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野生古茶树资源主要生化成分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生古茶树遗传多样性最为丰富,是最具有保护和研究价值的初级茶树种质资源。以23份野生古茶树资源为供试材料,采摘夏梢1芽2叶制备蒸青茶样,进行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总量、咖啡碱和各儿茶素组分含量等生化成分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水浸出物变幅为43.65%~51.19%,高水浸出物(>45.00%)资源有21份;茶多酚变幅为12.02%~38.60%,高茶多酚(>25.00%)资源有16份;氨基酸变幅为1.46%~3.41%;咖啡碱变幅为2.17%~4.91%;儿茶素总量变幅为15.52%~25.89%;非酯型儿茶素变幅为5.09%~9.84%;酯型儿茶素变幅为5.02%~16.57%,其中EGCG变幅为2.87%~10.01%,高EGCG(>8.00%)资源有4份;除茶多酚和氨基酸生化指标外,酚氨比也可以作为茶树品种适制性生化指标,初筛选出适制绿茶资源有5份,红绿茶兼制资源有11份,适制红茶资源有7份。供试23份野生古茶树资源内含物质丰富,可以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要资源,也为有针对性地合理开发利用和培育茶树品种提供优良资源材料。  相似文献   

2.
旨在分析云南野生大理茶种质资源生化成分多样性。本研究以21份云南野生大理茶种质资源为实验材料,对茶多酚、氨基酸、水浸出物、咖啡碱及儿茶素组成等生化成分含量进行测定,鉴定评价其生化成分多样性。结果表明,茶多酚含量为18.80%~25.20%、氨基酸总量为2.00%~3.90%、咖啡碱含量为1.10%~4.10%、水浸出物含量为45.30%~52.50%、儿茶素总量为4.37%~14.17%、变异系数范围为3.33%~157.89%,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1.77。基于生化成分含量的聚类分析将21个野生大理茶分为2个类群,其中第1类群的C、EC、非酯型儿茶素及儿茶素总量含量较低;第2类群的EGCG、ECG、酯型儿茶素和儿茶素总量含量较高。云南野生大理茶种质资源生化成分含量的平均多样性指数较低,从中初步筛选出高茶多酚资源1份、低咖啡碱资源2份及高氨基酸资源1份,这些优异资源可以直接利用或作为茶树育种的优良亲本材料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古丈群体品种单株间生化成分的变化及差异情况,初步判断各茶树资源的特点和适制性,筛选一批符合不同茶类要求的优良单株,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古丈地方茶树资源春季鲜叶主要生化成分(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水浸出物、咖啡碱、茶氨酸和儿茶素)的含量,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以测定结果为基础。通过主成分分析出共5 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86.90%;聚类分析将10 个供试样及2 个对照样分为4 类,茶多酚和水浸出物含量在各分类间存在较大差异,测定的其他生化成分含量差异不明显。所研究的古丈茶树资源整体表现为高水浸出物、高氨基酸、高可溶性糖、低茶多酚、低酚氨比、低咖啡碱。试验从10个供试茶样中筛选出8个适制绿茶单株、2个红绿茶兼制单株,其中游离氨基酸高于4%的种质资源3 份、茶多酚含量低于16%的种质资源3 份、咖啡碱低于2%的种质资源为1份、酚氨比低于5的种质资源3份。  相似文献   

4.
以定植于国家大叶茶树资源圃(勐海)中的50份云南不同地方茶树资源为试验材料,测定其生化成分进行统计分析,筛选特异资源。结果表明,50份云南不同地方的茶树资源茶多酚含量为20.35%~33.02%,平均含量为26.72%;氨基酸含量为1.95%~4.20%,平均含量为2.99%;咖啡碱含量为2.03%~5.17%,平均含量为2.93%;儿茶素总量为8.21%~21.29%,平均含量为11.12%。50份云南不同地方茶树资源茶多酚、氨基酸含量较高,32份试验材料属于高茶多酚茶树种质资源(茶多酚含量≥25.0%),26份试验材料属于高氨基酸茶树种质资源(氨基酸含量≥3.0%),1份试验材料属于高咖啡碱茶树种质资源(咖啡碱含量≥5.0%),1份试验材料属于高儿茶素茶树种质资源(儿茶素总量≥20.0%)。筛选出的茶树种质资源可为茶树遗传改良与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李燕  徐富林  杨春  郭燕  郭灿  陈正武  刘亚兵 《种子》2022,(11):62-70
为明确望谟地方茶树资源生化成分特性,挖掘具有育种潜力的资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检测20份望谟地方茶树种质生化成分,并进行统计分析和单株鉴选。结果表明,20份种质的生化成分变异幅度大,平均变异系数为32.73%;多样性较丰富,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693~2.016,平均为1.663;酚氨比在5.41~39.51之间。通过聚类分析将20份种质分为三大类,第1类群的氨基酸含量、茶氨酸含量和咖啡碱含量最大,第3类群的茶多酚含量、酚氨比和儿茶素总量最高,第2类群居中。初筛出特异资源7份,其中高茶氨酸(≥3.0%)资源1份,高GCG(>1.5%)资源1份,高氨基酸(≥4.5%)资源5份;筛选出14份高茶多酚含量(≥20%)和4份高EGCG(≥9.0%)的潜在优良资源;通过预判其生化成分,初筛出适制绿茶的资源3份,红绿兼制的资源11份和适制红茶的资源6份。  相似文献   

6.
不同茶树资源春梢生化成分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试验以四川茶区33个地方茶资源和19个引进茶树品种作为供试材料,取其春梢1芽2叶蒸青固样,进行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儿茶素总量、酯型儿茶素总量、简单儿茶素总量等生化成分分析,以期为四川茶区名优绿茶的发展、优质茶树资源的筛选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供试的52个茶树资源均具有高水浸出物(>45%)特性;‘天府28号’具有高氨基酸(>4%)特性;N-2、N-4、N-5具有高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10%)特性。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掌克古茶树无性系苗主要形态性状和生化成分的遗传多样性,为科学合理利用掌克古茶树种质资源提供依据。本研究以43份掌克古茶树两年生无性系苗为材料,田间调查其主要形态性状,测定春梢一芽三叶生化成分,并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结果显示,掌克古茶树无性系苗主要形态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6.55%~37.30%,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95~2.04;春梢生化成分变异系数为14.49%~28.75%,多样性指数为1.44~1.93。各形态指标和生化成分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将13个指标简化为5个因子,累积贡献率达到68.28%。在欧式距离10处,43份材料被分为三大类群;类群Ⅰ包含24份材料,类群Ⅱ包含10份材料,类群Ⅲ包含9份材料。掌克古茶树无性系苗主要形态性状和生化成分的变异较大,遗传多样性丰富;聚类到类群Ⅲ的ZK7、ZK11、ZK13、ZK15、ZK16、ZK22、ZK19、ZK23、ZK37等材料综合性能较好,具有较高选育价值。  相似文献   

8.
‘江华’苦茶资源生化成分的聚类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和HPLC法测定江华苦茶群体品种单株茶树新梢中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茶氨酸以及生物碱类和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进一步对主要生化指标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将100份单株分为6类,第I类表现为非酯型儿茶素含量最低;第II类表现为茶多酚、酚氨比、酯型儿茶素比例以及咖啡碱含量最低;第III类EGC含量最高;第IV类茶多酚、酚氨比以及可可碱含量最高,茶氨酸含量最少;第V类咖啡碱、D,L-C、EC、ECG、儿茶素总量、非酯型儿茶素的含量最高;第VI类氨基酸和茶氨酸含量最高,儿茶素总量最低。6个类群生化成分之间的差异明显,为优异茶树资源的选育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了普洱地区35个茶树(C.sinensis var.assamica (Masters) Kitamura)种质资源,包括20份古茶树资源,7个新选育品系、3个地方群体种、4个特异种质资源和对照品种(云抗10号),一芽二叶春梢中茶多酚各组分含量,并根据各组分相对含量对其进行了聚类分类.结果表明,所有种质...  相似文献   

10.
采用定点的方法,对自然干旱条件下茶树生理生化日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自然干旱条件下,茶树的生理功能下降,茶树的生理功能指标叶绿素含量、新梢的含水量、根系活力、单位体积的根重较正常情况下降低了 15.6%、6.0%、24.1%、20.6%,而百芽重却上升了9.5%; 茶树生化成分有升有降,氨基酸、咖啡碱含量下降0.5%、 0.7%,而茶多酚、水浸出物上升了2.7%、1.4%。另外对暖冬对茶树影响研究得到,茶树根系活力、根重、叶绿素含量上升了19.3%、6.3%、13.1%,而百芽重下降了18.6%;茶叶的生化成分有升有降,茶叶水浸出物、氨基酸、咖啡碱下降4.27%、0.34%、0.24%,而茶多酚上升5.32%,但茶园的生物量增加,特别是有害生物增加和出现频率高。  相似文献   

11.
古茶园与台地茶园鲜叶常量成分及成茶品质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比较古茶树与台地茶树芽叶常量成分及大树茶与台地茶品质,为茶树资源古茶树的评价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以云南省勐海县南糯山古茶园鲜叶和台地茶园鲜叶为原料,制成不同茶样,通过感官审评结合品质成分分析展开比较。结果表明:(1)古茶园鲜叶成茶品质的物质基础优于台地茶园鲜叶,主要生化成分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咖啡碱、水浸出物含量均高于台地茶园鲜叶;(2)从各种成茶品质成分含量来看,大树茶有味物质组成配比更适合于消费者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大树茶的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台地茶,儿茶素含量、酚/氨显著低于台地茶;(3)从各种成茶感官品质来看,大树茶味感优于台地茶,主要表现在滋味协调、味厚、鲜爽回甘,而台地茶味薄、浓带苦涩、欠协调。从冲泡次数来看,大树茶可达5次,多台地茶1次,具有更好的耐泡性。综上,采制于古茶园的大树茶较采制于台地茶园的台地茶消费者接受性高。  相似文献   

12.
白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以其独特的加工工艺、清甜的品质特征及保健功效深受消费者喜爱。为了解云南各类白茶的品质状况和特点,本研究以云南当地茶树品种鲜叶与加工方法制作的‘云南白茶’和传统福建‘政和白茶’各6个样品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含水量、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并进行感官审评,分析比较‘云南白茶’和‘政和白茶’在生化成分以及感官品质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云南白茶’茶多酚、氨基酸和咖啡碱平均含量分别为30.83%、5.00%、4.87%,‘政和白茶’的分别为29.76%、7.22%、5.02%;从感官审评看,‘云南白茶’滋味甜醇鲜爽,‘政和白茶’清甜淳滑,‘政和白茶’外形较‘云南白茶’好。‘云南白茶’与‘政和白茶’在生化成分和感官品质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3.
云南野生茶树的地理分布及形态多样性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和起源中心,茶树种质资源种类众多,遗传多样性丰富,在茶学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通过野外调查与文献资料的整理,对云南野生茶树资源的地理分布和形态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1)野生茶树在云南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西双版纳、普洱、保山等8个地区;(2)野生茶树与栽培茶树在形态上有明显差异;(3)云南野生茶树在形态分类上有22个种和2个变种,野生茶树呈现丰富形态多样性;(4)生境破坏是导致野生茶树数量锐减的主要原因,建议今后应加强珍稀濒危野生茶树种质的调查、收集保存、生态型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和利用,为促进茶树新品种选育及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4.
云南不同茶区茶树种质资源的红碎茶香气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盛美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1):156-161
为了探讨云南不同茶区茶树种质资源的红碎茶香气成分特征物质及种质间香气组成的差异,采用GC/MS方法,对保存于国家种质大叶茶树资源圃内云南省11个县共16份茶树种质资源的红碎茶香气成分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构成云南红碎茶香气特征性物质主要是芳樟醇、(E)-2-己烯醛、苯乙醛、香叶醇、反式氧化芳樟醇、雪松醇、水杨酸甲酯、顺式氧化芳樟醇、正己醛、橙花叔醇。香气指数(FI)聚类分析,可把16份种质的红碎茶香型划分为三种类型:(1)高芳樟醇及其氧化物含量类型;(2)高芳樟醇及香叶醇含量类型;(3)高(E)-2-已烯醛含量型。 萜烯指数(TI)分析表明,保山市和临沧市的红碎茶香气特征较为接近,西双版纳州、德宏州、普洱市的红碎茶香气特征较为接近。综上,云南不同茶区茶树种质资源的红碎茶香气存在地方风格,红碎茶香气地方风格的存在与各地栽培的地方品种资源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5.
云南西双版纳古茶树的地理分布、多样性及其利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云南西双版纳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叶发源地之一,保存了大量的古茶树资源。本文总结了西双版纳古茶树研究进展,明确了古茶树在西双版纳的地理分布,探讨了西双版纳古茶树的多样性,提出了古茶树保护利用建议,为古茶树资源保护、利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在同一栽培环境条件下,云南茶树品种与肯尼亚茶树品种加工成的红碎茶品质成分差异原因,推动云南红茶品种改良,对16个云南茶树品种及5个肯尼亚茶树品种加工成的红碎茶中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水浸出物、茶黄素(TF)、茶红素(TR)、茶褐素(TB)含量进行测定,并对红碎茶品质进行感官审评。结果表明,云南茶树品种与肯尼亚品种加工的红碎茶中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水浸出物及TF、TR、TB含量差异均不显著。但是云南红碎茶中氨基酸、TF含量总体低于肯尼亚红碎茶,5个肯尼亚红碎茶TF≥1.00%,仅有2个云南红碎茶TF≥1.00%。云南及肯尼亚红碎茶的TF、TR及TB所占的比例不尽相同,云南红碎茶的TF:TR:TB=1:9.4:10.3,肯尼亚红碎茶的TF:TR:TB=1:5.7:5.3。总体上,云南红碎茶的汤色多为红亮,而肯尼亚红碎茶多为红艳明亮,云南红碎茶的甜香总体上不如肯尼亚红碎茶的浓郁持久,而且滋味浓强及鲜爽度也弱于肯尼亚红碎茶。但是‘云抗50号’、‘云抗43号’、‘云抗37号’、‘佛香1号’、‘佛香2号’、‘佛香3号’加工的红碎茶综合品质感官审评得分接近或超过肯尼亚茶树品种,可作为优质红茶品种进一步推广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