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俞莹 《花木盆景》2003,(7):40-42
传统赏石(指以太湖石为代表的造型石类)并无完备翔实的(审美)理论体系,其要诀无非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瘦、皱、漏、透”之说。此四字诀一般人都以为系宋代“石颠”米芾所言。[其源自(传)宋渔阳公《渔阳石谱》,所谓“元章相石之法有四语焉,曰秀,曰瘦  相似文献   

2.
作为观赏石评价标准,“瘦、皱、漏、透”已在赏石界享誉数年。它几乎是无可争议的,甚至成了不少石友的口头禅,一提到对观赏石的评价便会脱口而出。后来有悟者提出,“瘦、皱、漏、透”不过是说了观赏石的“形”,与“形”以外的“质、色、纹”等毫不沾边。做为观赏  相似文献   

3.
论石之态势     
梁志伟 《花木盆景》2004,(2):40-41,42
在新世纪的前夜,中国赏石界实际匕已经打出了理论旗帜,即以“形质色纹”挑战传统的“皱瘦漏透”。传统的赏石要诀面对的主要是传统四大名石:灵璧石、太湖石、英石、昆石,而时尚的赏石要诀面对的主要是彩陶石、人化石及新开发的黄蜡石、九龙璧石、风砺石、木化石等。传统的赏石要诀是千古经  相似文献   

4.
此古灵璧石,高三尺,黑质白浆,九孔,立式,束腰垂露,有典型宋代人审美意趣,具书斋轩窗骋怀、听风透月之雅。其坚劲如铁,声若洪钟,气势磅礴而又雅逸灵透,沧桑浑古而又温厚可人,书载米芾论石,尚瘦、透、漏、皱,若以此观之,由此当为圭臬。  相似文献   

5.
小析     
刘启华 《花木盆景》2008,(12):56-56
苏州沈柏平先生收藏的此方来宾水冲石占尽“瘦、皱、漏、透”之要义,石皮多皴纹却不乏圆润,石体有端庄厚重之大气却不失通透、轻盈之曼妙。通体暗生墨绿,发人生幽古之情思,慨渺渺之浩瀚。初观之,若有象形之姿,细斟酌,却无物可比拟,盈尺之间暗藏“大象无形,大巧若拙”之天机。象与不象,形或无形之间,或许正昭示着大自然的浩渺无穷与鬼斧神工?  相似文献   

6.
论石之爽     
“漏、透、瘦、皱”是传统的赏石标准,这个标准主要是针对太湖石、灵壁石而言,所以当新的石种,特别是水冲石成为奇石园里的奇葩盛开在大江南北时,它远远跟不上赏石实践的需求了。赏石事业的繁荣、赏石实践的深入、赏石水平的提高,必然会催生赏石理论的突破,与之相适应的又产生了“形、质、色、纹”的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7.
正竹草类盆景中,竹石是绝配,配石不拘形状、色泽质地,不论高矮,应视构图需要而定,或随缘取材随性创作,既可用瘦、皱、漏、透,清、奇、朴、拙的英德石、太湖石、灵璧石,也可用砂积石、芦管石等进行雕凿加工,基本条件是应具备石形,像石而又纹理清晰(图二、图三),山石坚硬的质感和多样的色泽,与柔韧翠绿的竹子对比强烈,石因竹而气势活现,竹因石衬托更显挺拔灵动,再配上人物或动物配件,盆面铺上青苔,构建自然地貌,既有画意也倍增意蕴情趣,如在背景上套上一些诗词,则文人内  相似文献   

8.
唐吉青 《花木盆景》2003,(11):40-41
附石盆景亦称为石附式,就其盆景材料结构而论,除树木之外,山石亦占有重要的构成因素。“附”字在汉语里有另外加上、靠近、从属或依赖等含义。附石盆景是否理解为在树木盆景中另外加上山石、树木与山石相互依靠,二者之间是否具有从属和依赖的关系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三至四种的树石结构,称为附石盆景。  相似文献   

9.
云骨     
<正>传统四大名石之中,英石以瘦、皱见长,清代诗人陈洪范曾经有一个拟人化的高度概括:"问君何事眉头皱,独立不嫌形影瘦。非玉非金音韵清,不雕不刻胸怀透。"此方英石,庶几近之。形态瘦长,瘦而有骨;皱襞四布,皱而有范。整体造型直中有曲,曲中有直,似左顾右盼,"但重心稳定。如同云岫袅袅婷婷,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摇曳生姿,极富意趣。  相似文献   

10.
此古灵壁石,高三尺,黑质白浆,九孔,立式,束腰垂露,有典型宋代文人审美意趣,具书斋轩窗骋怀、听风透月之雅。其坚劲如铁,声若洪钟,气势磅礴而又雅逸灵透,沧桑浑古而又温厚可人,书载米芾论石,尚瘦、透、漏、皱,若以此观之,由此当为圭臬。  相似文献   

11.
奇石的审丑     
正在奇石审美中,包含着一种独特的、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审美情趣,这便是对石的瘦、漏、皱、透的一种丑陋形态的美感喜爱。越丑的石头越是美的、是石中的上品乃至精品,这是人们早巳达成的共识。此时,奇石的形体美、画面美竟然不是一种轮廓清晰、完整无缺、稳定雅致的美的呈示,而是让丑怪的形态与奇诡的画面占了上风,大自然对坚硬石体以风雨剥蚀与水火洗练形成少有的丑、漏、怪、皱等奇形怪状:在残损中组构成一种相对的统一与和谐,在透漏中展示沧桑万变之痕,在丑怪中激发万象百变之谜,  相似文献   

12.
天马行空     
正灵璧石的鉴赏,除了传统的瘦、皱、漏、透和形、质、色、纹等基本要素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具备一定的象形——或具象,或抽象,才能让观者有联想的空间。此方灵璧石,大气端庄,形体稳固,具备传统赏石鉴赏的要素,更重要的是,虽其体量大,但动势感极为强烈,宛如一尊奇兽,昂首阔步,天马行空一般自由驰骋,十分难得。  相似文献   

13.
海礁石具有轻、脆、瘦、皱、漏、透的特点,常为窝洞状,表面皴裂粗糙、宛转险怪。在掇山叠石中,总体构图常采用"三安、三峰"方式,局部则山石对置。海礁石与植物、建筑、水体以及其他山石搭配均能形成特别的景观效果,营造出独特的海洋文化氛围。岭南园林和江南园林海礁石假山常通过以小见大,体现中国园林"介子纳须弥"的造园思想;或通过内部洞穴,形成通透空灵山体来节省材料。岭南庭院由于规模小,以纯石山为主,主要采用"堆砌法"、"塑石法"与国画画理结合;江南园林假山有土石山、石山、石笋、置石、驳岸等多种形式,主要采用"堆砌法"与国画画理结合。通过对传统园林中海礁石掇山艺术和技法的分析总结,为当代使用乡土石材塑造假山景观提供思路和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4.
张业 《花木盆景》2000,(8):34-34
奇石美石,或供于案头,或藏之馆园,倘只仅仅于“漏透瘦”或形色质”之类,则未免肤浅。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与中国的儒佛仙,都有着深层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5.
隐机     
正英石作为古典赏石的代表性石种之一,其瘦、皱的特点向来比较突出。这方英石是近段时间出现的纹石新品种,瘦、皱特点十分明显,上丰下锐,瘦骨嶙峋,增之一分嫌肥,减之一分嫌瘦;皱褶深密,呈现竖向延展,顺势而下,上下连贯,仿佛百川归海,奔流不息,摧枯拉朽,动感十足,极具视觉冲击力。仔细品味,这方石头的纹理皱  相似文献   

16.
有人认为赏石可以随心所欲,没有定论;有人认为“瘦、皱、漏、透“的赏石原则已经过时,应以“纹、色、形、质“为赏石准则;还有人把著名画家齐白石所说的“太似媚俗,不似欺世“作为赏石原理:也有人认为原石最美,不能有任何加工……以上各论都有各自的道理,而且都有精品可以作证。既然在各自的理论指导下都发现了公认的精品,我想在这些不同的道理中必然会有共同之点或相通之处。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丰富多彩。赏石文化也是源于中国,直到唐代才陆续传出国外。我国赏石文化首先是从实用开始的。人们在实用中发现了石头的观赏性,把实用与装饰分离开来,于是便出现了项链、玩具等石头制品。后来由人体装饰逐步发展为环境装饰,用石头制造假山。到了魏晋  相似文献   

17.
徐华铛 《花木盆景》2023,(5):104-105
<正>有创意的工艺美术家,在创作中十分注重作品意境的营造,并通过意境来深化主题思想内涵。何为意境?意境是工艺美术家通过创作的作品形象,传达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的意蕴和境界。郑兴国创作的《洞天胜境》取材于一棵残破的野樱桃枯根,在岁月的风烟中,根材内在的油脂、糖类等被磨砺侵蚀得干干净净,形成了嶙峋、褶皱、疤眼、洞穴、空透等奇特残缺之象,显示出峥嵘不屈的力度。这些人力难及的巧趣,往往蕴藏着深不可测的玄机。特别是枯根的内部肌理,更是奇异,宛如庭院中的太湖石,皱、透、瘦、漏俱全,却洞中有穴,穴中有洞,形成一个奇妙的洞天胜境。  相似文献   

18.
石品赏析     
正姊妹山博山文石是我国传统的艺术品,赋性自然,古朴温润,巧夺天工。具有质坚、浑厚、奇美、俊秀及瘦、透、漏、皱诸多特点,不需任何加工修饰,置入木座即可独立成景,被誉为"艺苑一葩"。此作姊妹二峰,唇齿相依,俊美争妍。白色石线,好比溪水,水流不断,群山重叠显博大,在咫尺之内可瞻百里之远,确有蒲松龄所写"四面玲珑,峰峦叠秀"之美感。  相似文献   

19.
夏防葡萄透翅蛾“四字诀”葡萄透翅蛾在葡萄产区普遍发生,是枝蔓主要害虫之一。危害严重时,可损坏大量新梢和老蔓,影响当年和翌年产量。实践证明,夏季采用“喷、剪、钩、塞”四字诀的方法防治葡萄透翅蛾,效果很好。喷:在成虫产卵和幼虫蛀害嫩蔓时,喷洒50%敌敌畏...  相似文献   

20.
正"李振勇赏石艺术展"在象山博物馆开展,共展出精彩纷呈、美轮美奂的观赏石70余方。"观赏石",指在自然界形成的可以采集的并具有观赏价值、收藏价值、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石质艺术品。中国赏石孕育于先秦,起始于魏晋,繁荣于唐宋,鼎盛于明清,衰落于民国,新发展于当代。以"瘦、皱、漏、透"为审美特征的传统赏石标准,发展以"形、质、色、纹"四个自然要素加"韵意、命题、配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