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探讨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越冬栖息地选择和利用规律,对江西省中华秋沙鸭4个越冬区域进行了调查分析。实地测定河宽、隐蔽度、石滩数量等8个相关环境因子,采用主成分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对生境特征进行分析,对利用和未利用微生境进行非参数检验,采用相关分析判断观测变量与个体数量的关系,并对利用栖息地微生境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华秋沙鸭的越冬栖息地的微生境组合具有规律性,并呈现出明显的空间格局。河流的流速、透明度、隐蔽度、植被盖度、石滩数量为影响中华秋沙鸭栖息地选择和利用的主要因素,其中石滩的作用尤为突出,对栖息地选择、利用和数量分布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章志琴  方弟安  王艾平  罗朝晖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5):126-128,前插1
中华秋沙鸭是一种分布区域狭窄、数量稀少的濒危鸟类,在我国属于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国际上视其为易危物种。江西省境内一直是中华秋沙鸭的主要越冬栖息地。为了解中华秋沙鸭在我国的越冬地和生境情况以及中华秋沙鸭的种群数量变化,合理保护现有物种,对其在江西省境内的越冬地进行调查与比较。调查发现,中华秋沙鸭越冬地主要在江西的弋阳、浮梁、修水、婺源等地,其越冬栖息地特征明显,且具有明显共性。  相似文献   

3.
2007年10月至2008年3月和2008年10月至2009年3月,连续两年在江西省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弋阳越冬区,对其越冬习性进行了初步研究.采用直接观察法观测和记录了中华秋沙鸭越冬区的环境因子及其在越冬期的活动情况.结果表明,中华秋沙鸭在每年的10月下旬至12上旬陆续到达弋阳越冬区,翌年2月末至3月中下旬先后迁离,居留时间在120 d左右.其对越冬地的环境要求较高,选择的越冬地一般受外界的干扰少,越冬期的各项活动也保持一定的规律性.在越冬期间,中华秋沙鸭在水中活动的时间占全部时间的82.4%,陆地活动时间仅占12.6%,空中飞翔的时间占5%左右,而且飞行高度和距离都比较小.  相似文献   

4.
扎龙湿地丹顶鹤巢址选择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1996年3-5月份。在扎龙保护区的核心区内进行了丹顶鹤的巢址选择的研究。结果表明:芦苇沼泽植被类型,水深,植被的高度和盖度,苇丛的面积及人为干扰等因素均影响丹顶鹤对巢址的选择。研究中还发现,巢址周围25m^2以下的小泡沼,巢址与火烧地的距离同丹顶鹤的巢址选择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是重要地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5.
救助饲养的中华秋沙鸭生长指标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在黑龙江碧水中华秋沙鸭自然保护区,对救助饲养的中华秋沙鸭从出壳到30周龄的体质量、体长、翅长、尾长、喙长进行了测量与分析。结果表明:中华秋沙鸭早期的生长速度快,随着年龄的增加,生长速度下降,其中第4周相对生长值最大(118.5%),绝对生长82g,第8周绝对生长值最大(354.4g),生长率为62.6%,到13周体质量稳定,生长基本停止达到成熟,体质量与体长、喙长、尾长、翅长相关系数分别为0.967、0.966、0.949、0.943。基于Logistic模型进行非线性回归分析,运用迭代分析建立了中华秋沙鸭体质量的非线性回归方程。通过体质量与4个主要体尺间的回归分析得到了中华秋沙鸭体质量与体尺指标的最优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6.
马金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17):10488-10490
[目的]探索影响邛海湖湿地夜鹭(Nycticorax nycticorax)巢址选择的因素,为保护邛海周边生物环境、保护和利用鸟类资源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影响邛海湖湿地夜鹭巢址选择的因素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影响夜鹭巢址选择的主要因子有植被高度、树胸径、隐蔽度、距水(邛海)距离和距公路的距离。[结论]距水距离、植被高度和树胸径是影响夜鹭营巢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洪河自然保护区东方白鹳巢址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黑龙江省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7个东方白鹳巢(其中7个天然巢,10个未使用的人工巢)的生境因子进行了测量,并采用Mann-WhitneyU检验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树种、树高、巢位高、隐蔽度、距干扰源(道路)距离是影响巢址选择的主要影响因子。此外,天然巢同未使用过的人工巢的巢高(P<0.05)和巢径(P<0.05)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2011年11月至2012年3月,在江西婺源采用瞬时扫描法探讨性别和温度对中华秋沙鸭行为的影响.中华秋沙鸭越冬期的主要行为是取食、休息、游泳和修整.时间分配方面,雌雄中华秋沙鸭仅社会行为[雌:(2.13±1.40)%和雄:(3.24±1.55)%]存在显著性差异(t=-2.258,df=34,P<0.05),其他行为差异不显著(P>0.05).原因有:(1)非繁殖期雌雄中华秋沙鸭主要任务均为生存;(2)雌雄个体大小差异不大,对能量的需求量相似.日活动节律方面,雌雄的取食和休息行为均存在显著的节律性变化,分别为雌:取食(F(10,165)=5.19,P<0.05)、休息(F(10,165)= 2.56,P<0.05)和雄:取食(F(10,165)= 7.55,P<0.05)、休息(F(10,165)= 3.48,P<0.05),其他行为节律均不显著(P>0.05).温度对中华秋沙鸭越冬行为的影响较大,时间分配方面,在<10℃月份环境下,取食(t=-2.166,df= 16,P<0.05)行为显著高于>10℃月份,而游泳(t=5.096,df= 16,P<0.05)行为则相反,其他行为差异不显著(P>0.05).这一结果表明,平均温度降低时,中华秋沙鸭需要摄取更多的食物以补充寒冷天气能量的消耗,并减少游泳行为降低耗能.日活动节律方面,>10℃月份中华秋沙鸭日活动节律,仅警戒(F(10,77)=1.96,P<0.05)行为存在显著的节律性变化,其他行为的节律性变化不显著(P>0.05).<10℃月份中华秋沙鸭取食(F(10,86)= 5.93,P<0.05)和休息( F(10,86)= 3.42,P<0.05)行为存在显著的节律性变化,其他行为的节律性变化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可以改变中华秋沙鸭的日活动节律,低温使中华秋沙鸭在夜间消耗较多能量,因此中华秋沙鸭在上午花更多的时间取食来补充能量.休息行为在>10℃月份,中午和傍晚均有一个小的高峰,而在<10℃月份从11:00开始(除13:00-13:59)均保持较高的水平.中华秋沙鸭采取这种对策,可能是<10℃月份,晚上和下午温度较低,为了减少消耗,从下午就开始增加休息行为.低温条件下,中华秋沙鸭增加修整和休息行为,这一结果支持“鸟类在低温环境下通过减少行为活动以降低能量消耗和热量损失”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9.
为了揭示影响原鸡海南亚种(Gallus gallus jabouillei)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在2020年和2021年2个繁殖期内,对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原鸡海南亚种的巢进行搜寻并记录GPS点位。繁殖结束后,利用样方法对其巢址特征进行记录分析。共发现12巢原鸡巢,其中,有4巢孵化成功,8巢雌鸟弃巢,繁殖成功率为33.3%;对原鸡巢设置10 m×10 m的大样方与巢中心1 m×1 m的小样方进行测量记录,并设置对照样方进行分析比较。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样方参数和对照样方参数,结果显示,灌木盖度平均值、灌木盖度2(>3~6 m)、裸地比例、落叶层厚度和离道路距离5个参数存在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灌木盖度平均值最大,其次为裸地比例;说明原鸡海南亚种巢址选择具有特异性和非随机性,其更倾向于在道路附近开阔位置、枝叶比较密集的草本或灌木下营巢。其中,巢隐蔽度是影响原鸡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人为干扰与边缘效应也影响原鸡的巢址选择。  相似文献   

10.
2010年和2011年3月-6月,对内蒙古达赉湖国家级保护区达赉湖西岸地区大鵟(Buteo hemilasius)的巢穴结构和巢址选择因子进行了调查研究.采用野外观察和样方法定位了13个大鵟巢址,并对巢址样方的20个生态因子进行测量,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大鵟巢址选择的主要因子进行了分析.测量显示,大鵟巢穴的基本结构特征为:外径(94.7+4.2) cm;巢高度(46.1±2.7) cm;内径(24.8±1.5)cm;巢深(14.0±+0.9)cm.生境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达赉湖西岸地区大鵟的巢集中分布在湖岸或水塘附近的悬崖,营巢点坡度为15°-45°之间的阳坡或半阳坡;隐蔽度高于20%;草本密度大于5株/m2;植被均高大于30cm;巢距悬崖上部距离2-5m;距水源l00m以内;距居民点距离大于lkm;距草原道路的距离大于0.5km;而对于物种丰富度没有特殊要求.主成分分析显示,影响大鵟巢址选择的主要因子有3个,依次为:隐蔽性因子(主要包括巢址区域的植物特征和地形特征)、干扰因子和食物因子.各主成分中,相对系数绝对值最高的变量依次是:植被盖度、距居民点距离、巢的高度和距草原道路距离.  相似文献   

11.
2015年5—7月份,采用瞬时扫描法和目标取样法对图牧吉保护区半散放大鸨的孵化期行为时间分配和日节律进行了研究,并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孵化期大鸨行为的雌雄差异进行分析,探究了温度和天气对大鸨孵化期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鸨的行为在孵化期具有一定的时间分配和日节律。雄鸨的静站和趴卧行为是该时期的主要行为,其次为游走、采食和理羽行为,求偶炫耀几乎不发生;而雌鸨91.38%的时间都在坐巢孵化,其次为采食和游走行为。雄鸨的游走、采食、静站、理羽和趴卧行为在全天中表现出一定的日节律,雌鸨仅采食行为表现出一定的日节律。研究同时表明,孵化期大鸨的行为时间分配在不同性别之间有差异,温度和天气也对大鸨的行为产生影响,雌鸨的营巢成功率与巢位的选择也有关系。  相似文献   

12.
笼养东北虎春季行为及活动规律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焦点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取样法 ,在哈尔滨动物园对 4只笼养东北虎的行为及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笼养东北虎春季行为时间分配比例依次为睡眠 (39.4 2 % )、走动 (2 8.4 6 % )、卧息 (2 6 .4 1% )、其它 (5 .71% ,包括取食、饮水、排尿、排粪、修饰、嗅闻、嬉戏、站立、直立及发声行为等 )。睡眠在一天中有一个持续长达 5h的高峰期 (10 :0 0~ 15 :0 0时 ) ,走动和卧息则分别有两个高峰期 (8:0 0~ 10 :0 0时和 14 :0 0~16 :0 0时 )。通过周末与非周末的比较发现游人的多少可显著改变笼养东北虎的行为 ,其中对卧息 (F =5 .2 7,p <0 .0 1)影响极显著 ,对睡眠 (F =3.16 ,p <0 .0 5 )和走动 (F =2 .80 ,p <0 .0 5 )影响显著。此外 ,饮水与笼养东北虎的日活动量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以江苏省扬州市平山堂养殖场圈养条件及扬州市动物园半散放条件东北亚种成年梅花鹿母鹿为研究对象,采用瞬间扫描取样法研究了2种饲养方式下梅花鹿昼间行为节律。结果表明:2种饲养方式下梅花鹿群体昼间取食、卧息、观望、反刍、移动、修饰等行为频次比率依次减少,其取食、卧息和观望行为比率占昼间行为的80%以上。圈养和半散放条件下成年母鹿都有2个取食行为高峰,二者的反刍行为高峰分别发生在12:30、8:00左右,卧息行为高峰分别在12:30—13:30、10:30—13:30,观望行为高峰分别在13:30—16:30、7:30—8:30。行为分析表明,不同饲养条件下,成年梅花鹿母鹿昼间行为存在显著差异,饲养环境不同是造成梅花鹿行为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笼养大鸨繁殖行为的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利用全日制、瞬时扫描法对哈尔滨动物园2000年笼养大鸨(Otis torda)繁殖季节行为进行了观察,其繁殖期行为的日时间分配为:雌鸟,休息35%、游走38%、警戒18%、取食6%、理羽3%;雄鸟,炫耀38%、休息27%、游走13%、警戒12%、取食6%、理羽4%。大鸨日活动的节律性显示:一天有早晚两个活动高峰,休息主要集中于中午,休息所占的时间比例较大,这与野外大鸨的取食所占用的时间较大的时间分配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差异。雌、雄鸟在游走和炫耀的时间分配上存在显著差异,其它行为无明显的性别差异,而且雌鸟对雄鸟的求偶、炫耀常常表现出不配合性,这可能是因为笼养条件的空间小、环境干扰较多引起的。天气对大鸨的行为有影响,对雄性大鸨的游走和炫耀行为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圈养条件下岩羊冬季昼间的行为及活动规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2003年 12月在西宁动物园,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焦点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取样法,对 9只岩羊的行为及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岩羊冬季行为时间分配比例依次为卧息(38. 65±9. 84)%、取食(35. 27±8. 72)%、运动(23. 55±5. 36)%、反刍(17. 47±4. 07)%、其它 (2. 77±0. 30)% (包括饮水、排便、修饰、嗅闻、站立和发声等)。冬季,岩羊在一天内的卧息有 3个高峰期(8: 00~9: 00、12: 00~15: 00和 17: 00~18: 00);取食有 2个高峰期(9: 00~12: 00和 15: 00~18: 00)。上述 2种行为在一天中是交替出现的。运动在 8: 00~10: 00和 15: 00~18: 00时发生较多。反刍有 2个高峰期(11: 00~14: 00和 17: 00~18: 00)。岩羊的取食和反刍具有相似的规律,但反刍高峰的出现时间较取食延迟了 1h左右。其它行为在一天中发生的较为随机。年龄因素和性别因素对岩羊冬季昼间的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率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并不显著(P>0. 05)。  相似文献   

16.
2011年1月至6月,用瞬时扫描法对浙江萧山珍禽养殖场的疣鼻天鹅(Cygnus olor)进行了观察和数据分析。研究发现,疣鼻天鹅在孵化期的行为时间分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雌(雄)性在孵化期重要行为的时间分配为:筑巢9.84%(雄4.67%),繁殖75.41%(雄4.14%),采食2.58%(雄7.85%),理羽4.00%(雄10.39%),站立1.52%(雄15.48%),游走0.52%(雄4.26%),警戒0.90%(雄3.93%),休息2.77%(雄30.74%),游泳2.23%(雄16.55%),洗澡0.24%(雄2.00%)。对不同性别疣鼻天鹅的时间分配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孵化期雌雄疣鼻天鹅除在理羽行为上差异不显著(P>0.05)外,其他行为都存在差异显著(P<0.05),在繁殖、站立、游走、休息、游泳及洗澡行为上差异极显著(P<0.01)。通过不同天气条件的比较,表明疣鼻天鹅不仅在行为时间分配上不同,而且不同性别在行为时间分配上也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丹顶鹤繁殖期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规律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在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繁殖期的丹顶鹤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丹顶鹤繁殖期的各种行为具有较强的规律性,所占频率依次为:繁殖38.34%、觅食29.14%、警戒15.67%、静栖9.13%、游走5.77%、其它1.95%。在不同繁殖阶段,丹顶鹤各种行为的时间分配存在一定差异。在产卵前期,觅食行为比值最高;在孵卵期,繁殖行为比值最高。温度和降水是影响丹顶鹤繁殖期各种的行为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黑琴鸡越冬初期的生境选择策略,2006—2009年的10月中旬,利用样方法、因子测定法、卡方检验等方法对内蒙古红花尔基樟子松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黑琴鸡越冬初期的生境选择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越冬初期,黑琴鸡觅食、栖息的生境具有以下特征:对草地—樟子松林和较开阔的草地选择性较高(75.4%),海拔较低(多为700~800 m),坡度在20°以下的中下坡位,而距离村镇的距离比较远,多在8~12 km,距公路的距离多大于2 km,而距林缘的距离则多选择在40 m以内。  相似文献   

19.
对单冠乌骨鸡、复冠乌骨鸡、快羽固始鸡、慢羽固始鸡4个品种(系)种蛋孵化期间蛋黄内胆固醇含量的测定分析表明:鸡不同品种(或品系)蛋黄干样胆固醇含量孵化期间呈“升-降-升-降”的变动趋势;0~6胚龄卵黄大量富集胆固醇,富集量与入孵前蛋黄胆固醇含量呈较强负相关,6~9胚龄和15~21胚龄则被大量利用。另外,蛋黄干样胆固醇入孵时含量与出雏时含量呈强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2011年3—5月,使用粪便显微分析法对扎龙保护区丹顶鹤求偶期的食性与营养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扎龙保护区丹顶鹤求偶期的食物组成包括9科27种植物,禾本科、莎草科、黑三棱科、蓼科和眼子菜科占取食的主要部分,其中玉米(Zea mays)、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黑三棱(Sparganium stenophyllum)、糙叶苔草(Carex tristachya)、碱蓬(Suaeda glauca)、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和贝加尔针茅(Stipa baicalensis)是主要食物(占取食植物的88.24%);不同植物的不同营养成分存在显著差异,获取率也显著不同。进一步分析表明,植物的营养成分是影响该时期取食的关键因素之一,丹顶鹤偏好取食粗蛋白含量高、粗纤维含量低的植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