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伊贝母的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0引言伊贝母别名黄花贝母、伊犁贝母,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河流域,主产于新疆伊宁、昭苏、霍城、尼勒克、清河、温泉及天山一带。伊贝母地上茎单一直立,高20~70 cm,粗壮,光滑无毛,鳞茎卵形,由2~3个鳞片抱合而成,表面淡黄色或白色。  相似文献   

2.
贝母是我国最早应用的名贵中药材,其中川贝母疗效显著,系贝母珍品.但自然资源不足,长期紧缺,而伊贝母和平贝母与川贝母有相似的疗效.本文就川贝母、伊贝母和平贝母进行比较与鉴别.  相似文献   

3.
伊贝母别名黄花贝母、伊犁贝母,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河流域,主产于伊宁、昭苏、霍城、尼勒克、清河、温泉及天山一带。伊贝母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生长环境和优良的药理效果而深受人们的青睐。  相似文献   

4.
伊贝母又叫西贝母、黄花贝母,原产于新疆伊犁.它耐严寒,能在田间越冬,且对土壤要求不严,山区、丘陵、沙滩、盐碱地都可种植.伊贝母对种植技术要求不高,可粗放管理耕作.  相似文献   

5.
<正>伊犁贝母简称伊贝母,多年生草本植物,鳞茎由2枚鳞片组成,鳞茎直径1.5~3.5厘米,茎秆直立,高15~35厘米,鳞茎皮较厚,花1~8朵,花冠钟状,长3~4厘米,淡黄色或橘黄色,内有暗红色斑点,花期4~5月,果期6~7月。  相似文献   

6.
贝母的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炳胜 《农技服务》2014,(11):40-40
贝母喜温暖湿润气候和阳光充足的环境;生长期适宜温度为10~20℃,低于4℃或高于30℃停止生长。生长期要求土壤湿润,忌干旱,但怕涝。鳞茎作为种栽在9~10月栽种后,经约15天基底部开始萌生须根。一般根系深度在10~15cm,幅度6~l Ocm。鳞茎在土内有一定的抗寒能力,在北方稍加覆盖亦能自然越冬。贝母分浙贝母、川贝母、尖贝母、伊贝母、平贝母等。以地下鳞茎入药,可清热化痰、止咳散结。适于北方种植的主要有平贝母、伊贝母和尖贝母,宜在背风向阳、表层疏松、富含腐殖质的沙壤土载培。  相似文献   

7.
贝母属6个新疆野生种质调查及其园林应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贝母属植物是一类具有较高开发潜力的球根花卉,新疆是贝母属植物分布较集中的地区。通过对新疆塔城地区贝母属种质资源的考查,采集到6个贝母野生种质,分别为托里贝母、裕民贝母、小白花贝母、额敏贝母、伊贝母和新疆贝母。对其在新疆塔城地区的生长环境、分布状况、生物学性状等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贝母的园林应用价值。同时对该地区野生贝母资源的保护及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贝母是一种极具观赏价值与发展潜力的球根花卉。采用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碘-碘化钾(I2-KI)染色法对10个品种(种)观赏贝母的新鲜花粉的生活力进行测定,同时采用离体培养法对各品种花粉的萌发率进行测定。综合2种测定方法发现,伊贝母的花粉活力最高,托里贝母、花格贝母和大白花贝母花粉活力相对较高;在离体培养时,培养基为1g/L硼酸+150g/L蔗糖时,花粉萌发率最高;-20℃干燥环境有利于花粉的贮藏。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辽宁营口地区引种栽培的伊贝母(F.pallidiflora)、小白花贝母(F.albidoflora)和额敏贝母(F.meleagroides)3种新疆野生贝母进行观测后发现:种球在3月22日发芽,花期集中在4月中旬,花期达11~20 d,观赏性状优良,适宜在辽宁乃至东北地区园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观赏贝母在北京地区引种栽培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筛选出适应北方露地栽培的观赏贝母,本试验从荷兰、新疆、浙江、安徽等地引种了16个贝母种与品种,对其在北京地区的物候期、生长指标、形态特征和开花特性等进行观测,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其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得分排在前5名的‘象牙钟’、‘阿德亚曼’、小白花贝母、‘极点露波拉’和伊贝母的观赏价值高,适应性好,但由于小白花贝母的种球数量较少,开花率较低,建议进一步观察,其它4种可以直接在北京地区露地栽培应用。其余9个贝母种和品种则需要进一步的驯化后才能推广应用,而没有发芽的额敏贝母和砂贝母建议进行温室栽培种植。  相似文献   

11.
伊犁贝母又为伊贝母、伊贝、西贝母,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鳞茎供药用。多年生草本,株高30-65厘米。为须根系,着生于鳞茎基盘上。鳞茎卵圆形,表面黄白色。上叶互生、底叶对生。叶片宽长椭圆形,被灰白色蜡质层,先端渐尖不卷曲。花顶生,花被黄色,内具淡棕色或紫色斑点。果长圆形,具两棱.棱上有宽翅。种子卵圆形,薄片状,褐色。千粒重7.6克。  相似文献   

12.
采用HPLC-ELSD法测定安徽贝母中贝母辛、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的含量;以小鼠脾淋巴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MTT法评价贝母辛、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的细胞毒性。使用Agilent Zorbax SB-C18色谱柱(4.6mm×250 mm, 5μm),以0.1%TFA(A)-乙腈(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0~10 min, 26%A,10~20 min, 26%A→40%A,20~25 min, 40%A→95%A,25~50 min, 95%A),流速1 mL/min,柱温30℃,漂移管温度为50℃;载气流速2.0 L/min,外标法定量。结果显示,贝母辛、贝母素甲、贝母素乙分别在14.125~113.000、9.500~76.000、12.875~103.00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 961),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7%、101.09%、99.76%,RSD分别为1.98%、2.05%、1.77%。贝母辛、贝母素甲、贝母素乙的半数致死量(CC50)分别为63.75、150.17、89.32μg/mL,其中,贝母辛对细胞的毒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伊犁地区多年种植伊贝母的实践经验,结合本地、本县的环境条件及伊贝母的生理特性,从伊贝母种子及鳞茎繁殖技术,包括伊贝母种子繁殖方法、伊贝母生产田移栽技术、伊贝母留种田移栽技术以及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经济效益分析等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伊贝母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4.
<正>伊贝母为多年生药材,定植2年即可采收。具有润肺、化痰、散结等功效,可用于治疗肺热咳嗽、胸闷痰粘、瘰疬、痈肿。一、植物学特性伊贝母为多年生草本,鳞茎由2枚鳞片组成,直径1.5~3.5厘米,鳞片上端有延长的膜质物,鳞茎皮较厚。叶通常散生,有时近对生或近轮生;花4朵,淡黄色,内有暗红色斑点,每花有1~3枚叶状苞片,淡  相似文献   

15.
不同微生物菌肥用量对伊贝母各组成要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伊贝母高产优质条件下的微生物菌肥最佳施肥量。【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设微生物菌肥5个施肥量处理,分别为0、2、4、6、8 kg/667 m~2,在伊贝母的生育过程中,萌芽期、现蕾期、始花期的微生物菌肥施用比例分别是10%、20%、30%和40%。测定分析伊贝母的植株高度,植株鲜重、鳞茎鲜重、产量及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pH。【结果】随着微生物菌肥施用量的增加,各个时期的伊贝母植株高度、植株鲜重、鳞茎鲜重和伊贝母产量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随着微生物菌肥施用量的增加,萌芽期和始花期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含量和土壤pH变化不显著,现蕾期时,除了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氮含量没有差异外,其余均有差异;当微生物菌肥施用量为4.29 kg/667 m~2时,伊贝母产量最高,为538.55 kg/667 m~2;萌芽期时,应施用0.29 kg/667 m~2伊贝母,鳞茎鲜重相对较重;现蕾期时,应施用0.23 kg/667 m~2伊贝母,鳞茎鲜重相对较重;始花期时,应施用1.02 kg/667 m~2伊贝母,鳞茎鲜重相对较重。【结论】以微生物菌肥基施为主,生育期开沟追施微生物菌肥,可获得伊贝母增产增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新疆伊犁地区伊贝母的最佳施肥技术模式。【方法】通过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设计,设计微生物菌肥、磷肥,生物有机肥+有机物料腐熟剂,精制有机肥+有机物料腐熟剂4因素,在优化施肥(2水平)基础上,设计1水平(2水平×0.5)、3水平(2水平×1.5),正交处理共9个,对伊贝母生长及土壤进行了测定。【结果】不同施肥量处理下的伊贝母植株高度、伊贝母植株鲜重、鳞茎鲜重、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含量和土壤p H值均不同;随着伊贝母生育进程的推进,各个处理下的土壤p H均表现为萌芽期显著高于现蕾期和始花期,而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氮含量规律并不明显;不同施肥量处理下,伊贝母每667 m~2株数没有明显差异;在同一微生物菌肥施用量下,伊贝母产量的变化趋势无明显规律,处理8即微生物菌肥为6 kg/667m~2,磷肥为18 kg/667 m~2,生物有机肥+有机物料腐剂为16 kg/667 m~2,精制有机肥+有机物料腐剂为60 kg/667 m~2时,伊贝母产量最高为381.14 kg/667 m~2;在单一微生物菌肥施用量下,伊贝母产量的变化趋势无明显规律。【结论】以微生物菌肥、磷肥基施为主,配施生物有机肥、有机物料腐熟剂,生育期开沟追施微生物菌肥,可获得伊贝母高产。  相似文献   

17.
皖贝母鳞茎腐烂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贝母简称皖贝母,以鳞茎入药,有清热润肺、止咳化痰等作用,原为野生,现已发展为人工栽培。霍山县是皖贝母主要栽培区之一,鳞茎腐烂病发生严重,秋季播种后的9~11月,种鳞茎在土中腐烂,造成缺苗高达40%~60%;次年5~8月越夏期腐烂,致使无法留种,造成毁灭性为害。1症状与病原皖  相似文献   

18.
赵倩  李波  关瑜  孔玲  孟祥才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23):206-208,243
[目的]以总生物碱、4种代表性生物碱作为评价指标,评价4种规格平贝母的质量.[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生物碱、总多糖含量;采用HPLC-ELSD法测定单体生物碱含量.[结果]最小粒(6.5 mm)平贝母中总生物碱、贝母辛、西贝母碱、贝母素甲、贝母素乙含量分别为2.54 mg/g、92.73μg/g、67.09μg/g、87.58μg/g、82.81μg/g,大、中、小粒平贝母(11~19 mm)中总生物碱、贝母辛、西贝母碱、贝母素甲、贝母素乙含量分别为2.17~2.51 mg/g、12.45~49.31μg/g、29.50~35.13μg/g、35.02~94.69μg/g、18.02~84.20μg/g.最小粒平贝母中单体生物碱、总生物碱含量显著高于大、中粒平贝母中的含量,但总多糖含量显著低于大、中、小粒平贝母.大、中、小粒平贝母中各种成分含量差异不大.[结论]直径6.5 mm左右的最小粒平贝母质量最佳,直径11~19 mm大小的平贝母质量无差异,质量与大小并不呈现完全的相关.  相似文献   

19.
对新疆伊犁巩留县伊贝母根腐病进行调查和采样,根据根腐症状,病原形态对贝母根腐病进行鉴定并对该菌在不同营养和不同温度培养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及致死温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贝母根腐病是由茄腐镰刀菌蓝色变种引起的,茄腐镰刀菌蓝色变种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最好,在土壤浸液培养基与水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最慢。在10~30℃之间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高于30℃或低于10℃时该菌停止生长。在p H值4~10之间均能生长,在p H值6~8之间生长速度好,当p H值小于2或大于12时该病菌不能生长。致死温度为55℃。  相似文献   

20.
伊贝母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勇 《农村科技》2009,(1):46-46
野生伊贝母属国家二类保护植物,由于缺乏合理利用资源意识,滥采滥挖,野生资源日益减少。市场显示,对伊贝母的需求量逐年增加,人工种植伊贝母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