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复方氯氰碘柳胺钠片剂对大白鼠的亚慢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将复方氯氰碘柳胺钠片剂按高、中、低和对照4个剂量组(108.38,27.09,13.55,0mg/kg),分别给大白鼠经口投服,每天1次,连续给药7d,观察试验鼠的生理状态及活动情况,测定增重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并进行病理解剖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复方氯氰碘柳胺钠片剂对大白鼠的体重、血液生理和生化指标无明显影响;病理学检查;在高剂量组个别动物肝脏有轻度脂肪变性,肾小管上皮有轻度颗粒变性,其他组织器官均未见异常。复方氯氰碘柳胺钠片剂在大剂量使用时可能对肝、肾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连续30d给大白鼠投10%沙棘油栓剂,各剂量试验组大白鼠在全身状况,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主要脏器形态学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无异常变化。说明该药临床使用安全,可靠,对机体肝,肾等主要功能及主要脏器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3.
以大白鼠为试验动物,对复方盐酸吗啉双胍注射液进行了亚慢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应用0.25mg/kg剂量的复方盐酸吗啉双胍注射液,对大白鼠的生理活动、生理生化指标、主要组织器官无不良影响,说明该制剂未表现毒性,临床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5.
复方增茸剂对提高梅花鹿鹿茸产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L_4(2~3)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在相同基础日粮及饲养管理条件下,“复方增茸剂”各成分不同剂量组合对梅花鹿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分9组,共262只二至八锯龄产茸鹿,试验期108d(4月10日至7日28日)。结果表明,配方中各成分增茸效果的水平顺序为:腐殖酸钠1,异丁叉二脲1,沸石2,即最佳组合为A_2×B_1×C_1配方组。平均增茸9%以上,而且降低饲养成本,增强鹿的机体免疫力,提高养鹿业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复方生茸剂”是由中西药组成的复方制剂,作为促进鹿茸生长的添加剂,应用于养鹿业已取得良好生茸效果。通过本实验证明了“复方增茸剂”具有提高小鼠血清凝集素效价和溶血素含量以及增强巨噬细胞吞噬等作用,对提高动物机体免疫功能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将复方三氮唑核苷主射液按高,中,低剂量分别给大白鼠皮下注射,每天1次,连续注射30d,观察试验鼠的生理状态及活动情况测定增重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并进行病理解剖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复方三氮唑核苷注射液对大白鼠的生理活动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均无不良影响;病理组织学检查,仅高剂量组有10%大白鼠发生肾小管上皮细胞轻度颗粒变性,其它组各器官均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8.
复方增茸剂对梅花鹿茸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择体质、体型、健康状况、产量性能相接近的梅花鹿50头,随机分为2组即试验组与对照组,将复方增茸剂混全饲料中投喂,每日1次,连续饲喂70d,观察该药对试验动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应用复方增茸剂后,试验组鹿的血液中红细胞、血红蛋白、碱性磷酸酶、血钙和血磷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鹿茸中各种氨基酸的含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该药具有促进造血机能,加快麂茸生长,提高鹿茸品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11.
粗酶制剂对雏鹅胰腺及小肠食糜消化酶活性和pH值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将18只7日龄雏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饲喂大麦(占45%)基础日粮,试验组添加0.1%的Biokyowa粗酶制剂。21日龄时宰杀,测定胰腺组织和小肠食糜消化酶活性和pH值。结果为:试验组雏鹅胰腺组织中淀粉酶活性比对照组低42.83%(P<0.01),十二指肠、空肠、回肠食糜淀粉酶活性分别比对照高31.84%(P<0.01)、59.94%(P<0.01)和21.08%(P<0.01);试验组雏鹅空肠食糜脂肪酶活性比对照低41.94%(P<0.05),回肠食糜蛋白酶活性比对照组低28.50%(P<0.05);各段小肠食糜pH值均显著下降(P<0.05)。以上结果表明:酶制剂通过解除饲料中β-葡聚糖的抗营养作用,提高了小肠食糜中淀粉酶的活性,加强了对碳水化合物及其它其它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从而提高了饲料的转化效率,有利于雏鹅的生长。 相似文献
12.
米糠日粮添加酶制剂对雏鹅小肠食糜粘度和pH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明外源酶制剂对采食米糠日粮小鹅小肠食糜理化性质的影响机理,将16只7日龄雏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饲以米糠(占30%)基础日粮,试验组添加0.2%的酶制剂.至21日龄捕杀,测定小肠食糜中的粘度和pH值.结果表明,对照组雏鹅小肠各段食糜粘度依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次序逐渐显著增加,十二指肠和空肠食糜间pH值差异不显著,回肠食糜的粘度较十二指肠和空肠中分别高131.82%(p<0.01)和55.90%(p<0.01),而pH值则较十二指肠和空肠分别高7.68%(p<0.05)和8.83%(p<0.05).试验组各段小肠食糜上清的粘度变化趋势与对照一致,回肠的粘度较对照组下降了19.61%(p<0.05);而十二指肠和空肠的粘度差异不显著;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食糜的pH值依次升高,与对照组比较,空肠高1.65%,回肠低1.93%,但差异不显著(p>0.05).以上结果提示:酶制剂通过解除饲料中阿拉伯木聚糖等抗营养因子对消化的负面作用,改变了小肠食糜中理化特性,从而影响其化学性消化和吸收,提高了机体对饲料的转化效率,有利于雏鹅的生长. 相似文献
13.
pH值对黑鲷胃肠道及肝胰脏主要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试验研究了pH值对黑鲷胃、肠及肝胰脏中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等3种主要消化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黑鲷正常的消化道酸碱条件下(胃pH值2.5,肠pH值7.5),蛋白酶活力大小顺序为:胃>肠>肝胰脏;淀粉酶活力大小顺序为:肝胰脏>肠>胃;脂肪酶大小顺序为:肠>肝胰脏>胃。胃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最适pH值分别为2.0,5.0和4.0,均在酸性范围;肠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的最适pH值分别是7.0,7.0,7.5,肝胰脏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的最适pH值分别是7.5,7.0,7.0,均为中性或略偏碱性。 相似文献
14.
NSP酶制剂对雏鹅消化酶活性和盲肠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150只1日龄雏鹅进行28 d的饲养试验,研究了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2%和0.4%的NSP酶制剂对雏鹅消化酶活性和盲肠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对消化酶活性的研究结果显示,0.2%与0.4%的NSP酶制剂使十二指肠食糜胰蛋白酶活性分别提高了26.95%和31.71%(P<0.05),十二指肠食糜淀粉酶活性分别提高了23.49%和19.94%(P<0.05),空肠食糜胰蛋白酶活性分别提高了24.15%和29.50%(P<0.05);空肠食糜淀粉酶活性分别提高了20.49%和19.94%(P<0.05);而对胰腺胰蛋白酶、胰腺淀粉酶、胰腺脂肪酶、十二指肠脂肪酶、空肠脂肪酶、回肠淀粉酶和回肠脂肪酶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对小肠盲肠微生物数量的研究结果显示,0.2%和0.4%的NSP酶制剂对雏鹅盲肠大肠杆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5.
土壤中游离碳酸钙对土壤pH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离碳酸钙是我国北方石灰性土壤的重要组成物质,密切影响着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以及土壤的环境学效应,但是将游离碳酸钙作为土壤重要组成物质而探讨其对土壤生物学特性尤其是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研究较少.通过研究探讨碳酸钙与土壤pH值之间的定量关系以及碳酸钙含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游离碳酸钙对土壤生物学性质及土壤环境效应的影响提供理论参考.采用实验室模拟培养及分析测试的方法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土壤pH随游离碳酸钙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趋近于达到该试验条件下的最大值(pH=8.19),但并非呈直线相关,而是呈非线性相关关系.中性磷酸酶活性和转化酶随碳酸钙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其最大降低幅度分别为0.402个活性单位和3.16个活性单位.碳酸钙含量与土壤pH值之间呈非线性相关关系.碳酸钙对土壤中性磷酸酶和转化酶活性产生极显著的抑制作用,对脲酶活性呈现低含量促进而高含量抑制的作用,而对过氧化氢酶则产生极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酶制剂对雏鹅代谢激素和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8只7日龄雏鹅,随机分成为对照组和试验组,饲以大麦(占45%)基础日粮,试验组添加0.1%的Biokyowa粗酶制剂。试验期为7-21日龄,21日龄采取血样,测定其中激素含量和生化指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酶制剂使21日龄雏鹅血糖水平高13.95%(P<0.01),胰岛素有升高的趋势,胰岛血糖素低28.05%(P<0.01);血浆谷丙转氨酶活性较对照组升高14.53%(P<0.05),而尿酸浓度却下降35.37%(P<0.01);添加粗酶制剂后,血浆的TSH和T3分别较对照升高11.76%和11.43%(P<0.05)。以上结果表明:酶制剂通过解除饲料中β-葡聚糖的抗营养作用,影响机体代谢激素水平,改变糖和蛋白质的代谢,从而促进雏鹅的生长。 相似文献
18.
19.
20.
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3,32(6)
土壤酶活性是土壤微生物生物化学过程的综合反映。为了探究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过程中土壤酶活性变化规律研究,采用筛选和分离的3株对石油烃有良好降解效果的降解菌构建了混合菌体系,开展了石油污染土壤模拟生物修复实验,考察了不同修复时期土壤石油烃残留量、石油烃表观降解率以及四种土壤酶(脲酶、过氧化氢酶、脱氢酶、脂肪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石油污染土壤经40 d生物修复后,石油烃表观降解率达到64.4%。在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过程中,脲酶活性在0~24 d上升较快,24 d后趋于稳定;过氧化氢酶和脱氢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相似,均在前期上升随后略有下降;脂肪酶活性有一个快速上升阶段(0~16 d),而后又出现明显的下降。进一步统计分析表明,脲酶与石油烃残留量呈显著负相关性(r=-0.916,P<0.05);过氧化氢酶和脱氢酶活性与石油烃残留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74(P<0.01)和-0.969(P<0.01);而脂肪酶活性与石油烃残留量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