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与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启坤 《中国茶叶》2008,30(7):8-10
一、前言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祥地,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很大。自西汉王褒《僮约》中有“武阳买茶”记载以来,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白陆羽《茶经》系统总结形成的茶文化,发展至今也有1200多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关于茶文化的定义,笔者在《论茶文化的理论与实践》一文中认为:茶文化是茶的物质生产和品饮利用过程的物质、技艺及其形成精神的成果的总和,其内容包含物质层面、技艺层面和精神层面。可见,茶文化形成于茶之品饮而有别于茶之为饮,茶的生产和饮用不等于茶文化形成,从时间上看,“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陆羽《茶经》)。神农氏,又称炎帝,为传说中的神奇人物,生于母系氏族时代,至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神农发现茶的记载,源于东汉年间成书的《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  相似文献   

3.
黑茶(Dark brick tea),亦称紧压茶(Pressed tea),中国传统茶类之一,历史上即为中国内陆边疆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的饮品。包括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四川边茶、云南普洱茶、广西六堡茶等。产品多以茶树成熟新梢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堆积(后发醉)、压制而成。其品质特征为规格匀整,陈香显露、色泽暗褐、汤色红亮、滋味醇和,又称“后发酵茶”(Postfermentaion tea)。  相似文献   

4.
过婉珍  钱精政 《茶叶通讯》2007,34(4):41-41,44
临安从2004年10月开始收集茶叶历史资料,本想通过一、二年的努力,完成<临安市茶叶志>.天目茶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唐代,茶圣陆羽就将天目茶写进了<茶经>.<旧五代史>记载:后梁贞明元年(915)十二月,两浙进大方茶二万斤(临安、淳安),由此可见,大方茶在1092年前就形成了规模生产.  相似文献   

5.
成杨 《茶叶通讯》2012,39(1):32-34
茶最早有明确记载的引入日本的时间是在中国盛唐时期(日本的奈良时代),比较常见的一个记载就是高僧鉴真东渡时带去了优秀的茶叶和茶种。而在日本的平安时代,大致是中国中唐时期向后,日本的遣唐使们把茶文化——主要是指饮茶的习惯和茶叶制法带回了日本,日本国内的研究者认为陆羽的《茶经》就是在这个时期流入日本,  相似文献   

6.
论湖南茶文化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文综合出土文物和史籍记载,对湖南茶文化的历史地位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对《茶经》“六之饮”中的“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之说,考证了神农尝百草识茶,死后葬于长沙茶乡之尾的史实,还考证了湘西“秦人擂茶”的传说。通过对出土文物的考研,包括《茶经》“四之器”中提及的唐朝六大瓷窑之一岳州窑的茶具茶碗,以及对唐朝的另一类瓷窑长沙窑也作了考查,证实了湖南唐代两大瓷窑开创了釉彩及文饰的先河,在中国古瓷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本文根据史记记载,阐述了《唐国史补》中提到的“灉湖含膏”及“白鹤翎”茶。还表明了对茶文化界久有争论的“茶禅一味”源头的看法,赞成源于湖南石门夹山寺,系宋朝圆悟克勤所作。此外,论述了湖南省黑茶在我国茶叶经济和民族团结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本文旨在说明湖南是中华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华茶文化史上,过去、现在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黎云 《茶报》2003,(2):41-41,40
  相似文献   

8.
邓大龙 《中国茶叶》2005,27(6):24-24
一、茶为国饮,源远流长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世界上产茶、饮茶最早的国家,世界第一部茶叶著作<茶经>就是出自我国唐代陆羽之手.可以说,茶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精品.  相似文献   

9.
唐代茶文化兴盛的社会历史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德臣 《茶报》2004,(3):38-39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正式形成时期。唐代“在我国茶业和茶叶文化发展史上,是一个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时代”。饮茶不仅在北方兴起,已经成为一种全国性的文化特征。陆羽(茶经》的出版,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本构架,创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茶文化学体系,它是茶叶百科  相似文献   

10.
《茶报》2003,(2):45-45,44
  相似文献   

11.
钱时霖 《茶叶》2003,29(3):130-132
20 0 3年 (癸未年 )是茶圣陆羽诞辰 12 70周年 ,陆羽编著的世界第一部全面论述茶业的专著——《茶经》,被历代中外史学界誉为茶的经典名著 ,具有划时代意义。《茶经》问世后 ,一再刊行 ,至宋时已有数种版本流行。《茶经》对茶的起源、生产、加工、烹煮、品饮以及诸多人文与自然因素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总结 ,使茶学真正成为一种专门的科学 ,《茶经》还倡导品饮艺术 ,使饮茶成为一种艺术活动。陆羽被后世恭称为“陆子”,陆羽茶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则被称为“陆学”,茶商们则把陆羽奉为“茶神”。陆羽的品德和精神至今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为缅怀陆羽 ,弘扬茶学 ,振兴茶业 ,本刊特辟“纪念茶圣陆羽诞辰 12 70周年”专栏 ,以资纪念。  相似文献   

12.
朱振霞 《福建茶叶》2016,(4):322-323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中国茶到底何时传入韩国,韩国又是什么时候开始发展自己的茶文化,什么时候全国盛行饮茶之风?唇齿相依的中韩两国虽然自古就是友好邻邦,但是以上问题在史书文献上未见明确记载。这里只能透过历史与现状对韩国茶道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叶的国家,在悠久的中国历史上,围绕茶形成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文化体系,这就是茶文化,其具体表现就是形成了一系列有关茶文化的文艺作品,比如文学作品、音乐舞蹈艺术等等,这些都充分反映了茶文明的发展程度,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为我们了解该时期社会文化提供了重要帮助。说到茶文化,我们必须对茶经和陆羽进行有效认知,其在中国茶文化体系中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本文拟从陆羽创作《茶经》的历史背景分析入手,结合《茶经》的相应特点和内涵,从而有效分析《茶经》和陆羽对今天茶文化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中国的茶文化研究从何时开始,古代研究者认为从神农氏开始,茶圣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主要是根据《神农本草》(成书时间是在东汉)的上述传说。陆羽所以作此结论,一是神农氏把茶从无数草木中鉴别、分离出来:二是初步知道茶具有解毒作用,这固然可以作为茶文  相似文献   

15.
今昔君山茶     
君山产茶历史悠久。解放初期,在君山岛上的崇圣寺旧墙上,有一块大石碑。这块石碑是明朝嘉靖年间中宪大夫孙继鲁所立(此碑1954年被毁)。他在督学湖广时,曾登临君山,并写了《登山记》碑文,文中记述了君山茶的来历。君山茶的第一颗种子是舜帝南巡时,由娥皇和女英亲自播种的,经过培育,在白鹤寺长出了三蔸健壮的茶苗,这就是君山茶的母本,君山茶树最早只有三蔸的传说来源于此。  相似文献   

16.
王家斌 《茶叶》2004,30(3):175-176
《中国茶叶》2003年[3]、[5]两期登刊出钱时霖君(下称钱文)《苕霅》究竟为何地?赵大川君(下称赵文)陆羽余杭著《茶经》答“苕霅”究竟为何地?我认为:作为学术研讨,不同观点争议是好事,只要摆事实,讲道理,应该提倡学术问题“百家争鸣”的自由气氛。我也讲一点个人看法,供大家研究。  相似文献   

17.
任迎春 《福建茶叶》2016,(10):353-354
目前,我国对于《茶经》英译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为姜欣等教授的译文,文章针对《茶经》中茶文化英译的文化差异进行了分析,并以姜欣等英译文为例,探析了《茶经》中茶文化的英译策略,具体包括茶文化中的道家文化、佛家文化以及儒家文化的英译策略,旨在为《茶经》英译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并为我国茶文化与其他传统文化的传播贡献应有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潘根生 《茶报》2004,(1):41-42
《东茶颂》是一部对韩国茶文化有着深远影响的茶书,作者草衣意恂,精通禅与教,儒学、诗道功底深厚,对茶有深刻的认识。从《东茶颂》的哲学思想,茶道观和茶论来看,论述的主要内容和茶道精神,与中华茶文化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中不难看出,作者在创作《东茶颂》前,饱览了大量中国古代茶书与茶诗,并深受影响。陆羽的《茶经》和茶道精神对草衣的影响尤为深刻。  相似文献   

19.
杨公建 《福建茶叶》2016,(8):389-390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其内涵丰富,历史悠久。《茶经》是世界茶文化的经典之作,也是第一部记录茶诗的著作。《茶经》的作者为陆羽,他对中国茶文化核心思想的精辟见解,以及对茶文化思想的总结,对世界茶文化的发展都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随着文化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步伐的加快,茶文化在其他国家的普及也更加广泛,在输出过程中,更多的《茶经》翻译版本出现,受到文化因素、个人因素等情况的影响,《茶经》翻译过程中茶文化遗失或者是嬗变的情况比较多。研究翻译过程中茶文化遗失与变形的问题,对正确输出中国文化,普及中国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都有非常巨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周媛媛  詹旺 《福建茶叶》2016,(1):225-226
杨宪益和霍克斯两位学者对古典小说《红楼梦》翻译中涉及到很多茶、茶具的语言,两个英译本中的有关茶名、茶具和茶水的翻译有不一样的地方,究其原因在哪里?笔者认为是由于他们不同文化背景和对文本的理解不同所造成的,但是在词语翻译中各有千秋,需要我们进一步解读和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