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转基因动物是指借助基因工程技术将体外重组的基因导入受精卵或早期胚胎,生产的带有外源基因的动物(Tramgemc Anima1)。整合到动物基因组上的外源结构基因称为转基因。在哺乳动物、鱼类方面转基因技术已取得了很大突破,得到的转基因动物在生产实践中已展示很好的应用前景。而禽类由于其生殖生理的独特性,目前用显微注射存在着以下困难:1、不易获得大量的受精卵;2、受精时多精入卵的干扰使雄原核不易识别;3.卵子重新输入母体输卵管内的技术或受精卵体外孵化技术难度大。  相似文献   

2.
转基因羊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基因技术是指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将外源DNA整合到动物基因组中,使其能够稳定遗传给下一代。2006年6月2日,GTC生物治疗公司利用转基因羊生产的重组人抗凝血酶Ⅲ——“ATryn”获得欧洲药品局的认证并批准上市,这不仅是转基因羊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也标志着历经20多年的转基因动物研究进入成熟阶段,产业化发展形成规模。现将转基因羊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转基因动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转基因动物(trangenic animal)是通过实验方法,人工地将外源基因导入动物受精卵(或早期胚胎细胞),使之与动物本身的基因组整合在一起,外源基因能随细胞的分裂而增殖,并能稳定地遗传给下一代的动物。转基因动物的研究是一项需要应用现代动物胚胎学、发育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众多基础生物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成果的一  相似文献   

4.
利用转基因技术(transgenic technology)使外源基因与动物本身的基因整合在一起,并随细胞的分裂而增殖,最终得以表达,这样培养出的动物即称为转基因动物(transgeni canimal)。如果外来基因能稳定地遗传给后代,就会形成转基因动物系。转基因动物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Gordon等采用原核显微注射法向小鼠胚胎注射纯化了的DNA(猴肾病毒-疱疹病毒胸腺激酶基因SV4启动子克隆到PBR322),从而得到第一例转基因小鼠,  相似文献   

5.
<正>转基因技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最初,人们尝试向蛙卵和小鼠胚胎注射mRNA,但mRNA无法翻译。还尝试过向小鼠囊胚注射SV40的DNA,用反转录病毒感染小鼠胚胎,但效果都不理想。向原核期的小鼠直接注射纯化的DNA得到转基因小鼠,表明用DNA的显微注射可以将外源基因导入小鼠种系中。  相似文献   

6.
<正>转基因动物是通过向受精卵或早期胚胎中导入外源基因,有目的地对生物的遗传物质基础进行修饰、改造、培育新的品系。若外源基因与动物本身的基因(染色体)整合在一起,外源基因就能随生物细胞的分裂而增殖,在体内得到表达,并能稳定地遗传给后代。目前,已经有转基因小鼠、兔、绵羊、山羊、猪、牛、鸡和鱼等多种转基因动物问世。转基因动物是目前社会上讨论广泛、倍受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也存在很多争议。当前,农户是否愿意饲养转基因动物、  相似文献   

7.
应用非同位素标记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对9头不同世代的转OMT-PGH帮6头原代转hDAF基因猪外源基因整合位点的分布及其遗传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头原代转OMT-PGH基因猪外源基因分别整合在第7,13,2和8号染色体上,6头原代转hDAF基因猪外源基因分别整合在第13,6,11,2,7和7号染色体上,证实了用原核注射法转基因猪外源基因的整合是“随机”的,来自同一亲本,不同世代的5头转OMT-PGH基因猪,其外源基因均存在于第13号染色体上,与共同祖先原代转基因猪的整合位点相一致,表明转基因猪外源基因可以传递给后代,且整合位点的遗传是相对稳定的。  相似文献   

8.
转基因动物技术始于20世纪80年代,近30多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转基因动物的研究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并且是目前生物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这项技术是继连锁分析、体细胞遗传和基因克隆之后的第四项技术。转基因动物是通过向受精卵或早期胚胎中导入外源基因,有目的地对生物的遗传物质基础进行修饰、改造、培育新的品系。若外源基因与动物本身的基因(染色体)整合在一起,外源基因就能随生物的分裂而增殖,在体内得到表达,并能稳定地遗传给后代。目前,已经有转基因小鼠、兔、绵羊、山羊、猪、牛、鸡和鱼等多种转基因动物问世。  相似文献   

9.
动物转基因技术是指通过遗传工程的手段对动物基因组进行人为的改造,有目的地对生物的遗传基因进行修饰,并通过相应的动物育种技术使得这些经修饰改造后的基因在世代间得以稳定遗传和表达的一种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0.
1 概述 转基因动物即通过实验手段使动物基因组发生改变,这种改变能通过生殖系的遗传来获得具有特定表型或表达产物的动物。该类动物广泛应用于基因的结构与功能、基因的表达与调控、细胞功能等基础生物学研究;  相似文献   

11.
1基本概念1.1转基因动物(transgenic animal)转基因动物是指通过实验的某些方法,将人为构建的外源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的生殖细胞或早期胚胎(原核或受精卵),使其稳定地整合到动物基因组中,并能遗传给后代的动物。最早的转基因动物是鸡(munro,1968),其后是转基因鼠(Jaenish1974注射法,1976病毒感染法)。Palmiter等人在1982年将含金属巯蛋白基因启动子的DNA片断与大鼠生长激素基因融合,用注射法移入小鼠受精卵,经移植产下21只仔鼠,6只表达,10周龄时体重比同窝正常鼠大一倍,成为世界第一批超级鼠,引起巨大轰动。此后,相继获得多种基因、多畜种、…  相似文献   

12.
刘梅  朱延雄  刘爱华  王雷 《饲料工业》2006,27(11):22-25
1引言转基因作物是指利用重组DNA技术将外源基因整合于受体植物基因组,改变其遗传组成后产生的植物及其后代,也称为遗传修饰生物体(Geneticallymodified organisms,GMOs)。自1983年首例转基因植物——转基因烟草问世以来,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和销售收入均以倍数增长。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2005年达到9000万公顷,其中大部分种植在美国、加拿大和阿根廷。从转基因作物种类来看,转基因大豆占60%左右,其次是转基因玉米和棉花。我国大豆年产量仅次于美国、巴西和阿根廷,居世界第四,2003年大豆产量约1620万吨。但是,国产大豆仍远不能…  相似文献   

13.
动物转基因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起来,主要就是将外源基因或体外重组的基因结构转移到动物受精卵内组成新的融合基因。使其在动物体内整合和表达,产生具有新的遗传特征或性状的动物,并能将新的遗传信息稳定遗传给后代,获得转基因系或转基因群体,或者将外源基因在特定调控元件作用下在某些宿主组织中进行独立的复制,并在一定时间内表达外源蛋白。前者是永久性地表达,又称为整合表达,这种表达可以遗传,对改变动物的性状意义重大。后者是暂时性表达,不能遗传给后代,只在当代表达,这种表达为动物疾病进行基因治疗和基因预防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转基因动物(transgenic animal)指的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地导入外源基因来改变动物的遗传组成,从而改变动物的某些性能,以达到特定目的的一类动物。目前,转基因动物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促进动物生长,改善产品品质,动物抗病育种,生产药用蛋白、营养保健品(医疗)和可用于人体器官移植的动物器官等领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  相似文献   

15.
综述了动物转基因技术当中关于转移基因的选择、导入方法以及整合和表达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了该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胚胎干细胞是存在于早期胚胎或原始生殖嵴,具有发育全能性和无限增殖能力的一类细胞.作为实验材料,该类细胞已广泛应用于基因的表达与调控、细胞分化的机制、动物克隆及转基因动物生产等研究领域.与其他哺乳动物胚胎干细胞的研究相比,虽然鱼类胚胎干细胞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迅速.本文综述了鱼类胚胎干细胞的分离培养、生物学特性、体外分化能力及嵌合体形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关于线粒体DNA(mtDNA)进化遗传学方面的研究已成为分子遗传学领域的热点,线粒体DNA作为核外遗传信息系统及其具有的遗传特点,已成为研究真核生物分子遗传学、发育生物学和分子系统进化的重要模式体系。线粒体DNA是一种核外遗传物质,与核DNA相比,具有分子质量小、结构简  相似文献   

18.
迄今为止,畜禽绝大部分经济数量性状的遗传进展都是利用表型和系谱信息通过传统的数量遗传学方法取得的。控制数量性状的多基因一直被作为一个遗传整体用统计学方法加以研究和分析,在遗传评定中没有利用任何影响数量性状的遗传位点信息,从而造成评定结果准确性不高、遗传进展缓  相似文献   

19.
动物遗传标记的发展,经历了从形体特征到血液蛋白多态,再到DNA多态这样一个发展 过程.分子遗传标记技术的成熟使得畜禽数量性状图谱越来越系统化和完善,为畜禽改良提 供了新的手段[1].DNA甲基化是基因表达调控的一种重要机制,是哺乳动物DNA最常见的复 制后调节方式之一.DNA甲基化通过图式和数量的改变,对生物遗传信息进行调节,在基因表 达调控、发育调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作为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DNA 甲基化在植物遗传育种中已被广泛应用,但是在动物分子育种中的相关报道还不多.本文拟 就DNA甲基化的基本原理、在动物基因组中的丰度、检测方法以及其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情况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20.
以中苜1号无菌苗子叶为外植体,采用农杆菌介导的叶盘法,将含有CryIA(a)/CryIA(c)基因、半夏凝集素(pta)基因和bar基因的双价抗虫植物表达载体p3300-Bt-pta导入苜蓿子叶中,在含除草剂的筛选培养基中连续筛选,获得抗性转化植株.研究了农杆菌菌液浓度、浸染时间、共培养时间等因素对苜蓿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素对苜蓿转化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当转化的菌液浓度OD600为0.6、浸染时间为10min、共培养时间为3d时转化效率较好.载体的抗性基因为除草剂草丁膦抗性的Bar基因,对子叶外植体的最佳筛选浓度为8mg/L;抑制农杆菌所用Carb的有效工作浓度为400mg/L,以后继代逐次减少用量到100mg/L;按此方法以根癌农杆菌菌株EHA105介导,将双基因Bt和pta导入紫花苜蓿品种"中苜1号",最终获得122棵除草剂草丁膦(ppt)抗性的植株,经过初步的PCR及RT-PCR分子生物学检测,有30棵检测到特异性条带,表明外源基因已成功整合到苜蓿基因组中,并在转录水平得到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