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桐间作是我省平原林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改善生态环境和保护农业稳产高产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省农桐间作经验和发展成绩曾受到国内外有关专家高度评价。但近年来,有一部分人忽视它的意义,在部分地区出现了毁桐现象。农桐间作是否影响农作物产量? 我国著名泡桐专家、河南农业大学教授蒋建平通过对我省农桐间作林发展历史的回顾和国内外农用林业发展形势的分析,认为“不能因为部分地区过密,就简单地否定农桐间作形式,这也是没有科学根据”,“农桐间作经营形式,不仅要充分肯定,还得认真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更要从理论高度进行深入研究”这不仅从理论上、发展实践中阐明了农桐间作不会影响农作物产量,而且为农桐间作的深入发展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2.
农桐间作是平原绿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从1971年以来,德州地区农桐间作不断发展,到“六五”期末已达105万亩。关于农桐间作的效益,特别是对小麦增产效益问题,国内已有不少研究。笔者为了摸清泡桐对棉花产量的影响,探讨合理的桐棉配置结构,于1982年进行了桐棉间作光照条件的测定分析,现将测定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农桐间作是我国劳动人民为了改造自然,充分挖掘生产潜力,合理利用土地,提高经济效益,实行科学种田的一项创举。大量事实证明:农作物和泡桐生长在一起,不仅不会影响粮食产量,而且能够发挥农桐相互依存、彼此促进的作用,达到粮桐双丰收的目的。据观测,实行农桐间作,可降低风速,增加空气湿度,调节光照,有利于小麦灌浆,对御防小麦干热风效果显著。农作物平均增产6.39%。近年来,由于农村实行经  相似文献   

4.
农桐间作对小麦产量效应的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桐间作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国内曾作过较为广泛的研究报道,确认农桐间作对小麦有明显的增产作用,其增产的幅度为0.8—38.8%。这样宽的增产幅度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除了客观条件诸如桐行走向、栽植密度、树龄、土壤肥力、管理水平及气象条件等的影响外,在主观评价方面,测算方法的不同和对照点选择上的差异,也必然在某种程度上给调查结果带来偏差和误差、影响农桐间作小麦产量效应的正确评价。 目前江苏农桐间作一般是按50×6米规格种植。若在间作地内人为地确定对照点是不科学的;若在间作地外选择一块不受泡桐  相似文献   

5.
泡桐进入农田,与一年生农作物共生,是50年代河南豫东平原劳动人民在长期与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斗争的生产实践中所找到的一种适合生态环境和经济要求的农林复合经营形式。目前在华北平原地区已推广到9个省(市),约30万公顷。本文在笔者已进行的对农桐间作的生态效益、产量效应和经济效果等研究的基础上,应用技术经济学原理和方法,对黄泛平原旱作风沙区农桐间作进行了技术经济效果的动态分析和评价,旨在全面、客观、科学地评价农桐间作形式,为有关部门制定产业结构的调整政策,改革种植制度提供依据,为平原农区发展农桐间作,合理安排农作物组合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供经验,为其他混农林业项目的评价提供方法。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由于木材紧缺,价格上涨,受其价值规律的影响,部分群众在自留地或责任田内的农桐间作林中盲目加株加行,形成一些地方农桐间作过密。二三年内林木郁闭,营养面积小,光照不足,造成了“上不  相似文献   

7.
中国林科院林研所泡桐组,对农桐间作经营技术进行了系统地调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农桐间作初植密度以5×20m 为宜,间作后6—7年,泡桐已经成材,对作物产量有一定的影响,应及时进行隔行间伐,使  相似文献   

8.
桐麦间作地能量平衡和水分利用状况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运英  熊勤学 《林业科学》1991,27(4):410-416
农桐间作条件下的能量平衡及水分利用状况都发生了变化。与对照相比,间作第7年林下的净辐射及其各分量均有降低,而显热通量占净辐射的比重(H/R_n)减小,潜热通量(LE)和土壤热通量(G)与净辐射(R_n)之比均高于对照。同时农桐间作减少了水分相对亏缺。泡桐对这些因子的影响与其密度、生长期有关。由于间作地内能量平衡分配合理,利于小麦拔节、抽穗及开花期的生长,但在小麦成熟期、在大密度间作田里,由于净辐射损失严重,小麦生长及产量受到影响。在泡桐行距小于20m时小麦平均产量减少,大于20m时增加。  相似文献   

9.
一、农桐间作概况农桐间作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实行科学种田的一项创举.它不仅可改造自然,并能合理利用土地,促进农业稳产高产.目前我国农桐间作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一)以农为主间作型 适宜在风沙危害较轻、地下水位在2.5米以下的农田,栽植少量泡桐.株距5—6米,行距30—50米,每亩约2—4株.轮伐期较早,一般8—10年就可砍伐利用.其经营目的是为农村提供中径材,同时给农作物生产创造稳产、高产的有利条件.(二)以桐为主间作型 适宜在沿河两岸的沙荒地及人少地多的地区营造泡桐人工丰产林.一般株行距以5×5米、每亩26株为宜.泡桐栽植后5年,即可间伐檩材,伐后保持每亩13株,仍可间作农作物.其经营目的是建立商品材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10.
泡桐生长迅速,适应性强,用途广泛,经济价值高,适于桐粮间作。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我社泡桐发展很快。现在全社实现了农桐间作化,并在房前屋后、沟渠路旁广泛栽植了泡桐,使我社出现了新气象。但是,由于栽植时有些苗木较低,加之泡桐顶芽冬天有自然死亡的特点,引起部分桐树主干低矮、弯曲。这样,不仅降低了木材利用价值,也影响交通、耕作和农作物的光照条件,因此改造现有低干泡桐,是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我社贫下中农除采用平茬、抹芽、修枝等方法使泡桐由低干变高干外,遵照毛主席“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  相似文献   

11.
根据农业气象学原理计算了枣农间作系统枣带的遮荫范围和日照时间,测定了光强及间作小麦群体的光合速率。结果表明,南北走向枣带的遮荫范围、间作系统的日照时数、光强及小麦群体的光合速率均具有显著的空间效应。其格局为:遮荫面积比例近冠区>远冠区>带中间;日照时数、光强、光合速率带中间>远冠区>近冠区,带中间和远冠区的光强条件接近,二者显著优于近冠区。在光饱和点以下,光强与光合速率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影响光照条件的主要因素是枣带的高度和带距。南北走向枣带高4.5~5.0m,带距15~25m的枣农间作系统,其光照条件能够满足一般农作物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我县人民怀着“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雄心壮志,敢想敢干,勇于实践,大搞了农桐间作。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广大干群彻底批判了刘少奇、林彪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提高了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继续革命的觉悟,进一步落实了毛主席“绿化祖国”、“实行大地园林化”的伟大指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搞了群众性植树造林,使农桐间作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为止,全县已农桐间作62万亩,占适宜面积的76%。搞农桐间作已成了广大干群的自觉行动,所有大队都搞了农桐间作,有75  相似文献   

13.
小网格农田防护林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效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论述了小网格农田防护林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其功能效益,经系统连续观测与统计分析表明,与原有泰山青杨林网相比,蓄积增益幅度达297~399%,经济收益增加3.86~5.56倍,还使胁地减产区面积由9.4%缩小到1~2%;农桐间作作与单一农作物栽培群落相比,抗御干热风能力提高了7~20%,每亩每年平均增收49元.  相似文献   

14.
泡桐低干树接干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泡桐是四旁绿化和农桐间作的优良树种。几年来,石家庄地区共发展桐粮间作170万亩,510万株,其中树高3.5米以下的约80万亩,240万株。这些低干幼树在自然生长条件下很难长起主干,不仅影响材质和出材量,也影响对农作物的光照。去年由于低温,我省南部地区有大量泡桐上部枝干被冻死而干枯。如何使低干变高干,是当前一个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几年来,在赵县、正定、栾城等地进行人工接干摸索出了一些成功经验。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农桐间作对农业究竟是有利,还是有害?作者根据二十多年的有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对其产生历史、发展过程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科学的论述和客观地分析,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本文充分肯定了农桐间作在促进农业稳产高产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泡桐为江苏徐淮地区农桐间作的主要造林树种,惟该树种具有假二叉分枝的习性,大苗造林又有缓苗期,不能连续接干,这就给培育高干良村带来一定的影响.本试验旨在研究泡桐容器苗造林对泡桐接干、干形和材积的影响,为泡桐生产提供科学的依据.1 试验地概况试验地地处黄泛平原的沛县鸳楼乡任董庄村.该村土地系废黄河故道支流大沙河的冲积物.土壤为黄潮土,沙质,土层深厚,地下水位在2.5米以下,土壤瘠薄,有机质含量0.67%,全磷含量0.06%,保水保肥力差,pH值8.2~8.5.本区属半湿润大陆性气候,春季干燥,雨量较少,年降雨量约800~900毫米,且70%集中在7、8、9三个月.农作物常受风沙和干热风的危害,农田用水要靠地下水灌溉,水质较差,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根据农业区划,该区为农桐间作区.  相似文献   

17.
对枣粮间作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与间作地的光照条件、作物产量、枣树群体产量等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适宜天津市自然条件的枣粮间作优化模式,即枣带走向以南北为宜,带距10—15米,株距3米。这种模式可改善生态条件,比一般模式的总产值增加35.9%。  相似文献   

18.
农作物与泡桐间作,是河南省东部人民在长期的实线中找到的一种与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好办法。涿县从1977年春开始,大量引进泡桐,一年育苗实践证明,涿县适合泡桐生长,为华北部分地区推广农桐间作提供了良好的开端。  相似文献   

19.
杨粮间作系统农作物产量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寻找协调农作物与林木间作模式 ,通过 6a研究说明 ,在杨粮间作系统中 ,农作物产量与间作年限的关系呈抛物线形状 ,达到最高产量的年限与林木的行距有关。在一定范围内 ,行距越大 ,产量达到最高的年限就越推后。研究还说明 ,合理的间作年限和合理的间作行距 ,可以有效地提高作物的产量 ,如行距 18m时 ,作物总产量在间作的第 3~ 6年间 ,比对照提高8 0 % ;而行距 30m时 ,间作的第 3~ 9年间 ,小麦产量平均每年比对照提高 2 2 6 %。作物产量在间作行间分布的共同特征是中间高、两端低 ,这反映了林木除对农作物有保护作用外 ,“胁地”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所以 ,当“胁地”作用明显时 ,对林木进行间伐 ,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建议杨粮间作在杨树成林时 (10~ 15a) ,树木行距保持在 4 0~ 6 0m  相似文献   

20.
枣粮间作优化模式初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就枣粮间作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与间作地光照条件、作物产量、枣树群体产量等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了适合太原市自然条件的枣粮间作优化模式,即枣带走向以南北为宜,带距10~15m,株距3m。这种模式可改善生态条件,总产值比一般模式的总产值增加46.8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