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成都平原土壤Hg和Pb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土壤有机质层Hg和Pb为研究对象,在ArcGIS9.0平台上运用地统计学、缓冲区分析和叠置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成都平原核心区域土壤Hg和Pb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区土壤Hg和Pb的含量分别为(0.15±0.13)mg·kg-1和(25.41±9.95)mg·kg-1。土壤Hg的高值区域位于成都市中心城区(0.5~0.8mg·kg-1)和都江堰城区(0.4~0.5mg·kg-1),并以此为中心向四周递减;土壤Pb的高值区位于成都市中心城区、新都和青白江的部分区域(35 ̄46mg·kg-1),并向两侧逐渐减少。影响因素分析表明,不同城区固体垃圾排放量对该区土壤Hg和Pb的含量有一定的影响;样点距中心城区的距离(<4km)与土壤Hg含量关系不显著,而与Pb含量呈显著指数相关关系;方差分析和缓冲区分析表明,土壤Hg和Pb在不同的路段和流域具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土壤的污染特别是重金属污染问题,是发展必须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以大沽河流域农田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栅格形采样,共采集大沽河流域土壤样本124份。采用化学方法测量5种重金属(As、Cd、Cr、Hg、Pb)含量,并基于山东及全国的土壤背景值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和比较分析。采用样条差值法,基于此数据使用Arc GIS,实现5种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布专题制图。对重金属分布特性与人类活动和流域特征进行分析,指出污染严重的地区。重金属污染的区域分布特征,可以为新一轮大沽河流域的土壤综合控制和产业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太原市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太原市周边地区进行土壤样品采集,并测定了土壤样品中5种重金属(Cr、Cd、Pb、As和Hg)的含量,利用统计学方法、半方差函数和地理信息技术(Arc GIS)分析了5种重金属在研究区的分布特征,并利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研究区的污染现状。结果显示,5种重金属在研究区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污染,均值都大于山西省土壤背景值,其中,Cd的均值甚至大于国家土壤质量二级标准;半方差函数分析结果表明,Cr、Cd、Pb和Hg在研究区的累积受一定程度人为活动的影响,而As则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研究区西南部为Cr、Cd、Pb和Hg的主要富集地区,研究区北部则是Cr的主要富集地区;污染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污染情况较为严重,已达到重度污染,主要贡献因子为Hg元素。  相似文献   

4.
采用地统计软件GS+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浙江省北部某电池厂(污染场地F1)和火电厂(污染场地F2)周边农田表层土壤(0~20cm)和亚表层土壤(20~40cm)汞(Hg)、镉(Cd)、铅(Pb)、锌(Zn)、铜(Cu)、镍(Ni)6种重金属的含量及其空间变异特征;通过反距离权重(inversedistance weighting,IDW)空间插值分析方法对未测点土壤重金属含量进行最优估计,并对这些重金属的来源进行初步识别。结果表明:对于污染场地F1,土壤Cd污染比较突出,有91%表层土壤样点Cd质量分数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的2级标准值(Cd>0.3mg/kg);而且F1表层土壤Cd和Pb质量分数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特征,随着与污染场地距离的增加重金属含量逐渐降低;同时F1表层土壤Cd和Pb的质量分数均极显著大于亚表层土壤,说明污染场地F1周边农田表层土壤重金属Cd和Pb污染主要来自外源污染,且污染源可能是污染场地F1;对于污染场地F2,土壤Cd和Hg污染比较突出,分别有63%和11%表层土壤样点Cd和Hg质量分数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的2级标准值(Hg、Cd>0.3mg/kg),F2表层土壤Hg质量分数极显著大于亚表层土壤,说明污染场地F2周边农田表层土壤重金属Hg超标主要来自外源污染。综上可见,污染场地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与污染场地的影响密切相关,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广西会仙湿地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调查广西会仙湿地土壤环境质量。[方法]]研究广西会仙湿地表层土壤中Cu、Zn、Pb、Ni、Cr、As和Hg 7种重金属元素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的分布特征,并进行风险评估。[结果]会仙湿地土壤Zn、Pb、Ni、Cr、Cu、Hg和As 7种重金属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41.25±126.62)、(46.99±20.14)、(39.60±13.93)、(110.71±30.84)、(38.76±27.51)、(0.18±0.16)、(17.32±6.92)mg/kg,除As和Hg外,其他重金属含量均超过广西土壤背景值;重金属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存在差异,含量高的地方相对集中于池塘和沟渠,其中河流湿地Hg含量超过国家土壤质量二级标准;Zn与Ni、Cr、Cu、As呈极显著相关(P0.01),而Pb仅与Cr呈极显著相关(P0.01),而与其他重金属元素间均未表现出相关性;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存在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河流湿地、林地、沼泽湿地属于中度污染,其他湿地类型为轻度污染。[结论]会仙湿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已经对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GIS和RS技术,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成都市中心城区1984年、1996年、2009年、2015年的卫星影像数据进行分析,建构城市景观格局的分析模型,以探索城市河流廊道自身因素对城市景观格局的影响与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土壤中Se元素和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关联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袁州区为研究区域,采集162份表层土壤样品,利用地累积指数法对土壤中Cd、Hg、As、Pb、Cr污染程度进行评价,采用双变量莫兰指数分析Se和重金属空间相关性,并基于地理探测器,选择土壤性质、距离、NDVI、地形等10种因子为自变量,以双变量局部莫兰指数为因变量,探究土壤Se与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关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研究区土壤样品中Se含量的平均值为0.5,整体处于富硒水平。重金属含量平均值与江西省土壤背景值比值从大到小依次为Cd、Hg、Cr、Pb、As,比值分别为4.20、1.88、1.59、1.29、1.16倍;As、Pb总体处于无污染状态,Hg、Cr整体处于轻度污染状态,Cd整体处于中度污染状态,各重金属含量平均值除Cd外均低于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2)Se与5种重金属的空间聚类情况存在显著差异,其中,Se与Cd、Hg、Cr 3种重金属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3)通过因子探测发现,全氮(TN)、速效钾(AK)、pH、有机质(SOM)、距水源距离和距铁路距离对Se元素与重金属元素空间聚类情况的解释力最显...  相似文献   

8.
选取三江平原蛤蟆通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应用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ARS)开发的SWAT模型,对农业非点源污染进行了模拟研究,分析了不同年份、不同月份、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土壤类型的产出特性。  相似文献   

9.
以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云龙区、鼓楼区、九里区4个城区的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对该城区土壤重金属富集与污染状况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该城区表层土壤5种重金属(Cd、Cu、Zn、Pb、Cr)含量均略高于中国土壤元素背景值,土壤中Cd富集程度较高,污染较严重;Cu、Zn、Pb、Cr富集程度较低,污染程度较轻.另外,在GIS环境下利用空间数据插值方法对该城区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土壤重金属含量、富集分布状况与城区的交通活动和工业活动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风险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是环境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本文基于GIS和地统计学,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概率克里格法等研究了四川北河流域土壤Hg、As、Pb、Cr污染状况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Hg是该流域土壤4种元素中生态风险最大的致险元素,其余3个元素的生态风险等级均为轻微;综合考虑4种元素的潜在生态风险均为轻微。区内土壤Hg的生态风险最大,土壤As、Pb、Cr的生态风险等级均为轻微。综合4个元素全部样点的潜在生态风险均为轻微。区内土壤Hg、Pb和Cr呈条带状或团块状由东向西逐渐增加,而As分布则相反;西北部土壤Hg超标概率最大(0.25~0.55)。5种母质的Pb和Cr含量差异显著(P0.05)。潮土Hg、Pb显著高于其它3种土壤。土壤p H值与4种重金属含量呈极显著相关(P0.01)。村庄和工业用地的Hg和Pb含量明显高于水田和园地(P0.05)。  相似文献   

11.
基于GIS的铜仁市城市绿地系统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贵州省铜仁市2004年9月4日Quick Bird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RS和GIS技术以及Fragstats 3.3软件,对铜仁市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结构和景观格局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铜仁市城市绿地总体上比较破碎,且存在少数绿地类型(其他绿地与农业用地)占主导地位的现象;建成区绿地类型完整,景观多样性水平高于规划...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RS的冀北地区农用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张成刚  王卫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6):3911-3913
构建了冀北地区农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提出了阈值性加权指数和法,将限制性因素考虑到加权指数和法中,并运用到评价分值计算中,确定评价等级。利用GIS/RS技术,对评价因子进行提取和迭加分析,并对冀北地区农用地进行了适宜性评价,分析了各等级农用地的空间分布,提出了农用地合理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3.
刘卫芳  周迎红  方元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8):3974-3976
以遥感和GIS为技术支持,以1988-2002年4个不同时相的TM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揭示珠江口两岸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的过程.结果表明,珠江口两岸土地利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传统农业用地迅速向建设用地转变是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最大的特点,建设用地等用地类型面积持续增加,耕地等农业用地类型面积持续减小.  相似文献   

14.
基于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山西省20世纪90年代末10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省土地变化以城镇、果园变化最大;草地、耕地被城镇大量占用;建设用地面积的扩大主要受人口压力的影响;从偏离度等看,土地利用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5.
基于Landsat TM数据和GIS技术,通过土地利用变化和重心迁移理论对农牧交错区河北省沽源县30多年土地利用的空间演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农业用地和草地占主要地类,1980—2013年土地利用重心有明显迁移;农业用地重心向东北迁移,迁移距离为4 595.79 m;林地重心向东南方迁移,迁移距离为3 820.62 m;草地和建设用地重心向西北方迁移,迁移距离分别为5 294.75、1 220.91 m;水域重心迁移距离较小;未利用土地重心向西南方迁移,迁移距离为4 552.13 m。自然因素对沽源县土地利用空间变化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政策推动等人类活动干扰则是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6.
科学、合理地评估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稳定性,是优化土地利用景观格局、降低和防范生态环境风险的基础。以南昌市为例,运用RS和GIS技术,根据2006、2010、2016年TM影像解译结果,通过景观格局稳定性指数、分形模型和转移矩阵等指标,对研究区2006—2016年城市扩展过程中土地利用景观的内部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景观类型中,城市建设用地和耕地是南昌市主要的景观类型,2016年分别占研究区的35.24%和25.94%,景观优势明显,也是调控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稳定性的主要部分。(2)南昌市土地利用景观的稳定性整体上具有明显差异,主要特征为城市建设用地持续增加,由2006年的250.41 km~2增加到2016年的311.76 km~2,林地、草地、水域、未利用土地和耕地的面积变化不大。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稳定性总体表现出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7.
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有利于准确、及时地监测土地利用的变化.该文以济南市遥感影像、地形图、土地利用图为基础资料,利用ERDAS软件对济南市1995、2000和2005年三期的TM影像进行校正、重采样、增强、分类等处理,得到济南市土地利用信息和土地利用的变化信息.分析结果表明:草地、水体、耕地、林地4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减少,但是下降的速度在减缓;城镇交通用地增加最快;未利用土地面积有所增加,但是耕地、草场退化趋势已经得到遏制;济南市的土地利用正在日趋合理化.  相似文献   

18.
索俊锋  许飞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420-13422,13427
在分析1993—2004年千岛湖镇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和驱动力的基础上,揭示了千岛湖镇土地利用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以城镇及工矿用地的输入和林地的输出为主要特点;耕地、林地、未利用地和其他未利用地的转出面积超过转入面积,而园地、其他农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和城镇及工矿用地则相反;自然因素、城镇化、农业结构调整、比较经济利益、交通条件和政策因素是引起其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子,距一级干道的距离是最重要的自然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9.
干晓宇  周波  李建龙  杨齐  陈一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641-20645,20698
以张家港市为研究对象,在3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理论指导下,利用1991~2006年的遥感影像、土地利用图及社会经济数据统计资料,结合梯度分析法,选择了8个景观格局指数,对张家港市城市化所经历的阶段和城市化不同阶段的城市景观格局的变化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张家港市城市化主要分为两个阶段1,991~2001年为张家港市的城市化阶段2,001~2006年为张家港市的农村城市化阶段;两个城市化阶段均可通过各景观指数在景观层次的变化特征表现出来。在城市化阶段,张家港市主城区响应较明显,城市景观格局变化较大,在农村城市化阶段,张家港市农村地区响应较为明显,农村景观格局变化较大。张家港市的城市化过程符合基于人口理论和扩展波理论的城市化模式,城市化先影响到主城区,然后逐渐向周边扩展,进而影响到广大农村地区。在农村城市化阶段,农业用地的缩减和破碎现象严重,因此在该阶段需要加强对农地的保护。  相似文献   

20.
基于GIS黄淮海平原农业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肖燕 《农业科学与技术》2010,11(6):125-129,178
以地处黄淮海平原中部的山东省聊城地区为案例区,通过对农业用地自然因素、环境条件进行综合评价,研究黄淮海平原典型农业区的农业用地适宜性程度。结果表明聊城市的土地质量中等偏上,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并初步验证运用GIS技术进行农业用地的适应性研究的科学性,并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