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山区鲟鱼的高效养殖提供参考,在流水池塘养殖模式下,进行1次/d、2次/d、3次/d、4次/d和5次/d的投喂频率试验,研究不同投喂频率对杂交鲟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投喂频率对流水池养殖模式下杂交鲟幼鱼生长性能有显著的影响;高频投喂(4次/d和5次/d)鲟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脏体比和肥满度均显著高于低频率投喂处理(1次/d、2次/d、3次/d);3次/d和4次/d的饲料效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在流水池养殖模式下,杂交鲟幼鱼日投喂频率以4次/d为宜。  相似文献   

2.
不同投喂频率对网箱养殖长吻能幼鱼生长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在适宜投喂频率范围内,随着投喂频率的提高,投喂频率显著地影响长吻鮠幼鱼生长率和摄食率。饱食投喂条件下,长吻鮠鱼幼鱼的养殖中。每天投喂3次为适宜的投喂频率。  相似文献   

3.
在水温(28.59±1.74)℃下,选用冰鲜杂鱼饲养平均体质量为858.73g的鞍带石斑鱼,经过60d的生长实验,研究了不同投喂频率(1次/d、1次/2d、1次/3d)对流水养殖鞍带石斑鱼生长、摄食及免疫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喂频率对鞍带石斑鱼存活率的影响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期间各个实验组存活率在99.40%~99.80%之间;各实验组间的肥满度(CF=2.22~2.35)、体质量变异系数(SV=20.08~24.27)、饲料系数(FCR=2.70~3.01)和日增质量(7.50~12.51g/d)均无显著影响(p0.05),而投喂频率1次/d组和1次/2d组的特定生长率(SGR)和相对增质量(RWG)均显著高于1次/3d组(p0.05),投喂频率1次/d组的日摄食率和1次/2d组的饲料转化效率均显著高于1次/3d组(p0.05);在免疫酶活力方面,投喂频率对鞍带石斑鱼血浆中的碱性磷酸酶(AKP=0.083 5~0.089金氏单位/mL)、过氧化氢酶(CAT=7.96~8.19U/mL)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32.40~34.45U/mL)均无显著影响(p0.05).在本实验条件下,流水模式养殖鞍带石斑鱼的适宜投喂频率为1次/d或1次/2d.  相似文献   

4.
流水池鲟鱼养殖过程中常见的鲟鱼鱼病防治技术介绍如下,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5种投喂频率及投喂时间对长薄鳅仔稚鱼生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喂频率及投喂时间对长薄鳅仔稚鱼的生长具有显著影响。对于4~14日龄的长薄鳅仔鱼,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其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当投喂频率为4次/d时,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达最大值;存活率以6次/d组最高;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体重的变异系数呈先下降再升高的趋势,在4次/d组出现最低值。因此在投饵量相同的条件下,4~14日龄的长薄鳅仔鱼的最适投喂频率为4次/d。在15日龄以后,随着日投喂时间的推移,长薄鳅仔稚鱼的摄食率呈上升趋势,在20:00投喂组摄食率达到最大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饵料效率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在14:00投喂组出现最低值,在20:00投喂组出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其它各投喂时间组;存活率以20:00投喂组最高。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5种投喂频率及投喂时间对长薄鳅仔稚鱼生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喂频率及投喂时间对长薄鳅仔稚鱼的生长具有显著影响。对于4~14日龄的长薄鳅仔鱼,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其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当投喂频率为4次/d时,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达最大值;存活率以6次/d组最高;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体重的变异系数呈先下降再升高的趋势,在4次/d组出现最低值。因此在投饵量相同的条件下,4~14日龄的长薄鳅仔鱼的最适投喂频率为4次/d。在15日龄以后,随着日投喂时间的推移,长薄鳅仔稚鱼的摄食率呈上升趋势,在20:00投喂组摄食率达到最大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饵料效率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在14:00投喂组出现最低值,在20:00投喂组出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其它各投喂时间组;存活率以20:00投喂组最高。  相似文献   

7.
投喂频率对星斑川鲽幼鱼生长和体组成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不同投喂频率1次/d、2次/d(周日不投)、2次/d和3次/d对星斑川鲽幼鱼生长、摄食率、饲料利用情况和全鱼及其组织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星斑川鲽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摄食率显著升高,2次/d(周日不投)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1次/d组(P<0.05),但与2次/d和3次/d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2次/d(周日不投)组饲料转化率和蛋白质效率稍高于2次/d和3次/d组,但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全鱼水分和粗蛋白含量不受投喂频率的显著影响(P>0.05),全鱼粗脂肪含量2次/d(周日不投)组显著低于2次/d组(P<0.05),全鱼灰分含量1次/d组显著高于2次/d(周日不投)组和3次/d组(P<0.05),其余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肌肉水分含量随投喂频率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肌肉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与水分含量呈负相关,肌肉灰分含量1次/d组显著高于2次/d组(P<0.05),其余各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脏水分和粗脂肪含量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脏粗蛋白含量1次/d组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其余各组之间...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不同投喂频率1次/d、2次/d(周日不投)、2次/d和3次/d对星斑川鲽幼鱼生长、摄食率、饲料利用情况和全鱼及其组织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星斑川鲽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摄食率显著升高,2次/d(周日不投)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1次/d组(P<0.05),但与2次/d和3次/d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2次/d(周日不投)组饲料转化率和蛋白质效率稍高于2次/d和3次/d组,但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全鱼水分和粗蛋白含量不受投喂频率的显著影响(P>0.05),全鱼粗脂肪含量2次/d(周日不投)组显著低于2次/d组(P<0.05),全鱼灰分含量1次/d组显著高于2次/d(周日不投)组和3次/d组(P<0.05),其余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肌肉水分含量随投喂频率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肌肉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与水分含量呈负相关,肌肉灰分含量1次/d组显著高于2次/d组(P<0.05),其余各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脏水分和粗脂肪含量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脏粗蛋白含量1次/d组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其余各组之间...  相似文献   

9.
在水温为(20.0±0.5)℃的条件下,设3个投喂频率(1次/d、2次/d和3次/d),在饱食投喂的情况下进行牙鲆的生长和能量收支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牙鲆终末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摄食率均显著增加,但各组之间饲料转化率差异不显著。投喂频率对牙鲆鱼体生化组成的影响不显著。各投喂频率下牙鲆能量收支方程如下:1次/d,100.00C=35.55G+1.64F+5.87U+56.93R;2次/d,100.00C=30.73G+1.36F+5.16U+62.75R;3次/d,100.00C=27.28G+1.60F+5.96U+64.29R。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不同投喂频率对瓦氏黄颡鱼幼鱼的摄食率、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及蛋白酶活力的影响。实验共设5组不同投喂频率:0.5、1、2、3和4次/d,每组3个重复,每次饱食投喂。隔20d取样检验一次,试验周期60d。研究发现:21~60d瓦氏黄颡鱼幼鱼的摄食率和特定生长率随投喂频率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3次/d组饲料转化率显著高于0.5次/d组(P〈0.05),而其他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胃和肠蛋白酶活力随投喂频率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根据实验结果,建议瓦氏黄颡鱼幼鱼在集约化饲养条件下的最适投喂频率为3次/d。  相似文献   

11.
摄食水平对杂交鲟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静水条件下,对两类杂交鲟(Hybrid Sturgeon)--W类(野生施氏鲟与野生西伯利亚鲟的杂交品种)和D类(人工驯养的施氏鲟与野生西伯利亚鲟的杂交品种)的幼鲟进行了生长对比实验.结果显示,在18~26 ℃条件下,摄食水平(LR)对杂交鲟特定生长率(RSG)有显著影响(P<0.01).二者的函数关系分别为:y=77.476x-0.202 9(W类),y=100.05x-0.895 6(D类).两类杂交鲟饵料转化效率的变化趋势有所不同,W类摄食水平为3%时,转化效率最大;而D类随摄食水平的增加,饵料转化效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2.
王鲁 《河北农业科学》2010,14(5):80-81,90
以杂交鲟苗种进行了无公害培育试验。结果显示:苗种成活率达90%以上,取得了很好的试验效果。简述了杂交鲟苗种无公害培育技术。  相似文献   

13.
该文主要研究了水温对云斑尖塘鳢幼鱼摄食和生长的影响。试验共设4个温度(23℃、26℃、29℃和32℃)处理组,每组设3个平行,试验周期45d。结果表明:随着水温的升高,云斑尖塘鳢幼鱼摄食率逐渐升高,32℃时最高;相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转化效率则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29℃时达到最大值。方差分析表明,29℃试验组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23℃摄食率最低,与其他组差异显著(p<0.05),另外3个温度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本研究表明,水温对云斑尖塘鳢幼鱼的摄食和生长有显著性影响,水温在29℃时幼鱼的摄食状态最佳,生长最快。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通过3种不同浓度壬基酚(Nonylphenol,NP)浸浴杂交鲟(Acipenser baerii♂×Acipenser schrenckii♀)28 d后,检测鲟鱼不同组织的总抗氧化能力、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结果表明,肝脏、鳃和小肠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随着NP浓度的升高而降低,中浓度(NP,50μg/L)和高浓度(NP,100μg/L)组T-AOC和GST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并且高浓度组GST活性均最低,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肝脏、鳃和小肠丙二醛(MDA)含量随着NP浓度的升高而增加,中浓度组和高浓度组MDA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低浓度组(NP,25μg/L)肝脏中MDA含量开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因此,环境激素NP可以影响鲟鱼T-AOC、GST活性以及MDA含量;随着指标的变化表明,鲟鱼受到NP的氧化胁迫,已对其肝脏、小肠和鳃造成损伤,并且鲟鱼已经启动自身抗氧化解毒系统。  相似文献   

15.
不同开口饵料对中华鲟仔鱼生长及成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经人工孵化的同亲本中华鲟仔鱼苗,用不同的饵料饲养25 d,研究中华鲟仔鱼适宜的开口饵料及对仔鱼苗成活率和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用配合饲料作为开口饵料时,中华鲟仔鱼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显著低于水蚯蚓和丰年虫试验组;单用丰年虫投喂的试验组成活率最高(87.00%),但生长较慢;单用水蚯蚓投喂的试验组生长速度比丰年虫快,但成活率仅为78.33%.用丰年虫 水蚯蚓投喂的试验组生长和成活率都较好;中华鲟仔鱼最合适的开口饵料为丰年虫.  相似文献   

16.
鲟鱼鱼苗的食性转换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鲟鱼食性转换的时间、转食前的分养技术、转换方法、转换成活率进行了概述,分析了食性转换过程中影响转食成活率的因素,以期为鲟鱼苗养殖过程中进行转食驯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投喂频率对虎龙斑摄食、生长和饲料转化率等指标的影响。[方法]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组,对平均始重(6.42±1.09)g的虎龙斑(Hulong grouper)进行不同频率的投喂,研究不同投喂频率对虎龙斑摄食率、生长和饲料转化率等指标的影响。[结果]投喂频率对虎龙斑存活的影响较大,投喂频率对虎龙斑的摄食率(Feeding rate,FR)和饲料转化率(Feed conversion rate,FCR)有显著影响(P0.05),但是投喂频率对虎龙斑末重的影响不显著(P0.05)。[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虎龙斑的科学养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