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鉴定巫山脆李褐腐病病原菌,并通过体内实验(in vivo)探究保鲜剂1-甲基环丙烯(1-methylcyclopropene, 1-MCP)对其的抑制效果,为巫山脆李采后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柯赫氏法则对采集到的发病果实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的测定,并将分离纯化得到的褐腐病病原菌采用损伤接种菌饼的方法接种到脆李果实上,探究1-MCP处理对巫山脆李不同时期接种褐腐病的抑制效果及果实硬度的影响。【结果】通过病原菌形态学特征观察、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结合PCR技术,鉴定出引起脆李褐腐病的病原菌为美澳型核果链核盘菌(Monilinia fructicola)。1-MCP处理可显著降低(P<0.05)4℃贮藏期间处理前、处理后、损伤后经1-MCP处理再接种褐腐病的脆李果实的发病率并抑制病斑直径的扩展;25℃条件下,1-MCP处理对不同时期损伤接种脆李果实褐腐病的抑制作用不显著,仅能维持在24 h内;病原菌在25℃贮藏条件下对脆李的致病性强于4℃贮藏条件;常温、低温条件下,1-MCP处理均可有效延缓脆李果实硬度的下降。【结论】明确引起巫山脆李采后褐腐病的...  相似文献   

2.
从感染褐腐病的嵊州桃形李果实中分离得到1株病原菌TXLHFJ–2,利用内转录间隔区(ITS)、延伸因子(TEF–1α)基因、β–微管蛋白基因序列比对和形态学进行鉴定,发现该菌株为美澳型核果褐腐菌(Monilinia fructicola),该菌株最适生长温度为22.5 ℃。在PDA培养基上,加入6种杀菌剂(戊唑醇、甲基硫菌灵、异菌脲、苯醚甲环唑、啶酰菌胺和代森锌)进行室内防效试验,发现5.0 mg/L戊唑醇、5.0 mg/L甲基硫菌灵、5.0 mg/L异菌脲、25.0 mg/L苯醚甲环唑、90.0 mg/L啶酰菌胺、100.0 mg/L代森锌均可完全抑制褐腐菌生长,经杀菌剂处理后,再用健那绿B和线粒体红色荧光探针染色发现,经杀菌剂处理的菌丝的绿色和红色荧光强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再经碘化丙锭(PI)染色发现,杀菌剂处理后的菌丝的红色荧光强度均比对照组的强,说明6种杀菌剂处理均可使褐腐病病原菌的细胞膜完整性受损,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形成,从而抑制菌落生长。甲基硫菌灵、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对病原菌表现出良好的田间防效,分别为81.63%、80.49%和79.98%,但三者无显著差异,基于农药管理办法,建议使用苯醚甲环唑防控桃形李果实褐腐病。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桃采后褐腐病的新型非化学农药防治手段,研究了不同用量葡萄籽油处理(体积分数分别为0.5%、0.1%、0.05%、0.01%)对桃采后褐腐病的抑制效果。将褐腐病菌(Monilinia fruc-ticola)(终浓度:5×104 cfu/mL)和不同体积分数的葡萄籽油于PDB培养基中25℃下共培养24~96h,然后调查病原菌孢子萌发及芽管伸长情况。结果表明,当葡萄籽油体积分数≥0.05%时,其对病原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为100%。以打孔法人为模拟接种褐腐病菌(浓度:5×104 cfu/mL)至桃子上,随后接种不同体积分数的葡萄籽油,25℃下贮藏6d后调查褐腐病斑大小。结果表明,当葡萄籽油体积分数≥0.05%时,其在桃子体内对褐腐病斑的抑制率在50%以上,而且0.1%和0.5%的葡萄籽油用量对褐腐斑的抑制效果相当;当体积分数为0.01%时,葡萄籽油对病菌孢子萌发及桃褐腐斑的抑制效果大大降低。因此,将0.1%定为葡萄籽油抑制桃褐腐病菌的最佳用量。自然条件下,在1℃冷藏21d后,经0.1%葡萄籽油处理过的桃子发病率为20.0%,化学药剂戊唑醇处理过的桃子发病率为18.7%,而空白对照组发病率为45.5%,表明0.1%葡萄籽油的防治效果(56.0%)接近化学药剂防治效果(58.9%)。同时,对葡萄籽油处理过的果实进行了果实品质参数测定,包括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生素C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葡萄籽油处理过的果实品质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说明葡萄籽油在防治桃采后褐腐病方面具有代替化学农药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李树褐腐病是李树上的重要病害,近年来在四川李产区呈现逐年加重危害的趋势。该病引起李树花器腐烂、果实软腐或枝条溃疡等,严重影响了果实的产量。对李树褐腐病的防治主要以农业防治和科学用药为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筛选优质生防芽孢杆菌资源,开展生防应用研究.【方法】从高产桃园土壤中分离、筛选具有生防作用的细菌菌株,并对其进行形态学、16Sr DNA和生理生化鉴定.分别利用鲜桃果实、桃树叶片和枝条进行抑制实验,结合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获得桃褐腐拮抗细菌菌株BG23,抑菌率为73.68%.经鉴定菌株BG23为特基拉芽孢杆菌(Bacillustequilensis).以1×109CFU/m LBG23菌悬液处理桃果实、叶片和枝条,对桃褐腐病均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抑菌率分别为74.48%、83.33%和60%.受抑制的桃褐腐病菌株,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菌丝顶端膨大,孢子边缘干瘪;扫描电镜观察发现菌丝表面粗糙,有碎屑产生,孢子表面粗糙且干瘪皱缩;通过透射电镜发现细胞壁降解,细胞器消失,液泡变形.【结论】本试验获得优质桃褐腐病生防菌株,离体试验显示具有良好抑制效果,具有进一步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6.
褐腐病是沙子空心李主要病害之一,发生广泛,多发生于李子果实上,发病时间多在果实近成熟期,严重影响了沙子空心李果实品质和产量,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主要阐述了沿河沙子空心李褐腐病的发生规律及症状表现,提出该病的综合防治技术,以供果农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7.
总结从事李子遗传、育种研究工作中,综合运用各种病害的防治措施和方法。提出对李红点病、细菌性穿孔病、流胶病、李果实褐腐病的防治实用技术,用以指导李果实生产中的病害防治,为李产业的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8.
桂中地区柑橘园多数建在丘陵山地或丘陵山地小山脉间的冲积小平地,由于多年的种植和各种气候因素的影响,近年,各种病害发生严重.主要病害有柑橘急性炭疽病、溃疡病、萎缩病、疫病、疫菌褐腐病等,其中为害最为严重的是疫菌褐腐病,为害果实,使得果实产量和品质大受影响,直接影响了种植户的收入,因此广大种植户迫切需要掌握柑橘疫菌褐腐病的综合防治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从症状识别及防治措施两方面介绍了发生在李树上的李疮痂病、李褐腐病、李袋果病、李细菌性穿孔病、李红点病等果实病害,以期为果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钾、钙营养与有机桃果实品质及褐腐病之间的关系,以及其有机生产调控措施。[方法]以农业生态系统健康为出发点,研究土壤、叶片和果实的营养转化关系以及树体营养水平对果实品质及褐腐病的控制作用,通过土壤与叶面定量施用有机生产允许的天然钾、钙等物质,调节树体营养,评价其提高果实品质、防控褐腐病的效果。[结果]有机桃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总糖等指标均与果实钾元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有机桃果实钙元素含量与褐腐病病情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关系。5月和6月叶片的钾元素含量与果实钾元素含量均呈极好的相关性,可以作为早期树体营养诊断的依据。1 hm~2施入2 250 kg矿质钾镁肥+90 kg稻醋液,并叶面喷施10%草木灰浸出液可以有效增加有机桃叶片钾含量,显著提高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和总糖含量; 1 hm~2施入2 250 kg矿物肥+90 kg稻醋液,并叶面喷施500倍氯化钙溶液,可以显著提高有机桃果实钙含量,显著降低褐腐病的病情指数。[结论]土壤补充天然矿质钙肥未能增加叶片、果实钙元素含量。  相似文献   

11.
为控制桃褐腐病的发生和危害,于2018年6月选用75%肟菌酯·戊唑醇WG、40%苯甲醚菌酯WP、50%扑海因WP、60%嘧菌·代森联WP、70%甲基硫菌灵WP进行了防治桃褐病田间药效比较试验。结果表明,5种杀菌剂对桃褐腐病的防效相近,均能较好地防治桃褐腐病,且对桃树和环境安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新型药剂氯氟醚菌唑与氟唑菌酰胺复配剂对桃树褐腐病进行田间药效试验,以筛选出防治桃树褐腐病的有效剂量,提出合理的用药建议.结果表明:400 g/L氯氟醚菌唑加氟唑菌酰胺SC对桃褐腐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400 g/L氯氟醚菌唑加氟唑菌酰胺SC 240 g/hm2可以延长桃的贮藏期,减少烂果.在本药剂的处理区果实大、...  相似文献   

13.
<正>李是永泰县的传统果树,已有400多年的栽培历史,全县现有种植面积8200公顷(其中采摘面积6500公顷),年鲜李总产量4万吨左右。李树褐腐病又叫李果腐病,近年来在永泰县李园发生普遍,成为李树生产上重要病害之一。据调查,全县发病的李园近800公顷,占10%左右;李园病果率1.8%—20.6%,平均10.3%;病指0.6—7.1,平均3.1。李树果实受害后,果实变为深褐色或黑色果,严重的则腐烂脱落,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4.
李褐腐病是李当前主要病害之一。越冬僵果病枝是其发病主要根源,高温高湿和果实伤口是发病主要条件,通过综合防治可极大地提高果实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5.
测定不同温度对火龙果褐腐病病菌的菌丝生长、产孢量、孢子萌发及致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30~35℃是火龙果褐腐病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5℃火龙果褐腐病菌产孢量最大,30~35℃是火龙果褐腐病菌孢子萌发最佳温度,25~30℃是火龙果褐腐病发病最适温度。本研究结果为火龙果褐腐病发生预测预报及病害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根据近几年对广州地区番石榴病害调查,初步鉴定出番石榴病害13种;真菌病害12种,藻类病害1种。其中果实病害7种,叶斑类6种。果实上以炭疽病严重,其次为褐腐病。黑腐病(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 Pat.);褐腐病(phomopsis psidii de Camara);茎点霉果腐病(phoma psidii Ahmad);果褐点病(Cercospora psidii Rengel);褐污斑病(Mycovellosiella myrtacearum A.N.Rai et al );叶  相似文献   

17.
为了评估植物精油组分对果蔬储藏中致病真菌的抑制能力,选取6种精油组分,测定其在体外对分离自水果的褐腐菌和青霉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滤纸片抑菌圈直径,并测定百里酚对褐腐菌和青霉菌孢子萌发的影响及其对菌落扩展的抑制能力,并观察经百里酚处理的褐腐菌和青霉菌菌丝的形态变化,结果表明所选精油组分均对褐腐菌和青霉菌有抑制作用,果蔬体外百里酚达到0.2 mg/m L可以抑制褐腐菌和青霉菌的菌丝扩展、孢子萌发并破坏菌丝结构的完整性。对精油组分的广泛筛选和进一步研究或可得到用于果蔬储藏保鲜的天然抗菌剂。  相似文献   

18.
苹果轮纹病在各地时有发生,一些地方发病达70%,各地果农又称“轮纹烂果病”、“粗皮病”、“轮纹褐腐病”、“疣状粗皮病”等。主要为害梨、桃、李、杏、栗、枣、海棠等多种果树。若幼果期适逢降雨频繁,病菌孢子散发多,侵染也多。幼果受侵染水立即发病,病菌侵入后处于潜伏状态。当果实近成熟期,其内部的生理生化发生改变后,潜伏菌丝迅速蔓延扩展,果实才发病。果实采收期为田间发病高峰期,果实贮藏期也是该病的主要发生期。  相似文献   

19.
几种药剂防治桃褐腐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控制桃褐腐病的发生与危害提供依据,从2012年开始选用阿米西达、甲基硫菌灵、克菌·戊唑醇悬浮剂、克菌丹水分散粒剂与戊唑醇悬浮剂组合,进行了药剂田间对比试验。结果表明,4种药剂对桃褐腐病都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阿米西达和甲基硫菌灵的防治效果好且稳定,防治效果均在80%左右。  相似文献   

20.
小檗碱与绿僵菌复配的相容性及对桃褐腐病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小檗碱与绿僵菌复配的可能性。[方法]考察小檗碱对绿僵菌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并测定小檗碱与绿僵菌复配对桃褐腐病菌(Monilinia fructicola)的抑制作用。[结果]试验浓度的小檗碱对绿僵菌的孢子萌发、产孢量和菌落形成未产生明显影响;当绿僵菌与褐腐病菌共培养时,绿僵菌处于优势菌群,褐腐病菌未能影响绿僵菌的生长;小檗碱与绿僵菌复配能完全抑制褐腐病菌的生长。[结论]小檗碱和绿僵菌可混合使用,二者相容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