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北京西山地区人工针叶林林窗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该文研究了北京西山地区针叶林林窗的形成方式及其特征 .结果表明 :在西山人工针叶林中 ,林窗形成最主要的方式为人为砍伐 ,占 76 7% ;其次是由病虫害和干旱形成的 .林窗以 10~ 2 0m2 所占的面积比例最大 ,为2 7 93 % ,而以 <10m2 所占的数量最多 ,占 46 5 1% .在扩展林窗中 ,以 2 0~ 40m2 的数量和面积比例最大 ,为5 1 12 %和 45 45 % .林窗主要由一株形成木形成 .在所调查的林分中平均每个林窗拥有的形成木数为 1 79株 ,每株形成木所能形成的林窗面积为 9 0 1m2 ,扩展林窗面积为 16 2 1m2 .林窗大部分是在 10年前形成的 .  相似文献   

2.
蒙古栎林林窗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研究了龙井市勇新林场蒙古栎林林窗干扰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该区蒙古栎林林窗大小面积为16.5~134.6 m2不等;林窗内光照没有达到潜在的最大光照值,开敞度仅为0.5~0.9;林窗形成方式中最重要的是砍伐,占50%;形成木以蒙古栎为主,占68.4%,形成木数量多为1~2株;林窗内蒙古栎幼苗更新较差,开敞度对幼苗更新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康永祥  张巧明  岳军伟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9):2608-2609,2734
研究了小陇山地区辽东栎林林窗干扰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该区辽东栎林林窗大小面积为17.7~157 m2不等;林窗内光照没有达到潜在的最大光照值,开敞度仅为0.4~0.8;林窗形成方式中,最重要的方式是砍伐,占58%;形成木以辽东栎为主,占69.7%,形成木数量多为1~2株;林窗内辽东栎幼苗更新较差,开敞度对幼苗更新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安徽查湾自然保护区甜槠林林隙形成及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样线调查法研究安徽查湾自然保护区甜槠(Castanopsis eyrei)林林隙的形成及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形成的林隙形状近于椭圆形,其长短轴比率约为1.60,与林隙大小无关;扩展林隙(EG)和冠空隙(CG)分别占整个林分面积的27.64%和7.58%,每年干扰频率分别为0.567%.a-1和0.155%.a-1,林隙干扰的返回间隔期约为645 a;林扩展林隙的面积以<200 m2的居多,以100~200 m2所占的面积比例和数量比例均最大;冠空隙的面积以<100 m2的居多,以50~100 m2所占的面积比例最大,<50 m2所占的数量比例最大。风倒是林隙形成的主要方式,与风倒有关而形成的林隙占94.44%;林隙形成木为1~4株,平均每个林隙拥有形成木2.67株。  相似文献   

5.
徐靖  王帅  钱关泽 《湖南农业科学》2011,(13):145-147,150
泰山针阔叶混交林中小林窗居多,在林冠林窗中,面积为5~30 m2的林窗所占面积比例为38.6%,扩展林窗中面积为50~100 m2林窗所占面积比例达50.3%.林窗形成的方式以根拔倒木与折干为主,分别占形成林窗总数31.2%与51.0%,强劲的风力和冬季积雪积冰是形成林窗的主要外部驱动力.形成林窗的树种主要是麻栎(Qu...  相似文献   

6.
该文研究了北京西山地区针叶林林窗的形成方式及其特征,结果表明:在西山人工针叶林中,林窗形成最主要的方式为人为砍伐,占76.7%;其效是由病虫害和干旱形成的。林窗以10 ̄20m^2所占的面积比例最大,为27.93%,面以<10m^2所占的数量最多,占46.51%,在扩展林窗中,以20 ̄40m^2的数量和面积比例最大,为51.12%和45.45%。林窗主要由一株形成木形成,在所调查的林分中平均每个林窗拥有的形成木数为1.79株,每株形成木所能形成的林窗面积为9.01m^2,扩展林窗面积为16.21m^2。林窗大部分是在10年前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研究林隙结构对天然林更新演替具有重要意义,以闽北闽粤栲天然林林隙的基本特征及干扰状况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闽北闽粤栲天然林中的28个林隙进行调查,进而分析其林隙大小结构、年龄结构、形成方式、形成木特征及干扰规律.结果表明,在闽北闽粤栲天然林中,冠林隙中10-20 m2所占的数量比例和面积比例都是最大的.扩展林隙个数以<50 m2所占的数量比例最大,以50-100 m2所占的面积比例最大.林隙年龄以10-15 a所占的数量比例最大.林隙形成方式主要是折干与掘根风倒共同作用,占总株数的57.14%.林隙多由1-4株形成木形成的,平均每个林隙有4.04株形成木,形成木的径级以10、20cm为主,占与82.30%.林隙的线状密度为12.84个·km-1,冠林隙和扩展林隙的形成速率分别为2.08和7.02 m·km-1·a-1.林隙干扰的周期为476.19 a  相似文献   

8.
为了深入理解宝天曼保护区内林窗的形成特征及其形成与林窗边缘木的关系,对核心区内25 hm2固定监测样地的林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样地内林冠林窗(CG)和扩展林窗(EG)分别为36个和46个,CG的平均面积为18.2 m2,以<15 m2的数量比最大,而31 ~45 m2的面积比最大,分别为53%和29%;EG的平均面积为133.6 m2,以101 ~ 150 m2的数量比和面积比最大,分别为48%和42%;林窗形成木主要以锐齿槲栎(Quercus aliena)为主,其次是华山松(Pinus armandi)和葛罗槭(Acer grosseri),各占林窗形成木的65.5%,21.8%和3.6%;倒树、枯树或平地是林窗形成的主要原因,各占形成林窗的8.9%,55.6%,5.5%;林窗边缘木主要以锐齿槲栎(Quercus aliena)为主,胸径范围为20 ~ 50 cm.  相似文献   

9.
对黄龙山白皮松林林隙的一般特征和干扰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皮松林林隙形成的主要方式是人工砍伐,其次枯立、干基折断和干中折断也是较重要的形成方式,大多数林隙是由多种死亡方式混合而成的.林隙的线状密度为13.2个·km-1.扩展林隙大小分布为:A1(扩展林隙面积)≤200 m2的小林隙约占调查总数的57.89%,A1>800 m2的最大林隙占2.63%,扩展林隙的面积级越大,林隙的个数就越少;而林冠空隙大小分布并不遵循此规律,林冠空隙个数在450 m2 <A2(冠空隙面积)≤600 m2时达到最小值,且所占面积比例最小,A2≤150m2的小林隙约占调查总数的57.90%,且所占面积比例仅次于A2>600 m2的林隙.在白皮松林中,大多数林隙是由1~5株形成木形成的,其中由单株形成木形成的林隙最多,每个林隙的林隙形成木平均为2.05株;林隙形成木的腐烂等级以B级为主;组成林隙形成木的树种主要有4种,大多是由白皮松和侧柏形成的.d(胸径)<20 cm和h(树高)<5 m的形成木较容易形成林隙;而d>60 cm,h>15 m的树种不容易形成林隙.  相似文献   

10.
曾加芹  杨东升  卫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717-21718,21833
[目的]研究林芝地区川滇高山栎林林隙特征。[方法]从林隙的形成方式、大小分布和形成木特征等几方面对林芝地区高山栎林林隙的形成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林芝地区林隙以人为砍伐形成的最多;林隙线状密度为23.9个/km;冠空隙平均面积为11.2 m2,占整个林分面积的3.7%;扩展林隙的平均面积为26.1 m2,占整个林分面积的8.6%;林隙的形成速率为0.46个/(km.a);林隙的形成木以川滇高山栎林为主,径级集中分布在40~60 cm;林隙形成木在各个腐烂等级上分布不均匀,以C级分布较多,占44.8%。[结论]高山栎林林隙大小对幼苗更新与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深入了解燕山山地华北落叶松和油松混交林内林隙的形成特征及更新状况,对研究区域内固定样地进行了样线调查,测定样线所穿过林隙的大小、边缘木和形成木的特征以及林隙内更新苗高度及地径,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所调查的38个扩展林隙中,以40~60 m2的数量比最大,而100~120 m2的面积比最大,分别为23.68%和30.59%;大多数林隙形状近似于椭圆形,占总数的92.11%;林隙形成木共190株,其中有2个形成木的林隙最多,占林隙总数的 15.79%;林隙的形成木全为落叶松和油松,且基径<25 cm的所占比例较大,占总数的90.53%;边缘木高度以15~17 m的个体最多,胸径主要集中在20~35 cm;林隙内不同区域更新苗密度差异不显著,苗木多分布于中心及过渡区域;林隙内不同地带苗木地径及树高均呈现出中心区域>过渡区域>边缘区域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南方铁杉林林隙自然干扰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林隙大小结构、形成方式及形成木数量特征等方面,对南方铁杉林隙干扰状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林冠空隙(CG)主要集中在400m^2以下,扩展空隙(EG)主要集中在700m^2以下;林隙形成木以枯立木和风倒木为主,形成木高度集中在20~60m,形成木树种组成与其主林层树种所占比例相对应。  相似文献   

13.
小兴安岭凉水典型阔叶红松林林冠干扰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托小兴安岭凉水阔叶红松林动态监测样地, 运用样方法和树木年代学方法, 调查了样地中6hm2典型阔叶红松林内扩展林窗(≥50m2)特征, 分析了小兴安岭典型阔叶红松林林冠干扰特征及形成原因。结果表明: 林窗平均密度为7.67个/hm2, 平均产生速率为0.08个/(hm2·a), 干扰频率为0.42%/a, 干扰周转期约240年。林窗形成树种主要是红松(50.22%)、臭冷杉(9.78%)、枫桦(7.78%)以及腐烂程度较严重而无法判别的树种(10.44%), 死亡方式主要为干基折断(54.9%)。林窗由多种死亡方式共同形成, 3种以上形成方式占70.83%。每个林窗形成木平均为9.38 株, 且腐烂等级较高。小径级木是林窗形成的受害者, 而不是贡献者; 针叶树对林窗形成的贡献远大于阔叶树。林窗边缘木平均胸径为46.68cm, 平均树高23.6m, 以红松为主(63.08%)。边缘木中臭冷杉生长最快, 红皮云杉和色木槭生长最慢。不同等级林窗内形成木和边缘木的种类和组成相似, 林窗形成木界定标准对判定林窗形成方式影响很大。综合多种方法调查大、中型林窗及大径级形成木, 可提高林窗干扰历史重建及成因判定的准确性。此外, 利用分层解析法可将发生过2次或多次干扰的大、中型林窗形成与发展过程动态解析, 这对理解林窗干扰动态及森林群落演替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云南金沙江流域云南松天然林林隙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通过对云南省金沙江流域永仁县响水河和白马河林场云南松Pinus yunanensis天然林中45个林隙的调查,研究了云南松天然林林隙的基本特征和自然干扰规律.结果表明:永仁县云南松林林隙的形状近似于椭圆形.扩展林隙和树冠空隙的平均面积分别为469.42 m2和181.90 m2,扩展林隙和树冠空隙在云南松林景观中的面积比例分别为28.23%和10.49%,年干扰频率分别为0.672 1%和0.249 7%,林隙干扰的返回间隔期约有400.48 a.大多数林隙在40 a以前形成.大多数林隙是由1~3株形成木创造的,而由1株形成木创造的林隙最多.林隙形成木的径级结构以30~50 cm这一范围居多,高度以20~30 m居多,林隙形成木通过掘根、干基折断、干中折断、枯立、折枝或枯枝这几种形式形成,其比例分别是33.7%, 27.9%,18.6%,17.4%和2.4%,在不同的林隙中可见到形成木这几种形式的不同组合.以林隙动态理论为基础,对永仁县云南松天然林的经营提出了几点建议.表5参10  相似文献   

15.
闽中山地天然林林隙动态及自然干扰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大田县龙坑村尖奇山天然林中7个林隙进行调查, 探讨了闽中山地天然林林隙基本特征和自然干扰规律 该天然林林隙形状近似于椭圆形或近圆形, 椭圆的长短轴比率不随林隙大小而变化, 都在1 14左右; 扩展林隙(EG)和树冠空隙(CG)在热带山地雨林景观中的面积比例分别为78 61%和27 66%, 干扰频率分别为1 572%·a-1和0 553%·a-1 林隙干扰返回间隔期约为180a EG大小为300 ~1 000m2, 平均约为560m2, 大多数CG大小为80 ~400m2,平均约为200m2 大多数林隙是在50a以内形成的, 而10 ~50a之前形成的林隙最多 大多数林隙是由1~5株形成木创造的, 而由2~4株形成木创造的林隙最多 林隙形成木通过干基折断死亡的形式存在 龙坑村尖奇山天然林中的林隙主要是由10余个树种创造的,其中不仅有第1层的树种, 而且还有第2、3层的树种 最后以林隙动态理论为基础, 对闽中山地常绿阔叶林的经营提出了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6.
卧龙自然保护区林隙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卧龙自然保护区各林分中的145个林隙进行调查,并对林隙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卧龙自然保护区林分中林冠空隙的大小变化范围为5.4~298.3 m2,平均为47.75 m2,扩展林隙的大小变化范围为21.6~379.4 m2,平均为218.1 m2;林隙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倒木、人为砍伐及折干;林隙形成木从1~6株不等,每个林隙以2~3株形成木最多,平均每个林隙的形成木有2.6株;林隙形成时间以0~20 a时间为主,其中在5~15 a期间形成的林隙最多。  相似文献   

17.
对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混交林林隙基本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隙的线状密度为31.78个/km,冠空隙和扩展林隙所占的面积比例分别为15.71%和30.78%;冠空隙的年干扰频率为0.46%,干扰轮回期约为434.8a。冠空隙的大小变化在42.12-372.52m2之间,平均为153.37m2;扩展林隙的大小变化在98.65m2-633.10m2之间,平均为300.44m2。冠空隙和扩展林隙面积分布格局均符合Weibull分布。林隙形成方式主要为干基折断,占总形成木总数的35.29%,其次为掘根风倒,占28.43%。平均每个林隙的形成木为4.98株,由红松、白桦、枫桦、冷杉形成,径级在20-30 cm之间,高度在15-30 m之间。冠空隙的直径与高度比值的相对频率的分布呈单峰型曲线,当比值为0.30-0.45时,出现峰值;而扩展林隙的直径与高度比值的相对频率的分布呈双峰型曲线,当比值分别为0.75-0.90和1.05-1.15时,出现峰值。林隙边缘木胸径级的多度分布和高度级多度分布符合Weibull分布,但不符合正态分布。约13.41%的边缘木未出现偏冠现象,偏冠率在0.5-0.7之间的边缘木占70.49%。  相似文献   

18.
树冠是林木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林木冠幅信息精确提取对森林资源调查和树木生长动态监测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设置不同的无人机飞行高度,以哈尔滨市城市林业示范基地中的樟子松样地为对象,分别利用传统分水岭算法和改进分水岭算法对单木树冠和林隙进行提取,并对树冠冠幅和树冠投影面积进行估算,最后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基于传统分水岭算法平均单木冠幅识别率为51.11%,平均欠分割率为25.18%,平均过分割率为11.11%;树冠冠幅和树冠投影面积平均提取精度分别为69.72%和53.59%,说明传统分水岭算法对单木冠幅提取效果一般。2)改进分水岭算法平均单木冠幅识别率为80.74%,平均欠分割率为8.15%,平均过分割率为6.67%;树冠冠幅和树冠投影面积平均提取精度约分别为79.84%和76.04%,表明改进的分水岭算法对林木单木冠幅提取精度较高。3)50 m飞行高度下样地中林隙面积在0~5 m2和5~10 m2各占57.89%和31.58%;林隙形状指数分布在1.14~1.85,平均值为1.36;研究表明,利用改进分水岭算法在50 m无人机飞行高度获取的林木影像可以有效提取林木树冠和林隙面积信息,研究结果可为森林资源调查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9.
长白山区阔叶红松林采伐林隙种子库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种子库是森林植物种群动态和森林更新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森林植被恢复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该文通过对凋落物层和腐殖质层(0~10 cm)种子库取样并用物理挑选法进行分类,对长白山区阔叶红松林不同面积和年龄的采伐林隙内土壤种子库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阔叶红松林不同面积林隙内种子库的丰富度和种子密度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年龄林隙内种子库的丰富度差异不大,但种子密度差异显著;林隙内不同部位间种子库的丰富度和种子密度差异较大,且丰富度和种子密度分别主要由腐殖质层和凋落物层决定;红松和色木槭在林隙内外种子库中均占据主导地位,显示出红松有良好的更新潜力;随林隙形成时间的延长呈现出多样性增加但优势度下降的趋势;非林隙林分内土壤种子库的多样性和种子密度高于林隙,但优势度低于林隙;与非林隙相比,林隙内土壤种子库的物种组成与更新幼苗的相似性较低,且随着林隙形成时间的延长,种子库物种组成与幼苗的相似性越来越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