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遗传工程稻1号高产形成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生理生化、形态解剖和栽培生态入手,对遗传工程稻1号(GER-1)高产形成机理进行了较系统的比较观测分析。结果指出:GER-1光合效率高,光合产物形成量足,库容量大,光合产物转运速率较高且流向合理,因而表现出穗大粒多、结实率高、籽粒充实度好,以至在适宜的栽培生态条件下较目前丰产性好的汕优63增产。  相似文献   

2.
近来一些单位和个人大力推销遗传工程稻Ⅰ号,不少农民都引种试种了。有的说遗传工程稻Ⅰ号好,有的说不好,引种要慎重。为此今日特发表张美艺等同志的文章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利用不同纬度地区分期播种试验结果,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求得遗传工程稻1号在我国稻作区通用的气象生育模式,并成功地将该横式运用于该材料安全播种期的确定和品种的气象生态分析。  相似文献   

4.
5.
6.
7.
用统计分析方法对遗传工程水稻1号和杂交不稻汕优63,进行不同施肥量、不同栽植密度的比较试验,初步得出品种、施肥量、密度的最佳组合为GER-1、施纯氮112.5kg/hm^2、株行距16.7cm×27.0cm。  相似文献   

8.
9.
10.
11.
牧草高产栽培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选用影响牧草生长发育和产量的主要栽培因子:密度,施氮肥量,施钾肥量,施磷肥量施有机肥量等,分三个水平,按均匀设计进行小区试验。将调查数据。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并经寻优建立牧草栽培最优模式,这个模式反应了产量与施有机肥量,施磷肥量和密度的关系。该模式在大田生产中应用取得明显增产增收效益。  相似文献   

12.
水稻高产栽培组合优化调控技术,以系统工程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技术为手段,在人工栽培、机插、机直播等多种稻作方式上建立栽培数学模型,明确关键调控技术和应变决策技术,分析群体质量指标模型,建立组合优化调控技术体系,并坚持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示范推广面积达4×10~4ha,取得显著的增产、增收效益.  相似文献   

13.
针对安徽省水稻产量结构的薄弱环节与主要技术障碍,提出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技术路线.以此路线为纲,拟订“模式表”,选定供试栽培技术因子,多点同步进行“模式表”应用验证和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供试因子零水平与其它栽培条件力求与“模式表”保持一致.试验数据经统计分析求得“回归数模”,模拟选优并参考示范验证结果修订“模式表”.“栽培技术路线指明了主要栽培技术目标和措施;在供试5项栽培措施方面“回归数模”可以指导“模式表”的灵活应用;按“模式表”栽培既可以确保“技术路线”的具体实施,又可以为“回归数模”的应用创造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选用多系组合栽培和混种栽培表明,多系组合混种后,产量优势获得协调互补,产量差异减小,从而提高水稻的稳产状。其抗稻瘟病能力明显增强,从单一的垂直抗性趋向水平抗性,对不同稻瘟病的生理小种均有抑制作用。混种全生育期比单一组合略有增长,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超高产水稻品种理想型性状和优化配组新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1993年,对63个水稻高产品种的193个性状的育种值进行了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得到了早籼、早粳、晚籼、晚粳高产品种所必须具备的理想型性状及其优化回归方程,并在此基础上对供试品种进行了分类,配制了各类型间杂交种,研究了各重要理想型性状的配合力,找出了最优的配组方案。  相似文献   

16.
在半旱式稻田中,采用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山区中低产田插秧密度(x_1)、氮(x_2)、磷(x_3)肥料对杂交稻的综合效应,建立了回归优化模型:(?)=8076.120+160.990x_2+207.810x_3-171.930x_1x_2-190.695x_2x_3-173.820x_1~2-173.550x_2~2,R=0.9120>R_(0.01)用此模型,水稻平均产量可达7995kg/ha,比对照增产63.8%。  相似文献   

17.
在1992~1993两个定位试验基础上,1994年选择粮经,粮饲和粮菜肥等3种多元复种模式继续开展定位验证,结果探明了粮经型的模式1(青菜-马铃薯-早稻-晚稻)粮饲型的模式2(绿肥-玉米-晚稻)每公倾产粮17.10t和15.61t,分别比粮粮型的CK1(小麦-早稻-晚稻)每公顷增产39.3%和27.3%,比粮肥型的CK2(绿肥-早稻-晚稻)每公顷增产45.9%和33.3%,纯收益分别3.41万元和  相似文献   

18.
玉米高产生理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1~1993年在哈尔滨采用四单19号玉米杂交种,开展了不同施肥量的玉米高产生理指标的研究。结果表明,苗期冠根比0.4~0.71∶1;全株地上部干物质积累是“S”型曲线,到乳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为最终生物产量的46.9%~53.8%;乳熟期叶面积指数3.27~3.64;三叶期~完熟期光合势259万m ̄2·d ̄(-1)(hm ̄2) ̄(-1)~291.75万m ̄2·d ̄(-1)·(hm ̄2) ̄(-1);拔节期净光合生产率11.8~13.7g/m ̄2·d;吐丝期叶绿素含量8.5%~13.5%;拔节前期全磷含量0.34%~0.38%;不同施肥量籽粒灌浆强度和产量均高于对照;产量差异显著;适当的施肥量会得到较高产量和最佳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