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操作方法 1、挖沟 在蔬菜上应用,宜采用畦作栽培形式,每畦栽培蔬菜2行,栽培行距小于步道间的行距,形成宽窄行的栽培方式。槽沟深度25~30厘米,前底角适当深一些,便于灌水;畦下内置式槽沟宽度等于定植行宽,畦间内置式槽沟宽度略窄于畦间距离;槽沟长度与行长相同。在果树上应用,槽沟深度20~30厘米,宽度以不伤果树主根为宜,一般不超过40厘米。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不同栽培条件对棉株性状的影响,进行麦套夏棉的试验,结果表明:麦套夏棉,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变,影响棉苗生长直至中、后期发育,套种棉行越窄,越不利于棉苗生长。因此,麦套夏棉应采用窄畦播种小麦,畦埂套种棉花的种植方式,提倡畦宽110cm,畦面60 cm播4行小麦,畦埂50 cm套种2行棉花,棉花小行距40 cm,大行距70 cm。小麦应选用高产、秸秆较矮、叶片上冲的中早熟品种。  相似文献   

3.
以1畦2行和1畦3行栽培方式为基础,分别配置5种栽培密度规格进行田间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株行距条件下,1畦2行比1畦3行种植的飞桥莴苣的茎粗、单株商品重均表现较优,产量和产值较高,且以1畦2行、株行距25cm×30cm种植的飞桥莴苣最佳,每667m2产量5 466.7kg,产值达5 466.7元。  相似文献   

4.
为明晰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对冬季日光温室地温、二氧化碳(CO2)浓度的影响,在日光温室中应用玉米秸秆行下式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对温室内1—2月份不同时间段CO2浓度、15 cm地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行下式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与常规栽培相比,1—2月份可平均提高温室15 cm地温1.14~2.82℃,最高可提高3.83℃,提高CO2浓度93.57~453.76 mg/m3,密闭环境最高可提高723.88 mg/m3。  相似文献   

5.
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能有效地改善设施内环境因素、减缓病害发生、提高产量效益,但此项技术在开沟过程中比较费工费力,为了降低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劳动用工和生产投入,特开展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大行距栽培番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仅挖沟、埋秸秆、起垄、铺设滴管、定植环节比对照每公顷节省劳动用工35.7%,节约成本16 810.5元/hm2,上市期提前5 d,产量增加26.68%,病虫害发病率明显降低。综合田间生长势及室内考种数据,建议在宁夏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大行距栽培番茄。  相似文献   

6.
为了进一步深化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研究,探索玉米秸秆行下式、行间式应用对作物生长发育及土壤微环境的影响,在日光温室番茄种植中进行了玉米秸秆生物反应堆行下式、行间式应用试验,通过对行间式、行下式及常规栽培的10 cm深度土壤地温、番茄果实性状及产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对温室地温、果实产量及品质都可以提高,但行间式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对温室10cm深度地温提高最大,果实品质最好,产量、效益最佳,行下式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次之。  相似文献   

7.
一、栽培模式畦宽2米,等行距种植4行春甘蓝,甘蓝行间套种3行春玉米,畦间种植2行夏玉米,秋季每畦种植4行大白菜或秋芹菜,株行距15厘米见方。二、茬口安排第1茬春甘蓝11月25日~12月初冷床播种育苗,12月25日~翌年1月初小弓棚分苗,2月底定植大田,4月下旬~月上旬收获。第2茬春玉米2月底在甘蓝定植时播种,6月上旬~7月收获鲜食玉米,玉米秸秆可做青贮饲料。第3茬夏玉米5月底~6月上旬在畦两边各播行,9月上、中旬收获。第4茬秋菜一般种植大白菜或秋芹菜,  相似文献   

8.
1玉米大垄双行高产栽培该栽培模式将原来的两条小垄(垄沟宽为60cm)改为一条畦面宽100~110cm的大垄。垄上种植两行玉米,小行距40cm、大行距60~70cm,垄间形成自然通风透光通道,有效解决了田间郁闭问题,可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9.
马铃薯不同密植规格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2008~2009年的马铃薯垄畦栽培不同密植规格试验结果表明:垄畦带沟宽100~110 cm,穴距20~22 cm,行距35cm,双行种植,沟底宽30 cm,种植密度67500~69000株/hm2之间,能较好地利用土地与温光资源,有效地提高马铃薯产量,是垄畦栽培的适宜密度。  相似文献   

10.
日光温室应用不同秸秆类型的生物反应堆对芸豆品质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秸秆和水稻秸秆生物反应堆栽培的土壤10 cm地温、室温、CO2浓度、芸豆品质及产量、生产后的土壤状况均优于常规栽培,且2种秸秆生物反应堆栽培的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效果相近,生产上应因地制宜选用秸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