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快速创制加工型辣椒胞质雄性不育(CMS)恢复系材料,本试验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花药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将完全恢复的恢复系812的恢复基因Rf导入自交系940,创制含恢复基因的新种质。对其中含Rf的5个花培二代苗系与不育系83-3A进行测交,结果表明,测交株系均表现恢复,且测交株系的恢复株率均为100%。本研究说明结合花药培养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可以达到快速有效育种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为培育抗疫病加工型辣椒品种,本研究利用花药培养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olecular assisted selection,MAS)相结合的方法将抗疫病材料PPTC54和PI201234的抗性基因导入优良自交系939、812、83-3、968和花培双单倍体(doubled haploid, DH) H12-11,进行抗疫病新种质创制的研究。结果表明,在5个加工型辣椒基因型中以(PPTC54×83-3) F1诱导出的胚状体成苗率最高,可达87.1%;流式细胞仪测定36个花培再生株的DNA含量分布,其中单倍体株数占80.6%;经PCR检测,筛选出14个抗疫病DH系,且聚合抗疫病基因的各株系间农艺性状存在差异。本研究说明结合花药培养与MAS可快速创制特异育种新种质,加速育种进程。  相似文献   

3.
稻米香味是水稻的重要食味品质之一,其主要受第8染色体上编码甜菜碱脱氢酶基因Badh2控制,该基因突变可导致香味物质2-乙酰-1-吡咯啉(2-AP)的含量增加从而促进香味的产生。本研究以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自主选育的优质籼型杂交稻保持系明太B为受体,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其Badh2基因进行编辑和敲除。获得2个T0代转基因纯合突变体植株并对其衍生的48个T1代单株进行鉴定和分析,获得1个不含转基因载体骨架且在第2外显子插入单个碱基T的纯合突变体株系明太B-badh2。利用半定量PCR和qRT-PCR技术以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检测Badh2基因相对表达量和2-AP含量;同时采用农业行业标准(NY/T1433-2014)推荐的48对水稻SSR引物进行指纹图谱分析。结果表明,该株系Badh2基因RNA表达水平显著下调;籽粒中香味物质2-AP的含量显著增加;指纹图谱分析发现,仅1对引物Rm571在野生型和突变体之间鉴定到等位变异,两组材料遗传差异较小。此外,本研究还对野生型和突变体T2代植株表型性状、稻米蒸...  相似文献   

4.
辽星8号(珍珠2号/辽粳454/珍珠稻/丰锦)是由辽宁省稻作研究所运用核心种质理论,采取复合杂交及系谱选育方法,历经12年潜心研究  相似文献   

5.
齐粒丝苗是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与台山市农科所合作育成的优质软性丝苗型水稻新品种.该品种用台山当地的特优品种"澳粳占"为母本,与本所育成的高产软性米品种"巨丰占"杂交育成.2004年3月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因其米质好,在本省种植面积发展很快,2000年晚季育成,2001年开始小面积试种,2002年种植面积已达36000hm2,2003年发展到42189hm2.在华南双季稻区可作早、晚稻兼用.  相似文献   

6.
@@龙粳30(原代号龙花01-558)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水稻研究所和黑龙江省龙粳高科有限责任公司联合育成。该品种具有产量高、米质优良、抗稻瘟病强、耐冷性强、抗倒性强等突出优良特性,2011年1月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审定编号:黑审稻2011003。  相似文献   

7.
1 垦稻10号(原代号垦92-509)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富士光为母本,以合交7811-2为父本有性杂交育成.生育日数136d,主茎叶数12~13片,需活动积温2550℃,株高93.9cm,穗长17.2cm,每穗76.9粒,长宽比2.1,千粒重26.2g,分蘖力强,株型收敛.2000-2001年人工接种鉴定苗瘟6~8级、叶瘟5~6级、穗颈瘟5级,自然感病鉴定苗瘟5~7级、叶瘟3~5级、穗颈瘟3~5级,抗性强于对照.  相似文献   

8.
9.
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1 989年引进粘稻 ,1 991年从其天然杂交变异株中选长粒型谷粒 ,1 993~ 1 994年产量和异地鉴定培育成功龙粳长粒香。 1 995~ 1 996年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晚熟组区域试验并在阿城、五常等地区试种。 1 995年送日本国际粳米鉴评会 ,被评为优质米。 1 99  相似文献   

10.
征集近年特别是2015年审定的适宜长江中下游(沿淮)流域长粒、两系杂交籼稻新品种,在常规相同栽培管理条件下,对其产量表现、特征特性(农艺性状、经济性状、综合抗性、稻米品质等)进行田间试验记载及室内考种。结果表明,苏两优295、深两优9310较对照皖稻153增产,可以推广;其他品种均比对照减产,但C两优513、Y两优1928与对照相比减产不显著;综合产量、抗性、稻米品质等因素,C两优513、Y两优1928、科两优889、徽两优898可以作为搭配品种种植。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21世纪初广西育成"小粒丝苗米型"常规优质稻品种与杂交稻品种及国际高档优质品牌米的差距,提出以增加谷粒长度从而提高千粒重为核心,实现优质常规稻产量和品质同步提高的广西长粒型高档优质常规稻育种策略,该策略包括了大长粒型育种策略和细长粒型育种策略.采取大长粒型育种策略育成了桂育7号等4个大长粒型品种,千粒重在22 g以上,产量、品质均较"小粒丝苗米型"品种显著提升,粒长有较大幅度增长,平均粒长达70.mm,最高产量达到109.t/hm2,实现广西优质常规稻产量和品质的最新突破,采取细长型育种策略育成力源占2号,米粒长达到75.mm,长宽比达46.,粒长和米质赶超国际名牌米水平,填补了广西细长粒型高档优质稻品种空白.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利用两个具有粒型差异的籼稻材料14931和R1961进行杂交、自交获得F2代分离群体。利用在亲本间有多态性的102对SSR标记进行基因型分析,同时对粒长、粒宽、长宽比和粒重4种性状进行了表型鉴定,并采用完备区间作图法(ICIM)对上述性状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上述粒型性状在F2群体均呈正态连续分布,表现为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共检测到12个与粒型性状相关的QTLs,分布于第1、第2、第5、第8、第10和第11染色体上。除qgl2-1和qgl2-2之外,其余有10个增效等位基因来自于小粒亲本材料R1946。粒长、粒宽和粒重均分别检测到4个QTLs,但籽粒长宽比未能检测到QTL。其中,qgl1、qgw5-1和qkgw5-1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分别为14.55%、26.28%和15.25%,为主效QTL,并且检测到控制粒长的qgl1可能是新的QTL位点。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解析和克隆新的粒型QTLs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红突31系浙江舟山地区农科所利用电子流辐射处理红410诱变育成的长粒优质早籼新品种。1984年引入宁海县参加早稻品种区试,表现抗病、丰产。1985年进行多点试种表现优质、丰产、抗病。  相似文献   

14.
花药培养技术是目前小麦生物技术育种中应用最为成功的方法。从1970年代以来,国内外相关学者通过不断优化该技术体系,进而应用于育种实践中,先后育成50多个小麦品种在生产中推广应用,成为小麦常规育种的有益补充。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多年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该技术在小麦种质资源创制及育种中的应用情况,首次较为全面地统计了迄今为止国内外研究者利用花药培养技术育成的小麦品种,分析了影响小麦花培育种的主要因素,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选用改良M 8、N 6基本培养基和麦芽糖、蔗糖设置4种不同处理水平的诱导培养基进行花药培养。结果表明,对于大部分籼稻材料,诱导愈伤培养基添加N 6培养基和麦芽糖较为理想。以7个籼稻品种(系)为材料进行花药培养,筛选出高花药培养力基因型农香24、襄中稻3号、禾香1号和襄中稻1号,可作为单倍体育种、构建DH群体以及遗传转化的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6.
嘉禾香 1 号是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可得丰种业有限公司等选育的长粒粳稻新品种。该品种高产稳产,谷粒细长,稻米有香味,蒸煮食味品质特优,于 2020 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对嘉禾香 1 号选育过程、优质食味与高产稳产特征特性进行研究和总结,为该品种高产栽培和大面积推广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水稻花药培养技术在新品种选育中的利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该文综述了花培技术在培育新品种中的利用途径,认为其利用途径一方面是快速获得纯系,培育新品种,缩短育种年限,另一方面可以对花药(花粉)诱变或与其它先进技术相结合,快速获得纯系目标材料,达到创新种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19.
分析了粳稻中具有长粒特性的水稻品种“西海187号”的增产要素,并且探讨了该品种的增产要素和长粒性一起遗传给后代的可能性。西海187号在中肥和高肥条件下,三年进行了五次栽培试验,表现出稳定的丰产性,较短粒型的“日本晴”和“黄金晴”平均增产  相似文献   

20.
优质长粒晚粳新资源——宁波2号宁波2号是宁波市农科所利用龙睛2号/221糯∥秀水37(黑粳)为母本,与晚粳宁67为父本杂交选育的具长粒特点的晚粳新类型。该品系的选育成功为优质高产晚粳育种提供了新的稻种资源。宁波2号主要特点是稻米长粒型,米粒坚硬,晶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