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8 毫秒
1.
关于稻作起源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前言从一九六五年始,笔者在西日本,从稻开始对谷类的栽培进行定向研究后,根据绳文时代晚期遗迹和遗物,发表了《绳文晚期农耕论》。对此,很多前辈提出了不同意见和批评。因为过去认为日本稻作农业的起源始于绳文时代之后的弥生时代初期。《绳文晚期农耕论》大致由三个方面组成。  相似文献   

2.
绳文农耕论     
《绳文农耕论》收在樱井清彦、坂诘秀一主编的《论争.学说日本考古学》第三册(雄山阁,1987年)。作者能登健当时任职于日本群马县教育委员会县史编纂室。本文是对日本绳文时代农耕问题研究状况的综述。绳文农耕问题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日本原始农业的起源问题。这个问题在日本学术界提出得很早,一直是绳文考古研究中的重点课题之一。作者在本文中着重了研究史上几项有影响的学说,指出它们的学术意义和不足,并就绳文农耕研究现状和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笔者以为,了解日本学术界研究该问题的学术史和现状,对我们探讨中国原始农业起源问题会有一定帮助。故将其译成中文,以供参考。原文中曾专设一节例举了有关绳文农耕的论文120篇,限于篇幅,译文只把原文引述的改收在注释中,并统一编序号,其余部分请参见原文。又,为保持原貌,原文中的当用汉字专业词汇在译文中一般不再转译。  相似文献   

3.
这次集会,是非常重要而有意义的。在今天发言者中,只有我是学农的。关于亚洲农耕文化中的绳文农耕论,或是围绕农耕论问题,我作为农学工作者持有怎样的看法呢?这是我想谈的问题。特别是就我研究的稻作起源和稻作圈成立以及结构等问题,想在有限的时间内重点地谈一谈。  相似文献   

4.
浅谈稻作农耕文化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作农耕是稻作农业区新石器时代居民的一项重大发明。故农业(包括稻作农业、麦作农业、粟作农业、高梁种植业)被视为人类社会由旧石器时代步入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恩格斯给予高度评价时指出:“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稻作农耕的发明或传播,在世界各地虽有早有晚,但自稻作农耕发明以降,遂与稻作农耕区的居民结下不解之缘,迄至今天。随着稻作农耕的不断发展,稻作农耕文化的内涵也不断丰富,并可大致分为稻作农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拙文拟就稻作农耕文化内涵中的稻作农具、作物遗存、稻田遗迹、水利工程、仓储遗迹与遗物及稻作农耕民俗和反映稻作农耕的雕塑、绘画作品、诗词、谚语等作一初浅的探讨和介绍。  相似文献   

5.
日本传统的观点认为,绳文时代的经济生活以渔猎为主,没有栽培植物,原始农耕开始于弥生时代。一谈到农耕就是弥生文化,好象弥生文化成了农耕社会的代名词。这种看法目前已发生动摇,不少日本学者根据考古资料加以论证,认为绳文时代已有一些栽培植物,自中国传入日本。一、稻谷的栽培及传入日本的路线早在1927年,大山柏博士在神奈川县相模原市胜坂遗址的调查报告中,把关东地区、中部地区绳文文化中期的遗址出土的用砂岩、粘板岩等水成岩制作的石器称为石锄(土搔器),没有照当时普遍的叫法称为石斧。进而他考察了世界各地使用石锄的例子,认为这种粗糙的打制石器可以用来耕种土地,与原始农耕有密切的关系。这个卓越的见解,暗示了在这个时  相似文献   

6.
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在距今七千年的河姆渡遗址中,从大量出土的稻谷和谷壳稻秆稻叶交互混杂形成20-50厘米厚的堆积层,与水井的发现,大面积于兰式建筑物的遗迹,(1)证明我国农耕文化雏形出现了,原始的传统农业形成了。同时也证实了人们确已定居。农业是生活基础,生存条件;定居则是生存方式,生存空间,这是相互协进的关系,是造化所生的孪生姐弟。农耕保证了定居生活的供给,定居生活又促进了农耕的发展。(2)按照马克思说法:考察前资本主义的生产工具,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铁器时代。从河姆渡遗址…  相似文献   

7.
三门峡南交口遗址仰韶文化稻作遗存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南交口遗址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交口乡南交口村西,西距市区约7公里,地处青龙涧河及其一支流交汇东南,分布于河南岸黄土台地上,地理座标为东经111°16′,北纬34°43′,海拔475.2—539.2米。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洛阳至三门峡高速公路的修建,于1997年9月至1998年12月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揭露遗址面积约1400平方米,从中获得了仰韶文化早期、中期、庙底沟二期文化及二里头文化等较丰富的遗迹与实物标本。其中遗址东部主要为仰韶中期文化遗存,分布于自河岸第一至第二十层梯田上。在遗址发掘中,每个遗迹单位均定量采集…  相似文献   

8.
2.楚国农业特点及生产水平 该部分已发表于:《第三届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云南科技出版社.1998年9月。本刊从略。 3.楚国农业发展机制 该部分以《试论楚国农业的发展》为题已发表于:《中国农史》2000年4期。本刊从略。 4.结论 本研究表明: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农业发生了深刻变化,从而形成我国历史上开发南方的第一个高潮,其农业生产工具、农耕技术、农田水利、天文历法、农林牧副渔生产等,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在楚国这个特殊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农业,具有自身的区域性特点:“火耕水褥”的…  相似文献   

9.
湖南澧县双堰东周遗址的农业遗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一九八八年至一九八九年间,湖南省澧县大坪乡机砖厂因生产取土破坏了位于该乡群乐村的双堰东周遗址。对此,澧县博物馆报经省文物局批准后,在砖厂动土区内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由于砖厂动土破坏的只是该遗址的边缘,文化层极薄,不见居住遗迹、墓葬和大型灰坑,故发掘的收获不大。从采集和发掘到的少量陶片  相似文献   

10.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志一 《农业考古》2003,19(1):76-88
1996年 3月 3日《中国文物报》发表了袁家荣教授撰写的《玉蟾岩获水稻起源重要新物证》一文 ,全面介绍了湖南道县玉蟾岩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发掘出土文物情况。 1998年 9月 2 0日该报又发表了张镇洪教授等三人撰写的《英德牛栏洞史老墩遗址发掘有重要收获》一文 ,全面介绍了广东英德牛栏洞、史老墩两处古文化遗址出土文物情况。 1999年 12月 ,《英德史前考古报告》与《中石器文化及有关问题研讨会论文集》同时出版发行 ,详细介绍了牛栏洞、史老两处遗址研究结果 ,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特别是研究稻作农业起源问题的学者们更高度重视。因为 …  相似文献   

11.
河姆渡遗址农业形态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河姆渡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一处著名遗址,两次考古发掘均发现了丰富的人工栽培稻谷和大规模的木结构建筑遗迹,因此而闻名于世,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专家们在研究出土稻谷的同时,往往联系到出土的170多件骨耜。涉及当时的农业形态问题,并根据遗迹、遗物对当时的农业形态作了相应的推测。九十年代以来,浙江省的有关文物部门与日本宫崎大学……  相似文献   

12.
在共和国34170个乡镇中,有一个镇却因它孕育了“石家河文化遗址群”,成为共和国最早的农耕文化发祥地之一,引起世人关注。在驰名中外的石家河文化遗址群中,“附有谷壳红烧土”古文物的发掘,被中国科学院丁颖教授鉴定为:人类最早种植梗稻品种的发源地,并撰写论文发表在《考古学报》上,引起中外考古者的关注,并且石家河文化被写进“九五”高等教育重点教材《中国古代史》。这个镇的名字就是-天门市石河镇。  相似文献   

13.
解读郭庆人     
李虹  胡宗奎 《中国农垦》2005,(11):60-62
老书记刘丙正把酒论英雄 刘丙正1937年参加革命,1949年随王震、罗元发将军进军新疆。他亲身经历了石河子“戈壁惊开新世界”的开发建设,离休前任兵团副政委兼农八师石河子市党委书记,可以说是石河子历史的见证人。  相似文献   

14.
“吴越争霸”与稻作东传(摘要)南京博物院谷建祥中国稻作农耕文化的东传,使日本迅速地由绳文文化步入弥生文化,社会生活类型从渔猎型向农耕型过渡;它不仅使日本的经济和社会制度急剧地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且在生活模式、风俗习惯、农耕礼仪等各方面始终保持着与中...  相似文献   

15.
四川广汉三星堆商代祭祀坑为农业祭祀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广汉三星堆商代祭祀坑为农业祭祀说江西省文物局彭明瀚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一、二号祭祖坑的发掘①,不仅是巴蜀考古的一大收获,也是我国考古学界的一件大事,被誉为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引起了国内外考古学界的高度重视。近年来,陆续发表了百余篇专题研究文章,...  相似文献   

16.
1973年和1977年,中国的考古工作者在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先后进行了两次发掘。关于该遗址的发掘简报在1976年到1980年之间发表后,揭示了早在公元前5000年中国已经存在着水稻栽培文化,这一发现在头于东亚地区文明起源的研究领域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对  相似文献   

17.
寇丹 《农业考古》2006,(5):76-76
2006年2期《农业考古》茶文化专号上发表了一篇论陆羽、李冶(季兰)之间感情的文字,对我已发两篇探讨同一内容的文字提出了不同观点。说我“向来直率的寇丹先生居然表现出闪烁其词的羞涩……贯穿全文篇幅的曲婉揭叙,毕竟让人醒悟李冶的真实身份来”。他醒悟的是什么呢?是《全唐诗》中“载录19位妓女诗作,李冶便是其中之一”。说白了,他认为李冶是妓女,他还说我不敢直言李冶是妓女,“而以女冠一词蔽之”。关于妓女,清代一位大才子袁枚写了不少文章,但字里行间总流露出对不少妓女的关切喜好之情。郭沫若在点评时就以一句“心中有妓奈何他!”入…  相似文献   

18.
云南各少数民族,从事农耕的历史已源远流长,但各民族进入农耕历史的时间却相差很大,有的民族先民进人新石器时代中、后期就已发现农耕文明的遗迹,有的民族则一直到二十世纪才踏人农耕社会的门槛。跨入农业社会是人类文明的一大飞跃,云南各民族进行农耕社会的历史相差很大,时间跨度很大,因此各民族的农业生产水平也差参不齐,直到二十世纪尚保留着极为原始的农耕文化,成为云南民族地区传统农业中颇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游耕文化游耕是进入农业社会后的最原始业的农耕方式,有固定范围内的游耕和非固定范围内的游耕。最初的游耕…  相似文献   

19.
农耕文化是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是一种小农文化。本文综述了农耕文化的几个局限性,提出如何打破农耕文化的局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20.
<正>临邑县临盘镇薛家村的王尚文是村里有名的拖拉机手,据他说摆弄各种农耕机具将近十年了。今年麦收后他又新添了一台新的玉米播种机,打算靠给父老乡亲播玉米挣点钱,可谁知,花了3000多元买的播种机,不但没挣到钱,还给他惹了一身麻烦。正在跟王尚文吵架的是这家农机经销店的老板,老王说,为了播种机的事,他来了可不是一趟两趟了。那老王购买的播种机到底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