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8 毫秒
1.
我国对虾人工育苗始于五十年代末期,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已经基本上掌握了对虾种苗生产的主要技术关键。从一九八○年起,全国大部份地区由原来土池育苗发展到工厂化育苗。一九八一年,对虾育苗工作又取得新的进展,多数地区达到了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2.
本对紫海胆工厂化育苗的主要技术环节以及海胆成熟度鉴别等进行了探讨。2001年4月~6月的生产结果表明:使用0.5mol/LKcl诱导海胆排放。经过人工授精,并进行洗卵措施后,受精卵按1~2个/ml的密度进行孵化。浮游幼体按0.4~0.7只/毫升培育,以牟氏角毛藻为主,单一或混合投喂金藻、扁藻。稚海胆前期以底栖硅藻为食,后期加喂藻浆、江蓠浆或剥离后投喂石莼、江蓠等。如此可达到海胆苗8~10mm,3000粒/m^2的生产水平。整个育苗工艺达到工厂化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3.
2006年课题组承担了福建省科技厅下达的漠斑牙鲆人工育苗和土池健康养殖技术和厦门市科技局下达的美国漠斑牙鲆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课题,并相继开展了漠斑牙鲆人工育苗和早期生物学等相关研究,初步建立了一套适于漠斑牙鲆育苗的生产工艺,为开展漠斑牙鲆大规模工厂化苗种生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中华绒螯蟹全人工海水工厂化育苗生产工艺小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绒螯蟹的人工育苗,生产上一般多采用天然海水工厂化育苗或天然海水土池育苗。我们的生产采用全人工配制的海水,在我所特种水产菌种基地的温室中进行。97年上半年216立方米水体共出池蟹苗55.33公斤。平均每立方米水体出苗0.256公斤,最高达0.459公斤,每公斤大眼幼体13.58万只(详见附表)。结果表明该技术切实可行,经济效益显著,现将有关技术总结如下:1、育苗设施育苗在玻璃钢大棚的温室内进行,育苗池长6米,宽3米,有效水深0.8米,计18个水泥池。每池都有独立的进排水、爆气和加热系统2、育苗用水2.1水源将贮水池塘用生石…  相似文献   

5.
泥东风螺Babylonia lutosa(Lamarck)的人工育苗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泥东风螺工厂化人工育苗的主要技术环节进行了初步探讨。幼体培育密度为5万个/m^3,以金藻、扁藻、小球藻为饵料,并根据水质的好坏结合适当的换水量,能成功的获得变态稚贝,变态率达30%;稚贝培育密度为3000粒/m^2,以蟹肉,杂鱼肉为饵料,最终获得规格0.5~1cm的螺苗150万粒。整个育苗工艺达到工厂化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河蟹土池育苗的迅速推广,极大地改变了河蟹苗种的生产格局。与河蟹工厂化育苗相比,土池苗因质优价廉正越来越多地受到广大河蟹养殖户的认可,从而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但也正是由于扩张过于迅速造成市场竞争极为激烈,土池苗价格急剧动荡并呈下滑之势。以近五年为例,2006年是土池苗种生产的高峰时期,河蟹苗平均价格达750元/kg~900元/kg,九成以上的生产场家赢利;2007年则降为500元  相似文献   

7.
9月16-17日,福建省水产厅在漳浦县主持召开了长毛对虾全人工育苗技术鉴定会,应邀参加鉴定会的有高等院校,科研和生产单位的教授,专家,工程技术人员46人。鉴定认为,2年来用人工越冬的长毛对虾培育出性腺成熟的亲虾1,588尾,育出虾苗5,376万尾,取得生产性突破,获得长毛对虾全人工育苗的成功,为长毛列虾苗种生产上提供了全人工育苗的新途径,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8.
陈萍 《科学养鱼》1999,(5):28-28
近年来,由于成蟹市场行情看好,而天然蟹苗量骤减,沿海地区河蟹育苗逐渐风行,各地兴建、改建许多育苗场。土池育苗也逐步增加,但土池育苗由于受气候影响较大,综合管理难以规范化,产量丰欠不稳,单产较低。本人就河蟹人工育苗之原理,设计用大棚土池,模拟厂房进行土...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锯缘青蟹的全人工繁育技术。从亲蟹的强化培育人手提高青蟹抱卵率,2002年青蟹苗种生产中抱卵率为85%.单位水体最高出苗量为7000余只(2茬)/m^3,平均出苗量为1960只/m^3,共育成Ⅱ期幼蟹156.6万只,形成了北方地区锯缘青蟹全人人工工厂化育苗技术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由于海水污染,严重影响了河蟹苗种的产量与质量。南方土池育苗的冲击,使大眼幼体的价格一落千丈。为增强工厂化育苗的竞争力,采用地下卤水进行河蟹早繁苗生产,以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1.
胡佐楚 《水产科技》1992,(2):16-17,15
1931年广东省斑节对虾养殖面积超过十万亩,人工育苗已进入集约化、工厂化大规模生产阶段。现就当前生产中出现的几个问题作进一步探讨,以期促进我省斑节对虾养殖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天津地区开展工厂化循环水模式下的黄姑鱼全人工繁育技术研究。2015年10月从福建引进黄姑鱼亲鱼,经过车间越冬培育及强化培养,2016年4月开展人工育苗。经40d培育,获得体长约3~3.5cm的苗种36万尾,幼苗成活率为30.4%。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青蛤工厂化育苗技术有较大进步,但亲贝主要依靠采捕自然成熟个体,或在室外土池培育,这两种方式都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幼体培育必然在高温季节进行,此时不但水质较差,且饵料培养非常困难,因此育苗难度较大,容易造成培育失败。为此,我站开展了青蛤亲贝室内人工催熟培育技术研究,并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4.
2006年我们进行了泥蚶室内人工繁育,现将育苗技术要点探讨如下:一、试验条件1.育苗设施育苗场位于文登市南海岸,利用扇贝育苗室及其配套设施,育苗车间光照调至800勒克斯左右。(1)供水系统:海水在10亩土池中沉淀,经砂滤池过滤后进入车间。  相似文献   

15.
随着近海污染日益严重和复杂,水质的优劣成为高密度养殖和苗种生产的环境限制因子,要突破水质的限制来发展生产,其根本的出路在于广泛采用先进的水处理技术,合理调控水质,达到养殖品种所要求的最佳生态环境。菲律宾蛤仔的苗种生产,经历了土池半人工采苗、土池全人工育苗,发展到  相似文献   

16.
我省一座水产良种工厂化高效育苗基地在焦作市修武庖厂建成。目前,工厂化人工繁育设施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建成工厂化苗种培育池水面7亩,工厂化成鱼养殖池水面6亩,亲鱼培育池水面1亩,人工繁育池2个水面0.15亩。7月份可全部投入使用。  相似文献   

17.
泥蚶人工育苗及滩涂养成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泥蚶人工育苗及养成技术生产试验,从饵料、水质、幼虫培育、附着变态、技术、管理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取得泥蚶人工育苗生产性突破。共繁育泥蚶苗40.7亿粒,填补了泥蚶工厂化育苗省内空白。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对虾的工厂化育苗生产过程中,大量的悬浮性有机碎屑使水质恶化,采用人工水藻——利用维尼纶类的化学纤维束,进行保持育苗水体的净化,一般放入水体3~4小时后,即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作为我国河蟹的北方产区,都已广泛地开展了河蟹的人工育苗和养殖生产。当前河亩养殖和人工育苗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有利条件。(1)市场:从80年代后期起,无论是成蟹、扣蟹还是蟹苗,其市场销售形势一直看好,价格席季节性上、下浮动外,始终很高,使养殖者有利可图,市场弓旧人们发展河亟养殖事业。(2)技术突破:无论是成亩养殖还是人工培育苗种,技术上都有重大突破,从坑塘养殖到稻田养殖,从工厂化人工育苗到上池育苗都能从事生产并取得成功,解决了生产的关键。(3)效益:由于有了广阔的市场和技术上的保证,养殖生产就有效益上的…  相似文献   

20.
斑节对虾(俗称草虾)人工育苗在广东已进入集约化、工厂化大规模生产阶段,为对虾养殖业的稳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苗种基础。现从亲虾的选择和催熟、育苗水质、加温和充气、饵料、病害防治等几个技术环节进行探讨,以祈抛砖引玉达到虾苗质优价廉,使斑节对虾养殖更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