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河南省麦玉种植区主要灾害灾变特征、规律,按照“灾前预防、灾中调控、灾后补救”的技术构建原则,根据多年试验示范和生产实践,总结、集成了小麦-玉米周年减灾栽培技术模式,以期为科学开展麦玉周年防灾减灾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现代农业科技》2016,(12):47-49
介绍苏北地区小麦—玉米周年高产栽培技术,具体包括品种选择、播期确定、管理、收获等方面内容,同时也介绍了小麦和玉米各个时期的防灾减灾技术,以达到小麦、玉米周年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基于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建立以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灾害承受体脆弱性和防灾抗灾能力为主的评估体系,选取河北省沧州市1986—2017年的逐日降水量、小麦播种面积、减产率等指标,利用GIS分析技术和加权综合评价方法,对河北省沧州市小麦干旱气象灾害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大面积的小麦干旱灾害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青县地区、沧州市区,大多是由于干旱致灾因子危险性较大所致;东部承载体易损性相对低,导致干旱灾害发生的风险较低;沧州市区西部的环境敏感性特别高,市区北部防灾减灾能力较差,市区西部的小麦干旱灾害发生风险高于东部。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进一步探讨小麦—玉米周年滴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从山东省东昌府区的水肥一体化应用现状角度入手,就小麦—玉米周年滴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和说明。【方法】明确小麦、玉米两种作物在栽培过程中的节水灌溉要点,确保淡水资源和养分能够针对性地供给。【结果】通过应用该项技术能够达到满足小麦和玉米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水分需求、养分需求,一次铺设滴灌带有利于两茬作物的使用,大大节约了成本。【结论】小麦—玉米周年滴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节水和节肥效率显著,值得在今后小麦、玉米栽培管理过程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陇东地区冬小麦和春玉米种植的干旱风险,为指导该区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和有效地进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陇东主要农作物产量灾损角度出发,利用作物产量资料和气象资料,对历史干旱灾损情况(干旱分布、干旱发生强度和频率、干旱灾损分布)、受灾体种植面积比例和当地产量水平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建立干旱灾损风险评估模型,确立综合区划指标,并进行干旱灾损风险区划。【结果】陇东多数县(区)冬小麦、春玉米因旱减产率大于20%的年份分别超过20%和14%;冬小麦、春玉米生育期间各类干旱发生频率分别为53%~94%和34%~80%;环县是陇东地区干旱发生最多,重度、极重度干旱发生频率最高的地区,冬小麦、春玉米干旱灾损率最大值均在环县,分别大于30%和20%;根据标准化风险指数将陇东冬小麦、春玉米种植区域分为低、中、较高和高4个风险区,对应的标准化风险指数(Ei)冬小麦分别为:Ei≤0.1,0.1Ei≤0.3,0.3Ei≤0.5,Ei0.5,春玉米分别为:Ei≤0.2,0.2Ei≤0.5,0.5Ei≤0.7,Ei0.7。【结论】陇东冬小麦和春玉米干旱风险分布自南向北逐渐增加,呈纬向分布;陇东北部是高风险区,中北部是较高风险区,中南部是中度风险区,东南部是低风险区。  相似文献   

6.
草地贪夜蛾在小麦玉米上均有所发生,防控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效,防治处置率、综合防治效果和危害损失率都控制在目标范围以内,没有发生玉米、小麦的大面积连片成灾减产。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小麦—玉米连作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周年平衡施肥技术规程,主要包括小麦、玉米生长季节肥料用量及运筹方式等内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三门峡市湖滨区农作物主要间套作模式及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三门峡市湖滨区农业生产实际,总结形成了适合该区的几种农作物主要间套作模式,包括"小麦+菠菜—玉米+白菜"、"棉花—小麦+油葵"、"红薯—小麦+玉米"、"小麦—烤烟",以期提高复种指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枣庄市夏玉米在小麦破茬、优选良种、适度规模经营、机械直播、合理密植、科学施肥、适当化控、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异常灾害应对、适时收获等技术环节进行详述,总结熟化"枣庄市夏玉米异常灾害预警应对减灾稳产技术规程",以期提高玉米异常灾害减灾预警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小麦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评价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建立作物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评价方法,对省级单元小麦自然灾害风险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方法】基于区域自然灾害理论,构建作物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差异化赋权方法,综合加权得到灾害风险综合评价指标(I),基于I进行风险综合评价和分级,并利用小麦因灾损失估算值(L)进行验证。【结果】基于以小麦为承灾体的不同类型灾害发生频次和危害程度分析致灾因子的构成和危险性的区域分异;利用14个评价指标对不同省区小麦自然灾害的孕灾环境不稳定性(S)、致灾因子危险性(H)、承灾体脆弱性(V)和抗灾减灾能力(C)进行了评价和比较;利用各省区小麦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评价值,借助GIS技术将风险评价结果进行直观化表达,显示西北麦区、黄淮麦区和长江中下游麦区的省区具有较高的灾害综合风险,风险评价值与基于灾情数据的小麦灾损估算值显著相关。【结论】评价方法和结果可用于寻求和发展风险监测、预警、防灾减灾等缓解小麦生产风险的综合策略。  相似文献   

11.
《山东农业科学》2019,(6):69-74
盐碱地是我国重要的后备耕作资源,构建合理的耕作制度是其绿色开发的重要一环。为了有效利用及改良盐碱地,本研究于2017—2018年以小麦复种玉米、苜蓿单作为对照,分别设置小麦玉米与5行、10行苜蓿间作处理,研究其对土壤含盐量及各作物产量、土地当量比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玉米间作苜蓿可以降低0~40 cm土层含盐量,提高小麦玉米的穗粒数、粒重和净面积单产,提高苜蓿周年干物质产量。对小麦玉米来说,两种间作模式均表现出种间互补作用大于种间竞争作用;对苜蓿而言,虽然不利于净面积单产提高,但减产均不显著。小麦季间作5行苜蓿的土地当量比低于间作10行苜蓿,但其玉米季和周年土地当量比较高。从周年来看,小麦玉米间作5行苜蓿是较佳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优化小麦-玉米周年秸秆还田方式,实现系统碳效率及经济效益协同提高,促进小麦-玉米周年可持续生产.[方法]基于8年小麦-玉米周年秸秆还田长期定位试验,分析小麦、玉米秸秆双季还田(D)与小麦秸秆单季还田(S)对作物秸秆产量和碳投入量的影响,明确不同碳投入量对小麦-玉米周年产量及其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影响;系统分析碳效...  相似文献   

13.
平昌县地处四川省东北部、米仓山南麓,是西南地区典型伏旱高发区之一,十年九灾,十灾九旱。近年来,该县狠抓旱作农业,突出发展地膜玉米生产,探索抗旱减灾途径,提高粮食产能,全县玉米产量年均增幅达10%以上。  相似文献   

14.
水肥互作对小麦—玉米周年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明小麦—玉米周年水肥利用效率,在通许县壤质潮土区开展了小麦—玉米周年水肥一体化研究,氮(N)肥设置0、180、90+90、135+45、270、135+135、360、180+180、180+90+90kg/hm28种运筹模式,灌水(W)量设置225、450、675 m3/(hm2·次)3个水平,以期为粮食高产和水肥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水肥一体化对小麦、玉米的生长发育具有积极效果,与不施肥的相应对照相比,小麦株高、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以及玉米穗行数、行粒数、穗粗、穗长、5穗籽粒质量和百粒质量均有所增加,其中小麦各生育性状以N180+90+90-W675处理表现最好,玉米各生育性状总体以N180+180-W675处理表现最好。在同等氮肥用量的情况下,分期施肥处理的产量和灌水利用率均高于一次性施肥处理。其中,小麦产量和小麦—玉米综合产量的变化趋势一致,均以N180+90+90-W675处理最高,分别较相应对照增产25.42%和28.43%;玉米产量则以N180+180-W675处理最高,较相应对照增产33.21%。在不考虑土壤水和降水的情况下,小麦、玉米和小麦—玉米综合的灌水利用率均以小灌水量最高,其中小麦和小麦—玉米综合的灌水利用率分别较对照提高0.75~3.40 kg/m3和1.13~6.14 kg/m3;玉米灌水利用率除N180+180-W450处理较对照有所减少外,其他处理较对照提高1.72~11.14 kg/m3。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套种与直播对周年小麦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提高周年种植小麦和玉米的经济效益,本试验选用近几年推广面积较大的冬小麦品种烟农5158,玉米品种登海3622和金海5号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套种改为直播的种植方式,虽然玉米产量有所降低,但降幅较小,尤其是近年来玉米粗缩病的发生较重,套种玉米增产优势被削弱,综合全年产量,直播方式优于套种方式,但产量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16.
小麦、玉米"双晚"高产高效栽培模式是通过有效调控作物生育进程,最大限度利用光、热、水、气等自然资源,优化周年资源分配,提高光能利用率,提高周年高产高效生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灾区玉米正处于苗期阶段,是栽培管理的关键时期,必须加强田问管理,重点抓好. 1.及时抢收,为玉米减灾增产创造时空条件.灾区玉米多与小麦、马铃薯等作物问套种植,及时抢收已成熟作物,既避免近期降水偏多而导致小春粮食作物未及时收获发生霉烂损失,也为玉米增产提供较好的时空条件.  相似文献   

18.
在红壤旱地水分周年季节性变化和湘南气候的影响及施用等量肥料水平,采用小麦-玉米-小麦-大豆红薯两种间套种植制度进行定位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小麦-玉米间套种植制度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小麦-大豆红薯的间套种植制度。  相似文献   

19.
基于山东省1978-2012年粮食生产及自然灾害数据,利用灰色预测模型量化分析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估计粮食灾损量并测算不同粮食作物灾损量与不同自然灾害间的关联系数,得出结论如下:1)1979-2012年间,粮食总灾损量年平均146.50万t。平均波动周期5.67 a,总体来看波动幅度不断减小,具体来看各周期振幅呈现减小、增加、减小的变化规律。2)1979-2012年间,小麦灾损率平均波动周期6.60 a,灾损平均变化率-0.33%;玉米灾损率平均波动周期3.67 a,玉米灾损平均变化率-0.43%。3)各类自然灾害对小麦、玉米的影响程度均表现为:旱灾风雹灾害水灾。  相似文献   

20.
潍坊市小麦玉米两熟高产综合配套技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解决小麦玉米周年光热资源利用率较低等问题,将小麦玉米一年两熟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统筹考虑,通过合理选用搭配品种、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重新确定小麦玉米播种收获期、改革种植方式、加强田间管理等措施,集成小麦玉米两熟高产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