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桑树粗皮病是我县近年发生较多的一种桑树生理性疾病。多数发生在山坡黄壤土和溪滩重沙质土桑园。病树表现为株干和枝条基部肿大,表皮粗糙加厚,开细列,有点状突起,树干变扁园,风吹易折。干或枝条基部形成层变粗厚,变性失水桑树营养输道受阻。  相似文献   

2.
李明芝 《北方蚕业》2001,22(1):28-29
桑树黄化型萎缩病是危害桑树最严重的一种病害。河南省重点蚕区都有不同程度发生,其危害情况表现为:受害严重的桑园株发病率在60%左右,高达90%;新植桑园年损失桑株4%左右;严重受害桑园在植桑后十年中与正常桑园比经济损失达80%,与正常农作物比经济损失40%,桑园生产年限缩短10年左右。这种病害对蚕桑生产的稳定持续发展,威协性很大,已引起国家农业部重视,决定在我国重点蚕区对该病实行联防联治。   1 黄化型萎缩病的识别   1.1 桑黄化型萎缩病的识别。桑树黄化型萎缩病在桑树生长期间,症状表现比较典型,在不同发病阶段,发病程度也有很大差别,所以病株一旦在田间出现,容易识别。该病的发生及症状表现,一般可分为三个时期:   发病初期:一般从一根或2~3根枝条的顶端开始,表现出节间距离特短,叶片黄化、瘦小并稍向叶背卷缩;从整根枝条看,病、健叶大小十分悬殊,病小叶在健叶上方形成菊花状丛生。此期一般在5月中旬和8月下旬。   发病中期:随着病情发展,多数枝条乃至全株枝条表现症状,病势从枝条上部开始逐渐向下部蔓延,病叶更加黄化瘦小,明显向叶背卷缩,枝条中上部节间变短,腋芽早发,生长出较多的细小侧枝,但枝条中下部节间,叶片生长正常。此期症状一般在7~8月份表现集中。   发病后期:整株叶片黄化更甚,卷缩成猫耳朵状,靶条细弱,腋芽不断萌发,造成整株桑细枝丛生成簇,宛如扫帚状,2~3年内终致枯死。此期病状,在桑树夏伐后,表现突出,重病桑园尤为严重。  相似文献   

3.
桑枯枝性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我市1998年春首次在邳州市炮车镇蒋庄村和龙池村两块育2号桑园发现桑枯枝性菌核病,1999年除邳州一些桑园严重发生病害,铜山县棠张镇、睢宁县桃园镇一些早生桑桑园亦相继发生该病。近二年因认识到位,措施有效,加之春旱,此病明显得到控制。1病害症状该病在4~5月份为害桑树新梢、桑花、枝条,为害时,在新梢基部及老枝条芽的周围出现小的褐色斑点,在温湿度适宜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4.
柏建余  仝德侠 《蚕业科学》1991,17(2):114-115
<正> 桑树黄化型萎缩病是一种类菌质体(Mycoplas-ma-like organism)病害,近年来在睢宁县发生面积较大,危及养蚕生产。为控制黄化型萎缩病的蔓延,恢复桑树的生产能力,我们进行了压条法改造、康复黄化型萎缩病桑树的研究,现报道如下。 材料和方法 试验材料 桑树品种为湖桑32号,于1987年在桃园乡黄化型萎缩病严重的桑园进行。将发病株分为4级:有1—2根枝条发病的桑树为1级病株,3—4根病枝的桑树为2级病株,5—6根病枝的为3级病株,7  相似文献   

5.
调查了2010年3月10日安徽省歙县地区发生的冻灾对桑树造成冻害的情况,以及灾后管理措施对产叶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桑树受冻害程度与桑品种、树龄、剪伐形式、立地条件等有一定的关系。桑树发芽越早,遭受冻害越严重。歙县地区栽植桑品种的抗寒性顺序为璜桑14号>育71-1>盛东一号>农桑14号。在同一品种中背风朝阳的桑园轻于迎风背阳的桑园,坡地桑园轻于平地桑园,春伐桑园与重剪梢的桑园(剪1/2枝条)轻于一般剪枝的桑园(剪1/3枝条),隔年夏伐或春伐的桑园轻于当年伐条的桑园。灾后加强桑园管理对产叶量有很大的影响,在桑树冻害较为严重,即枝条部分芽部组织冻坏、枝条轻微冻伤的情况下,重剪枝条会使新梢数量显著减少,产叶量减幅很大,减产幅度依次为育71-1(22.2%)<盛东一号(29.2%)<农桑14(35.1%);冻害后可以不修剪桑枝条,但有必要待桑树恢复生长后剪掉冻死、枯梢枝条。  相似文献   

6.
桑粗皮病,丽水地区是70年代初发现并引起注意的桑树病害.从1974年开始,我们对该病进行了长期的研究,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一、为害现状该病在安徽、湖北、湖南、浙江、四川等省均有发生.浙江省丽水地区是桑粗皮病比较严重的地区,本区大部分桑园有粗皮病发生.如龙泉县有85%左右桑园有粗皮病发生,其中重发病区(发病率80%以上)桑园  相似文献   

7.
李班峰 《蚕桑通报》1999,30(4):56-56,
桑疫病又称烂头病,桑细菌病,是桑树的主要病害之一。在杭嘉湖蚕区均有发生,环太湖一带桑园;由于地势低洼,招风多湿,易发本病。本病为害桑树的新梢及嫩叶,使叶片出现褐斑,腐烂或卷缩,顶芽枯萎,新梢变黑,枝条细短,叶片较小,严重影响桑叶的产量和质量。根据发病症状不同,桑疫病分为黑枯型和缩叶型2种。黑枯型表现为明显的新梢变黑,烂头症状,病株有棕褐色点线状病斑,春夏均有发病,秋期7,8月份尤为严重。缩叶型,多在春期发生,叶片向后卷缩,后期穿孔,枝条多为裂口状病斑。本所桑园地处施家桥三工区,濒临公路,背靠荒山…  相似文献   

8.
桑树粗皮病在我县是一种危险性的枝干病害,严重影响蚕桑生产,我们在近4~5年来,进行了调查和试验,现将结果整理如下:根据前3年试验结果表明,有机肥料能恢复树势,减轻病害,三要素复合肥有使病态加重的倾向,据观察在同一块桑园里,长势好的,在同一病株上桑条粗长的,病势反而重,症状是在晚秋后期逐渐表现出来,而且病株都是局部分散地发生,并且病态还与年份有关,植株发病都在夏伐后的新条基部  相似文献   

9.
“桑保Ⅰ号、桑保Ⅱ号”对桑疫病防治效果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如皋市6300km2桑园中,育71—1品种桑栽植面积占全市桑园总面积的90%以上。由于该桑品种对桑疫病的抗性较差,加上我市春季多大风,夏秋季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加速了桑疫病的传播蔓延。自2003年至今,桑疫病的发生呈现出逐年加重、逐步扩大的趋势,发病严重的田块,秋季整园的桑树枝条顶端发黑枯萎,停止生长,  相似文献   

10.
徐广泽 《蚕桑通报》2004,35(3):51-52
用桑树绿枝水平压条的方法拓桑,就是按适当的株行距低密度栽植桑树,并对新栽的桑树采取低干剪定,将春发枝条在株距间与地面呈水平进行压条,培植新株,从而达到增加桑园密度、快速成园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在缺管的老桑园和零星久旱桑园里发现桑树粗皮病,为查明病因,采取有效防治方法,作者经3年调查研究,组织学生观察,嫁接传染病实验,药剂防治以及土壤、植物体营养元素分析,田间缺素症实验表明,该病为硼素缺乏所引起的生理病害。1症状观察1.1苗期当嫁接苗长到30cm以上,嫁接口以上木质化充实,枝干出现黄色至黄褐色隆起疤疥状病斑。1.2成林树病株自新梢木质化部分,树干均可感染发病,皮孔增大,隆起明显,入秋后病枝条造成表皮粗糙,产生黄褐色至紫褐色不定形颗粒体;不论春代或夏伐后,发芽都不良,枝条停止生长,梢部节…  相似文献   

12.
<正> 桑虱俗名桑鳖、乌龟虫、壁虱、蒲鞋虫、草鞋虫、桑臭虫、蒲芽虫、蚀芽虫、属同翅目、绵蚧科。桑虱是桑树枝干的害虫。初孵若虫密集树杆及枝条基部呈蛰伏状态,不食不动。至三月下旬,桑芽萌发后,就向枝上移动,以针状口器刺入桑枝吸食汁液,影响发芽。近年来,由于桑园栽植密度的提高,桑园郁闭多湿,有利于桑虱的繁殖。目前,我省部分地区,在部分年份,桑虱为害较重,常用  相似文献   

13.
徐广泽 《江苏蚕业》2004,26(3):24-25
<正> 用桑树绿枝水平压条的方法拓桑,就是按适当的株行距低密度栽植桑树,并对新栽的桑树采取低干剪定,将春发枝条在株距间与地面呈水平进行压条,培植新株,从而达到增加桑园密度、快速成园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桑疫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梅 《四川蚕业》2007,35(4):41-42
桑疫病又称桑细菌病是桑树芽叶病害,春季易发生,遇梅雨季节,易发生流行。近年来,我市有少数桑园发生,且有扩展趋势。据调查,我市雪岸、柴湾、如城、袁桥、搬经、高明等镇的部份桑园已发病,发病重的面积达100亩左右。发病轻的有3000亩左右,特别是育71-1品种桑园发病较多。为弄清发生桑疫病的原因,防治方法,笔者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1发病症状1·1黑枯型病症表现在叶片、新梢上,引起枝条芽叶黑枯腐死,使枝条不能继续生长,严重影响桑叶产量。1·叶片症状:病菌从气孔侵入,引起点发性近圆形病斑,从叶柄、叶脉的维管束侵入时,在叶片…  相似文献   

15.
桑树断枝病是我省近年来在桑树上发生的一种新型病害,国外未见报道,其症状与四川省断梢病相似,病害主要发生在春伐桑枝条的基部,故我省定名为桑树断枝病.该病在我省首次发生于兰溪市横溪镇国庆村,1974年少量桑园局部发生,1978年曾再度少量蔓延,到1989年大暴发,全镇26个村均有此病发生,其发病率达80%以上,枝发病率高达90%以上,全镇466公顷桑园中有266公顷发病,占总面积57%,本病已成了该镇的主要病害,春叶损失2500吨,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蚕桑生产.1995年据海宁桑保站  相似文献   

16.
<正> 东台市蚕种场位于黄海之滨,历年来桑树长势好,桑叶产量高。可是近三年来,桑园夏伐后,常零星发生桑叶黄白化现象。特别是1988年春季发生较重,严重影响桑叶产量和质量。为了探讨发病原因、控制和防治桑叶黄白化病的发生,笔者于1988年春、夏期对此作了调查,兹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一、桑树黄白叶病的发生情况桑树黄白叶病的病株在桑园中呈零星或条、块状分布。发病时于枝条梢端嫩叶开始发黄,继而梢中部、基部的叶片内黄化失绿,严重病叶整叶白化,病情稍轻的叶脉间失绿、脉纹清晰。有的病叶叶缘呈褐色水渍腐烂状,有胺臭味,或叶缘焦枯坏死,或病叶脉间叶肉出现棕色小斑点,也有病叶侧脉及网状支脉从叶基部向上呈棕褐色。1988年春季全场桑树黄白叶病发病株率约为25%左右,7月底发病率约10%左右。  相似文献   

17.
最近,在升高乡东岗头村的1987年冬栽桑园中发现一病株。品种为桐乡青,桑苗来源是桐乡县,丘地沙质壤土,土壤pH值为6.4,栽植密度为1.33×0.40m,低干树形养成,1988、1989连续二年春伐。现对其病症综述如下。 1.患病株的根系观察主根及多年生侧根正常,部分当年生侧根及须根变褐色,有轻微腐烂发现,且变褐侧根不再生新的须根。 2.患病部位在桑树病株枝条着生叶中表现,叶序无异常。一般从条基地第7~8叶自下而上表现病症,有的枝条上连续数叶表现患病症状,上部开叶仍正常,有的病枝自基部桑叶起至顶部叶甚至刚开叶都表现症状。  相似文献   

18.
(问) 最近在桑园里常可看到有异常的桑叶(如叶脉间为黄色或黄褐色)、枝条节间缩短,树势差劣的桑株不断增加,请问应采取什么对策? (答) 我认为,桑树出现上述情况多数是由于缺乏镁,硼、锰等微量元素而引起的。这些症状常在新开发地和斜坡地以及管理粗放的桑园里发生较多。近年来,由于稻秆等有机物的施用量极度的不足,故造成大面积桑树被害,损失量也相当可观。一般来说,镁元素缺乏症多见于每年的7—8月以后,发生部位是在下部至中部的  相似文献   

19.
桑树是多年生木本植物桑园,建园后有效生长期可长达25~30年,这期间蚕茧价格难免有波动。多年的生产实践证明,桑园单一的采叶养蚕经营,抵御不了茧丝行业大滑坡的影响,只有搞好桑园间作,走综合经营之路,才能稳定收入,迎接低潮后的茧丝行业再度兴旺。如何搞好桑园间作,提高综合经济效益,2004年以来,笔者通过大庙镇石兴村2社养蚕大户伍承兵家的实践进行了探讨,效果十分明显,现将情况总结如下。1实行桑园间作的可行性1.1桑园栽植模式及桑品种2000-2001年我县发展桑园6 851hm2,宽窄行栽植,即宽行266.6cm,窄行66.6cm,株距50cm,667m2栽桑可达800株。这种栽植模式,进可攻,退可守。当茧丝价格上扬时,主抓养蚕,兼顾间作蔬菜等;当茧丝价格大滑坡时,以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为主,附带养蚕。这样,不至于出现毁桑、挖桑或桑园撂荒的现象,保住桑树资源。另外,选择枝条直立、萌发早、硬化迟、抗逆性强、产叶量高的湘7920、农桑、嘉陵20号等桑品种,为桑园间作蔬菜提供有利条件。1.2桑树剪伐形式为冬季重剪我县桑树剪伐形式采取冬季重剪,即春季桑树萌芽开叶后至休眠期前,中途不伐条。桑树从春季开叶到春桑叶大量收获时间为5...  相似文献   

20.
<正> 如皋市新民乡对树龄衰老、准备更新的桑园,在老桑中先栽桑苗,培养新株后再挖除老桑树,这样不致因桑园更新而桑叶减产。在秋冬或初春于老桑园行间开沟、铺草、填肥、栽植新桑,饲养春蚕后即淘汰挖除老桑,并加强新桑抚育管理,增施肥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