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提高大鲵人工繁殖出苗率的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提高大鲵人工繁殖出苗率的关键技术,在大鲵亲本培育期间,通过投喂活体饵料以及调控水温、水流、光照等措施,促使大鲵亲本性腺同步发育,并且优化了人工催产、授精和孵化技术,解决了大鲵人工繁殖率低的问题。试验结果显示:2015年共培育亲本37尾,其中35尾(雌鲵19尾,雄鲵16尾)性腺发育良好;催产后,2批共19尾雌鲵全部产卵,共收集卵9 157粒,产卵率为100%;人工授精24 h后,卵的受精率达85.6%;经35~38 d孵化,平均孵化出苗率为72.0%,远高于通常情况下人工繁殖的平均水平(5%~10%)。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1978年湖南省水产研究所与桑植县娃娃鱼研究所协作,进行了大鲵人工繁殖的初步研究,采用人工授精的方法,获大鲵卵721颗,受精率为68%,经过33—40天之久的人工孵化,首次人工孵化出大鲵幼  相似文献   

3.
《畜禽业》2020,(6)
在进行大鲵人工繁殖技术研究的过程中,首先要对自然环境条件进行模拟,然后采用相应的培育技术,使雌雄亲体性腺发育同步成熟,根据其综合特征进行繁殖最佳时间段的判断和分析,采用人工授精和催产的处理方式进行繁殖,同时还要使用孵化装置来促进孵化率的提升,就人工繁殖大鲵的关键技术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暗纹东方Tun的生物学特性,阐述了暗纹东方Tun人工繁殖技术,包括亲鱼选择、催产、人工授精、孵化、苗种培育,以及在人工繁殖中应注意的问题。用LRH-A与鲤鱼脑垂体(PG)对1对野生河Tun以及4对人工养殖河Tun进行混合催产,催产率100%,受精率为80%,孵化率为75%左右。  相似文献   

5.
<正> 由长江水产研究所承担的“大鲵集约化养殖技术及其人工繁殖研究”课题已取得突破性进展。1987年从自然产区引进的大鲵在人工生态条件下,经过几年的养殖,摸索到大鲵的亲本培养技术和性腺成熟指标,并选择适当药物和剂量进行人工催产,催产率从1989年的♀28.6%和♂36.8%提高到1992年的♀65%和♂65.7%。人工授精技术进一步完善,1992年平均受精率30%,最高可达98%,平均孵化率达45%,获人工大鲵幼苗140余尾,并解决了幼鲵的开口饵料,幼鲵成活率达  相似文献   

6.
大鲵(Andrias davidianus),俗称娃娃鱼,是我国二级保护动物。大鲵生性娇嫩,自然繁殖率低。在人工繁殖过程中,由于雌雄亲鲵发育不同步,雄性发育差,精源不足的问题,往往不能使精卵在适宜的时间内相结合,导致卵子不能受精或受精率低,为了避免精卵在人工繁殖过程中的浪费,提高受精率,笔者对产出的活力良好的大鲵精子在体外的存活状况进行了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7.
促使雌雄大鲵性同步发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鲵(Andrias davianus),俗称娃娃鱼,是我国特有的两栖动物,经济价值极高。大鲵具有特殊的生殖生理特性,在大鲵的人工繁殖过程中,往往是雌性性成熟了,雄性还没有成熟(活体)精子,而雄性性成熟了,雌性卵母细胞已经退化,这种雌雄性发育不同步现象,严重影响了大鲵的人工催产和受精。因此,研究解决雌雄大鲵陛同步发育问题,对提高大鲵卵子的受精率至关重要。大鲵性腺发育成熟是在内因和外因的双重作用下完成的,内因是基础,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大鲵的下丘脑一垂体一性腺轴之间的互动平衡,  相似文献   

8.
提高家鱼人工繁殖孵化率的综合技术在家鱼人工繁殖中,孵化率(也称出苗率)是指受精卵培育成鱼苗的比率。因此,如何提高孵化率是获得人繁效益的决定性工作,也是对亲鱼成熟率、催产率、受精率的检验、总结、巩固和发展。我们对提高家鱼人繁孵化率作了不断的努力和改进,...  相似文献   

9.
大鲵学名Megalobatrachus davidianus(Blanchard),俗称娃娃鱼。是中国特产,故又称中国大鲵,属两栖纲(Amphidia)有尾目(Caudata)隐鳃鲵科(Crypotobranchidae),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大鲵在食用、药用、观赏用以及科研方面有极重要的价值。但大鲵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雌雄性发育不完全同步,雄性发育差,“三率”(催产率、受精率、孵化率)偏低,严重制约了大鲵人工养殖的健康发展。作者于1999年~2003年先后在湖南省衡阳市白鹭湖农场和湖南省大鲵救护中心从事大鲵的人工繁养工作,从亲鲵饲养、人工繁殖、幼鲵培育到大鲵病害防治,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现综合报道于后,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大鲵(Megalobatrachus daividia nus(Blanchard))是一种野生珍贵动物。为保护和增殖大鲵资源,1978年我们对大鲵的人工繁殖作了初步研究,采用人工授精,首次获得了人工孵化的幼苗。但雌大鲵未经人工催产,大鲵的受精卵是从成熟的大鲵以人工托出卵带进行人工授精而得到的。如何采用人工催情,达到母鲵产卵与雄鲵排精,并使其受精,则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1979年,  相似文献   

11.
银鲑的人工繁殖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人工培育的银鲑进行人工繁殖,在人工授精时采用等调液选卵的措施可使银鲑鱼卵的受精率达67%,出苗率在95%。在水温为8.5-10℃的条件下,从鱼卵受精到鱼苗上浮约需67d,累计积温570-670℃。  相似文献   

12.
李进村  孟祥宏 《内陆水产》2005,30(10):28-29
半干法人工授精的受精率明显高于干法人工授精的受精率,雌雄不同配组其受精率相差不大.采用1:1配组可缩短精子在空气中滞留时间,提高受精率并降低劳动强度。银鱼4月上、中旬性腺发育都达到成熟程度,是繁殖最适时期,此时水温为14~18℃。  相似文献   

13.
大鲵人工繁殖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鲵是我国特有的两栖类动物,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主要分布于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上游支流的山溪河流中,尤以四川、湖北、湖南、陕西省为多,具有很高的经济及研究价值。大鲵喜阴怕光,在野生条件下5~6年性成熟,由于种种原因,自然资源急剧下降,人工繁殖困难,尽管国内进行了大量探索,但总体来说人工繁殖效果不是很好。我所2008年,采用全人工环境条件下进行亲本培育、催产繁殖技术探索,催产率达65%,获苗5053尾,取得了较大突破,为保护这一物种资源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4.
正大鲵精子活力不仅与自身质量有关,而且还与水环境因子相关,阐明环境因子对精子活力的影响,有助于育苗生产上授精环境的调控,提高受精率。本研究经催产获得的大鲵精液,以乳白色精原液中活力较好的精子为实验材料,采用实验生态-显微观察方法,研究了几种授精稀释液在不同pH情况下对大鲵精子的激活情况,以及精液的临时保存方法,为其人工繁殖技术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周晓华  郝向举 《中国水产》2012,440(7):14-16
大鲵,俗称娃娃鱼,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珍稀的两栖动物.1988年我国将大鲵列入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其经营利用实行特许管制.随着大鲵驯养繁殖工作的发展,大鲵人工繁殖与饲养技术的成熟,在陕西、贵州、湖北等大鲵产地出现了千家万户发展大鲵养殖的现象.对此,我们赴湖北恩施,对大鲵养殖主产区宣恩县、咸丰县进行了调研.  相似文献   

16.
大鲵人工繁养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海文 《水产养殖》2004,25(5):41-44
本文介绍了大鲵人工养殖模式、大鲵的摄食生长情况、大鲵的病害及防治技术,重点阐述了大鲵的人工繁殖技术。  相似文献   

17.
大鲵是我国特有的珍稀两栖动物,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南、西南的深山密林的溪河间。近年来,由于人为的捕杀和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野生大鲵资源日趋减少,属频危动物,故被国家列为二类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我们从2004年开始对大鲵的人工繁殖技术进行研究。经过几年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黄颡鱼隶属鲇形目、鳞科、黄颡鱼属,广泛分布于我国内陆水域中,营底栖生活,是我国主要的小型野生经济鱼类。由于雄鱼精巢的特殊结构,又挤不出精液,故人工授精困难,受精率和出苗率低,严重影响该鱼的苗种数量。根据近年来的实践向大家介绍一种简易半人工繁殖技术。  相似文献   

19.
大口鲶的产卵和常规鱼(如鲤、鲫、四大家鱼等)一样有自然产卵和人工授精两种方法。我们在大口鲶的人工繁殖与研究中发现人工授精最适宜于大口鲶的产卵,是提高受精率的有效途径,而自然产卵存在许多不足。1大口鲶自然产卵之不足大口鲶自然产卵的受精率低于人工授精的受精率;自然产卵不易及时排出体内粘液中的毒素,难以脱粘;自然产卵的时间拉得较长,将导致孵化及脱膜时间长,出苗不整齐,出现以大吃小现象;自然产卵如着床,会给孵化带来很多麻烦(如用棕片着床,则孵出来的幼苗会粘附在棕片中死亡一部分,卵黄囊易破裂,成活率不高,…  相似文献   

20.
欧燎原 《内陆水产》2006,31(5):25-25
大鲵,俗称娃娃鱼,属于脊索动物门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大鲵属,主要分布在四川、湖南、湖北、贵州、陕西等省,湖南省以湘西为丰。由于人鲵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含有17种氨基酸,且有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市场价格一直在1000元/kg以上。受利益驱动,酷渔滥捕、走私倒卖等违法行为十分盛行,造成自然资源濒临灭绝。上世纪70年代湖南省水产研究所阳爱生等开始从事大鲵人工繁殖和驯化研究,并获得少量幼鲵。上世纪90年代,国家在湖南省大鲵产区建立了全国唯一的大鲵救护中心,专门从事大鲵的救护及人工繁殖等科研工作,拯救这一濒临灭绝的生物资源。全国也逐渐兴起了一股大鲵研究和养殖热。但大鲵繁殖“三率”低和幼鲵成活率低一直是科研上两大难题,笔者等从1999年开始从事大鲵人工繁殖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