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虫杂交棉新品种W8225已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了适应留叶枝栽培棉区良种良法配套推广应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优良品种的增产潜力,我们于2005-2006年开展了W8225留叶枝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W8225留叶枝栽培措施的最优组合方案为:每hm^2栽培密度27000株,施尿素525kg、磷酸二铵375kg、硫酸钾225kg,摘早蕾8个户蛛。  相似文献   

2.
南农6号是南京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与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联合选育的抗虫杂交棉组合。2005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定名(审定编号:国审棉2005016),并申请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公告号为CNA002866E),现由江苏神农大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独家开发,经过两年的宣传和推广,在长江流域棉区,包括江苏、安徽、湖南、湖北、江西等省,表现出高产稳产、抗虫性强、结铃性强、抗病、耐渍、耐高温、综合性状好等特点,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各地也不断涌现出籽棉产量达6000kg/hm^2,甚至7500kg/hm^2的高产棉户。高产棉区的栽培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3.
不同密度和肥料对杂交棉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本文通过不同肥料和密度对杂交棉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22500株/ha—31500株/ha的密度水平和600kg/ha---1050kg/ha的施肥(折尿素,下同)水平范围内,各处理对杂交棉的生育期影响不大;而随着密度增加,杂交棉每株果档数减少、单铃重下降、衣分降低,有效铃增加,产量总体上呈增加趋向势;随着肥料水平增加,不同密度水平的产量性状因子表现不一致,,而较低密度时,除每株果档数外其余产量性状及产量均增加,而较高密度时,各产量性状及产量则表现先增后降,但二者均在移栽地区杂交棉适宜密度范围内。综合来看,生产上应以27000株/ha密度 和900kg/施肥水平为基础上,视田间具体条件,选择适宜的肥料和移栽密度水平。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标杂A1不同密度的栽培研究,探索本地区较为合理的栽培密度,为标杂A1在生产中群体和个体合理搭配提供理论依据。在不同密度条件下,各处理的果枝台数、有效果枝数、单株结铃、茎粗、叶枝成铃随密度增加而减少。每hm^2密度在135000株时形成了一个小高峰,子棉产量达到5183.1kg;在225000株时,产量达最高为5647.5kg,再随密度增加,产量则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5.
《种子世界》2007,(8):65-65
全国农技中心预测,2008年杂交水稻种子供需平衡有余,杂交玉米种子将供过于求。从总体上看,2007年估计杂交玉米将余种7亿k以上,属于种子过剩年份;杂交玉米种子价格平均降幅在10%左右。根据农业部统计,2006年杂交玉米制种面积较2005年增加近4.7万hm^2,产种量达到16亿kg,较2005年增加4亿kg。加上2005年库存种子3亿kg,2007年杂交玉米种子供应总量在19亿kg左右。  相似文献   

6.
百棉9号是河南科技学院育成的高产、优质杂交棉新品种,2016年6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1-2012年河南省杂交春棉品种区域试验中,籽棉、皮棉、霜前皮棉单产分别为3 856.5 kg/hm2、1 533.75 kg/hm2、1 410.75kg/hm2,依次较对照鲁棉研28增产14.3%、12.5%、13.8%.2013年河南省杂交春棉生产试验中,籽棉、皮棉、霜前皮棉单产分别为3 831.5 kg/hm2、1 492.4 kg/hm2、1 391.6 kg/hm2,依次比对照鲁研棉28增产11.8%、9.1%、10.8%.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生育期113~116 d,霜前花率96.2%.  相似文献   

7.
抗虫杂交棉制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虫杂交棉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与推广,是棉花种植史上新的里程碑.我们于2001年引进抗虫杂交棉制种技术,一般亩产籽棉200~250 kg,高者达275kg.在制种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邯杂98-1是河北省邯郸市农科院选育的三系抗虫杂交棉品种,2005年3月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6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河南省南阳市种子管理站2002年将该品种引入南阳棉区试验。  相似文献   

9.
引进抗虫杂交棉GKZ1、GKZ2两个新品系,进行生态繁育栽培试验,单产皮棉分别为1483.5kg/hm^2和1591.5kg/hm^2。实现节水50%、节肥50%、节药80%、节工50%,节约成本2250~3000元/hm^2。  相似文献   

10.
鄂杂棉24号(原名JZHR9999)是湖北省荆州农科院以丰产、优质、多抗品种鄂抗棉9号为母本,以从转基因抗虫棉品种GK-19中筛选出的优良株系N419-1-91为父本杂交组配而成。2002—2003年通过湖北省杂交棉品种区域试验;2003—2005年通过长江流域杂交棉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05年获得农作物转基因安全证书;2006年分别通过湖北省和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1.
鄂杂棉13F1是由湖北省种子集团公司与荆州霞光农业科学试验开发站选育而成。2005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棉2005006。  相似文献   

12.
新单23号是河南省新乡市农科院选育的高产、高抗、优质玉米杂交种。2004年3月通过河南省审定,2005年通过陕西、河北两省认定。2005年在河南省新乡市夏播制种,高产地块亩产达到325kg。  相似文献   

13.
SH31是由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利用棉花核不育技术选育的两系抗虫杂交棉品种.2007年武穴市(属鄂东地区)作为优质棉品种引种试验,当年每hm^2子棉、皮棉产量分别为5104kg、2200kg.子棉和皮棉单产均居14个参试品种之首。2008年武穴市农业局在石佛寺镇观湖村张从斌0.17hm^2棉田进行了超高产栽培技术攻关;在石佛寺镇观湖、龙坪镇朝阳、武穴办事处朱奇伍田地分别进行了6.67hm^2超高产栽培连片示范.并于10月9日分别通过了湖北省农业厅棉花专家组现场验收.  相似文献   

14.
邯杂98—1(GKZ11)是邯郸市农业科学院以抗虫、优质、配合力高的不育系邯抗1A为母本,以高产、抗病、配合力高、恢复力强的恢复系R174为父本杂交而成的。2005年通过河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6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永年县自2003年开始试验示范种植至2006年已连续4年。  相似文献   

15.
先杂棉1号是江西省种子公司选育的大铃、高衣分、高产杂交棉新组合。2004~2005年连续两年参加江西省棉花新品种区域试验,2006年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6.
屈伦  王旭东 《种子科技》2000,18(4):239-240
安岳县是全国目前唯一的彩棉制种基地。从 1998年起 ,我县就与四川锦天彩棉公司合作 ,为其代制棕色彩棉 (MA× 2 15)。在他们和四川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的支持下 ,通过几年的生产实践 ,探索总结 ,克服了自然灾害的影响 ,平均单产达到 10 0 kg/ 6 6 7m2以上 ,制种经济效益显著 ,极大推动了彩棉生产。在制种过程中 ,我们根据品种特色和气候特色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 选地适宜 ,狠抓隔离制种基地选择在群众基础好、制种积极性高、排灌方便、土地连片集中的乡镇。制种田选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无枯黄萎病的地块 ,且以砂壤土为好。为确…  相似文献   

17.
杂交棉稀植栽培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大田2.4万株/hm2的稀植栽培条件下,采用相同的氮磷钾配比,四个不同水平的氮磷钾施用量组合处理,对杂交棉予杂35群体的生长发育特点及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氮磷钾施肥量增加可明显地促进群体干物质积累和叶面积增长,增加单株铃数和群体总铃数,显著地提高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但是,当氮磷钾施肥量达到每公顷施N:195kg、P2O5 : 97.5kg、K2O:136.5kg后,再增加施肥量则增产不显著,肥效降低,而且霜前花率和子棉经济系数降低。  相似文献   

18.
五十三团在2006年试种杂交棉中杂29成功的基础上,2007年进一步扩大示范面积,种植中棉29号杂交棉0.041万hm2,平均产量459 kg/667 m2,折皮棉176.7 kg/667 m2,增产收益显著,现将五十三团杂交棉种植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作物育种信息》2006,(5):12-13
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合作选育的国产高强纤维双价抗虫杂交棉苏杂3号,2004年12月获得农业部转基因作物安全证书,2005年4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苏杂3号突出的表现是纤维强力佳、品质优、产量高、综合抗病虫性状好。本研究拟通过对苏杂3号品种特性的分析,为进一步推广利用该抗虫杂交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时光荏苒,冬去春来,我们义迎来一个播种希望的季节。2005年全国农业取得的巨大成绩,使全国人民为之振奋。粮食总产量达到4694.5亿kg,增产383亿kg,取得4年以来的最好收成。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实际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