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UG三维造型和CFD数值计算等多种辅助手段,对多流道球型止回 阀的性能进行深入的研究,对其流道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并通过流阻测试,与旋启式止回阀进行了比较,多流道球形止回阀大大减少了阀体的水力损失,降低了在关阀过程中所产生的水击波,提高了止回阀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针对当前止回阀在使用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缺点,对管道直径DN≥200 mm管道系统,开发设计了一种七流道球型止回阀,并在止回阀的后阀体设计中采用异型锥形体结构,有效地改善了钢心胶球在球阀全开时的颤抖,减小整个球阀水力损失;优化了球罩的长度尺寸L和关阀路径S,控制突然停泵时止回阀关闭产生的水锤压力大小,减轻对管道系统的破坏.同时利用UG软件建立止回阀的三维模型,采用Fluent软件对七流道球型止回阀的内部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在同一水锤试验台上,在相同的测试条件下,对DN=500 mm的七流道球型止回阀和旋启式止回阀进行了水锤和水力损失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突然停泵时,同口径的七流道球型止回阀与旋启式止回阀相比,阀体前的最大水锤压力只为旋启式止回阀的1/2,其阀门的关阀时间延长了1倍以上,并且,在相同的过流条件下,其水力损失只为旋启式止回阀的10%.  相似文献   

3.
运用特征线法理论,结合实际,进行了元上泵站蝶型止回阀消除水锤的现场测试,并探讨了其数值解法,取得了二者相互吻合的结果,得出了蝶型止回阀肖除水锤效果良好,可满足该站安全运行的结论,对高扬程泵站而言,有较大的产用价值和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4.
双流道叶轮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双流道叶轮设计采用变宽流道设计法,容易造成高效区向大流量偏移设计点效率偏低,因此需要对流道面积进行控制。对现有文献中双流道叶轮设计方法进行了补充,较为详尽地介绍了流道面积、流道中线分点以及平面流道中线的确定方法。为双流道叶轮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对目前锅炉用尘兰连接升降式止回阀的结构及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提出改进设计,旨在提高止回阀的密封性,改善其工作性能,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旋喷泵叶轮内部流动的全三维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邹雪莲  陈红勋 《排灌机械》2004,22(2):1-4,11
文章分析了旋喷泵叶轮流道的物理模型,建立了流道内部流动解析的数学模型,自行开发软件对旋喷泵叶轮流道内部流动进行了全三维势流分析,计算了叶轮产生的理论扬程,同时应用工具软件Fluent对叶轮内部流动进行了计算。通过对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证明了该计算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基于绿色再制造技术对废旧轴流式止回阀修复前后降阻效果,运用CFD数值模拟,以某泵阀企业生产的轴流式止回阀作为案例进行再制造技术改造前后的内流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同一开度、同一流量工况下,止回阀的进出口压力损失随着粗糙度侵蚀和磨损状况的增加而增加;同一开度、同一粗糙度状况下,止回阀的进出口压力损失随着流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8.
基于AutoCAD对象技术的流道CAD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AutoCAD面向对象特性,在ARX开发环境下升级和扩充了原泵站流道CAD系统,对其过程中应用到的一些关键技术,如MFC的使用、用户坐标系UCS、流道参数化设计及流道三维造型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对基于AutoCAD对象技术的新型泵站流道CAD系统的总体结构、主要内容及功能特点等作了详细介绍。升级后的流道CAD系统功能较强,使用方便,经典型工程实例验证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根据微阻缓闭止回阀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该阀在高含沙介质中应慎用的观点,并指出了缓闭阀设计选用的原则和安全运行管理要点。对微阻缓闭止回阀的设计、生产、选型和安全使用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决通过复杂流道设计来集中控制多执行机构的多路阀内部流道压力损失大、能量消耗高、右行走马达不够灵敏等问题.应用Pro/E软件建立挖掘机中高压多路阀右行走联模型,并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对三维流场模型以紊流形式,采用SIMPLEC算法进行流动计算,分析其内部油液的流动状态及其流道结构参数对压力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除主阀口及进油口与单向阀阀口间流道存在压力损失之外,多路阀右行走联单向阀阀口与工作油口间的公共流道存在明显的压力损失;在分析该流道的轴向尺寸与角度尺寸分别对压力损失的影响上,得出轴向尺寸值与压力损失大小成正比,角度尺寸值对压力损失影响不大,但跟涡流尺度及涡核数目成反比.最后,对该多路阀的压力损失进行了试验测试,其结果与数值计算吻合,验证了相关结论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