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雄蚕化蛹后1-5d以36℃高温处理,可导致雄性不育;随高温处理时间延长,血液蛋白质含量有较大幅度下降;PAGE分析表明,血液蛋白质种类也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2.
雄蚕化蛹后1 ̄5d,以36℃高温处理,可导致射精管分泌物蛋白质含量较大幅度下降,蛋白质种类也发生变化,糖元含量明显减少,并且丧失激活精子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王华 《农村百事通》2006,(17):48-48
在盛夏及初秋高温闷热环境下.桑蚕极易发生中肠型脓病和病毒性软化病。由于这两种蚕病外表症状及发病规律相似,在一批蚕中往往同时并发。故蚕农把两种病统称为“白口病”。该病是将一种被病毒污染的桑叶给蚕食后。寄生在蚕中肠细胞内而引起发病。此病在高温多湿闷热环境下极易暴发.特别是常在蚕结茧前不久发生,给蚕农造成严重损失.因此要重视该病的防治工作。现将该病的发生症状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桑蚕磁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采用磁场的不同场强,不同处理时间,在桑蚕卵胚子发育反转期(己1)时进行磁处理,结果表明:处理区5龄幼虫食下量、消化量、蚕体重均明显高于对照区.最佳处理区幼虫酶活性增强,龄期经过缩短,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均显著高于对照区.磁场处理桑蚕卵,操作简单易行,成本低,便于推广,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认为是一种易于推广的增产措施。  相似文献   

5.
6.
大豆粉提取物对桑蚕摄食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豆粉醚溶性乱分及乙醇提取物中均含有抑制桑蚕摄食的忌避因子,醚溶性尬发中还存在对蚕有毒的物质。脱脂大豆粉中的忌避因子,在不同浓度乙醇中的溶解性不同,用90% ̄95%的热乙醇进行洗脱处理,可除去大部分摄食忌避物质,改善人工饲料育蚕的摄食性及其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7.
高温对滇型杂交水稻雄性不育系育性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本文在对滇型杂交水稻雄性不育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温度敏感雄性不育的概念。发现滇Ⅰ型粳稻不育系滇寻1号A是一个典型的温度敏感不育系,并提出利用这一特性来实现滇型杂交水稻种子生产“两系化”的设想。滇型杂交水稻雄性不育系异地种植的结果表明,除滇Ⅰ型滇寻1号A外,在不同的气侯条件下一般表现完全不育。滇寻1号A在较高温度地区种植时则表现出育性恢复的现象。进一步研究表明,其育性转换的主导因子是温度。育性转换的临界发育时期为花粉母细胞形成期至双核花粉发育期。育性转换的临界日平均温度为22.0℃。低于此温度时表现为完全不育。而高于此温度时,在一定范围内可育性随温度增高而增加。对此不育系自交结实后代的观察发现,自交结实后代仍表现为完全不育,亦具有温敏的特性。恢保关系与滇寻1号A本身完全相同。研究还表明:这是一个对温度敏感的不育系,可以通过异地播种选择在适宜温度条件下种植来繁殖不育系,或配制杂种而利用杂种优势,还可作生理遗传的研究材料。  相似文献   

8.
短高温对小麦花器官及旗叶的超微结构变化的直接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春小麦花粉母细胞期和单核期进行短期高温杀雄处理后,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小麦花器官和旗叶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短期高温直接使小孢子和绒毡层细胞中线粒体等双层细胞器严重破坏,并且使绒毛层细胞膨胀与小孢子粘连。而胚囊的线粒体和旗叶片中的 纯粒体及叶绿体结构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10.
大豆粉醚溶性成分及乙醇提取物中均含有抑制桑蚕摄食的忌避因子,醚溶性成分中还存在对蚕有毒的物质.脱脂大豆粉中的忌避因子,在不同浓度乙醇中的溶解性不同.用90%~95%的热乙醇进行洗脱处理,可除去大部分摄食忌避物质,改善人工饲料育蚕的摄食性及其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1.
高温对桑蚕雄蛾附腺发育及不育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高温(上族后34℃处理)导致附腺畸形;长度缩短;干重减轻.2.高温引起腺体组织构造发生变化.核系统受破坏;核质不均匀;粗面内质网断裂、线粒体被破坏.3.腺细胞中的DNA、RNA含量减轻.4.分泌物中蛋白质及其氨基酸组成改变、含量减少。5.高温处理时间愈长,精子活力愈弱,不受精卵率愈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从分子水平研究不同家蚕品种间淀粉酶基因多态性差异,为家蚕的育种选择和遗传进化研究提供有力的证据。【方法】根据网上基因数据库中的家蚕α淀粉酶基因序列(序列号:U07847),在第4和第5外显子区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在1个镇江野蚕和6个不同的家蚕品种基因组内进行PCR扩增,发现了该基因区域在不同品种间的多态现象。【结果】根据所得基因测序结果信息,用Clustalx软件进行分析并构建了分子系统树。其聚类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也比较符合家蚕地理和化性的分布,而且镇江野蚕和家蚕品种距离较远。【结论】家蚕淀粉酶是一个为家蚕的起源和进化密切相关的分子标记基因,值得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家蚕Bombyx mori L.染色体的G带组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今井的涂片法制备染色体标本,采用GUG法进行G-带分染,研究了家蚕早双线期染色体的组型。依照染色体相对长度及带型鉴别了家蚕28对染色体,并绘制了染色体组型模式图。利用限性普斑系统W 染色体上的易位片断作标识,观察到不对称配对二价体,推论此异形二价体即性染色体。性染色体在14—16染色体范围内。  相似文献   

14.
温度对籼型光敏不育性遗传表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培矮64S与早籼V20,中籼南京11和晚籼231-8,1103S与6078杂交F2为材料,研究了自然长日高温下育性分布特性和不育性的遗传表现。经Kolmogrov-Smirnov检验,长日高温下不育性完全表达,4个群体育性分布相同,χ^2测验表明,除培矮64S×V20F2外,其它3个群体均符合2对基因分离。对不育峰而言,除培矮64S×V20F2和培矮64S×231-8F2表现不明显外,培矮64S  相似文献   

15.
家蚕遗腹卵率的遗传参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6个原种按完全双列杂交法安排试验,对组配的36个杂交组合的试验结果,用数量遗传学及统计学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家蚕遗腹卵的发生,在原种间、杂种间均有一定的差异性。以日系杂交原种有偏高的倾向。造卵数与遗腹卵率的相关分析表明,蚕的遗腹卵率并不依造卵数的增多而增加。家蚕亲本的遗腹卵率多时,其杂交后代的遗腹卵率也高,遗腹卵的遗传表现为超显性,显性效应大于加性效应,亲本以显性基因频率大于隐性基因的频率,推测其基因数目至少有3对。  相似文献   

16.
对家蚕的杂交后代采用不同的选择方法,可获得不同的选择效果,累代添氟饲养直接选择法>蛾区半分法的间接选择法>常规饲料选择法,经7个世代的选择,添氟系和选种系的抗氟性均高于对照系,茧质性状则以对照系略高,但差别较小。  相似文献   

17.
家蚕对核型多角体病毒(NPV)抗性的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10个家蚕原种和2个杂交种为材料,采用机率分析法研究了不同家蚕品种对NPV的抗性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家蚕品种对NPV的抗性差异极显著。抗性主要受微效多基因控制,并具有偏父遗传现象。日本系统的品种的抗性比中国系统的品种强。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家蚕四倍体雌的性染色体的联会,分离形式及三倍体雌的染色体组成与产卵性状的关系。1)四倍体雌在减数分裂时,绝大多数呈Z-Z联会,分离,W不参加联会,随机分向两极或同时进入某一极;Z-W联会,分离的频率很小。四倍体雌X二倍体雄的三倍体子代的形态笥状的分离符合5:1的理论值,其染色体组成有3A+ZZ,3A+ZZW,3A+ZZWW,3A+ZZZ,3A+ZWW5种,呈15:67,6:15:1.2:  相似文献   

19.
采用数量遗传学的世代分析和综合方差以及协方差分析方法,对破风茧率的各遗传效应参数,广义和狭义遗传力以及破风茧率与万蚕收茧量等的相关系数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6个世代之间,破风茧率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其遗传生不符合加性-显性效应模型,而与加性-显性-上位铲应模型相符。在6个遗传效应参数中加入*显性的上位尖不显著。主要是中亲值和基因和性效应,其次为显性效应,上位效应较小。其中,显性效 和加性*加性的上位  相似文献   

20.
氟化物引起家蚕的组织病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试验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家蚕添食氟化物后体壁及中肠的组织变化,结果显示体壁及中肠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体壁上皮细胞出现空泡,严重在外表皮层出现沉积物,中肠病变更为明显,细胞层结构松驰,细胞内出现空泡,线粒体空化,内质网膨胀化,核膜退化,核质凝团状。本文从组织学角度探讨了氟化物引起家蚕中毒的机制。为蚕桑生产中大气污染的防治提供部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