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冫田)桐根腐病是油桐林的一种毁灭性病害.根据形态学、培养性状和专化性寄主植物接种测定研究,致病菌为腐皮镰孢一新的专化型,命名为油桐腐皮镰孢(Fu—sarium solani(Nart.)Sacc.f.sp.aleuritidis Chem et Xiao f.sp.nov.) 相似文献
2.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油桐根腐病的致病菌与国内已知腐皮镰孢8个专化型菌株的酯酶同工酶进行了测定和分析,进一步证明了油桐根腐病致病菌为腐皮镰孢—新的专化型,为油桐腐皮镰孢(Fusarium solani(Mart.)Sacc.f.sp.a-1euritidis Chen et Xiao)的命名提供了生物化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4.
油桐根腐病是桐区历史性、毁灭性的病害,危害甚烈。病株须根和侧根皮层腐烂,生长停止,终致死亡。桐林年均病株率16.7%,年均株死亡率7.4—7.5%,3—5年将导致桐林毁败。各级病株同工酶谱较健株减少2—6条,活性减弱,反映出病株内部“生化症状”与外部衰亡程度的相关规律。桐林周年发病时期分为初期、初峰期、高峰期和末期。病情与桐区气候因素关系密切,通径植分析,其顺序地温>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经偏回归求算,建立的预测模式为: (?)=0.623+0.457x_1-0.391x_2-0.02x_3+0.005_4 X~2检验,X~2相似文献
5.
研究表明,油桐根腐病是四川桐区危害长达30年之久的历史性病害.经近期鉴定,认为是由油桐腐皮镰了孢引起的新病害.测定结果,此病对桐株生长和产量影响较大.随着病情加剧,各级病株(Ⅰ—Ⅲ级)的枝、叶生长量,果重、籽重和出油率均有明显降低.通过方差分析,建立了上列各项因子的回归方程.桐林受害后,逐株连片毁亡.研究提出了死亡单株经济损失的最低指标和全省桐区经济损失值.仅1979—1986年、四川地区因病枯死桐树49.25万株,经济损失82.25万元,累计损失达657.98万元.可见,油桐根腐病确是当前油桐生产和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四川油桐产区,油桐根腐病发生和危害长达30年之久.受害桐林成片枯亡,群众称之“桐癌”.1982—1987年,对油桐根腐病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研究表明,此病是一种历史性病害,又是一种新鉴定的病害.在病因的确定,病菌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的测定,外部症状与内部“生化症状”相关性的探索.林分病情年变动和病株年变动进程的观测,病害预测模式的求列的基础上,对全省病害发生区域的区划,发病桐林立地类型的划分,营林生态控制措施的试验之后,提出了控制和预防油桐根腐的战略和策略措施,为四川地区油桐生产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腐皮镰孢菌对花椒抗根腐病诱导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腐皮镰孢菌培养液中存在一种耐热性的诱导因子,发酵培养7 d 后,其生成量最大;在对3 年生花椒的4 种诱导方法中,以根部注射和根茎部注射的诱导抗性效应较明显,其抗性诱导期、最大期、持续期分别为10 、20 、35 d ,在抗性表现的开始期和最大期,重复诱导可以明显增强诱导抗性,以重复诱导4 次效果最好,可使抗性诱导效应由38-1 % ~81 % 提高到60 % ~95-0 % ,在诱导抗性最大期进行4 次重复诱导,可使诱导抗性持续期延长到至少55 d;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诱导效应与诱导因子剂量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中国油桐品种分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全国油桐种质资源普查发掘出来的151个油桐品种及其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生态习性和经济性状等13个指标进行了相关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用主分量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等数量分类的方法,将136个三年桐品种划分为7个类群,15个千年桐品种划分为3个类群,获得了较好的分类效果,解决了长期以来存在的油桐品种分类混乱问题。 相似文献
9.
利用引种省内外油桐主产区优良光桐品种杂交选育的优良单株后代14个F_2代单株家系和省内选优获得的41个优株家系及立枝桐品种进行推广栽培试验。在200多亩林地上结合生产测定良种的增产效果,增产达39~248%。在推广试验中继续进行选择提高。利用F_2代和F_3代的相关估计单株产果量的遗传力h~2=0.455。进一步选择的5个最优家系的遗传增益(相对值)凸G′_I=31.7%;其下一代的育种植(?)_A=11.5kg(4~6龄单株产果)。为今后的良种推广,为保存和进一步提高油桐优良种质提供了依据和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