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4 毫秒
1.
反义PSY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对中国水仙的转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实验从中国水仙花瓣中分离得到该基因的572bp的片段,将该片段反向连接到pCAMBIA1301双元载体质粒上,得到CaMV 35S组成型启动子的表达载体pCAM35S-PSY,用“冻融法”将pCAM35S-PSY质粒转入农杆菌LBA4404和EHA105两个菌株中。PCR扩增和酶切鉴定结果表明,所构建的反义表达载体pCAM35S-PSY是正确的并已经成功导入农杆菌中。随后,按照业已建立的遗传转化体系对中国水仙进行了遗传转化,得到了转基因抗性芽。  相似文献   

2.
根据根癌土壤杆菌Ti质粒的保守序列设计了2对引物,对我国不同木本植物上分离鉴定的10株致病性根癌土壤杆菌进行PCR,致瘤性根癌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扩增出427 bp和338 bp的特异性DNA片段,而发根土壤杆菌(A.rhizogenes)仅扩增出338 bp片段,放线土壤杆菌(A.radiobacter)、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和泡桐丛枝病植原体(phytoplasma)皆未有特异扩增带.用CYT/CYT'引物对也可鉴定T-DNA遗传转化瘤组织,而VirD2A/VirD2E可用于工程土壤杆菌株侵染能力鉴定.从北京通州杨树苗圃和河北廊坊桃园的病树冠瘿组织和土壤中经选择培养基分离菌株,然后PCR筛选出6个致病性根癌土壤杆菌菌株,而未能从施用过抗根癌生防制剂的北京玉渊潭公园樱花根癌病园中分离和鉴定出典型的致病根癌土壤杆菌株.将杨树根癌土壤杆菌菌株(CFCC1001)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ipt)片段克隆和序列测定结果显示与A.tumefaciens Ti15955菌株的ipt基因序列同源性为83.64%.用此片段制备的ipt cRNA基因探针进行斑点杂交和Northern blot,结果显示此探针与杨树根癌土壤杆菌以及玫瑰、樱花、海棠、桃树等木本植物上分离鉴定的致病土壤杆菌菌株所扩增出的427 bp片段都有明显杂交信号,但与引起泡桐丛枝病植原体染色质和染色质外DNA均未有明显杂交信号.  相似文献   

3.
四川不同地区慈竹和硬头黄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试验采用RAPD-PCR手段分别对四川省不同地区的慈竹(Neosinocalamus affin)和硬头黄(Bambusa rigida)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改良的SDS法成功地从硅胶干燥的幼嫩竹叶中提取了质量较高的DNA.用随机引物A9、B17、C2、C5、C11、D3、Q12对8个待测样品扩增结果的多态性分析表明:共获得50个扩增位点(DNA扩增片段),42个位点具有多态性,高达84%,平均每条引物扩增出7.1条带,包括6条多态性带.通过Popgen32软件对8个竹样进行遗传距离分析,同一竹种不同地区之间遗传距离约为0.127 8~0.653 9,这表明不同地区之间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慈竹和硬头黄之间遗传距离较远,为0.446 3~0.916 3.  相似文献   

4.
9种胡枝子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ISSR-PCR方法对9种胡枝子的种间变异进行了研究,从60条引物中筛选出12条能扩增出清晰带型并具多态性的引物,共扩增出202个DNA片段,其中198个片段呈现多态性,占总扩增片段的98%。依据扩增结果进行遗传距离分析,构建了系统树。结果表明:9种胡枝子可以聚为4类,与形态学分类结果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随机扩增多态DNA (RAPD)技术对黑龙江省8个地区野外采集的中国林蛙(Rana c hensinensis)个体进行群体遗传多样性及区域分化的初步研究。实验筛选出的10个RAPD引物 共扩增出78条DNA多态片段。用NJ(Neighbor-Joining)方法分析遗传距离并构建系统树。 结果表明,中国林蛙(R. chensinensis)在8个不同采样地区已经出现明显的区域分化,且不 同地区的中国林蛙之间存在地理距离和遗传距离不相吻合。根据地理、地质学资料初步推论 ,黑龙江省中国林蛙(R. chensinensis)的中心发源区很可能位于松花江和黑龙江两江下游 的丘陵地区。并主要依靠松花江水系从三江平原进入松嫩平原,在方正地区形成向西扩散过 程中的次中心发源区。  相似文献   

6.
舞毒蛾不同地理种群基于AFLP分子标记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舞毒蛾是一种食性很广、危害很大的世界性林木害虫,根据其地理分布和生活特性,现在被分为亚洲型和欧洲型2种。对来自俄罗斯远东地区、蒙古、日本、美国和中国5个地理种群,共26份舞毒蛾样品进行AFLP分子标记研究。成功建立并优化舞毒蛾AFLP分析体系,从16对引物组合中筛选出3对扩增条带多、多态检出率高的荧光标记引物组合,利用CEQ-8000遗传分析仪进行毛细管电泳及数据分析,共检测到507个多态性位点。通过PAUP软件对AFLP数据进行UPGM和NJ树的聚类分析以及遗传距离分析,结果表明:5个地理种群舞毒蛾明显分成欧洲型(美国种群)和亚洲型,其中亚洲型又可分成俄罗斯、日本、中国及蒙古3个类群。美国种群间遗传变异比其他种群较大,中国种群与美国种群遗传距离最大,而与蒙古种群遗传分化最小。从分子水平上研究舞毒蛾不同种群的遗传分类情况,揭示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可以区分舞毒蛾不同地理种群的基因型,为研究舞毒蛾的起源、入侵与扩散、遗传与变异以及检疫措施的制定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林业科学》2021,57(8)
【目的】研究液泡分选蛋白Vps26在油茶果生刺盘孢中的生物学功能,为阐明Vps26的作用机制和防治油茶炭疽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Over-lap法构建CfVPS26基因敲除载体片段,利用PEG介导的转化法将该片段转入果生刺盘孢原生质体中,对具有潮霉素抗性的转化子进行验证筛选; PCR扩增启动子在内的CfVPS26基因回补片段,构建回补质粒并转入突变体原生质体中,荧光筛选回补菌株;对野生型菌株、突变体和回补菌株进行营养生长、附着胞形成率、细胞壁胁迫、糖原染色及致病力等生物学表型测定。【结果】筛选验证获得CfVPS26基因缺失突变体ΔCfvps26;该突变体生长速率均显著小于野生型菌株和回补菌株,气生菌丝也明显减少;在含有细胞壁抑制剂200μg·mL-1荧光增白剂和0.01%十二烷基硫酸钠的PDA培养基中,突变体ΔCfvps26生长抑制率显著高于野生型和回补菌株的抑制率;在含有内质网胁迫剂二硫苏糖醇的PDA培养基中,突变体菌株ΔCfvps26耐受性增强,抑制率显著低于野生型和回补菌株。进一步研究发现,CfVPS26基因缺失突变体分生孢子产量和附着胞形成率显著降低、糖原的代谢受阻,无法在油茶叶片上形成病斑,致病力丧失。【结论】液泡分选蛋白CfVps26参与调控油茶果生刺盘孢生长发育、产孢、附着胞形成、外界胁迫、糖原代谢和致病过程。本研究可为阐明CfVps26参与调控果生刺盘孢致病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并为新型杀菌剂的开发提供潜在靶标位点。  相似文献   

8.
报道利用微卫星引物[(GT)n、(CGA)n、(CCA)n、(GAA)n、(CAA)n、(GA)n]和小卫星引物M13进行的葡萄座腔菌属、盾壳霉属和疡壳孢属真菌的随机扩增微卫星多态性PCR(RAMs-PCR)遗传多样性结果:42个参试菌株被分为4个RAMs分类群;其中22个葡萄座腔菌属菌株和6个小穴壳菌属菌株分布于这4个类群中;RAMs分类群Ⅰ,Ⅱ,IV仅仅由葡萄座腔菌属和小穴壳菌属菌株构成,部分茶藨子葡萄座腔菌,4个贝伦格葡萄座腔菌和所有的盾壳霉属和疡壳孢属菌株构成了RAMs分类群Ⅲ.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形态学确定的茶藨子葡萄座腔菌种内具有遗传不一致性,形态学上一致的28个茶藨子葡萄座腔菌菌株识别为4个不同的表观群;造成苹果轮纹病菌和苹果干腐病菌的贝伦格葡萄座腔菌菌株与部分茶藨子葡萄座腔菌在分子水平上非常相似;研究结果亦显示盾壳霉属与疡壳孢属真菌有着较近的系统关系.  相似文献   

9.
以研究东北三省樟子松球壳孢菌Sphaeropsis sapinea的遗传多样性为目的,自黑龙江、吉林、辽宁省不同地区收集、分离获得樟子松球壳孢菌45个菌株,寄主均为樟子松;收集美国菌株2个,分别分离自脂松、班克松.运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比较47个菌株的形态学及18S rDNAITS序列.结果表明:(1)所有47个菌株在形态上没有明显差别;(2)除美国菌株STBl外,其他46个菌株在培养特性上没有明显差别;(3)东北三省的45个菌株之间的遗传距离均小于0.09,与寄主为脂松的A型菌株(STAl)亲缘关系较近,相似度高于98%,与寄主为班克松的B型菌株(STBl)遗传距离为0.13,亲缘关系较远.(4)同一地域、不同地域来源的菌株其ITs序列相同,而地理来源相同的菌株其ITs序列也存在一定的差异;(5)相同寄主上的菌株其ITs序列存在差异,而不同寄主上的菌株其ITS序列相同.综上得出以下结论:东北三省不同地区樟子松上的45个松球壳孢菌菌株为A型.球壳孢菌菌株之间的遗传差异与菌株的寄主及地域性没有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美国白蛾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微卫星技术对入侵中国的5个美国白蛾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用10对微卫星引物对300个样品DNA进行PCR扩增,并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5个美国白蛾种群的多态位点百分率P=98.36%;多态位点百分率的大小顺序为:沧州种群、烟台种群、秦皇岛种群、丹东种群、石家庄种群;美国白蛾整个群体的遗传分化:34.38%的变异存在于种群间,65.62%的变异存在于种群内,遗传距离变化范围为0.138 6~0.322 4.用UPGMA法对Nei's遗传距离作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种群的分化程度与分化时间和入侵来源密切相关.影响美国白蛾种群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的主要因素是经度、平原比率、年降水量、纬度、入侵时间.美国白蛾种群现有遗传结构的形成与其生活史特性及入侵生态学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11.
利用RAPD分析药用石斛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9种药用石斛进行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的分析,为更好地开发利用石斛资源奠定基础。采用RAPD技术,应用NTSYS软件对9种石斛的RAPD-PCR结果进行分析。利用从103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的70条随机引物对供试材料DNA进行随机扩增,共得到520条带,其中多态性带有491条,多态性百分率为94.42%。采用UPGMA类平均法对扩增出的谱带进行遗传聚类分析,得出反映各种间亲缘关系的树状图。在遗传距离(D)=0.44处,可将供试材料分为2类,RAPD对基因组的分析结果与传统分类学的结果差异不大。试验结果表明,RAPD技术可有效地应用于药用石斛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We studied the genetic polymorphism among 29 clones of shisham (Dalbergia sissoo Roxb) belonging to different geographic regions using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 markers. Out of 30 primers used, only 20 primers generated polymorphism in amplified product. In total 232 bands were amplified with 20 primers, of which 192 (82%) were polymorphic with an average of 9.6 bands/primer. The resolving power (Rp) ranged from 2.14 (Primer 5) to 11.93 (Primer 4). Primer 4 and Primer 3 possessed high Rp value. 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 (PIC) ranged from 0.15 (Primer 5) to 0.37 (Primer 4). Primer 4 amplified total 18 bands in 29 genotypes with PIC value of 0.37 hence; this set of primer was most informative. The similarity coefficient analysis revealed two clusters. The first cluster comprised of only 10 clones and the second major cluster comprised of 19 clones. The genetic similarity among 29 clones ranged from 25.86% (clone 10 and 235) to 100% (clone 19 and 59), suggesting a wide genetic base in shisham clones.  相似文献   

13.
以百合新鲜鳞叶为材料,利用RAPD分子标记对来自我国5省共16份百合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改良CTAB法提取百合鳞叶中DNA条带清晰较,且从12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35条有效引物,共得到769个扩增位点,其中628个位点具有多态性,占81.7%。聚类分析表明,16个百合材料在阈值为0.940 7时分为2个RAPD群,即分别属于百合科的百合属和大百合属;阈值为0.579 0时,百合属分为3个种,即分别为百合、卷丹和细叶百合。这些均可为进一步研究百合的分子生物学特性打下基础,为鉴定中药材百合品种品系的新方法提供充分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23个油橄榄品种的RAPD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RAPD技术对23个引种的油橄榄品种进行分类和鉴定研究.从80个10 bp的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1个扩增效果较好的引物进行扩增,共产生127条带,其中78条为多态性带,占61.4%,平均每个引物扩增的DNA多态性带数为7.09条.4个品种具有特异的位点,可作为种质鉴定的依据.根据扩增结果构建反映品种间亲缘关系的UPGMA聚类图,23个品种可划分为2大类.  相似文献   

15.
利用随机扩增DNA多态性(RAPD)技术,对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种群4种形态变异类型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用17个随机引物扩增出201条清晰谱带,其中194条为多态性谱带,并利用POP(GENE VERSION 1.31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臭柏4种形态变异类型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各类型样本多态位点百分率在79...  相似文献   

16.
Genetic relationships were studied among 23 isolates of Sphaeropsis sapinea collected from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England, South Africa and Chile by using a random amplification of a polymorphic DNA (RAPD) analytical method. One hundred and 35 DNA fragments were amplified with 12 random primers by a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technique and 96.3% were polymorphic. The genetic dendrogram based on RAPD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S. sapinea isolates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Isolate CWS41 from Chile was separated genetically as the first type that was different from other isolates and isolates F2 and J2 from China comprised the second group. The third RAPD group accommodated other isolates including the B morphotype isolate CWS43 from the United States.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2006, 30(1): 13–16 [译自: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相似文献   

17.
用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白术的3个居群进行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从10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0个10bp随机引物,共扩增出187个DNA片段,片段大小在200bp~2800bp之间,其中多态性谱带为135条,表现出了丰富的RAPD多态性(占72.2%),根据遗传距离,利用UPGMA构建了居群亲缘关系柱状图。结果表明:於术86和於术76的亲缘较近,而於术86和白术天台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远。就单个样本来看,於术86的15个样都聚在了一起,表明了於术86较强的同源性,於术76的14个样也聚到了一起,也表明了於术76的同源性。而於术76第14个样与白术天台聚到了一起,表明了於术76与白术天台有一定的同源关系。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黑木耳9个栽培菌株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黑龙江省9个黑木耳 (Auricularia auricular)栽培菌株进行PCR-RAPD扩增和群体聚类分析, 在40个10bp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3个引物.结果表明:黑木耳不同栽培菌株之间存在着丰富的多态性(96.05%).用引物27和引物46的RAPD扩增指纹能有效分辨9个不同菌株的基因型,这一结果有助于在早期对黑木耳栽培菌株进行快速鉴别,为规范鉴别食用菌菌种混乱的局面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6个复叶槭品种间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RAPD法对复叶槭5个品种及1个芽变品种进行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从300个引物中筛选出具有丰富多态性的20个10bp的随机引物,这20个引物共扩增出170个DNA片段,片段大小在200bp~2800bp之间,其中多态性谱带为112条,多态率为65.88%,表现出较为丰富的RAPD多态性;利用UPGMA进行遗传距离计算的结果表明,6个复叶槭品种间的亲缘关系和遗传距离均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20.
山茶属红山茶组植物的RAPD分析及分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山茶属29种红山茶组植物叶片为材料抽提DNA,利用筛选出的23种随机引物对其进行PCR扩增,将扩增出的谱带转化成0-1型数据,用UPGMA法进行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可以将山茶属红山茶组的29个种划分为4大类,第1类为光果红山茶亚组,第2类为毛蕊系,第3类为滇山茶系,第2类和第3类属于滇山茶亚组,短管红山茶单独聚为一类.其结果与张宏达分类系统基本一致.根据各种之间的相容关系系数的大小,发现红山茶组内有3组亲缘关系较为相近的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