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在抗褐飞虱水稻品种上的行为反应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以ASD7、IR36、粳籼89(JX89)、Mudgo四个抗褐飞虱水稻品种和感性品种TN1为材料,比较了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在这些品种上的行为反应。褐飞虱对抗性品种表现出明显的非嗜好性。褐飞虱自4h、白背飞虱自8h以后,各品种上的着虫量与TN1差异显著,而其它各品种上的虫量无明显差异(Mudgo除外)。白背飞虱选择各抗性品种的百分率明显大于褐飞虱(Mudgo除外);同一水稻品种上的稻飞虱数量无时间上的规律性。两种稻飞虱在抗性品种和TN1上的取食量差异显著。取食同一品种时,白背飞虱在IR36、JX89上的取食量大于褐飞虱,且相互间差异显著。两种稻飞虱在四个抗性品种上的取食痕数量明显多于TN1;两种飞虱在ASD7和JX89上的取食痕数量差异显著,白背飞虱的数量明显少于褐飞虱。在所有水稻品种上的取食痕数量与取食量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白背飞虱及褐飞虱生物型的饲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俞晓平 《植物保护》1990,16(4):43-44
  相似文献   

3.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对不同飞虱取食后稻株的选择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3种类型水稻品种上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对不同飞虱取食后稻株和未取食稻株的选择性差异。结果表明,褐飞虱在籼稻浙852和粳稻秀水11上主要选择白背飞虱取食后的稻株,在籼粳杂交稻协优9308上表现为差异不明显;白背飞虱则在浙852上主要选择褐飞虱取食后稻株。对3个品种稻株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分析结果表明,飞虱取食诱导稻株中游离氨基酸总量上升以及各种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与以后取食的稻飞虱的寄主选择之间无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4.
系统调查研究了近年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在粤西双季早稻田中的发生动态。结果表明 ,在广东肇庆地区早稻种植区稻飞虱田间种群一般 5月上旬、5月底到 6月初出现 2个发生高峰。近年白背飞虱成为早稻上稻飞虱中的优势害虫。在当地水稻栽培品种中以茉莉新占、山溪占类品种稻飞虱发生数量较高。  相似文献   

5.
褐飞虱及白背飞虱空中迁飞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30  
为了研究褐飞虱、白背飞虱的迁飞规律,作者于1977~1979年夏季和秋季,在华中地区,用运五型飞机,携带自行设计的活动型捕虫装置,进行空中捕捉褐飞虱、白背飞虱的试验。三年间共飞行91小时58分,计13000公里,共捕获褐飞虱、白背飞虱1915头,占捕虫总数的53.71%。试验结果证实了这两虫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的中、长距离的迁飞特性,并探明了其空中迁飞的垂直高度、水平分布、虫口密度和迁飞种群的型式、姿态、生理状况、回迁动态以及迁飞起飞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抗褐飞虱兼抗白背飞虱水稻种质资源发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发掘出对褐飞虱生物型Ⅱ、孟加拉型及白背飞虱具有抗性的稻种资源供抗褐飞虱兼抗白背飞虱育种选用,采用苗期群体鉴定法对383份水稻种质资源进行了抗性鉴定。发掘出107份抗褐飞虱兼抗白背飞虱的稻种资源。其中,抗褐飞虱生物型Ⅱ兼抗白背飞虱的稻种资源58份,占抗性鉴定总数的15.14%;抗褐飞虱孟加拉型兼抗白背飞虱的稻种资源49份,占抗性鉴定总数的12.79%。本研究发掘的107份抗褐飞虱兼抗白背飞虱的稻种资源,在育种时可作为亲本选用。  相似文献   

7.
褐飞虱与白背飞虱为害诱导水稻防御反应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2种稻飞虱——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诱导的水稻防御反应差异,于室内测定了水稻在分别受褐飞虱或白背飞虱产卵雌成虫为害时,其茉莉酸、水杨酸、乙烯、H_2O_2以及挥发物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尽管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产卵雌成虫的为害均可以诱导水稻茉莉酸、水杨酸、乙烯和H_2O_2等防御相关信号分子以及一些水稻挥发物含量的增加,但是二者的诱导作用存在差异。水稻在受白背飞虱产卵雌成虫为害时,茉莉酸的含量在3 h时就显著升高,12 h时含量达到最高;而受褐飞虱产卵雌成虫为害时,6 h时茉莉酸含量才显著升高,72 h时含量达最高;并且在2种稻飞虱为害的3~48 h内,白背飞虱为害诱导的茉莉酸含量始终显著高于褐飞虱为害诱导的。水稻受白背飞虱产卵雌成虫为害24 h后诱导的水杨酸含量、为害48 h后诱导的乙烯含量、为害72 h后诱导的H_2O_2含量及为害24 h后诱导的挥发物释放量分别是褐飞虱产卵雌成虫为害诱导的1.28、1.45、4.10和1.77倍。表明水稻能识别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为害,从而做出针对害虫种类特异性的防御反应;并且水稻对白背飞虱产卵雌成虫为害所做出的防御反应比对褐飞虱的更强烈。  相似文献   

8.
褐飞虱 Nilaparvata lugens St(?)l 和白背飞虱 Sogatella furcifera Horuath 为我国稻区的重要害虫,常年混合发生。从田间调查的情况看,两种飞虱的生活习性包括栖息分布和产卵行为等皆有一定的差异,尤其表现在稻株上的垂直分布。为探讨它们在水稻上的垂直分布和相互关系,为稻飞虱田间虫量调查和预测预报提供理论依据,作者于1990年在浙江农科院养虫室进行了有关的研究。材料和方法1.品种和虫源:供试品种为处于分蘖期的粳稻秀水48,试验时稻株的平均高度为46cm,地面到心叶基部的平均高度为15cm。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皆于当年7月采自浙江龙游田间,饲养一代后供试验用。  相似文献   

9.
白背飞虱与褐飞虱发生特点及防治策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白背飞虱与褐飞虱发生特点及防治策略研究徐劲峰吴彩玲杨惠芬(安徽省潜山县植保站246300)包文新(安徽省植保总站)白背飞虱与褐飞虱有许多共同特性,在稻田常混合发生,在防治白背飞虱时习惯性地沿用褐飞虱的防治方法及技术。随着东南亚地区IR系统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
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Stal和自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Horvath)是水稻生产上最重要的远距离迁飞性害虫。特别是褐飞虱发生面积最广、危害最为严重,对我国当前水稻生产已构成严重威胁。水稻抗褐飞虱兼抗白背飞虱核心种质及其创新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国内现有核心种质资源状况,结合我国水稻核心种质研究存在的问题,联系国外种质研究的新动向,提出我国水稻新种质研究中构建抗褐飞虱兼抗自背飞虱的核心种质,为解决我国水稻抗褐飞虱兼抗白背飞虱育种种质基础狭窄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了给重庆秀山县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综合防治及异地预测预报提供理论依据,利用1990年以来该地区水稻预测圃两种飞虱发生的历史资料,较系统地研究了两种飞虱在该地区的发生及迁出规律.结果表明,该地田间稻飞虱为害呈明显双峰型,前期以白背飞虱为主,后期以褐飞虱为主,前后发生均重.在20世纪90年代,褐飞虱田间发生高峰期主要在8月上、中旬,近10年高峰期集中在8月下旬,白背飞虱在20世纪90年代田间发生高峰日主要集中在7月中旬,近10年高峰日集中在7月上旬;1990年-1999年,褐飞虱长翅型田间发生高峰期主要在8月中旬,近10年高峰期在8月下旬;1990年-1999年,白背飞虱长翅型田间发生高峰期主要在7月中旬和8月上旬,近10年高峰期在7月中、下旬.表明近20年,褐飞虱田间发生高峰期延迟,白背飞虱高峰期提前;褐飞虱迁出峰期延迟,白背飞虱迁出峰期提前.  相似文献   

12.
水稻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抗性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物品种抗虫性是害虫综合治理中重要的技术措施。筛选抗性材料和评价其抗性机制是作物育种和害虫综合治理的关键所在。本文综述了水稻品种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抗性及其机制,并介绍了抗稻飞虱的基因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可为水稻抗稻飞虱品种的选育和利用以及稻飞虱的综合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1980年以来,白背飞虱成为我县水稻上的主要害虫。做到科学合理地用药,经济有效地控制危害,就需有合理的经济防治指标。1986年起,我站参加了白背飞虱种群发展与生态关系研究协作组。在协作组的指导下,进行了连续三年的损失测定研究。测定采用大田罩笼的方法。品种为早籼青秆黄和汕优6号。测定结果表明,白背飞虱在穗期危害,主要影响稻谷的千粒重和结实率。虫量与损失率的关系均呈极显著相关。经协方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在25℃,不同光周期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时期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翅型分化情况,初步探明了白背飞虱在中稻后期和晚稻中后期发生数量明显少于褐飞虱,与其翅型的分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褐飞虱自1973年在大冶市水稻发生危害至今32年,只有1974年和2005年特大发生,其余年份间隙发生。笔者曾于1975年和1976年参与全国褐飞虱研究协作网,承担褐飞虱田间系统调查、室内饲养观察等任务。经多年实践,初步掌握了褐飞虱的发生为害规律,并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旨在为褐飞虱为害损失的调查提供直观、准确的参考依据。研究表明,褐飞虱各种田间受害状都有产量损失,各症状的产量损失率为25.8%~94.0%。以百穗实粒干重为统计标准,F=188.704**,达极显著差异水平。SSR多重比较,不同水稻被害状之间损失梯度明显。产量因素剖析表明,褐飞虱的为害主要是导致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降低。文中举例说明了研究结果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17.
1994~1995年对11个水稻品种(系)抗褐飞虱测定结果表明,以嘉45、丙1067抗性最好;丙91-09、93-63、91-17次之;93-74、丙814、秀水11为中感水平;祥湖84、海繁1号、海繁2号抗性表现最差,属感虫水平。根据抗虫性测定结果,在生产上可扩大推广嘉45、丙1067等品种(系),以控制褐飞虱的发生危害  相似文献   

18.
褐飞虱是六安地区水稻主要目标害虫之一。1987年沿淮一季中稻褐飞虱大发生,1997年再度特大发生,为害损失严重。为确切反映一季中、晚稻褐飞虱的发生和为害损失,作者进行了专题调查监测。1 调查监测方法1.1 发生量及为害程度调查 以田块为单位,采取五点取样,每点2丛,盆?..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省褐稻虱大发生的频率较高,对水稻生产的严重危害,日益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关于褐稻虱危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的研究,过去多是以虫口密度与产量损失的关系为依据,而在虫龄结构、种群变动和寄主反应等对产量损失的影响方面尚少报道。1986年,我们采取田间分期接虫和分期定点标记的方法,建立了褐稻虱虫量,水稻齐穗后天数与产量损失的曲面模型。1987年又进一步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是我国及东南亚地区水稻上的主要害虫,其体内存在的大量共生菌是褐飞虱生物防治中尚未开发的一类重要微生物资源。褐飞虱内共生菌种类丰富多样,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初级共生真菌——类酵母共生菌(yeast-like symbiotes,YLS)和2类次级共生细菌——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和杀雄菌Arsenophonus。早期关于褐飞虱内共生菌的分离及种类鉴定主要采用体外离体培养、克隆文库构建以及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等传统技术。近年来,宏基因组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极大拓展了褐飞虱内共生菌种类多样性研究的深度。内共生菌不仅参与褐飞虱的营养代谢,为宿主提供氨基酸、维生素和甾醇等必需营养物质以满足宿主正常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同时还可以介导宿主的致害性变异、抗药性产生和病原物防御等生理过程。鉴于内共生菌在褐飞虱生长发育及环境适应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利用内共生菌对褐飞虱进行生物防控已成为目前研究的一大热点,并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该文对褐飞虱内共生菌的主要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介绍,对其分离鉴定技术和多样性分析技术进行总结,并对褐飞虱内共生菌的生物学功能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