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介绍5份高抗薯瘟病的甘薯种质张允刚郭小丁邬景禹(江苏徐州甘薯中心221121)甘薯瘟病是我国南方薯区的毁灭性病害,被列为国内植物检疫对象。发病轻的损失2~3成,重则7成以上甚至绝收。“八五”期间,徐州甘薯中心对300余份甘薯种质进行薯瘟病鉴定,筛选出...  相似文献   

2.
《分子植物育种》2005,3(3):444-444
今年是我国实施第十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为检阅我国甘薯科研在“十五”期间取得的重大成果,研讨甘薯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粮食和能源安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促进甘薯科研学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促进甘薯育种与产业化的紧密结合;服务于甘薯生产,服务于甘薯产业化发展,全面落实中央科学发展观:研究制定甘薯科研的发展规划,争取国家“十一五”加大对甘薯科研的支持力度。经研究商定于2005年8月20日左右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中国甘薯育种与产业化”学术讨论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会议的组织会议由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山…  相似文献   

3.
特种甘薯SPSM脱毒后的增产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特种甘薯SPSM脱毒后的增产效应丁成伟,华希新,钮福祥,唐君(江苏省徐州甘薯中心221121)特种甘薯SPSM是巴西联邦国立农科大学郑西蒙教授发现的品种。1973年由日本医学博士杨天和从巴西引至日本,1982年引入我国上海,1983年传至徐州等地,并...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徐州地区紫甘薯生产水平,更好的指导紫甘薯生产,经作者多年实践,从良种选用、培育壮苗、科学施肥、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紫甘薯无公害高产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5.
甘薯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及经济作物,每年种植面积在600万hm2以上。甘薯是喜温作物,广泛分布在热带与亚热带地区。高纬度及高海拔地区的低温及较短无霜期是限制甘薯种植的主要原因。徐州甘薯研究中心在国际马铃薯中心的资助和指导下,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及包头市进行了种质资源与品种的耐寒性鉴定,以期选出耐寒性强、产量高、品质优的品种。经过几年的努力,选出了部分高产品种。但是,品质较差。通过评价当地生产的甘薯品质,提出改善品质的有效措施。1材料与方法共有10个品种(系)参加试验,包括育成种徐薯18、徐43-14、一窝红等及一些高级品系。所有薯苗均来自徐州甘薯研究中心。其中6个品种(系)参加营养成分分析。试验在徐  相似文献   

6.
我国近年来引进30余份亚蔬甘薯资源,通过对生产力,品质、抗逆性等方面的鉴定,认为它们直接应用于生产的可能性不大,而某些品种的优良性状可扩大我国甘薯育种遗传基因源。徐州甘薯中心已利用亚蔬资源育成4个优良品种(系)。  相似文献   

7.
嫁接砧木与甘薯亲本的交互亲和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嫁接砧木与甘薯亲本的交互亲和性李秀英,马代夫,朱崇文,郭小丁(江苏省徐州甘薯研究中心221121)育种上许多甘薯亲本的优良性状基因资源未能充分利用,与其在北方地区难以诱导开花有关。因此,研究改良甘薯亲本诱导开花技术,在杂交育种上至关重要。国内前中国农...  相似文献   

8.
甘薯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薯圆是以甘薯为原料加工而成的一种新产品。阐述了甘薯营养功能成分,薯圆的加工工艺、影响薯圆品质的因素,并对薯圆发展的前景提出展望,为今后甘薯加工产业和甘薯新产品薯圆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甘薯是我国北方四大粮食作物之一,作为保健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已经成为丘陵、山区农民创收的重要途径。鲁西南地区是山东省甘薯重要产区,种植面积逐年递增,与此相关的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不断涌现,甘薯产业步入良性发展阶段。但在甘薯产业发展中,还存在高产与优质、高产与效益、产业与市场等问题。笔者以鲁西南地区甘薯生产现状为例,提出甘薯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以利于甘薯产业健康稳步发展。一、甘薯产业发展现状1.引进新品种,示范推广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祁永复  袁宝忠 《作物学报》1965,4(3):256-264
甘薯大屋窖(又称屋式贮藏库),是在总结徐州地区群众经验的基础上,加以改进提高的一种此较理想的窖型,1963年开始小规模布点示范,1964年秋大规模推广,全区推广14200个,贮藏数量占全专区总贮藏量的65%,平均安全贮藏率为98%,共中有数以千升的贮藏窖腐烂率仅有0.1%左右。徐州地区过去每年甘薯在贮藏期间腐烂率平均为总贮藏量的30%以上,1965年春季调查,全区甘薯腐烂率不足5%。  相似文献   

11.
燃料乙醇是一种理想的生物质能源。甘薯是中国生产燃料乙醇的主要原料之一,符合中国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方向。通过对重庆市甘薯生产与利用情况的初步调查,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对重庆市利用甘薯发展燃料乙醇的潜力进行了分析,认为重庆市甘薯燃料乙醇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潜力为每年100万t左右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12.
甘薯脱毒苗的培育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薯脱毒苗的培育方法江苏省徐州甘薯研究中心邢继英,杨永嘉,邬景禹,唐君植物组织培养作为生物工程的一项重要技术,近年来发展很快,现已在700多种植物上得到广泛应用。甘薯是无性繁殖作物,利用茎尖分生组织培养的脱毒苗,能够恢复品种的优良性状,比未经脱毒的原...  相似文献   

13.
<正>据全国农技中心介绍,近年来,我国甘薯面积稳定在6500万亩左右,单产1500公斤/亩,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生产国。有关专家认为,当前我国甘薯产业发展存在几个问题。一是良种推广速度慢,专用品种少。受贮藏和销售条件限制,甘薯种薯种苗的供应很难通过大型种子企业统一操作,市场较为混乱,优良品种推广速度很慢,影响了甘薯高产潜力的发挥。高产、优质、专用与适应性广的品种仍比较少,特  相似文献   

14.
我国甘薯病毒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效突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和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等单位经过十多年的连续不断研究,在甘薯病毒种类鉴定、检测和脱毒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依托这些研究开展的生产应用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侵染甘薯的病毒种类多、分布广、危害重。由于甘薯是无性繁殖作物,一旦感染病毒病,病毒就会在甘薯体内不断增值、积累,代代相传,引起甘薯产量  相似文献   

15.
为了促进甘薯地理标志产业和农业经济发展,对中国甘薯地理标志数量、保护范围、品种种类、专用标志使用现状以及产业现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共有49种甘薯产品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分别产于河南、四川、山东等15个省份;(2)在所有甘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中只有铜仁红薯粉丝的保护范围是以地级市级为单位,而其他甘薯地标产品的保护范围均以县(县级市)级或乡(镇)级为单位;(3)在这些甘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中一部分是现有育成品种,而另一部分则为当地传统品种;(4)截至2020年底,共有18家企业已被国家质检总局核准可使用甘薯“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5)甘薯地标产业在中国逐渐发展起来,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根据现状所提出的发展对策:(1)强化育种利用;(2)建立国家质量标准;(3)加强原产地保护;(4)规范使用专用标志;(5)打造知名品牌。本研究将为推进中国甘薯地理标志的保护以及产业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陕西省甘薯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钊 《中国种业》2017,(6):25-27
介绍了陕西甘薯产业的种植区域、生产现状及2006年以来陕西甘薯产业科研进展,研究的新品种、技术在产业中的应用情况;分析了陕西甘薯产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大力发展甘薯产业的优势,围绕问题提出了产业转型升级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临沂市甘薯产业发展研究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调查甘薯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加工企业等,对临沂市甘薯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增加甘薯产业资金投入来打造甘薯特色小镇,强化甘薯品牌打造,运用线上线下运营模式助推甘薯销售,引进新品种,推广绿色防控技术等建议,进一步推动甘薯产业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8.
正甘薯复合病毒病(SPVD病毒病)是由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 V)和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PCSV)复合侵染造成的严重病毒病害。SPVD病毒对甘薯产量影响极大,一般可使甘薯减产50%~90%,严重的甚至绝收。今年我国甘薯复合病毒病危害较重,发展较快,且危害由点到面,有暴发的可能,严重威胁甘薯产业的发展。为减少甘薯病毒  相似文献   

19.
甘薯病毒病防控措施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董芳  张超凡 《作物杂志》2016,32(3):6-329
甘薯病毒病是甘薯生产中面临的严重威胁,对我国甘薯产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危害。目前,生产上常用的防控甘薯病毒病的措施有切断病毒传染源、杀灭病毒传播的生物介质、脱毒甘薯的培养及应用、抗病毒制剂的使用、抗病毒育种、弱毒株系交叉保护等。综述了甘薯病毒病的防控措施、抗病虫农药的发展、抗病毒新品种的培育,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甘薯研究开发利用的现状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阐述了甘薯品种、生产和加工方面的综合开发与利用状况,指出提高甘薯育种的科研水平,加强甘薯种植技术研究与推广,拓宽和深化以甘薯为原料的产品研究与开发,全面?提升甘薯产业的产业化水平,是甘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