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华北农牧交错带生态恢复与经济发展的相悖与互依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立峰 《草地学报》2004,12(1):70-74
针对生态恢复与经济发展的相悖运行,本文以华北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为例,阐述了二者间所存在的本质性互依关系,指出生态与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彼此对立的相悖与相成关系同样也统一于互依关系之中。相悖关系是促进系统稳定化的机制;相成关系则是系统失衡、导致进化或退化的途径。在进一步分析华北农牧交错带生态恢复与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之后,提出了实现二者协调互依演进的三条途径,即通过促进经济与生态高效型子系统间的生产耦合,实现系统内生态—经济的一体化发展的内涵式途径;通过发挥具有资源、市场等优势的系统间耦合生产,促进生态—经济互补性发展的外延式途径;强化政府职能,形成土地经济利用的适度开发与生态建设的经济补偿制度所制约下的生态—经济有序发展的社会调控途径。  相似文献   

2.
3.
探讨了用线性规划方法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并以北方农牧交错带定西县土地利用结构的经济效益作为目标函数,以人口和自然条件作为约束条件,进行优化分析,规划结果为定西县土地利用结构由2005年的农、林、草面积比例54:10:36调整为30:13:57.  相似文献   

4.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农业结构调整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地理学、生态学和农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探讨了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分析了该区发展集约化草地畜牧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焦燕  赵江红  徐柱 《草地学报》2009,17(2):234-238
为研究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特性的影响,于2007年7月选择位于内蒙古东部农牧交错带太仆寺旗的3种土地利用类型,野外采集土样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0~30 cm土层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速效钾含量均表现为草地>榆树林地>农田;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表现为草地最高,农田次之,林地最小;土壤速效磷含量变化与上述趋势不同,为农田>草地>榆树林地。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地也有影响,与农田土壤和林地土壤相比较,草地土壤的粘粒含量最高,砂砾含量最低。本研究表明在研究区域天然草地具有较好的土壤养分保持能力,是最适合的土地利用类型,可为改善生态环境和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牧交错带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赵军  李霞 《草业科学》2009,26(1):94-99
通过分析中国在农牧交错带研究领域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从中透视中国农牧交错带研究关注的重点、研究方法、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研究表明:1)中国农牧交错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条件、土地利用与景观、生态系统、产业经济与区域发展等领域;2)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卫星定位系统和模型分析等逐渐成为农牧交错带研究的重要方法;3)基于多学科综合的交叉研究、多尺度研究和时空综合研究及现代信息技术平台的应用等是今后农牧交错带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根据北方农牧交错带(定西县1970~2000年)的气候资料,分析了该地区30年来气候变化周期、趋势及其草地气候生产力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气温呈上升而降水呈减少的态势,并且都具有7年的准周期,预计在下一个周期平均气温可能会上升到7.88℃,而降水将减少到377.7mm.在温度升高而降水不变的情景下,温度每升高1℃草地生产潜力增加96.49kg/hm2·a;相反,在降水减少而温度不变的情况下,降水每减少1mm草地生产潜力减少5.06kg/hm2·a.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饲草资源饲用价值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地处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的林西县饲草资源进行了营养成份分析及饲用价值评价,结果表明:苜蓿粗蛋白质含量高于灌木类及青贮玉米,其营养动态变化规律是随生育期的变化粗蛋白质含量呈下降趋势,粗纤维含量呈上升趋势,各种成份在茎叶中的含量也随生育期变化而变化;灌木类饲用植物粗蛋白质含量15.69%-18.48%,青贮玉米粗蛋白质含量7.64%~11.15%。  相似文献   

9.
华北农牧交错带畜牧业外部经济效应解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冯丽肖  杜雄  张立峰 《草业学报》2009,18(2):155-162
针对华北农牧交错带畜牧业现状与问题,选择代表性村庄,采用生产调查方法,对区域畜牧业外部经济效应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华北农牧交错区畜牧业是转化农业副产品、无偿利用草场、以残屑食物链增值和环境外部效益支撑的“数量”型畜牧业。通过降低日粮标准的“七成饱”饲养方式增加了近四成的载畜规模。畜牧业外部性表现为草地过牧、农田过收,草地是外部不经济性的主要承担者。放牧条件下以青玉米为代表的人工饲草投入,更大程度上加剧草地超载。低效畜牧业的扩张是建立在经济负外部性基础之上。依据畜牧业表象提出将区域畜牧业发展为第一产业主导产业是不切实际的。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发展高效替代产业的途径解决区域畜牧业外部性问题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在农牧交错带舍饲肉羊的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饲养的小尾寒羊为例,对1只小尾寒羊基础母羊的一个生产周期进行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11.
农牧系统相悖制约着内蒙古农牧交错区农牧业协调发展。以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为研究样本,基于系统耦合理论,围绕农牧业经济发展指标,构建农牧业系统耦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等定量方法,对科尔沁左翼后旗农牧系统耦合协调度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2008—2017年,科尔沁左翼后旗种植业和畜牧业的综合发展指数呈逐年上升的态势,并且畜牧业的发展速度快于种植业;种植业和畜牧业之间的耦合度不高,2012年以前耦合度没有达到0.1,从2012年开始农牧系统耦合度逐年提高,到2016年耦合度达到最大值;从耦合协调发展类型来看,科尔沁左翼后旗在2012年以前处于农牧系统极度不耦合协调发展阶段,自2012年开始逐渐趋于协调,到2016年达到良好耦合协调发展阶段。提出了加快农牧业结构调整、壮大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发展优质牧草种植、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人才和智库建设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白绒山羊引入贵州的行为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引入贵州的28只内蒙古绒山羊进行了昼夜24h连续行为跟踪观测。研究结果表明,采食和游走行为发生在白天,反刍、睡眠、站立和躺卧多在夜间。采食、反刍、休息(睡眠、站立、躺卧)三者时间之比为1:0.89:1.31。引入绒山羊性情较本地山羊温顺,采食时间比本地山羊短20.29%-34.78%,采食能力不如本地山羊。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白绒山羊的限制性氨基酸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旨在对内蒙古白绒山羊限制性氨基酸进行研究。选用12只装有瘤胃、十二指肠和回肠瘘管的内蒙古白绒山羊,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并采用递减法进行十二指肠氨基酸灌注,试验分别测定了小肠可吸收氨基酸的量、氨基酸的平衡性、氮沉积、日增重等指标。试验结果表明:(1)减少蛋氨酸、组氨酸、精氨酸、丝氨酸、半胱氨酸对内蒙古白绒山羊的小肠氨基酸消失量、氨基酸的平衡性均有显著影响。(2)氨基酸灌注量减少后,根据氮沉积求出的各种氨基酸的相对限制程度依次为半胱氨酸(72.17%)、丝氨酸(54.25%)、精氨酸(51.76%)、蛋氨酸(29.07%)、组氨酸(20.45%)。内蒙古白绒山羊的限制性氨基酸是半胱氨酸、丝氨酸、精氨酸、蛋氨酸和组氨酸。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草原作为全球干旱、半干旱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诸多研究关注的热点区域.家庭牧场作为内蒙古草原基本的生产和管理单元,探析其可持续发展有助于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阐述了内蒙古草原家庭牧场的形成历程及定义;并分别侧重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3个方面总结了其研究进展;最后分...  相似文献   

15.
基于相关资料的整理和专家咨询,运用样带调查法对华北农牧交错带的外来植物入侵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华北农牧交错带现有外来入侵植物19种,隶属于11科18属,其中禾本科和菊科两大科的外来植物种类最多,分别占21.05%和15.79%。在生活型方面,一、二年生的外来入侵植物种类最多,占总数的84.21%;在起源地方面,原产地为美洲的外来入侵植物种类占到入侵植物总数的52.63%;在引入途径方面,人为有意引入占63.16%。通过分析外来入侵植物与生境之间的关系表明:相比较沙地和天然草地,道路两旁、撂荒地、庭院村旁、农田以及农田草地边界等人为干扰强烈的地方所受到外来植物的危害相对更为严重。因此,针对不同的入侵生境类型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对于农牧交错带的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细毛羊日食量及对典型草原牧草的选食性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家畜对牧草的选食系数及基季节变化是草场评价和放牧决策的基础,家的采食量是评估草平衡的基本参数,在内蒙古典型草原区,对内蒙古细毛羊日食量与牧草无穷生测定表明,其日采食胆整个生长季平均为2.06kg干物质,其季节动态为春季低,夏季高,秋季居中,在所研究草场上选食羊草、扁蓿豆、双齿葱、木地肤和糙隐子草等,而避弃大针茅、寸草 和星毛委陵菜等,为合理放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交错带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交错带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对这一地区不同植被地带中的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共捕获土壤动物53 722只,隶属于6门11纲27目(类)。大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为鞘翅目、柄眼目、小蚓类、弹尾目和膜翅目,中小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为弹尾目和蜱螨目,湿生土壤动物优势类群为小杆目。研究表明,由森林带向草原带过渡,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和类群数呈减少趋势,森林带和森林-草甸区具有最高的类群数,交错带草甸-草原区和森林带具有最高的个体数量;不同植被地带土壤动物优势类群的组成与数量存在差异;DG指数、J指数和C指数差异显著。不同植被地带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和类群数具有明显的表聚性。夏季各个植被地带土壤动物具有最高的类群数,秋季森林带和森林-草甸带具有最高的个体数量;DG指数在不同植被地带中(森林带除外)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不同季节土壤动物优势类群的组成与数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In China and throughout the world, evaluation of the nutrient values of forages has always lagged behind research regarding the nutrient requirements of animals. In this study, the effective degradability and availability of forages were evaluated on undegraded and degraded grassland using a technique where nylon bags were incubated in sheep rumen. We found that the concentrations of organic matter (OM), neutral detergent fiber (NDF), non‐fiber carbohydrates (NFC) and carbohydrates (CHO) of forage were higher (P < 0.05) and the crude protein (CP) concentration was lower (P < 0.05) in the degraded grassland than in the undegraded grassland. The effective degradability (ED) of NFC (EDNFC) was higher (P < 0.05) and EDCHO and EDNDF were lower in the undegraded grassland than in the degraded grassland. The EDOM and EDCP were not affected by the type of grassland, which may explain why ED is an inadequate parameter for the evaluation of forage availability. According to an analysis of the ratio of effectively degraded N to OM and NFC, plants of the undegraded grassland can provide more digestive nutrients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grazing animals compared to plants of the degraded grassland. Results suggested that it is inadequate to consider only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effective degradability when evaluating forage availability with grassland degradation. The ratio of effectively degraded N to OM and NFC was an appropriate indicator.  相似文献   

19.
张黎  张茂林 《草业科学》2010,27(3):62-66
内蒙古阿拉善荒漠草原的利用已有千百年的历史,是传统的游牧区域。居住在这里的土著民族蒙古族牧民,在千百年的草原利用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保护草原的传统生态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传统生态文化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政府制定的各项草原生态政策。通过比较阿拉善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和近年草原生态政策后发现,草原生态政策存在内容涵盖层面少、连续性差、具强制性等缺点。结合比较结果提出了3点建议:1)提高牧民生态保护意识,努力重建生态价值观;2)发挥阿拉善传统法制制度,重新建立相应的赏罚制度;3)制定生态政策时应采取"由下至上"的方法,以期达到保护草原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典型草原放牧绵羊体增重与放牧率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汪诗平 《草业学报》2000,9(2):10-16
实验于1990-1993年在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进行。实验设计为不同放牧率下的划区轮牧,包括1.33、2.67、4.00、5.33和6.67羊/hm^2(1990年为1.33、2.00、2.67、3.33和4.00羊/hm^2)5个放牧率等级和3个轮牧小区,轮牧周期为45天或46天,工放牧138天。结果表明,整个暖季放牧期间,相邻3种放牧率间体重差异很少达显著性水平,间隔2个放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