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应用遥感技术研究余江县土壤侵蚀时空演变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以江西省余江县为例,运用1979年、1988年和1996年3个时期的卫星遥感影象进行了土壤侵蚀时空演变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侵蚀有明显的逐渐减轻趋势;土壤侵蚀与多方面因素有关,尤其与土地利用类型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江西省兴国县、余江县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利用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结合 ,对江西省兴国县和余江县的土壤侵蚀状况进行了时空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兴国县和余江县的土壤侵蚀状况 ,在侵蚀面积和程度上 ,都在明显改善 ;两县土壤侵蚀面积百分数的缩小量几乎相等 ,但兴国县缩小的比例较余江县小。但就总的情况看 ,土壤侵蚀仍是一个突出问题 ,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岳西县土壤侵蚀时空演变特征及趋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ArcView 3.3软件,对岳西县1958年、1983年、1992年的土壤侵蚀动态监测图进行屏幕数字化,得到三期土壤侵蚀强度矢量图;利用2004年TM影像,通过目视解译的方法,得到2004年土壤侵蚀强度矢量图。利用Arc-GIS软件,对不同时段土壤侵蚀图进行叠加分析,研究了不同时段不同土壤侵蚀强度面积数量的相互转化及土壤侵蚀程度的变化;运用马尔柯夫模型,预测岳西县土壤侵蚀动态演变趋势。主要结论如下:(1)岳西县土壤侵蚀状况1958-2004年经历了急剧恶化到逐渐恢复的过程。1958-1983年土壤侵蚀不断加剧;1983-1992年土壤侵蚀逐渐恢复;1992-2004年土壤侵蚀进入全面恢复期。(2)相邻时段的土壤侵蚀图叠加结果分析表明,不同时期土壤侵蚀各等级是相互转化的。(3)1958-2004年岳西县土壤侵蚀程度无变化的面积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土壤侵蚀程度等级增加的面积先显著扩大再逐步下降,而土壤侵蚀程度等级下降的面积先减少后增加。(4)马尔柯夫模型预测结果表明,到2016年微度侵蚀土壤面积增加到64 221hm2,中度侵蚀类型面积明显下降;强烈侵蚀与极强烈侵蚀土壤在局部地区有所增加,但这种变化不明显。堆积类型面积呈显著下降趋势,水域面积有所减少。从总体趋势看土壤侵蚀状况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研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量的坡度效应,以便为退耕还林及坡耕地水保措施提供依据。根据上舍河小流域2000年55场有效降雨资料,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坡耕地、杉木林地)次降雨地表径流量、径流侵蚀模数与坡度、降雨量、降雨强度、植被盖度等影响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坡耕地、杉木林地的次降雨地表径流量、地表径流侵蚀模数与坡度、降雨量、降雨强度、植被盖度等相关显著。在一定坡度范围内,坡耕地的次降雨地表径流量和径流侵蚀模数,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增加,而杉木林分的次降雨地表径流量和径流侵蚀模数,随着坡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5.
应用遥感技术评估土壤侵蚀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全世界范围内土壤侵蚀对农业生产、地基和水质量都具有负面影响。因此,进行土壤侵蚀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但其往往受到数据可用性和数据质量的限制。利用遥感技术有助于土壤侵蚀的评价,它可以为土壤侵蚀评价提供所需的空间数据。在过去的30年许多研究在这方面做了不同深度层次的工作。本论文主要回顾了利用遥感技术评估土壤侵蚀影响因素的方法。土壤侵蚀影响因素的评估包括:地貌、土壤特性、植被覆盖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6.
在建立湖北省土壤侵蚀强度分级体系基础上 ,应用遥感技术进行了“湖北省第三次土壤侵蚀动态遥感调查” ,根据遥感资料解译结果对土壤侵蚀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 ,划分了不同的土壤侵蚀景观区。在 1995年第二次遥感调查数据的基础上 ,经过 2 0 0 0年遥感图像数据的动态监测调查 ,得出了土壤动态监测成果数据 ,进而对动态变化趋势和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遥感技术在土壤侵蚀研究中的应用述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对遥感技术在土壤侵蚀研究中的应用进行述评,探索土壤侵蚀遥感研究的发展方向,并为研究者快速选择适宜的遥感数据源和研究方法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查阅,从不同研究方面开展综述和分析。[结果]针对不同研究区域和主题,总结了土壤侵蚀研究中常用遥感平台和数据源,综述了遥感技术在区域土壤侵蚀特征识别、监测与尺度效应研究中的应用。以及遥感技术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关键因子获取中的应用。同时分析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结论]遥感技术作为开展大范围、长时间序列土壤侵蚀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在我国土壤侵蚀研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实际应用中也存在基层遥感数据时效性不强、数据源单一和识别因子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其高效应用和推广需要技术层面和人员、经济支持层面共同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8.
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利用1996年、2005年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和野外调查数据,运用ArcGIS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并基于DEM探究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区域土地利用空间位置转换面积小于其数量变化,土地利用变化面积大小顺序为:林地>耕地>草地>水域>未利用地>建设用地;土地利用转化过程以耕地-林地、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林地为主,其中耕地-林地相互转换最为剧烈,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具有较高的保留率,草地、未利用地和耕地具有较高的转换率;海拔300~600 m、坡度大于25°的区域,以林地-耕地和草地-耕地为主,局部存在滥垦草地、毁林开荒等现象。该区域是黑龙江省重要粮食产区,此研究有助于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等农林复合经营措施,对缓解人地矛盾、实现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及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海伦市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95年,2000年2个时段的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TM影像数据为基础,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马尔科夫模型对海伦市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变化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表明,土壤轻度、中度侵蚀以旱田为主,强度侵蚀主要是坡耕地。海伦市1995年土壤侵蚀强度大于2000年,从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整体发展趋势来看是向着良性循环转化。  相似文献   

10.
以遥感与GIS为技术支撑,对新疆艾比湖地区1972-2005年土壤侵蚀进行了动态监测,并对33年来土壤侵蚀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艾比湖地区的土壤侵蚀以风蚀为主.水蚀面积变化不大,风蚀区各强度面积变化明显.其时空变化特征:(1)侵蚀面积1977-2005年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1992-2001年侵蚀面积减少显著,且以轻度和强度风蚀减少为主;其次是2001-2005年侵蚀面积减少明显.以中度和轻度风蚀减少为主.只有1972-1977年侵蚀面积有所增加.(2)侵蚀变化速度1977--2005年呈现总体下降,而且1990-2005年下降的速度趋快.(3)侵蚀强度趋于下降.水蚀各强度等级变化很小.风蚀各强度等级变化明显,以强度高的类型向强度较低类型转换为主.究其原因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艾比湖水面持续增大和国家一系列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的实施,使艾比湖周边风力侵蚀得到有效遏制,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1.
以淄川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峨庄流域为研究区域,综合运用"3S"技术和水土保持相关理论与方法,对1990年和2005年峨庄流域土壤侵蚀格局与动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5年来峨庄流域的土壤侵蚀综合防治效益日趋显著;流域土壤侵蚀类型为水力侵蚀,土壤侵蚀强度以轻度侵蚀为主,局部区域存在中度和强度侵蚀;土地利用、植被盖度、坡度等环境因子对流域土壤侵蚀影响密切.研究成果可为优化水土保持措施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遥感技术在土壤侵蚀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应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壤侵蚀动态监测关键是提取降雨量、植被盖度、地形、成土母岩、土地利用类型以及人为活动等因子信息。分析了各因子信息在动态监测中的作用 ,介绍了动态监测中变化信息遥感监测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3.
深入研究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关系对认识人类活动在自然环境变化中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TM影像为数据源,基于ERDAS遥感处理平台和ArcGI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综合分析了费县1987年和2007年两个典型时期的土地利用、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费县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耕地、林地、草地这3种土地利用类型中;1987-2007年20a间,费县耕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林地、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土壤侵蚀面积减少,侵蚀等级下降。总体来说,费县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状况都是向良性的轨道发展。建议今后在继续进行退耕还林的同时,推行合理的耕作制度,有效减少土壤侵蚀。  相似文献   

14.
从上海市1996年至2003年的遥感影像提取其土地利用职能类型数据,运用系统论中的信息熵思想,测算了上海市及其区县以及三个地域层次的土地利用信息熵和均衡度。在时序和空间上分析其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趋势和空间格局,探索上海市土地利用结构时空演变的特征和规律。  相似文献   

15.
李壁成  焦锋 《水土保持通报》1995,15(2):44-48,52
随着遥感技术系统的不断发展,微波遥感和GPS应用,已成为两大热点,不仅取得了很大社会经济效益,而且使不少领域传统技术方法发生了根本变革,该文简要介绍了微波遥感和GPS技术,并对其在土壤蚀监测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遥感技术在我国土壤侵蚀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介绍了利用遥感技术提取土壤侵蚀信息的原理、技术和方法,对我国目前已取得的进展与成就进行了综述,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以后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的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关系分析   总被引:32,自引:6,他引:26  
土壤侵蚀分布与土地利用类型分布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以我国水蚀区广东惠东区为例,以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在GIS环境下,进行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类型的矢量分析,通过SPSS软件包的统计分析,得出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壤侵蚀的分布相关关系,其程度依次为林地、耕地、草地、城镇。在此基础上做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类型关系的地域分析。  相似文献   

18.
土壤侵蚀的坡度界限研究   总被引:42,自引:3,他引:4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9.
魏鹳举 《水土保持研究》2017,24(4):168-173,181
以北洛河河源区为研究区,利用2000年、2013年Landsat影像和DEM数据作为数据源,分别对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和坡度信息进行提取,采用多因素综合分析法对土壤侵蚀风险进行快速评估,并对土壤侵蚀风险变化趋势、植被变化对土壤侵蚀风险的影响、水土保持措施优先等级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土壤侵蚀风险无变化区域面积最大,且风险减弱区域面积比(31.97%)大于风险增加区域面积比(16.05%)。其中,中度土壤侵蚀风险区域相对于其他风险等级区域更加稳定;(2)土壤侵蚀风险变化区域内随着变化程度的增大,相应变化区域面积越小;(3)在土壤侵蚀风险减弱区,自然植被覆盖度增加和退耕的影响区域面积比分别为42.8%和57.2%,在土壤侵蚀风险增加区,自然植被覆盖度降低和开垦农田的影响区域面积比分别为93.7%和6.3%,且随着土壤侵蚀风险变化程度的增加,耕地类型转变的影响范围越大,自然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影响范围越小。  相似文献   

20.
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关系密切,但在不同地区表现不一.喀斯特山区由于土壤侵蚀的特殊性,不能直接沿用其它地区已有的相关成果.选取贵州省西南地区喀斯特发育典型的一个小流域为案例,从土地利用的类型、坡度格局和高度格局三方面与土壤侵蚀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覆被与土壤侵蚀之间的关系与其它地区不尽相同,表现在喀斯特山区各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发生率依次为草地>林地>旱地>难利用地>建筑用地>水田.除水田外,植被覆盖度对土壤侵蚀的控制存在临界值20%~60%.土壤侵蚀强度与植被覆盖度近似呈正比.土地利用在坡度和海拔上的分布格局对土壤侵蚀的控制同样存在临界值,其中临界坡度在15~25°之间,临界海拔在1 485~1 505 m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