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6年生曙光油桃、青州冬雪蜜桃为试材,研究40℃、45℃、50℃短时间处理对桃芽自然休眠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短时间高温处理对桃芽自然休眠的调控效应因处理时期、处理温度和处理持续时间长短的不同而异。11月30日短时间高温处理中,40℃高温处理对桃芽自然休眠的解除具有负调控效应,并且调控效应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强;45℃和50℃高温处理对桃芽自然休眠的解除呈正调控效应,调控效应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强,虽然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和处理持续时间的延长,部分桃芽死亡,但是在存活芽中短时间高温对桃芽休眠解除作用明显增强。12月10日高温处理中,40℃高温处理对桃芽自然休眠解除的调控效应不明显,45℃和50℃高温处理和11月30日高温处理相同,只是前者的调控效果优于后者。不同高温处理桃芽的萌芽级数和总酚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总酚含量的降低可能是高温解除休眠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枣不同的品种嫩枝扦插生根能力不同,供试品种中蜂蜜罐>大荔水枣>晋枣。ABT处理促进枣嫩枝扦插生根,以100mg/kg效果最好,各处理之间均有显著差异。扦插在6~8月份都可以进行,7月份扦插效果最好。插条愈伤组织形成需要一定的PAL、PPO活性,某一值过高或过低都影响愈伤组织的形成;愈伤组织的分化与PPO活性有关,开始分化时PPO活性增加,根形成后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3.
张慧 《辣椒杂志》2014,12(3):29-34
选用龙椒8号和益都红两个品种,从病理学、植物生理生化和植物营养等方面初步探讨了晾晒过程中褐果产生的原因,以期有助于进一步研究褐变的防治方法。试验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红辣椒晾晒过程中褐变果的主要原因是瓜果腐霉菌和辣椒疫霉菌的侵入以及果肉局部受伤(机械损伤),造成多酚氧化物酶的活性增高,导致醌类物质积累产生褐变。此外,成熟度、机械损伤及PPO和POD的活性等也对褐变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石榴品种成熟期果皮褐变及其相关酶活性、总酚含量和抗氧化能力的差异及相关关系,以期为石榴种质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我国20个主栽石榴品种为试材,测定其成熟期果皮褐变度,PPO、POD、PAL活性,总酚含量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结果】石榴品种间果皮褐变及其相关酶活性、总酚含量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存在不同的差异。‘水晶甜’果皮褐变度,PPO、POD活性,总酚含量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均最高,‘太行红’PAL活性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褐变度与PPO、POD、PAL、总酚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PO、POD、PAL、总酚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间互为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表明,‘泰山金红’抗褐变能力最强,‘水晶甜’抗褐变能力最低。【结论】不同石榴品种果皮褐变及其相关酶活性、总酚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存在不同的差异性和相关性。果皮总酚含量与其抗氧化能力密切相关。PPO是影响石榴果皮褐变的主导酶类,PAL和POD也不同程度地影响果皮褐变。‘泰山金红’‘胭脂红’和‘临选2号’是抗褐变的品种,值得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5.
双孢蘑菇储藏中的褐变及相关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测定了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储藏中的色差,总酚含量及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 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 PAL)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双孢蘑菇储藏期间L值逐渐变小,褐变度不断增加.总酚含量在15 ℃储藏的第1~4天升高,之后逐渐下降,4 ℃储藏时,总酚含量变化不大.PPO在15 ℃储藏时活性水平较4 ℃储藏时高,在15 ℃时,第1天就显著上升,第3天达到最高值后下降,而4 ℃储藏时在第2天急剧上升,而后下降.双孢蘑菇在15 ℃和4 ℃储藏时PAL活性在第1~2天升高,而后的变化无规律.根据实验结果,双孢蘑菇中PPO与PAL可能参与了酶促褐变,其中PPO活性可能是引起双孢蘑菇褐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7.
在白掌抗病种S.cannifolium和白掌感病种S.‘Parrish’上接种根茎腐病病原菌,测定接种2、3、4、5、7、9天后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感病品种本身PAL酶活性高于抗病品种;2抗病品种经病原菌侵染后PAL酶活性高于对照组,酶活性发生极显著性差异;3感病品种经病原菌侵染后Pal酶活性较高于对照组,酶活性发生显著性差异;4病原菌侵染后,抗病品种除第4天外PAL酶活性均大于感病品种。其中接种后在第3、5天PAL酶活性和净增加值达到峰值。感病品种接种病原菌后PAL酶在第4天PAL酶活性和净增值达到峰值  相似文献   

8.
华盛顿脐橙果实采后油胞病害与酶活性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华盛顿脐橙果实为试验材料,研究采后果皮油胞病害的发生状况及病变过程中果皮POD(过氧化物酶)、PPO(多酚氧化酶)、PAL(苯丙氨酸解氨酶)等相关酶活性的变化,以探索柑橘果皮油胞的病变生理。研究结果表明,果皮油胞病害发生率随贮藏时间的增加而上升;伤果的发病率显著增加,发病时间早;低温降低了贮藏后期果皮油胞病变率。损伤处理显著提高了果皮PPO、POD和PAL酶活性,而低温则抑制了这些酶活性。在整个常温贮藏过程中,正常果和损伤果的油胞病害发生率与这3种酶活性都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说明果皮POD、PPO和PAL的高活性是果皮油胞病变的重要生理因素。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在待测苹果上接种了苹果病原真菌(褐腐病菌),并对其抗性,尤其是酶活性和酚类化合物进行了研究.测定了接种褐腐病菌7d、14d、21 d后的酚类化合物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变化.起初,两个品种的腐烂程度相同,但是抗性反应不同.试验测得酚类化合物含量增加,其浓度和成分受到影响.PAL活性和酚类化合物总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采用超声破碎法和反复冻融法对桃褐腐病菌孢子进行破壁,镜检结果发现超声破碎法优于反复冻融法,超声破碎条件为:超声3 s,间隔2 s,频率为99次,功率500 W,重复2次。此外,比较了用氯化苄法、液氮冷冻法和酸洗玻璃珠法提取的基因组DNA,发现氯化苄法效果较好。该方法以100 mM Tris-HClp、H 9.0与40 mM EDTAp、H 8.0的混合液为提取缓冲液,使氯化苄在碱性条件下与桃褐腐病菌的多糖成分发生反应,从而破坏细胞壁结构,证明是一种简便快速提取桃褐腐病菌DNA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以双季茭白浙茭3号、浙茭5号为试验材料,选择不同生长阶段的肉质茎,分别测定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在茭白肉质茎的膨大过程中,PPO、CAT的活性呈膨大前期下降,后期上升的趋势。PPO的活性在生长后期有明显的上升。POD的活性总体呈下降趋势,生长后期活性趋于稳定。浙茭3号、浙茭5号3种保护酶的变化趋势一致,但品种间不同酶的活性有差异。  相似文献   

12.
桃果实发育中褐变因子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陈秀芳  王坤范 《园艺学报》1995,22(3):230-234
研究了大久保和绿化3号桃果实在发育中总酚含量、多酚氧化酶(PPO)活力与褐变度的变化规律及其相关性。发现三者均呈显著下降趋势,在发育后期保持在最低水平;总酚含量与褐变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98、0.91);PPO活力与褐变度的相关性因品种而异,大久保呈极显著正相关(r=0.90),绿化3号则表现为非直线相关(r=0.53)。对PPO性质的初步研究表明,两个桃品种PPO均有几个最适pH值;且PPO的热稳定性较好;PPO的最适温度,大久保为25~35℃,绿化3号为20~25℃。  相似文献   

13.
栽培菊感染菊花白锈病后体内防御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切花菊抗、感品种分别接种菊花白锈病病原菌,肉眼观察及显微鉴定其症状变化,并采用分光光度法,定期测定菊花叶片内PAL、PPO及POD的活性并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与抗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接种后15 d内,C039、B86均未出现明显症状,而C002于接种后第10天肉眼可见冬孢子堆,B76于接种后第11天肉眼可见冬孢子堆;随着病原菌的侵染,与对照相比,切花及盆栽的抗、感菊花品种的PAL、PPO及POD活性均呈不同程度的升高,活性提高幅度及变化规律因酶而异,就同一种酶而言,抗病品种酶活性较感病品种增高幅度大;在菊花与菊花白锈病病原菌互作过程中,菊花白锈病的潜育期长短因品种而异,防御酶活性的动态变化与抗病性密切相关,这3种防御酶活性峰值高低及出现的早晚可作为菊花白锈病早期抗性鉴定的重要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14.
据《采后生物技术》的一篇研究报告,来自美国、中国和以色列的研究人员研究了热处理对桃果实褐腐病病菌的抑制作用及其抗病性的诱导作用。热处理被证明为一种能明显降低采后果实腐烂率的有效方法。通常认为,热处理对病原菌繁殖体具有直接抑制作用,能激发寄主的防御机制从而降低果实腐烂率。本试验研究了热处理(40℃热水分别浸泡5分钟和10分钟)对桃褐腐病菌的影响。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5.
2007年进行了43%好力克(戊唑醇)SC、70%安泰生(丙森锌)WP防治桃褐腐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好力克、安泰生对桃树褐腐病均有良好防效,安泰生1000倍液 好力克10000倍液的防效达94.26%。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山东省桃褐腐病病原菌种群结构及其致病力差异,为山东桃褐腐病病原菌的多样性研究及有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烟台、威海、临沂等地桃褐腐病样本,利用形态学鉴定、rDNA-ITS序列分析、欧氏距离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等技术手段,对桃褐腐病病原菌种类、致病力等进行分析。【结果】采集桃树叶片、果实、枝条褐腐病样品,通过组织分离获得41株桃褐腐病病原菌,这些菌株在菌落形态上存在较大差异,结合rDNA-ITS序列分析,分别鉴定为Monilinia fructicola、Monilia yunnanensis及Monilia polystroma,三者占比分别为80.48%、9.76%、9.76%。桃褐腐病病原菌菌丝生长速率为0.47~1.09 cm·d-1,UPGMA聚类分析证实,其生长速率可被划分为慢、中、快三大类。采用桃叶片有伤接种菌饼方法,确定桃褐腐病病原菌引起的病斑大小范围为0~2.32 cm,UPGMA聚类分析证实,其致病力可被划分为强、中、弱三类。桃褐腐病病原菌菌丝生长速率及产孢量与致病力相关性分析发现,相关系数r分别为0.297 5、0....  相似文献   

17.
陈春利  王绍敏 《北方园艺》2010,(14):164-165
以不同浓度代森联DF处理花后10 d的桃树,调查其对桃褐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桃树花后10 d到果实成熟前3周喷施70%代森联DF对桃树生长期和贮藏前期的褐腐病有明显的防治作用,以875~1 166.7 mg/kg为宜。在供试药剂量内对桃树安全。  相似文献   

18.
<正>自1997年以来,以普兰店市城子坦镇为龙头辐射到墨盘、星台、皮口等镇,形成了桃区产业带。但近几年由于树龄老化,果园密闭,病虫害明显加重,主要是桃褐腐病和炭疽病。而果农把这两种病当炭疽病进行防治,效果不彰。1桃褐腐病和炭疽病的危害状  相似文献   

19.
以不同褐变程度的白及原球茎为试材,研究了白及原球茎褐变度与总酚含量、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一定褐变度范围内,随褐变程度的增加,总酚含量升高,超过一定范围,总酚含量随褐变程度增加而降低;PPO与PAL活性变化趋势一致,在褐变前期与褐变度呈正相关,后期活性随褐变度增加而降低;POD活性随褐变度增加而略有降低.  相似文献   

20.
地衣芽孢杆菌W10及其抗菌蛋白对桃褐腐病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衣芽孢杆菌菌株W10菌液及其产生的抗菌蛋白对贮藏期桃褐腐病都有较好的抑制作用,高浓度(1 × 1010 cfu · mL-1菌液,3.0 mg · mL-1抗菌蛋白)效果更好。在较低温度(4 ℃)和湿度(RH70% ~ 75%)条件下,高浓度菌液和抗菌蛋白在病菌定殖前处理桃果能收到较好的防病效果。钙离子[0.1% Ca(NO3)2]能提高W10菌液及抗菌蛋白对桃果实褐腐病的防治效果,能明显推迟始病时间。W10菌液和抗菌蛋白浸果处理能显著降低贮藏期的自然腐烂率,与多菌灵效果类似;通过对果肉色差L*值、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失重率等品质指标参数的测定,发现菌液和抗菌蛋白处理均不会影响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