性测定,以及细菌的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确认该病原细菌为燕麦嗜酸菌西瓜亚种Acidovorax avenae subsp. citrulli.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近几年江苏地区甜瓜叶片及瓜上发生的某一细菌性病害,以江苏绿港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设施大棚中甜瓜发病叶片为研究对象,经分离纯化得到菌株LG08,观察病菌形态初步判定该病原菌为甜瓜细菌性果斑病菌,为进一步明确该病菌,分别用4对细菌性果斑病菌通用标记(BX、BX-S、ERC和WFB)、3对甜瓜细菌性果斑病菌特异性标记(AcM380、AcM797、AcM13)及16S测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菌株LG08为燕麦嗜酸菌西瓜亚种(Acidovorax avenae subsp.citrulli).苗期和坐果期对西甜瓜部分材料接种菌株LG08,结果发现菌株LG08对西甜瓜都有致病性.该研究不仅有利于进一步了解甜瓜细菌性果斑菌的特性,为果斑病的防治提供参考,而且也有助于甜瓜抗病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18.
详细介绍了利通区西瓜果斑病的发生、危害症状及发生前后宜采取的各种防控措施及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9.
采用西瓜细菌性果斑病不同越冬菌源和接菌方法对西农9号进行致病力试验,结果表明:病果浸出液、干存病叶、湿存病叶和带菌土壤越冬后的菌源,都有致病力,以带菌土壤和干存越冬病叶越冬的菌源致病力较强;浸种、淋蔸、针剌和喷雾4种接菌方法对不同越冬菌源的致病力有一定的影响,以针剌接菌方法的致病力最强。该试验结果为深耕翻土、清除田间带病残体、土壤消毒、减少田间操作造成伤口等防治措施的推广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