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3.
4.
中国茶道发展到今天,如果从唐陆羽《茶经》刻印开始计算(约唐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已有1200多年历史,其中兴衰成坏,发展式微,不胜枚举。有关茶的著作、论述很多。《茶谱》、《茶录》、《茶笺》、《茶史》、《茶论》、《茶述》等均见于历代茶文化典籍,而有关茶的诗词文章等就更多了,如唐诗、宋词以及明清笔记中有关茶的资料就颇为丰瞻,流布也很广泛,影响深远,而一些有关茶道礼法、清规、烹茶技艺、茶法、茶诀等虽然没有流传下来,但在唐宋以来的禅宗典籍中,仍然保留了不少,譬如《百丈清规》、《禅苑清规》、《五灯会元》等多有有关茶事、茶礼… 相似文献
5.
去岁年底,应《农业考古》主编陈文华教授之邀,赴南昌参加中韩茶禅学术研讨会。会后,赴婺源茶区考察。车过九江,行进在不宽但很平整的柏油路上非常舒适,映入眼帘但见远处峰峦叠嶂,云雾缭绕;近处青水傍,绿水间镶嵌着绿绒般片片茶园,间或是一座座、一幢幢青瓦粉墙的徽式民居,风光绮丽,如诗如画。 相似文献
6.
7.
近钱时霖先生撰文对明代嘉靖《余杭县志》“陆羽泉”条目中记载:“唐陆鸿渐隐居苕(雨言)著茶经其地”之“苕(雨言)”提出质疑,认定“苕(雨言)”指的是湖州,而非余杭。理由有三:一是苕(雨言)是水名,即苕溪与(雨言)溪,苕溪是余杭主要河流,但余杭并无(雨言)溪;二是苕(雨言)是地名,因余杭并无(雨言)溪,故“苕(雨言)”是湖州的专用名词;三是南宋嘉泰二年 相似文献
8.
让时光倒流,凝固到中国茶叶史上出现的高峰期--唐朝时代,这是让每一个华夏儿女无比骄傲与自豪的朝代,我们就把光彩照人的片段停留在浙江湖州(长兴)来寻根问祖吧!首先是生活在中唐时期的陆羽,在辗转各地名山大川后,隐居于长兴顾渚山,风餐露宿,品茗掘泉,研创茶学,于建中元年(708)著成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成为茶叶的百科全书;由于尊皇爱茶的陆羽受当时的湖州刺史裴清的推荐,建言献策出于顾渚山的紫笋茶成为唐朝皇帝的贡品.事实形成后,唐朝先后有28位湖州刺史到顾渚山修贡、续贡80多年,并设有贡茶院,春茶开采时人马多达3万人,这是一个何等庞大的茶之劲旅.历朝续贡达800多年,因而让紫笋茶品位之高、贡额之大、续贡时间之长,在我国贡茶史上一直处于至尊无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茶香万里,茶人一家.2007年11月18日,由湖州妙西民间自发举办的"纪念茶圣陆羽文体活动"又一次吸引了韩国茶人李根柱先生.5年前,遵韩国"茶星"崔圭用师遗命,首次赴妙西探访陆羽遗迹的李先生曾写下"茶道为修身至德"的感言,此后,崇仰茶圣陆羽的他与《茶经》诞生地湖州结下了跨国之缘. 相似文献
10.
11.
文章立足于唐代《茶经》的学术地位极其传播的重要性,围绕茶界四位知名学者对《茶经》中"茶为累也,亦犹人参……"的不同理解的译文,探讨了四位学者各自译文的不足,从茶学视角提出符合原著者传播茶文化本意的该段古文的合理科学的译文。 相似文献
12.
尊敬的各位茶友 :婺源绿茶 ,唐载《茶经》 ,宋称绝品 ,明清入贡 ,中外驰名 ,以其独特的活、甘、清、香而有“中国绿茶味精”之誉。如今 ,首家获得中国绿色食品茶类AA级证书的“大鄣山茶”又畅销欧盟诸国 ,谱写婺源绿茶走向世界的新篇章。婺源自古文风鼎盛 ,名人辈出 ,是宋代大教育家朱熹和近代杰出铁路专家詹天佑的故乡。境内保存大量的明清古建筑 ,具有浓郁的徽州文化特色 ,是建筑史上的瑰宝。婺源又是全国百个生态县之一 ,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层峦叠嶂 ,古树参天 ,飞瀑喷玉 ,云蒸霞蔚 ,彩蝶恋花 ,鸳鸯戏水 ,置身其间 ,犹如进入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13.
我与钱木梁先生钱伯伯相识是在1979年的春天。他与陈君鹏先生协助爷爷撰写《茶经述评》时在我家住了很久。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钱伯伯在我家二楼阳台间,在暖暖地晨光里,戴着老花镜,聚精会神地读书写作的情景以及和他与奶奶坐在长沙发上一面聊天,一面缠毛线团的往事仍是历历在目啊!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的统计数据,以《中国农学通报》和《安徽农业科学》杂志为例,质疑“扩版=质量下降”的推断,以期为农业期刊的良性发展提供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