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施肥时间要早。桃树秋施基肥一般以9月上中旬为宜,这一时期土温较高,根系再生能力强,断根恢复快。同时肥料转化快,有利于树体吸收。2)施肥宜浅。桃树根系主要分布在20~40cm土层,施肥沟或施肥穴深度以30~40cm为宜。3)施肥面宜广。桃树根系需氧性较苹果等果树强,应适当增大施肥面积,扩大根系吸收面积,改善根系生长环境,提高根系吸收功能。生产中施基肥应与改土相结合。具体方法为:沿树冠外围挖施肥沟,沟宽40~60cm、深30~40cm,并注意施肥位置要逐年轮换,一般3~4年完成一次土壤改良。4)基肥养分要全。桃树基肥应以厩肥、饼肥为主,并根据…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凤丹不同土层根际细菌群落组成及结构的垂直分布规律,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凤丹根际不同土层(0~20、20~40、40~60 cm)中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变化。测序结果表明,所有土壤样品共获得3 588个OTUs,分属于20门,60纲、100目、110科、98属。0~20 cm深度土壤中的根际细菌丰富度显著高于20~40 cm和40~60 cm,不同土壤深度间根际细菌组成存在一定的差异,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根际细菌多样性逐渐减少。其中,3种土层间主要的差异细菌门为酸杆菌门、厚壁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在0~20 cm土层中占比18.7%,而在40~60 cm土层中酸杆菌门丰度达到34.5%;主要的差异细菌纲为酸杆菌纲、放线菌纲以及芽胞杆菌纲,酸杆菌纲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中丰度分别达到18.7%和21.8%,而在40~60 cm土层中为34.5%,是前二者占比的1.58~1.84倍。放线细菌纲(Actinobacteria)在0~20 cm土层中仅占比6.5%,在20~40、40~60 cm土层中分别达到34.8%和20.7%。芽胞杆菌纲(Bacilli)在0...  相似文献   

3.
以8年生嫁接早实核桃树为试材,采用剖面观察法,调查间作条件下不同深度根系的田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核桃根系在田间分布数量较多,其中以粗度2mm以下的吸收根为主;根系在田间垂直方向上主要分布于10~60cm土层,20~40cm土层中根系分布数量最多,表现为随深度下降先上升后降低的变化规律;根系在田间水平分布上随距树干距离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为减缓间作作物与核桃树体间的肥水竞争强度,间作作物种类选择应以根系分布深度在20cm以内的浅根作物为宜,并应采取深施肥水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以辣椒品种"美园"为试材,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化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设施条件下不同处理(常规施肥、减氮15%、减氮30%、减氮45%、不施氮肥)对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逐渐降低,土壤0~40cm土层硝态氮含量波动较大,40~100cm土层硝态氮含量波动较小;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减少,土壤硝态氮含量逐渐降低,减量施肥较常规施肥在不同土层深度土壤硝态氮含量波动小。随着采样日期的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在最终达到最小值,但是土壤硝态氮含量与采样日期不呈线性关系,0~40cm土层硝态氮含量波动较大,40~100cm土层硝态氮含量波动较小。  相似文献   

5.
为确定太行山低山丘陵区核桃栽植过程中的有效整地方法,在河北省太行山南段东麓的沙河市綦村镇黑垴,研究了整地过程中不同表土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表土回填的园地0~20 cm、20~40 cm和40~6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均高于表土作埂的含水量,其中表土回填的40~6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极显著高于表土作埂的;表土回填的园地0~20 cm、20~40 cm和40~6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有机质含量均极显著高于表土作埂的;表土回填的园地0~20 cm、20~40 cm和40~60 cm土层的土壤全氮、全磷含量显著高于表土作埂的;全钾含量两个处理间无显著差异。表土回填的园地有效锰含量40~60 cm土层的显著高于表土作埂的,0~40 cm土层2个处理间无显著差异;表土回填的园地的有效锌含量40~60 cm土层的极显著高于表土作埂的,0~40 cm土层2个处理间无显著差异;而有效铁和有效铜含量2个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水肥一体化减量施肥对果园土壤肥力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设置7个处理:土施(100%);分次土施(100%)(与水肥减施处理次数保持一致);水肥(100%);水肥(90%);水肥(80%);水肥(70%);水肥(60%)。观测0~20、20~40 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水肥一体化降低了土壤p H值和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同时水肥减施处理还降低了0~20 cm土层土壤交换性镁、有效锌含量。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分级标准,芒果园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交换性镁含量都处于低水平以下,属于匮乏状态,而土壤速效磷、有效铜、有效锌含量则处于高水平以上。通过2年的田间试验发现,芒果园水肥一体化减量施肥虽然提高了肥料利用效率但也降低了果园土壤的养分含量,不利于果园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在后期减量施肥中应提高氮钾肥的施用量,降低磷肥的施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揭示长山核桃‘马汉’品种不同发育阶段锌元素含量的变化规律及与其他元素间的相关性。【方法】以12 a生长山核桃‘马汉’为试材,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等方法测定元素,研究锌元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0~20cm土层全锌和有效锌含量的均值分别为104.81 mg·kg~(-1)、2.72 mg·kg~(-1),20~40 cm土层全锌和有效锌含量的均值分别为112.94 mg·kg~(-1)、1.42 mg·kg~(-1),土壤全锌含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有效锌含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0~20cm土层的p H和土层中全锌含量、20~40 cm土层的pH和土壤有效锌均呈显著正相关。从芽萌动期到雄花序脱落期,锌含量在各器官中的平均值高低顺序为:雄花序叶片雌花序细根;从果实硬核末期到果实成熟期,锌含量在各器官中的平均值高低顺序为:外果皮种仁叶片果壳细根。果实发育期,果壳和外果皮中的锌向种仁中运输。【结论】长山核桃不同器官锌元素的含量和累积量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呈现一定规律的变化。不同物候期各器官锌元素与其他必需矿质元素处于拮抗和协同的动态平衡。此研究能为指导长山核桃平衡配方施肥、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正>合理的土肥水管理是猕猴桃丰产优质的根本,必须引起足够重视。1)土壤管理。冬季深翻扩穴熟化土壤。从树冠外滴水线挖沟,沟宽30~40 cm、深60 cm。回填时混入有机肥,表土放底层,心土放表层,并立即在沟内灌足水。此项工作1年1次。采用生草制。果园行间距植株1 m种植毛苕子或三叶草,在草高达35 cm以上时刈割覆盖地面。2)施肥管理。全部农家肥和各种化肥的60%在秋季作基肥一次施入,第2年萌芽前追施20%化肥,果实膨大期追施20%化肥。施基肥时,幼园结合深翻改土挖环状沟施入,沟宽30~40 cm、深40 cm,逐年向外  相似文献   

9.
以不同施肥处理的3个梨园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干筛法和湿筛法,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0~60 cm土层梨园土壤团聚体的质量分布比例及其稳定性的影响,以期为库尔勒梨园土壤合理施肥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在干筛条件下,与CK相比,NPK+BIO处理显著提高0~20 cm, 20~40 cm和40~60 cm土层>2 mm、0.25~2 mm团聚体含量(P<0.05),增幅为62.00%、59.98%(0~20 cm),12.15%、22.71%(20~40 cm)和22.40%、29.61%(40~60 cm);显著降低0.053~0.25 mm、<0.053 mm团聚体含量(P<0.05),降幅为35.98%、43.86%,48.70%、67.65%和40.63%、33.16%,DR0.25含量占总数量的70.87%,78.87%和75.61%。湿筛条件下,NPK+BIO处理显著提高0~20 cm和20~40 cm土层>2 mm、0.25~2 mm团聚体含量(P<0.05),增幅为47.56%、6.15%(0~20 cm)和28.43%...  相似文献   

10.
正1土壤管理樱桃80%的根系分布在20~40 cm的土层内,可深翻改土、行内覆草和树盘覆膜。2施肥樱桃树体生长迅速,枝叶生长和开花坐果均在生长期的前半期,花芽分化在果实采收后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因此,施肥时要注意适期施肥。早秋施基肥,有机肥与化肥同施,以增加树体贮藏营养;花期追肥,促进开花、坐果和枝叶生长;盛花期可以喷施0.3%尿素+0.2%硼砂+600倍磷酸二氢钾,促进坐果;采后追  相似文献   

11.
《山西果树》2011,(3):56-56
1分株繁殖很多树莓品种易形成根蘖苗,一般在6—9月根蘖苗大量发生并旺盛生长期,分批分期地将长到20cm以上并半木质化的根蘖苗挖出(注意保持根系完整),植于育苗圃中,株行距(15-20)cm×30cm。植后需浇水施肥,精心管理,落叶后齐苗保护,第2年春则可建园。  相似文献   

12.
以3年生‘天红2号’苹果/SH40/八棱海棠和‘天红2号’苹果/SH40为试材,研究了SH40作为中间砧和自根砧对植株根系生长发育和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中间砧处理的树高、干径、总枝量、超长枝及长枝数量比自根砧处理分别高21.92%、27.11%、22.48%、78.60%和156.00%,而自根砧处理中短枝比例达81.21%,比中间砧高11.63%。中间砧处理的细根生长量、细根死亡量、根表面积密度和根条数密度比自根砧处理高58.64%、49.67%、36.88%和53.33%。在0 ~ 60 cm土层中,两组处理的根系一年中均有4次快速生长期,中间砧处理的第2次、第3次显著高于自根砧,且第3次快速生长期出现时间比自根砧早16 d;中间砧处理有2次明显的死亡集中期,自根砧处理则有4次。中间砧处理的根系中(IAA + ZR + GA)/ ABA在果树生长发育期显著高于自根砧处理。  相似文献   

13.
<正>1施肥桃苗栽后40~50d为第1次施肥适期。过早,新根尚未长出,施肥易烧根死树;过晚,桃苗自身养分已耗,影响生长。施肥以氮肥为主。以后每15~20d施肥1次,第2次氮、磷、钾等量施用;第3次以磷钾为主,少施或  相似文献   

14.
《果农之友》2011,(7):49-49
1幼龄树的施肥管理植后20~30天,视苗木生长及时追肥,但只能追施稀薄的润田生物有机肥等,以防伤害新根,以后每月追肥1~2次,用量可以逐渐增加。2结果树的施肥管理2.1重施采果肥在立冬至小雪前后(11月)结合改土扩穴,重施采果肥,以尽快恢复树势,促进花芽分化,为第2年结果积累养分。扩穴时,每株施润田生物有机  相似文献   

15.
设施油桃根系生长及与地上部生长的相关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根窖法研究了设施栽培条件下曙光油桃根系与地上部生长之间的相关性。升温后30d,地温稳定通过10℃时,开始出现新根,升温后40~50d出现一次小的发根高峰,此后出现一个明显的停滞期。新根大量发生是在升温后70~100d,地温在13~15℃之间,此期的发根量约占整个扣棚期间发根总量的2/3。根系集中分布于20~60cm的深度区域内,各个土层的新根生长呈交替现象。根系生长与地上部新梢和果实生长都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前期主要争夺贮藏营养,而后期则主要争夺光合产物。  相似文献   

16.
以爱宕梨为试材,进行早期丰产栽培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在土层厚度40 cm、有机质含量0.52%的砂石山地,采用2m×3m的株行距栽培爱宕梨,通过挖沟施肥改土,壮苗精细栽植;栽后连年深翻扩穴,增施有机肥,加强肥水管理;及时疏花疏果和果实套袋;采用细长纺锤形整形修剪;及时刻芽、拉枝开角和防治病虫害等,定植第3年666.7m2产量达2985.9kg,第4年达4300kg,第5~7年稳定在5000kg以上,第8年达5600kg,平均单果重410g,果实品质优良。  相似文献   

17.
2017—2020年连续4年对山东省栖霞市常规管理模式下苹果园不同土层土壤电导率和pH值进行定点研究,探明苹果园土壤电导率和pH值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趋势,以期为苹果园的土壤改良和合理施肥提供科学的依据。结果表明,在苹果园0~80 cm土层,土壤电导率和pH值均呈现对数正态分布,全距呈下降趋势,变幅逐渐减少,最大变幅出现在0~20 cm土层,电导率和pH值的变异系数均呈现中等变异。在时间维度上,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苹果园土壤电导率和pH值均呈上升的变化趋势;在垂直剖面方向上,土壤电导率整体呈“下降”型分布,最大值0.35 mS/cm出现在0~20 cm土层,存在明显的表聚现象;土壤pH值在0~40 cm土层的表现为下降趋势,40~80 cm土层又呈现上升趋势,最大值为5.93,出现在60~80 cm土层,整体呈“V”形变化趋势。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0~20 cm土层,种植年限与土壤电导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pH值呈负相关,在20~80 cm土层,种植年限与土壤电导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而与pH值虽然呈正相关但随土层深度的增加相关性逐渐变弱至无相关性,说明苹果园耕作层土壤电导率和pH值的...  相似文献   

18.
2004~2005年,笔者在镇江市农科所示范园进行了深翻改良丘陵地黄棕壤的试验.2003年建桃园时,开沟定植,沟宽1.3m、深0.5m.品种为水蜜桃良姬,树体生长健壮一致.2004年春,在距桃树1m处于行间开沟深翻,沟深50cm、宽50cm.以不深翻做对照.单株小区,重复2次,分别于翻后第1和第2年挖宽1.3m、深0.6m的土壤剖面.调查桃树的根量、粗度及垂直分布情况;并在20cm和40cm土层取样,测土壤容重.重复3次.  相似文献   

19.
调查了土层厚度分别为20、30、40cm的试验地对2年生酸枣实生砧木根系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处理主根弯曲株率分别为86%、56%、22%;根颈下20cm范围内,3个处理侧根量平均值分别为10.4、7.7、5.9个。酸枣主根生长势强于侧根,主根垂直生长受阻会向斜下或水平方向弯曲。土层越浅,弯曲株率越大,同时侧根根量增多、粗度增大。  相似文献   

20.
种植苜蓿及苜蓿覆盖对核桃园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核桃园生草、覆盖效果,研究了核桃园行间种植苜蓿及苜蓿刈割后覆盖行内对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全N、全P、速效N、速效P等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1年试验处理后,各处理0~20cm土层土壤全磷、速效氮、20~40cm土层的速效磷含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0~20cm和20~40cm土层土壤全氮、0~20cm土层土壤速效磷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经过连续2年试验处理后,0~20cm土壤有机质,3个土层土壤全磷、速效磷、速效氮和0~20cm、20~40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与对照相比,经过连续2年苜蓿覆盖后,苜蓿覆盖区不同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提高了2.22~4.08个百分比点,苜蓿覆盖区0~2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4.67g/kg,提高了77.8%,土壤全磷含量为0.53g/kg,提高了55.9%;苜蓿种植区20~40cm土层土壤速效磷含量为17.17mg/kg,提高了22.4%。表明核桃园种植苜蓿和用苜蓿覆盖能有效地提高土壤含水量和养分含量,增强土壤养分供给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