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正> 1989—1990年度全国黄淮南片水地小麦良种区域试验继续由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主持,试验设12个试点,分冬水组和春水组。参加两组试验的品种均为9个,其中冬水组参试两年的品种有4个,第一年参试的品种4个,春水组参试两年的品种有1个,第一年参试的品种有7个。统一对照分别为豫  相似文献   

2.
以2012—2020年黄淮北片小麦冬水组区域试验报告为依据,对近年审定及参试小麦品种(系)的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及其演变进行分析,以明确黄淮北片小麦育种现状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29个审定品种的产量变幅较小,整体水平较高。所有338个参试品种(系)的产量变幅大,产量构成因素变幅表现为有效穗数千粒重穗粒数。从演变趋势看,产量在年际间波动较大,但整体呈上升趋势,有效穗数、千粒重呈增加趋势,穗粒数呈下降趋势。综合分析认为,中多穗品种更适合黄淮冬麦区北片的气候和生产条件,即每公顷有效穗数600万~750万、穗粒数35粒左右、千粒重45 g左右、株高80 cm左右的小麦品种更容易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3.
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研究除草剂绿黄隆在小麦及大豆植株中的降解动态。绿黄隆有效用量为15g·hm-2、30g·hm-2、90g·hm-2时茎叶喷雾小麦铁春1号、克丰2号、东农120、克旱9号,4种小麦品种均生长正常。绿黄隆有效用量为15g·hm-2和30g·hm-2时,4种小麦品种降解半衰期均在1h左右;绿黄隆有效用量为90g·hm-2时4种小麦品种降解半衰期在2h时左右。敏感作物大豆东农42在绿黄隆有效用量为15g·hm-2茎叶喷雾后死亡,其降解半衰期大于40h。  相似文献   

4.
<正> 豫麦18原名矮早781,系偃师县二里头村科研站用郑州761与偃师4号杂交选育而成,经1988—1990年河南省小麦区试和黄淮南片小麦春水组区试,1990年秋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据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对1989~1990年度黄淮南片水地小麦区试品种丰产性、稳产性综合评价:该品种主效应大、丰产性好,适宜高水肥地种植。现就该品种在黄淮南片和省区试亩产400公斤以上的产量结果,将亩穗数(x_1)、穗粒数(x_2)、干粒重(x_3)与产量(y)  相似文献   

5.
为了预防小麦黄花叶病毒病的发生及扩散,开展小麦黄花叶病毒病抗性试验研究,试验选择3个小麦品种:‘鲁原502’、‘鑫麦296’和‘齐民8号’,2个播期:2021年10月20日和2021年11月1日。结果表明,‘齐民8号’在2个播期下小麦黄花叶病毒病都是无症状;‘鲁原502’在11月1日的播期下小麦黄花叶病毒病无症状,但是在10月20日的播期下新叶出现褪绿条纹或黄花叶症状;而‘鑫麦296’在2个播期下多数叶片出现褪绿条纹或黄花叶症状,有时会出现新叶扭曲,植株矮化不明显。3个品种在10月20日的播期下,产量最高的是‘齐民8号’,为8960.4 kg/hm2;其次是‘鲁原502’,为8570.4 kg/hm2;产量最低的是‘鑫麦296’,为8330.4 kg/hm2。3个品种在10月20日的播期下平均产量达8620.4 kg/hm2。3个品种在11月1日的播期下,产量最高的是‘齐民8号’,为8120.4 kg/hm2;其次是‘鑫麦296’,为6260.25 kg/hm2;产量最低的是‘鲁原502’,为6190.35 kg/hm2。3个品种在11月1日的播期下平均产量是6857 kg/hm2。3个品种在10月20日播期的平均产量比在11月1日播期的平均产量高出1763.4 kg/hm2。通过小麦品种选择、土壤改良技术、晚播技术、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多项技术进行融合和改进,可以达到降低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发病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依据1990-2006年河南省旱地小麦区域试验结果,分析了17年来河南省旱地小麦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系)、对照种和区试中居前三位的品种(系)在产量、成产三因素方面的变化趋势,并主要依据所有参试品种(系)的平均值,分1990-1998、1999-2006两个阶段来分析育种目标的演变。结果表明,在1990-2006年17年中.成产三因素的变化趋势是:在争取提高产量的基础上,穗数比较稳定,穗粒数逐渐增加且趋于稳定,千粒重略微增加;两个阶段育成的品种(系)表现为:产量变化从每公顷4482kg增加到5192kg.每公顷穗数稳定在520万左右,穗粒数由28.4粒增加到31.1粒,千粒重稳定在39g左右。依此提出今后旱地小麦的育种目标为:产量达到每公顷6000kg,穗数稳定在520万-540万/hm^2,穗粒数达35粒左右,千粒重40g左右,同时应注重旱地优质小麦新品种(系)的培育。  相似文献   

7.
徐州8785是本所1981年用徐州21号作母本、郑州761作父本杂文选育而成.一、产量表现1990~1991两年同时参加徐州市和江苏淮北片小麦品种区试.徐州市两年试验,平均亩产347.9kg,较对照品种徐州21号增产7.3%,达显著水平.淮北片两年试验,平均亩产365.5kg,较对照济南13增产11.8%,达极显著水平.1992年淮北片小麦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01.1kg,较对照徐州21号增产2.3%.1990~1992连续3年参加黄淮南片区试,平均亩产421.1kg,比对照豫麦7号增产22.6%,达极显著水平;比徐州21号增产3.7%,增产不显著.3年共57点次试验有42点次比对照增产,占试点总数73.7%.  相似文献   

8.
1976—1977、1977—1978年度,我们把分期播种方法应用于良种良法的研究.1976—1977年度参试品种有我院新育成品种(系)宁麦3号、4号、5号,宁麦7317小麦和早熟3号大麦;1977—1978年度又增加了我省主要推广品种浙114元麦和扬麦3号、泰山1号小麦.播种分四期:Ⅰ.10月26日,Ⅱ.11月5日,Ⅲ.11月15日,Ⅳ.11月25日.小区行长12尺,行距0.7尺,7行区(1976—1977年度为6行区,行距0.8尺),小区面积0.1亩.未设重复.开沟条播,播量根据种子发芽率、千粒重,按每亩20万基本苗计算.施肥量接近丰产田水平.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明确小麦产量及其相关性状与播期的关系,选育适播期广的小麦新品种,为豫东地区小麦生产提供保障。研究选择了6个小麦品种,分别在2020~2021年和2021~2022年在商丘市农林科学院双八基地进行了为期两年的播期对小麦产量及其产量性状影响的试验。研究发现播期和品种对小麦产量具有显著影响。播期对株高、最高群体、667 m2穗数、成穗率和千粒重也有显著影响;千粒重和产量均在T2播期(10月15日)达到最高,且显著高于其它播期。6个参试品种中,尚农6在不同播期下其株高、667 m2穗数、千粒重成穗率和产量均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10.
<正> 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于1994年3月审定通过了2个冬小麦新品种,即86—5144和邢8049(本刊于1992年第9期和第5期分别作过介绍——编者),分别定名为冀麦34号和冀麦35号。同时预审(认)定了一批各具特点、适应不同生态条件的小麦新品系,现分别介绍如下: 一、89—6021 该品系是石家庄市农业科学院用植4041作母本、石4212—10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1989年出圃,系谱号为6021。 产量表现:1991年参加冀中南水地组冬小麦预备试验,平均亩产390.9公斤,较对照冀麦24号增产15.7%,居36个参试品种(系)第2位。1992—1993年参加冀中南水地组冬小麦品种区域试验,平  相似文献   

11.
为筛选出适宜在塔额垦区种植的大麦品种(系),以11个大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在塔额垦区开展了品种(系)比较试验,对参试品种(系)适应性、产量及其构成因子进行比较分析,对各性状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引进的11个大麦品种(系)在塔额垦区均能正常成熟,产量较高的品种有2020C/106、21-6、20-9、2018C/95,分别为4 932.84、4 783.58、4 626.87、4 626.87 kg/hm2。参试品种(系)株高、千粒重、穗实粒数和穗总粒数均与产量成较大的正相关关系,在品种筛选上应将株高和千粒重作为优势选择性状。综上,结合试验综合表现,适宜塔额垦区种植的高产大麦品种(系)为2020C/106、21-6、20-9。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不同分析方法,对1985~1990年度黄淮南片参试品种的产量及产量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提出黄淮地区南部小麦新品种在产量目标值每亩350~450公斤范围内,应以多穗、中粒、偏少穗粒数的品系筛选为主。在高产栽培方面,不同品种类型,采取不同的栽培途径,即对多穗、大穗、大粒品种、分别以增加穗粒数、提高亩穗数、稳定千粒重为主攻目标。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参加2014—2018年度黄淮南片小麦区域试验的293个参试品种(系)的籽粒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籽粒容重的变异系数较小,年际间差异小;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均呈上升趋势,说明近年来黄淮南片育成小麦品种在注重产量的同时,蛋白质和湿面筋的含量也在提高;稳定时间的变异系数最大,不同品种(系)在不同年份差异较大。黄淮南片2014—2018年度区试品种(系)以中筋品种为主,其次为强筋、中强筋,没有弱筋品种(系)。因此,当前黄淮南片小麦品质改良的重点是稳定时间的改良、各品质性状平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灰色关联分析在大麦品比试验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大麦产量与各性状密切程度,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2010-2011年宝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大麦品比试验的9个参试品种8个数量性状与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麦各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大小排序依次为:株高>全生育期>有效分蘖率>有效亩穗数>最高茎数>千粒重>穗长>穗粒数,说明株高、全生育期、有效分蘖率等性状是影响大麦产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正> 1987—1991年,豫麦18号(矮早781)先后参加了洛阳市小麦品种区域试验、河南省小麦良种区域试验、河南省小麦新品种生产试验和生产示范试验、北方冬麦区黄淮南片区域试验和河南省小麦品种博览试验。从不同年份、不同地点的综合产量结果看,豫麦18号表现高产、矮秆、早熟,平均比对照增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下游地区小麦品种产量能力、适应性和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0个长江下游地区的小麦品种在1984~1986年两个小麦生长季、7个有代表性的试验点进行3重复随机区组试验;1986~1988年两个小麦生长季,9个同一地区的小麦品种在南京进行3重复的复裂区试验,3种施氮水平为主区,3个播种期为副区,9个品种为亚副区。测定各小区的籽粒产量和产量因素。这些参试小麦品种中,在产量能力、适应性和稳定性上存在显著差异。有些品种产量能力较高、稳定性较好,而且有广泛适应性,其中,扬麦5号的适应性更好于其他品种。结果说明,进一步的产量育种目标可以是在一定亩穗数的基础上提高粒重,结合较快的灌浆速度,也可以是在一定亩穗数的基础上增加每穗粒数并结合稳定的粒重,降低株高并结合适当的成熟期。  相似文献   

17.
<正> 法龙镇1990年试验示范使用麦田除草剂绿磺隆,现已大面积推广,在稻麦连作田得到广泛应用。广大农民在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解决了稻麦连作麦田恶性杂草看麦娘所造成的草荒问题。但是,目前绿磺隆使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使用剂晕过大。按要求667平方米耕地使用绿磺隆有效成份为1克,可是现在有的地块使用剂量已达2—3克。二是使用次数增加。有的农民小麦播后芽前使用了,看到有杂草出苗就又使用一次。三是  相似文献   

18.
保山市育成大麦品种主要农艺性状演变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大麦品种审定(登记)证书,对保山市1991年以来审定(登记)品种的育种方法和农艺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保山市大麦育种方法以引种、选择育种、杂交育种、穿梭育种并存;大麦产量持续增加;株高持续降低;穗实粒数、千粒重缓慢增加;二棱大麦有效穗持续增加,多棱大麦有效穗变化不大;生育期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研究2010-2014年间黄淮北片水地组预备试验小麦参试品种的变化趋势,为联合体工作的顺利开展、新品种选育及参试品种的筛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各年份产量排名前30%的参试品种,以年份为单位计算各主要性状平均值,横向分析、并比较5a间参试品种主要性状变化趋势。[结果]5a间参试品种产量波动性较大,以2012年更换对照品种后,产量持续降低3年,之后出现突破性飞跃。亩穗数以更换对照品种后,呈稳定提高趋势;穗粒数呈曲折递减趋势,5a间共计减少3.47粒,年均减少0.69粒;千粒重呈曲折上升趋势,累积提高3.24g,年均增加0.65g;株高5a间曲折升高,累积增加5.35cm,年均增加1.07cm;生育期呈现递减趋势,4a间共计降低7.3d;熟相以1级为主,由向3级转变的趋势;生长习性以3级为主,占参试品种的75%以上。[结论]分析主要性状变化趋势,发现5a间黄淮北片水地组预备试验小麦新品种逐渐向稳穗数、增粒重、提株高和缩生育期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 玉米是否适时收获,对产量影响很大。为此,于1990—1991年连续两年在新郑县梨河乡农科站进行了玉米收获期试验。一、试验方法供试品种为郑单11号。该杂交种生育期为97天。小麦收获后于6月18日铁茬播种。试验设9月25日、9月30日、10月5日收获三个处理,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小区长14.20米,宽4.67米,小区面积0.1亩。8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