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中国春单体系列和二体中国春作为母本与Orofen杂交。选择出所有类型的单体杂种F1植株,令其自交结实。在温室内(10-25℃)用秆锈菌小种21C3和34C2的单孢菌系分别接种鉴定各杂交组合的F2代苗期的抗性分离表现。对小种21C3,除2D和6D之外,其它单体类型和二体对照的F2代都符合抗病15:1感病的分离比例;对小种34C2,除2D之外,其它单体类型和二体对照的F2代都符合抗病3:1感病的分离比例。用Orofen与含有国际上已定位于2D和6D染色体上的已知Sr基因的品系(或品种)杂交。对小种21C3,Orofen与含有Sr5和Sr6的单基因系的杂交F2未分离出感病的植株;对小种34C2,只有与含有Sr6的单基因系的杂交F2代未分离出感病的植株。这表明,Orofen在2D染色体上含有Sr6,它兼抗小种21C3和34C2,分别提供0-1;1++x-和;1-;1++x-的抗性效应;而在6D染色体上携带抗病基因Sr5,它只抗小种21C3.控制0-;1-的侵染型。对无毒性的小种,Sr5对Sr6的抗病效应是上位的。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春小麦4个重要抗原品种对小麦秆锈菌(Puccinia graminis var.tritici)3个生理小种的抗病基因,并对抗原品种所含有的抗病基因与国际上已命名的Sr基因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Minn2761携带对小种21C3显性的抗病基因Sr5Sr5和一对抗小种34C4的隐性的抗病基因;Alondra"S"携带Sr5Sr5和兼抗小种21C3、34C2、34C4的一对显性的抗病基因;Orofen携带Sr5Sr5和兼抗小种21C3、34C2的显性的抗病基因Sr6Sr6;Rulofen携带Sr6Sr6、一对抗小种21C3的隐性的抗病基因和另一对抗小种34C2的隐性的抗病基因。除了Sr5和Sr6基因之外,抗原品种所携带的另外四个抗病基因与国际上已命名的抗秆锈基因Sr1(即Sr9d)、Sr2、Sr5-Sr20、Sr22-Sr32、Sr36、Sr37是非等位的抗病基因。  相似文献   

3.
小麦秆锈菌不同小种间竞争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试验首次在小麦成株期把我国致病力较弱的优势小种21C3和致病力较强的低频或稀有小种34C2、34C4及116的新鲜夏孢子等量混合后,在长江流域选出的8个感病品种上继代转接。试验结果表明:温室转接5代与田间重复侵染3代后,小种21C3出现频率显著上升,小种34C2频率明显下降,小种34C4和116则下降更快,甚至完全消失。小种21C3与34C2、34C4和116相比或小种34C2与34C4和116相比,其出现频率都表现极显著差异。而小种34C4和116之间则差异不明显。说明小种21C3致病力虽不强,但竞争能力最强,故在自然界能维持优势;34C2竞争能力弱于21C3,但强于34C4和116,而且致病力较强,故在自然界也能维持一定数量。小种34C4和116致病力虽强,但竞争能力极弱,因此在自然界数量极少。  相似文献   

4.
1963年全国小麦稈锈病(Puccinia graminisvar. tritici)一般发病不重,是一个輕流行年。当年从全国22个省142个市、县中,共采集标样1650个。經繁殖而存活的共有1116个标样。稈锈小种鑑定是在1963—64年冬、春季温室內进行的,按国际常規法进行鑑定和記載。小麦  相似文献   

5.
应用单体分析技术,用2E16单孢菌系对小麦条锈菌中国鉴别寄主阿夫进行抗条锈病主效基因分析及染色体定位。结果表明,阿夫对2E16菌系的抗性是由1对显性抗条锈基因控制,未发现其中含有与Sonalike相同的抗条锈病基因,确认阿夫中除含YrA外至少还含有1对未知的显性抗条锈病基因,并将其定位在3B染色体上,暂定名为YrFun。  相似文献   

6.
小麦秆锈菌新小种Ug99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Ug99(TTKS)是1999年在乌干达首次发现的对最重要小麦抗秆锈病基因Sr31有强毒力的秆锈菌新小种。大量证据显示:该小种不仅具有极其特殊的毒力组合而且传播十分迅速,除在中非乌干达、东非肯尼亚、埃塞俄比亚、苏丹流行外,Ug99现已越过红海、传到了阿拉伯国家也门,以及巴基斯坦的沿海地区,越来越逼近我国。Ug99堪称我国的超毒小种,我国最典型的秆锈菌小种只能分别克服或Sr5或Sr9 e或Sr11单基因抗性,而Ug99不仅具有Sr5、Sr9 e、Sr11的联合毒力,而且还具有Sr21、Sr31、Sr38的联合毒力,而我国从未有小种能克服后者的抗性。1B/1L(含Sr31)易位系曾是我国使用的重要秆锈抗源,必对Ug99高度脆弱,我国118份小麦品种在KARI的测定结果表明,高感品种频率98.3%。一旦Ug99入侵我国,其他流行条件也完全具备。因此,充分作好防范Ug99流行的准备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
1964年是全国小麦稈锈病的中度流行年,也是条、稈銹併发的流行年。稈锈病在全国麦区普遍发生,但发生程度并不一致,南輕而北重。 1964年在全国26个省229个市、县內,共采得稈銹菌夏孢子堆标样2835个,經繁殖而存活者有1854个,在鑑定过程中,又从混合标样中分离出152个,前后共計鑑定了2006个标样。区系鑑定于1964年11月至1965年3月间在溫室內进行,鑑定方法和記載标准都按照国际通用常规执行。鑑別寄主除十二个国际鑑別寄主外,还加入了当前我国已推广的、将要推广的品种和现用的抗锈亲本等16个輔助鑑別寄主。其中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用40个小麦叶锈菌的单孢培养物和21个已知Lr单基因系对我国新旧沿用的16个叶锈菌鉴别寄主的抗性基因进行了推导。结果指出这些鉴别寄主含有Lr1、3、13、14a和26等抗性基因。基因分析表明,原用鉴别寄主鉴定小种的结果不能反映抗性基因信息,建议用已知Lr基因系(品种)作为鉴别寄主,以基因鉴定代替小种鉴定,本文讨论了基因稳定的复杂性和选用鉴别寄主问题。  相似文献   

9.
我国小麦叶锈菌鉴别寄主抗性基因的推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用40个小麦叶锈菌的单孢培养物和21个已知Lr单基因系对我国新旧沿用的16个叶锈菌鉴别寄主的抗性基因进行了推导。结果指出这些鉴别寄主含有Lr1、3、13、14a和26等抗性基因。 基因分析表明,原用鉴别寄主鉴定小种的结果不能反映抗性基因信息,建议用已知Lr基因系(品种)作为鉴别寄主,以基因鉴定代替小种鉴定,本文讨论了基因稳定的复杂性和选用鉴别寄主问题。  相似文献   

10.
1985年从20个省和自治区的70个市、县共采集标样385份,经繁殖成活152份,成活率为39.5%。生理小种21C3仍为当前优势小种,其次是34号小种。但是34号小种群的出现频率高出21号小种群。在190个菌株中各小种的出现频率是:21C2为0.5%、21C3为46.3%、34为21.6%,34C1为10.0%、34C2为7.9%、34C3为9.5%、34C4为2.1%、116为2.1%。寄主离体叶培秆锈菌小种鉴定方法和常规苗期鉴定结果,在109个菌株中符合程度是很理想的。  相似文献   

11.
 用RAPD技术对生产上有代表性、而在毒性进化关系上可能较远和较近的6个我国小麦条锈病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生理小种进行了致病性的聚类分析,对以病叶作为小种RAPD分析材料的可能性作了初步探索,并对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Pm2)的近等基因系作了RAPD分析。  相似文献   

12.
13.
中国小麦生产品种对条锈菌不同生理小种抗病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条锈病是严重威胁我国小麦安全生产的病害,抗病品种培育和利用是经济、安全、高效的防控策略.通过对来自全国不同麦区的115个小麦生产品种进行苗期和成株期抗条锈病分小种鉴定的结果显示,供试小麦品种对条锈菌流行小种的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苗期对7个条锈菌生理小种均表现抗病的品种9个(占参试品种的7.8%),均表现感病的品种23个(占20.0%);对条锈菌生理小种CYR32、CYR33和V26均表现全生育期抗性的品种13个(占11.3%)、成株抗性品种5个(占4.3%)和慢锈性品种3个(占2.6%).表明当前我国小麦主产区品种整体抗条锈性水平仍较低,需大力加强小麦抗条锈病育种工作,并对不同麦区小麦品种合理布局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中4是中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的重要鉴别寄主之一。采用常规杂交遗传分析法和花粉母细胞染色体镜检,明确中4抗条锈病基因遗传组成,并探讨利用中国春ph1b突变体分析小麦近缘属(种)抗条锈病基因。将中4分别与中国春ph1b突变体和感病品种铭贤169杂交,对亲本及其杂交后代进行苗期抗条锈性鉴定和遗传分析,发现中4对条锈菌小种CY31和CY32的抗病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通过等位性分析和抗谱比较,发现中4对小种CY32的抗病基因与T. spelta album、Moro及K733中的抗条锈病基因不同,对中国春ph1b突变体×中4组合的F2代植株染色体数目及其核型变化的研究表明,F2代单株的抗条锈性与来自中间偃麦草X组染色体增加有关,并导致F2单株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且X组染色体在F2代群体对小种CY31表现为抗病和感病植株中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15.
小麦品种水源11是我国小麦条锈菌重要鉴别寄主和抗病种质资源.李剑雁等[1]运用单体分析将其对CYR21、CYR23的抗条锈基因分别定位于3D及5D;刘孝坤[2]研究认为其成株期对CYR25的抗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杨华安等[3]通过基因推导法推测其至少含有两对抗条锈基因.  相似文献   

16.
采用常规杂交方法,以国际小麦条锈菌鉴别寄主Lee与感病品种铭贤169杂交、自交、测交,获正、反交的F1、F2和BC1代。根据条锈菌小种的毒性谱,选用CY23单孢菌系,对其双亲及其杂交后代进行苗期抗性鉴定和统计分析,明确抗性基因数目、显隐性、互作方式和抗性特点。结果表明,在正交情况下,Lee对CY23菌系的抗性由1对显性基因和1对隐性基因互补控制,反交情况下也由1对显性基因和1对隐性基因互补控制,正反交分析结果一致,说明Lee对CY23的抗性属核遗传,由1对显性基因和1对隐性基因互补控制。通过对CY23毒性分析和对Yr7、Yr22和Yr23遗传特点研究,表明Lee对CY23抗性的1对显性基因和1对隐性基因分别为Yr7和Yr23,两者互补控制对CY23的抗性。在抗性鉴定中可用CY23区别Yr22与Yr23,并作为标准菌系用于基因推导分析。  相似文献   

17.
水稻抗病基因Xa21转入3个粳稻品种的抗性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将已克隆的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21转入我国辽宁省3个粳稻品种:沈农606、辽粳454、辽粳294,共获得独立转基因系205个。通过PCR、GUS染色和Southern blot分析,证明Xa21基因已经整合到3个粳稻栽培品种的基因组中。通过温室接种菲律宾白叶枯病小种6的代表菌系PXO99,T0代转基因水稻除了3-34表现部分抗性外,其它的转基因材料均表现高度抗病,表明Xa21转基因水稻已经获得抗性;温室接种T1和T2代试验表明,单拷贝整合的转化体呈现3:1分离,同时单拷贝3-34材料也表现部分抗性和感病3:1分离,证明已整合的Xa21基因能稳定遗传;同时对3-34部分抗性机制进行了分子生物学检测,证明GUS基因全部丢失、Xa21基因部分丢失并导致部分抗性。获得部分抗性材料,对于深入研究Xa21基因的功能区和研究抗病分子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维尔是中国小麦条锈菌重要鉴别寄主,通过潜育期变温处理对其进行温敏抗性检测和基因推导分析。本研究发现,维尔对小麦条锈菌流行小种条中32号的抗性表现为侵染型由常温下的高侵染型向高温下的低侵染型转变,侵染指数降低,呈现高温诱导抗条锈性;通过与已知的微效基因品系比较及方差分析,推测维尔对条中32号的温敏抗性可能是由2对高温诱导表达的温敏微效基因控制。建议将维尔作为温敏微效基因资源在抗病育种中利用,作为鉴别寄主用于小种鉴定时,要严格控制鉴定温度,不要超过18 ℃。  相似文献   

19.
用整叶透明染色法系统地观察了不同亲和性的小麦品种和叶锈菌小种相互作用的组织病理学表现。结果表明,(1)从气孔下泡囊形成迟早和初生侵染丝的生长开始,各组合间呈现明显的差别,暗示着品种——小种相互识别和抗性表达从这个阶段开始;(2)除了不亲和组合和慢锈组合出现过敏性反应外,在亲和组合的感病品种5389与叶锈菌小种互作中也观察到了少数侵染点有坏死细胞出现,但出现时间较晚,坏死细胞数目很少,并不影响菌丝的扩展。根据上述现象,本文讨论了过敏性坏死细胞形成的专化性和利用生理和组织学某些特征作为品种抗性鉴定的指标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用RAPD分析和DNA指纹鉴别玉米小斑病菌O、C、T三个小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Nicho  P 苏海 《植物病理学报》1993,23(2):114-114
 目前通过病理学鉴定已发现玉米小斑病菌存在分别对玉米雄性不育T型、C型细胞质专化侵染的T小种和C小种(无细胞质专化致病性的相应称为O小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