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河北省深度贫困地区农村空巢老年人养老现状及其满意度影响因素,运用分层多阶段与人口规模成比例的抽样方法,采用自制问卷调查法对河北省深度贫困地区978名60岁以上农村空巢老年人进行养老现状满意度的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现状满意度得分为(28.33±3.40) 分,满意率为74.2%。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养老方式、保险状况、居住状况、文化程度、年龄、患病状况是其满意度影响因素且影响程度依次减弱(p0.05)。建议提高农村新农合、新农保的覆盖率,改善空巢老人保险状况,重点关注独居、高龄、患多种慢性病,提高医疗护理水平,推进农村空巢老人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信阳市农村空巢老人生存状况,选取信阳市8个乡150名空巢老人,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SF-36量表以及结合访谈,调查空巢老人的生存质量和需求。结果显示,农村空巢老人的生存质量低于老年人群,空巢老年人的养老在经济、政策、服务各方面的需求较多。应根据农村空巢老人的需求,提供各种相应的经济、政策、服务等支持。  相似文献   

3.
利用山东省913份农村老人调查问卷数据发现,半数以上农村老人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空巢老人较非空巢老人孤独感更加强烈。采用有序Logistic模型分析影响老人孤独感的因素,结果显示:婚姻状况、子女是否外出打工、健康状况、生活满意程度均正向影响老人孤独感,月领取养老金额度、娱乐活动数量反向影响老人孤独感。老人身边亲人越多,老人孤独感出现的概率越低。进而提出发挥社会组织服务功能,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逐步建立完善符合社会发展转型的现代化养老模式,更好地满足农村老人日益增长的生活、精神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4.
空巢老人是近年出现的一类特殊群体,他们往往因年龄、居住地区、健康等原因容易被社会忽视。本文对江西省空巢老人展开了其对医疗服务需求的研究,研究发现,农村空巢老人对于专家下乡义诊服务的熟悉率为73.21%,对公立医院诊疗水平的满意程度概率为82.16%,67.22%的户主选择村私人诊所看病,渴望专家下乡义诊服务的比例超过80%,将近两成比例赞成一对一的专家义诊服务。此外,户主的家庭年收入、文化水平、是否购买医疗保险、经济负担程度等会显著影响到农村医疗服务的需求率与覆盖率。针对此,提出了增加家庭年收入、提升农户文化素养、鼓励更多人群购买医疗保险、适度减轻户主经济负担等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5.
从空巢老人微观主体出发,基于2019年贫困地区(河南省T县)的调研数据,以Anderson行为模型为指导,构建了空巢老人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针对影响因素进行了M估计稳健回归分析。研究显示:(1)空巢老人选择机构养老的意愿普遍较高,占53.59%;(2)影响空巢老人养老意愿的极显著因素有7种,其中年龄、文化程度、养老收入、社会救济金额会对养老意愿有极显著的正向影响,性别、自评健康、收入来源稳定程度会对养老意愿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其中倾向性因素对养老意愿的影响最大;(3)社区养老未普及地区"高龄、身患疾病、低收入"等特征的女性空巢老人更愿意选择"跟随子女同住"或"居家养老(独居或与配偶同住)";(4)社区养老资源较完备地区"健康、子女少、高收入"的空巢老人更倾向于机构养老;(5)五保户空巢老人更倾向于选择正式养老机构。结果表明,以河南省T县为例的贫困地区空巢老年人具有"低龄、低学历、子女少"的特征且以五保户居多,这类群体更向往在正式机构中安度晚年。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题以空巢老人为主要群体,以地区和性别两个维度进行限定,通过对农村空巢老年女性现状的分析,深入挖掘农村地区空巢老年女性群体的问题和需要,并提出社会互助养老的新思路。使农村空巢老年女性群体得到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农村迁移老人的城市定居意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农村迁移老人定居城市的意愿以及影响他们定居城市意愿的因素。【方法】以对西安市农村迁移老人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Logistic模型对影响农村迁移老人定居城市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有超过一半的农村迁移老人具有定居城市养老的意愿,年龄、健康状况、居住模式、住房条件、与同住子女的关系、社区参与、配偶是否随迁对农村迁移老人的城市定居意愿有显著影响。【结论】统筹城乡综合考虑迁移老人的公共服务需求,从社区层面的构建迁移老人的社会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8.
杨东明  舒曼 《农业考古》2005,(6):392-394
目的:调查农村地区老年人出现的抑郁症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CES-D抑郁量表对465名60岁以上的农村地区老年人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有23%的老年人有明显的抑郁症状,女性抑郁症状量表得分显著高于男性,不同年龄组之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并呈现随年龄增高抑郁症状显著的现象.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劳动能力,与子女关系,经济状况,健康状况等是影响农村地区老年人抑郁症状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群体的规模越来越庞大,在子女缺位的情况下,其老年生活更加艰难。研究发现相应的公共产品能够对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起到保障作用,从农村空巢老人的需求出发,探讨改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路径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10年在陕西省进行的"子女外出务工背景下的陕西农村老年人口健康状况研究"调查数据,分析了陕西农村地区老年人社会活动对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器械支持自理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陕西农村地区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与生活自理能力的2个指标之间显现出正相关关系,社会活动比较丰富的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明显高于社会活动比较单调的老年人。个体的年龄、教育水平、婚姻状况、经济状况以及慢性病对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有一定的影响,低龄、有配偶、经济状况较好的以及不患有任何慢性病的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要好一些。  相似文献   

11.
伴随我国老龄化压力不断增大,老年群体愈加受到社会关注,而农村空巢老人这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其养老成为我国老龄事业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江苏、重庆两个地区进行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两地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现状,分析空巢的原因,总结养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农村空巢老人如何养老提出对策建议,向社会传达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期望与要求。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山东省各个县、市、区随机抽样(n=2 023)进行问卷调查,应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山东省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主要有职业、家庭住址所在地、人均家庭收入、宗教信仰、健康状况、有无慢性病、是否加入农村居民合作组织、征地、外出打工人员和空巢老人情况等;人口学特征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较弱,提高农村经济收入、促进农村合作组织发展,加强农村医疗建设等有助于提高农村居民幸福感.  相似文献   

13.
在人口老龄化和"互联网+"的研究背景下,定义了"互联网+养老服务"的内涵,指出在新疆农村地区推行"互联网+养老服务"的可行性,对新疆农村地区老年人"互联网+养老服务"需求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农村老年人对健康医疗类和紧急救助类服务项目的需求度最高;年龄、子女数量、居住方式和是否患慢性病是农村老年人"互联网+养老服务"需求意愿的显著性影响因素。最后对新疆农村发展"互联网+养老服务"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北方农村地区成年人群心肌梗死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相关危险因素,为北方农村地区心肌梗死的防治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对辽宁省阜新地区的7个乡镇≥35岁30214名农村常驻(≥5年)成年人进行了调查。由培训过的医师对调查对象进行了血压测量和常见心肌梗死危险因素资料的收集。结果辽宁省农村居民心肌梗死患病率为0.29%,标化率为0.28%;男性患病率为0.26%(标化率0.25%),女性患病率为0.32%(标化率0.31%),性别间差异无显著性(χ2=0.90,P=0.342)。随着年龄和血压分级的增高,心肌梗死患病率呈明显增高趋势。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年龄、超重、肥胖、高血压家族史、高血压、吸烟和爱吃咸食等因素是心肌梗死患病的危险因素。其中肥胖人群患心肌梗死的调整优势比是体质正常人群的6.08倍(95%CI为2.84~13.03)。结论辽宁省农村居民心肌梗死患病率较高,肥胖、高血压是心肌梗死最显著的危险因素,而许多居民对心肌梗死危险因素的防治知识非常匮乏。应提高农村居民对心肌梗死危险因素和相关知识的认识度,以降低心肌梗死的患病危险性。  相似文献   

15.
据《广州日报》2008年12月18日报道,日前,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医改专家刘国恩教授公布了中国城乡居民最新健康状况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调查显示,农村居民慢性病患病率有上升趋势。此外,农村和城市居民慢性病半年平均职业经济负担分别为305元和640元,但是年平均报销分别为43元和265元。也就是说,农村居民报销额仅为城市的六分之一。  相似文献   

16.
系统研究正规借贷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异质性,是创新符合实际需求普惠金融产品与流程的基础和关键。本文基于生理性弱势差异,使用Probit模型和Tobit模型分析了农村弱势群体之间正规借贷行为影响因素的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农村老年人、农村残疾人、农村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状况、劳动供给和经济水平依次递增,农村弱势群体之间的正规借贷行为影响因素存在显著异质性。与农村老年人不同,农村残疾人、农村慢性病患者的生产和投资性资金需求更高,面临的信贷约束稍弱,非农自雇等劳动因素和地区金融发展因素对且仅对其正规借贷行为具有显著正向作用。且相对最高的劳动供给和经济水平,使非农受雇的负向影响、生产性固定资产的正向影响仅显著于农村慢性病患者。而健在父母可有效弥补农村残疾人的生理缺陷,对且仅对其正规借贷额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7.
西安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西安的人口在逐年增加,尤其是空巢老年人的数量日益增多,这一群体的生活质量将直接影响西安市人口的整体生活水平。为了提高西安市空巢老人的生活水平,本文针对西安市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情况展开调查,针对空巢老人的特点,参照生活质量的一般定义,选取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评价指标,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应用生活质量评价表SF-36对西安市区的312例60岁以上的社区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极其影响进行调查研究,确定影响该地区空巢老人主观生活质量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使用Morisky药物依从性问卷对2020年7~11月在大理白族自治州3家综合性医院住院治疗的198名白族农村慢性病老人进行调查,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分析其服药依从性现状。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198名白族农村慢性病老人中,20人(10.11%)服药依从性好,127人(64.14%)服药依从性差。应从加强健康扶贫力度、开展健康宣教、使用智能药盒、实施互助性养老、科学看待白族文化五个方面着手,有效提高白族农村慢性病老人服药依从性,促进白族农村人口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全国老龄办发布的《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成果》报告显示,我国目前有失能老人4000万。报告中称,近年来我国老年人在预防保健、医疗保障等方面都有进步。但是,目前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仍然不容乐观。全国有近2成老人失能、半失能,农村空巢老人已超50%,人口流出地老人走失多发。失能老人4000万,包括了对我国老年人口的性别和年龄结构、经济状况、医疗卫生情况及老龄产业市场等情况的最新抽样调查结果。  相似文献   

20.
田奇恒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713-22715
以2011年重庆市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的调查资料为基础,全面分析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空巢老人”家庭、经济状况和养老意愿。研究表明,重庆市农村老人空巢率较高,经济收入偏低,以居家养老为主。由于与子女空间距离远,长期的空巢状况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由此对服务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并从宏微观2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