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日,乌兰布和沙区生态补水工程正式启动,困扰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地下水位连年下降的问题有望得以逐步解决。乌兰布和沙漠位于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以西的阴山与黄河之间,是我国八大沙漠之一。磴口县境内乌兰布和沙区约有489万亩,约占全县总面积的68%,由于这里常年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影响,年均降水量仅为145毫米,蒸发量高达2400毫米,地下水主要依靠黄河水补充。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乌兰布和沙区沙漠化动态、成因及对植被与土壤的驱动效应进行剖析,研究结果表明,导致沙区古代和近代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未沙漠化地、轻度、中度和极重度沙丘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587、2.328~2.450、1.496~1.954、0.603~0.938;植物丰富度(R)排序为未沙漠化地、轻度、中度、极重度;群落演替的趋势是:白刺+油蒿(未沙化)→白刺+油蒿(轻度沙化)→油蒿-白刺、油蒿(中度沙化)→籽蒿+沙竹、沙竹+沙米(极重度沙化);不同沙漠化程度土壤有机质、全N和速效K含量由轻度向中度、重度和极重度依次递减;在土壤粒度组成上,处在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的发展过程中,砂粒和粘粒含量分别依次递增0.4%、6.8%、1.2%和1.1%、1.2%、0.8%。 相似文献
3.
从2000年以来,杭锦后旗大力开展防沙治沙攻坚战,组织了声势浩大的治沙植绿运动,先后在乌兰布和沙漠腹地压柴草沙障13.4万亩,修建穿沙公路60多公里,打组合水井160多眼,开挖渠道30公里,整地4万亩,完成乔木造林、人工灌木造林、飞播和人工模拟飞播造林24.5万亩,现已形成一条长48.6公里、平均宽350米的阻沙林带。 相似文献
4.
乌兰布和沙漠是我国八大沙漠之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面积1500万亩.巴彦淖尔市乌兰布和沙区东西长92公里,南北宽61公里,总面积506万亩,占巴彦淖尔市总面积的5%.乌兰布和沙漠东缘紧邻黄河,京兰铁路、京藏高速公路、110国道等国家重要交通干道途经此地,沙害问题不仅直接威胁到河套平原、黄河水资源安全及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安全,而且对沙区人民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成为制约和阻碍沙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巴彦淖尔市乌兰布和沙区位于乌兰布和沙漠的东北部,面积506万亩,地处世界公认的酿酒葡萄种植黄金带,具有土地资源丰富、光照充足、水资源充沛、昼夜温差大、无污染等区域优势。按照钱学森院士提出的“多采光、少用水、新科技、高效益”的沙产业理论,2010年,巴彦淖尔市乌兰布和防沙治沙局与三家企业在乌兰布和沙区合作种植酿酒葡萄。 相似文献
6.
7.
8.
在一望无际的河套平原上,翠绿的新疆杨挺立在道路两侧,耐旱的小美旱遍布渠沟路畔,昔日的盐碱滩被红红的柽柳覆盖,曾经肆虐的乌兰布和沙漠平静地潜伏在梭梭、杨柴等灌木丛下;如果你有幸漫步在杭锦后旗的林草丛中,不经意间还会惊走各种飞雀、野鸡和野兔;若不是置身其中,很难想像曾经遍布着白茫茫的盐碱滩的后套大地,如今的森林覆盖率已达25%,乌兰布和沙区48.85%的沙丘、沙地披上了绿装,这是杭锦后旗开展全面围封禁牧的成果,这其中也饱含了全体护林人员的辛勤汗水。 相似文献
9.
5月14日,在乌兰布和沙区境内举行了中韩合作沙漠治理工程纪念碑揭碑仪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郭启俊、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建龙、韩国国际协力团总裁朴大元为中韩合作沙漠治理工程纪念碑揭碑,并视察了沙漠治理项目区。 相似文献
10.
磴口县总土地面积625万亩,其中乌兰布和沙区面积占68%,治理乌兰布和沙漠,是世代磴口人的梦想。多年来,磴口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在沙漠地区筑起一道道绿色屏障。如今,乌兰布和沙区,条条林带郁郁葱葱,片片绿色在沙漠中掩映,展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画面。 相似文献
11.
12.
一、乌兰布和沙漠治理情况及存在问题随着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乌兰布和沙区先后实施了日本海外协力贷款造林及国家重点生态县项目、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和"三北"防护林建设等一系列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综合治沙、恢复生态、提高农民收入为前提,提出以村屯为单位的沙区生态治理及林牧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15.
杭锦后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河套平原腹地,北依阴山、南邻黄河、西与乌兰布和沙漠接壤、东接临河区。全旗国土面积达1700多平方公里,其中有林地400多平方公里,下设8个镇、105个村、1200多个组,总人口31万;现有耕地150多万亩,属纯农业区。近年来,随着国家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乌兰布和沙漠治理和杭锦后旗四环绿化、新农村生态示范引领等重大工程的实施,加之2001年开始实施的禁牧政策,全旗林业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针对孟楼湿地治理的现状和困境,从多元治理的角度提出一个良性互动治理系统,结合国内外湿地治理经验,提出具体的治理对策,为湿地植物的保护和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