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盆景艺术     
我从事园林技术工作近30年,是《中国花卉盆景》忠实读者,培植盆景和摄影是我一生中的最大乐趣,每当看到刊出的精美盆景照片,就喜不自禁,并邀同事一起多次翻阅欣赏。这是我近几年制作的盆景,馈赠给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2.
这盆题名为《问天》的榕树盆景在家里分工归我管。这次在参加广东茂名市老干部盆景协会2008年迎春盆景展览时获得金奖。我拿着获奖证书,感慨良多,功夫不负有心人。如果说“十年磨一剑”的话,我这盆盆景花15年时间也不止了。  相似文献   

3.
我的家在山东兖州,属平原地带,搞盆景和根艺,没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但我的家却与根雕、盆景、奇石结下了不解之缘。提起我喜欢上这些艺术品,还得归功于《中国花卉盆景》。记得那是1988年,我到一位朋友家作客,他是位根艺盆景爱好者,家里摆设了许多根艺和盆景作品,书架上还  相似文献   

4.
本人是平湖市交通局的一名普通干部,自1994年开始学习制作山水盆景。多年来,市交通局积极创导发展交通文化,为我工作之余研修山水盆景制作创造了宽松环境。我市还有一批山水盆景爱好者,制作上达到了一定水平,对我学习山水盆景制作提供了许多帮助与指点。另外,《中国花卉盆景》等多种杂志更是我学作山水盆景的良师益友。这期间也制作了一些山水盆景,其中部分作品曾在有关盆景杂志上刊登。但由于受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5.
我爸是个盆景迷。早在1986年我刚记事的时候,他养花做盆景就小有名气了。他制作的盆景,先后参加过省市和全国举办的盆景展,还出席了华东地区盆景学术研讨会。在父亲的薰陶下,我不知不觉地也不知从何时起,也摆弄起树疙瘩和石块块来啦。近几年我和爸爸利用业余时间去山区、农村采挖  相似文献   

6.
1998年10月在北京出席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会期间,陈庆惠先生受“厦门盆景花卉协会”委托,赠与我《厦门盆景》一书。捧着这本书不能不让我想起厦门盆景界的元老——为弘扬我国盆景艺术贡献了毕生精力的耐翁先生。耐翁是当代中国盆景界德高望重的艺术家之一。他潜心研究盆景凡70年,对盆景艺术有着执着的追求、独到的见解和突出的贡献。早在10多年前,我就拜读过他  相似文献   

7.
我于2006年5月在《中国花卉盆景》上刊登了《盆景改作笔记》,至今已有两年了。可能大家要问,盆景改作得怎么样了?效果好不好?就此我再来谈一下。  相似文献   

8.
我今年53岁。是我厂盆景协会会长。业余爱好盆景已有20多年,制作了各种风格、流派的盆景120多盆。先后在岳阳市和湖南省举办的盆景展上获奖。1994年还在我们厂举办了个人作品展,得到大家好评,省电视台还播放了我制作  相似文献   

9.
小楼盆情     
微型盆景美如画,小橱树红于二月花。黄山奇松挂绝壁,金谷盆园甲天下。我与盆景有缘,我与盆景有情。有缘常相会,相会更有情。我酷爱盆景,玩赏盆景是我最大的乐趣。经过20多年的栽培与莳养,现在我的家庭盆景园已初具规模,且在当地小有名气。 30年来,我在玩赏花卉盆景方面,得到了很大收获,不仅我那一顶老资格的‘冠心病’帽子不翼而  相似文献   

10.
漫说我的盆景制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摆弄盆景已经四、五年了,家里杂七杂八也有一百多盆;自认为好的,也有几十盆。但我的盆景真正算是杂木类,拣的、拾的、要的、换的、穷尽许多方法,倒也搞出了许多小名堂。不要说拿出去展览吧,就在我附近,起码也有许多人认为我是弄盆景的,看的、问的、想买的,上门讨教的,我成了不十分懂盆景但喜欢盆景的百姓心中的『杨老师』。既然有人叫我『杨老师』,我就来讲讲几盆盆景的创作过程吧。  相似文献   

11.
我今天能代表我们联邦德国的《盆景》杂志向大会表示衷心的祝贺,感到非常荣幸。联邦德国的《盆景》杂志比《中国花卉盆景》刚好小半岁。在《盆景》杂志工作的人有园林家,历史学家和艺术家。《盆景》杂志经常介绍盆景的剪接,造型方面的技术知识,也介绍它们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个人负责《盆景》这个刊物。据我们所知,在德国,  相似文献   

12.
我今年54岁,自幼喜爱盆景艺术。近10年来,我绝大部分业余时间都用在潜心制作盆景上。我培植的盆景,全部是我们南通的特产树种——雀舌罗汉松。从剪头插苗开始直至棕扎造型,全部自己动手。自《中国花卉盆景》杂志1984年12月创刊以来,我一直是该刊的忠实读者,在杂志的长期指导下学到了很多盆景制作的知识和经验。我边学边干,兴趣越干越浓。我的雀舌盆景园在二楼屋顶平台上,不论是光照、通风透气,条件都比较优越,加上精心照料,株  相似文献   

13.
我出生于1934年,已是近80岁高龄的老人了。60岁我从新华书店退休后,就爱上了盆景,也有20个年头了。俗话说得好:"读书身健方为福,种树花开慰精神"。平时,我除了读书、阅报,其余的时间都放在了制作盆景上。盆景的品种也是多种多样。其中最美、最艳丽的当属杜鹃盆景,而且数量最多,仅它就占据了我花房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一名盆景爱好者,家住在北京郊区。十几年来,自己培养制作了一些当地的榆树盆景。  相似文献   

15.
我从85年起订阅《中国花卉盆景》、《花木盆景》。发现凡是有关根艺的文章都刊在《盆景专页》、《盆景篇》栏内。从一些文章中得知根艺作品还能参加盆景艺术展览。显然,根艺是被归为盆景类的。我认为盆景和根艺是概念不同、风格迥异的两种艺术。  相似文献   

16.
2010年10月,刚刚大学毕业而爱好盆景的我,有幸结识了繁忙都市中的“花爷爷”毛洪元老师。印象多多,尤其是他与那些微型盆景的故事令我难以忘怀。 还记得首次拜访毛老师时,见到满屋琳琅满目的微型盆景,我锚愕了:怎么能有那么小的老树盆景?不会是模型、是假的吧?现实立即把我从混沌的浮想中拉了回来。是真的,每株盆景都真真切切是鲜活的生命,展示着属于它们的美与雅。这些小家伙散发着一股无法抵挡的灵气。毛老师自豪地说:“这些微型盆景都是从种子培育起来的,有些已有30多个年头了。”天,比我的年龄还大?这几十年的酸甜苦辣只有毛老师自己知道。  相似文献   

17.
往事如烟,时间过得真快。仔细想想,我已经和伍宜孙博士八年没有联系了。2003年,时年93岁高龄的伍宜孙博士仍对盆景艺术恋恋不舍。这是因为,盆景给他带来了无限乐趣,也给他带来了健康长寿。早在36年前,倡导岭南盆景艺术风格的伍宜孙博士出版了《文农盆景》一书。1994年他获得  相似文献   

18.
我曾在《中国花卉盆景》1995年第10期上发表了《造型扦插——盆桩速成技法》一文。现将造型扦插已4年的金边女贞盆景《妙舞春秋》及造型扦插3年的中华蚊母盆景《探海》两帧盆景照片献给大家,并着重介绍悬崖式盆景《探海》的创作技法。  相似文献   

19.
偶然看到98年10期《中国花卉盆景》上刊有彭友洲先生《树桩盆景蟠扎时间有讲究》一文,引起了我的关注。我又翻看了包尚理先生原文,觉得还是包先生写得对。其一,彭先生在文的开头说:树桩盆景的蟠扎要“避开严冬季节”各类树桩盆景,尤其是常青的松柏、黄  相似文献   

20.
我于1990年开始订阅《中国花卉盆景》,并由此迷上了盆景制作。每年差不多要培植100多盆(株)。到目前我家屋顶上已有各类树种的盆景500多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